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企业集群是一种特殊的市场组织形式,企业集群发展几乎遍及我国所有产业领域,但是我国企业集群的发展地域性差异很大, 东部沿海地区企业集群发展较快,而中、西部地区发展缓慢。为此我们要学习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 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探索出适合我国企业集群发展的路径, 创造出具有我国特色的发展模式,改善我国企业集群发展现状。
关键词 企业集群 企业集群模式
文章编号 1008-5807(2011)03-014-02
一、企业集群的概念
“集群”(cluster)最早出现在1990年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一书中,被用来描述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企业集群是指由众多自主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企业依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关系,通过企业之间的信任和承诺等非契约性的人文因素为联结纽带,并在某一地理空间高度聚集而建立起来的企业关系群。企业集群包括一切以信任和承诺等非契约性方式为联结纽带的企业集聚体。
二、企业集群发展特点
(一)交易成本较低
企业集群内企业之间形成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模式能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企业间有关信誉、交易价格、技术信息及供求信息容易获得,降低企业交易中的信息搜集成本;企业集群的专业人才库和人才流动机制降低了企业人才交易成本。
(二)企业竞争能力增强
同一地域上集聚的企业能克服孤立企业自身存在的规模劣势、不平等竞争等困难,通过相互学习、帮助形成优势产业群,提高区域企业的竞争力,提高区域知名度、相关企业社会信誉等。
(三)优化产业环境
许多生产性和非生产性专业化企业集聚在一地,通过比较优势、要素禀赋或规模经济形成专业化产业区,提高交易次数和降低交易成本,交易空间范围和交易对象相对稳定,能更好的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高区域的竞争力。企业集群的特殊产业环境为区域内企业营造了一种良好的交易、发展、创新环境。
(四)企业创新能力提高。
企业集群中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机构之间频繁进行商品、服务、信息、劳动力等方面的交流,创新交换过程非常活跃,为企业提供了实现创新的重要来源及所需的物质基础,同时集群具有很强的科技基础,多方参与合作和创新,有利于传播和扩散知识和技术,能有效降低创新风险、提高创新速度,使企业集群获得竞争优势。
三、我国企业集群化发展模式概述
我国企业集群集中在沿海地区如江苏、浙江、广东等许多地方,逐步形成以民营经济基地为基础的企业集群、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的企业集群及以中外合资企业为支撑的企业集群为代表的异彩缤纷的企业群落发展格局。
(一)民营经济基地发展模式
民营经济基地是企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基地内有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 原料和设备供应商、原材料集贸市场、特殊的智力资源或自然资源、基础设施等。依托地方主导产业或传统产业形成的企业集群以当地传统产业为主,在巩固和发展了原有的产业基础上,也不断形成适合现代社会的专业市场。如中国绍兴轻纺城最初是由绍兴 1600多家传统乡镇纺织厂家组成, 随着市场的发展,渐渐形成以当地轻纺工业为中心的专业化企业集群。另外,随着企业的不断集聚,企业专业化分工明显,企业间交易费用不断下降, 推动市场不断扩张,吸引更多厂商以更低的成本进行规模生产和开发细分产品, 产业链不断拉长, 产品越做越精,最终形成以专业产业链为依托的企业集群,如浙江省苍南县金乡镇标牌企业集群, 从徽章生产设计到装配以及包装等十几道工序, 全都由独立专业的企业来完成且半成品的转换都通过市场交易,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标牌产业链。
(二)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发展模式
这种企业集群的主体是政府, 政府起带头作用,利用各项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入园, 形成高科技园区的发展模式。如1985年由地方政府创办的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型的企业集群,后被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992 年上海信息产业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出资组建上海浦东软件园,是集软件开发、设计、销售、人才培训和学术交流为一体的企业集群。
(三)中外合资企业集群发展模式
这种企业集群是由跨国企业主导的 “组群式”企业网络集群。跨国企业往往在技术水平和专业化生产上有明显的优势, 能够在企业网络形成中发挥主导作用,产生外部经济性。如1994年成立的苏州工业园区, 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重要合作项目, 开创了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的新形式。截至 2004年, 园区内共拥有企业9400多家, 其中外资企业 1700 个,集群内主要产业包括微电子及信息技术产业、精密机械产业、生物制药、新材料、食品工业等。
四、我国企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企业集群的迅速形成,相关地方的经济也得到了极大发展,但企业集群发展中仍存在技术含量低、规模小等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企业集群机制不健全
企业所形成的集群只是停留在空间层面,企业之间业务不熟练、技术不成熟,产业分工和产业特色不明确,地区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竞争力不强,企业与大学及科研院所的互动机制不健全,企业科研、创新能力弱,发展后劲不足。
