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英语课程要求在进一步发展学生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文将结合笔者英语教学实践,对如何提高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一些粗浅的探讨,希望有助于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
【关键词】提高高中英语 阅读理解水平
近几年来,我们英语教师作了许多探索,改变了过去过分注重语法,搞题