(二)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我国企业集群中大多数企业经营者和劳动力素质较低,存在着核心企业不强、产业协作和关联度低下的问题,家族式的企业管理难以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组合,企业创新能力较差,大量企业的规模较小,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落后,难以实现企业高效生产。
(三)外资企业比重较大
一些企业集群内外资企业较多,外资企业在集群中占据了绝对优势与控制地位,其经营计划不适合当地实际经济发展的需要,相关产业链的前向、后向及侧向延伸没有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容易形成结构单一的专业化产业区,降低了企业集群对市场变化和外界冲击的适应能力,抑制了当地经济发展。
(四)政府支持存在偏差
地方政府在企业集群发展中政策支持不到位,对企业集群的发展缺乏必要的引导,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阻碍了企业与各部门间的交流。这些不利因素使企业难以抵御市场环境的波动,阻碍了整个企业集群产业化升级发展。
(五)企业融资较困难
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集群都是在农村与小城镇成长起来的,其中大都是民营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发展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不强、贷款需求频率较高、贷款金额小、不确定性高,而金融机构由于这些企业金融风险较大的原因,普遍存在慎贷、惜贷心理,贷款条件非常苛刻,门槛较高,贷款额度控制很严,审批程序十分繁琐,因此在大型金融机构进行融资的困难较大。而民营中小银行成长缓慢、民营金融机构的经营范围受到严重制约,加剧了企业集群中企业的融资困难。
五、我国企业集群发展对策和建议
为促进我国企业集群发展,改善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实现市场帕累托最优,政府、企业及相关部门应积极参与并促进集群发展。
(一)加强企业内部建设,建立有效发展机制
提高集群企业内部管理,企业间的联系和协作,进行专业化的经营,降低生产、创新成本,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建立科技创新与企业集群互动发展的有效机制,加强产学研相结合,多渠道加强企业间的知识、信息和经验的沟通和交流,通过自主创新或引进新技术来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服务,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整个企业集群的发展。
(二)政府制定相应政策,支持企业集群发展
政府应建立集群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资金和金融扶持政策,引导集群的发展。通过技术交流和人才培训,不断提高专业人才的素质,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政府可通过制定优惠的市场准入政策,降低门槛,鼓励广大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向集群进一步集聚。实行积极的资金扶持和金融政策,建立集群内公共担保基金或联户担保基金,为企业创造贷款条件,为企业集群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有效的创新激励环境,提供完善服务,提供丰富交易信息,促进企业集群发展。
(三)注重专业人才培养,储备后备力量
企业集群的发展,要依靠科技和人力资本,为此要推行宽松和优惠的人才政策,开发人力资本,吸引专业人才,储备高素质人才。加强对专业科学技术人员的培养,特别是要培养与区域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人才,可以通过主动与国内发达地区以及发达国家合作,开展技术交流和人才培训,大力引进区域优势产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不断提高集群内人才的整体知识水平,推动科技队伍建设。
(四)建立金融互助机构,解决融资难题
企业集群内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问题,为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企业集群内可以建立金融互助机构,如企业自发组建行业信用担保机构,为集群内企业融资提供信用担保,可以由集群内企业共同出资组建,只要有企业需要贷款,审核通过后就可以为其担保,这是提高企业金融信誉度的有效方式,是弥补企业资金缺口的有效办法。同时我国应采取“政府为主、社会为辅、多元筹集”等政策方式,尽快建立完善企业集群的金融互助机构。
(五)完善中介服务机构,促进集群发展
建立企业集群的行业自律性组织,发挥中介机构的服务作用。同业协会作为中介服务机构的标志,可以通过提供研发、市场营销、劳资谈判、信息交流等服务,大大降低集群内成员企业之间的交易费用。行业协会、商会在传播沟通、调查生产流程技术以及仲裁贸易事务等方面,起着交换信息和协调的作用,有效加强了企业与市场之间的联系。政府监管要与行业中介服务机构相互协作,共同规范市场秩序,制止不公平的恶性竞争。在同业协会的推动下,企业集群通过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用相应的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来推动建立集群内企业间正当的竞争关系,建立企业间开发和营销的共同平台,实现集群内优势资源的整合,增强企业集群的市场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陈雪梅.中小企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 朱英明.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建议.工业技术经济,2003.
[3] 洪琳.浙江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初探.企业活力,2007.
[4] 郑亚莉.浙江中小企业集群式创新的现状分析及支撑体系研究.经济论坛,2006.
[5]朱静芬,王耕,史占中.江浙中小企业集群对中国集群发展模式启示.上海综合经济,2003.
[6] 范黎波.产业集群与中小企业创新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7] 吴德进.产业集群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8] 魏江.产业集群—创新系统与技术学习.科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 企业集群 企业集群模式
文章编号 1008-5807(2011)03-014-02
一、企业集群的概念
“集群”(cluster)最早出现在1990年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一书中,被用来描述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企业集群是指由众多自主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企业依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关系,通过企业之间的信任和承诺等非契约性的人文因素为联结纽带,并在某一地理空间高度聚集而建立起来的企业关系群。企业集群包括一切以信任和承诺等非契约性方式为联结纽带的企业集聚体。
二、企业集群发展特点
(一)交易成本较低
企业集群内企业之间形成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模式能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企业间有关信誉、交易价格、技术信息及供求信息容易获得,降低企业交易中的信息搜集成本;企业集群的专业人才库和人才流动机制降低了企业人才交易成本。
(二)企业竞争能力增强
同一地域上集聚的企业能克服孤立企业自身存在的规模劣势、不平等竞争等困难,通过相互学习、帮助形成优势产业群,提高区域企业的竞争力,提高区域知名度、相关企业社会信誉等。
(三)优化产业环境
许多生产性和非生产性专业化企业集聚在一地,通过比较优势、要素禀赋或规模经济形成专业化产业区,提高交易次数和降低交易成本,交易空间范围和交易对象相对稳定,能更好的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高区域的竞争力。企业集群的特殊产业环境为区域内企业营造了一种良好的交易、发展、创新环境。
(四)企业创新能力提高。
企业集群中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机构之间频繁进行商品、服务、信息、劳动力等方面的交流,创新交换过程非常活跃,为企业提供了实现创新的重要来源及所需的物质基础,同时集群具有很强的科技基础,多方参与合作和创新,有利于传播和扩散知识和技术,能有效降低创新风险、提高创新速度,使企业集群获得竞争优势。
三、我国企业集群化发展模式概述
我国企业集群集中在沿海地区如江苏、浙江、广东等许多地方,逐步形成以民营经济基地为基础的企业集群、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的企业集群及以中外合资企业为支撑的企业集群为代表的异彩缤纷的企业群落发展格局。
(一)民营经济基地发展模式
民营经济基地是企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基地内有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 原料和设备供应商、原材料集贸市场、特殊的智力资源或自然资源、基础设施等。依托地方主导产业或传统产业形成的企业集群以当地传统产业为主,在巩固和发展了原有的产业基础上,也不断形成适合现代社会的专业市场。如中国绍兴轻纺城最初是由绍兴 1600多家传统乡镇纺织厂家组成, 随着市场的发展,渐渐形成以当地轻纺工业为中心的专业化企业集群。另外,随着企业的不断集聚,企业专业化分工明显,企业间交易费用不断下降, 推动市场不断扩张,吸引更多厂商以更低的成本进行规模生产和开发细分产品, 产业链不断拉长, 产品越做越精,最终形成以专业产业链为依托的企业集群,如浙江省苍南县金乡镇标牌企业集群, 从徽章生产设计到装配以及包装等十几道工序, 全都由独立专业的企业来完成且半成品的转换都通过市场交易,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标牌产业链。
(二)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发展模式
这种企业集群的主体是政府, 政府起带头作用,利用各项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入园, 形成高科技园区的发展模式。如1985年由地方政府创办的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型的企业集群,后被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992 年上海信息产业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出资组建上海浦东软件园,是集软件开发、设计、销售、人才培训和学术交流为一体的企业集群。
(三)中外合资企业集群发展模式
这种企业集群是由跨国企业主导的 “组群式”企业网络集群。跨国企业往往在技术水平和专业化生产上有明显的优势, 能够在企业网络形成中发挥主导作用,产生外部经济性。如1994年成立的苏州工业园区, 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重要合作项目, 开创了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的新形式。截至 2004年, 园区内共拥有企业9400多家, 其中外资企业 1700 个,集群内主要产业包括微电子及信息技术产业、精密机械产业、生物制药、新材料、食品工业等。
四、我国企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企业集群的迅速形成,相关地方的经济也得到了极大发展,但企业集群发展中仍存在技术含量低、规模小等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企业集群机制不健全
企业所形成的集群只是停留在空间层面,企业之间业务不熟练、技术不成熟,产业分工和产业特色不明确,地区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竞争力不强,企业与大学及科研院所的互动机制不健全,企业科研、创新能力弱,发展后劲不足。
(二)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我国企业集群中大多数企业经营者和劳动力素质较低,存在着核心企业不强、产业协作和关联度低下的问题,家族式的企业管理难以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组合,企业创新能力较差,大量企业的规模较小,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落后,难以实现企业高效生产。
(三)外资企业比重较大
一些企业集群内外资企业较多,外资企业在集群中占据了绝对优势与控制地位,其经营计划不适合当地实际经济发展的需要,相关产业链的前向、后向及侧向延伸没有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容易形成结构单一的专业化产业区,降低了企业集群对市场变化和外界冲击的适应能力,抑制了当地经济发展。
(四)政府支持存在偏差
地方政府在企业集群发展中政策支持不到位,对企业集群的发展缺乏必要的引导,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阻碍了企业与各部门间的交流。这些不利因素使企业难以抵御市场环境的波动,阻碍了整个企业集群产业化升级发展。
(五)企业融资较困难
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集群都是在农村与小城镇成长起来的,其中大都是民营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发展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不强、贷款需求频率较高、贷款金额小、不确定性高,而金融机构由于这些企业金融风险较大的原因,普遍存在慎贷、惜贷心理,贷款条件非常苛刻,门槛较高,贷款额度控制很严,审批程序十分繁琐,因此在大型金融机构进行融资的困难较大。而民营中小银行成长缓慢、民营金融机构的经营范围受到严重制约,加剧了企业集群中企业的融资困难。
五、我国企业集群发展对策和建议
为促进我国企业集群发展,改善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实现市场帕累托最优,政府、企业及相关部门应积极参与并促进集群发展。
(一)加强企业内部建设,建立有效发展机制
提高集群企业内部管理,企业间的联系和协作,进行专业化的经营,降低生产、创新成本,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建立科技创新与企业集群互动发展的有效机制,加强产学研相结合,多渠道加强企业间的知识、信息和经验的沟通和交流,通过自主创新或引进新技术来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服务,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整个企业集群的发展。
(二)政府制定相应政策,支持企业集群发展
政府应建立集群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资金和金融扶持政策,引导集群的发展。通过技术交流和人才培训,不断提高专业人才的素质,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政府可通过制定优惠的市场准入政策,降低门槛,鼓励广大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向集群进一步集聚。实行积极的资金扶持和金融政策,建立集群内公共担保基金或联户担保基金,为企业创造贷款条件,为企业集群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有效的创新激励环境,提供完善服务,提供丰富交易信息,促进企业集群发展。
(三)注重专业人才培养,储备后备力量
企业集群的发展,要依靠科技和人力资本,为此要推行宽松和优惠的人才政策,开发人力资本,吸引专业人才,储备高素质人才。加强对专业科学技术人员的培养,特别是要培养与区域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人才,可以通过主动与国内发达地区以及发达国家合作,开展技术交流和人才培训,大力引进区域优势产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不断提高集群内人才的整体知识水平,推动科技队伍建设。
(四)建立金融互助机构,解决融资难题
企业集群内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问题,为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企业集群内可以建立金融互助机构,如企业自发组建行业信用担保机构,为集群内企业融资提供信用担保,可以由集群内企业共同出资组建,只要有企业需要贷款,审核通过后就可以为其担保,这是提高企业金融信誉度的有效方式,是弥补企业资金缺口的有效办法。同时我国应采取“政府为主、社会为辅、多元筹集”等政策方式,尽快建立完善企业集群的金融互助机构。
(五)完善中介服务机构,促进集群发展
建立企业集群的行业自律性组织,发挥中介机构的服务作用。同业协会作为中介服务机构的标志,可以通过提供研发、市场营销、劳资谈判、信息交流等服务,大大降低集群内成员企业之间的交易费用。行业协会、商会在传播沟通、调查生产流程技术以及仲裁贸易事务等方面,起着交换信息和协调的作用,有效加强了企业与市场之间的联系。政府监管要与行业中介服务机构相互协作,共同规范市场秩序,制止不公平的恶性竞争。在同业协会的推动下,企业集群通过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用相应的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来推动建立集群内企业间正当的竞争关系,建立企业间开发和营销的共同平台,实现集群内优势资源的整合,增强企业集群的市场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陈雪梅.中小企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 朱英明.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建议.工业技术经济,2003.
[3] 洪琳.浙江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初探.企业活力,2007.
[4] 郑亚莉.浙江中小企业集群式创新的现状分析及支撑体系研究.经济论坛,2006.
[5]朱静芬,王耕,史占中.江浙中小企业集群对中国集群发展模式启示.上海综合经济,2003.
[6] 范黎波.产业集群与中小企业创新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7] 吴德进.产业集群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8] 魏江.产业集群—创新系统与技术学习.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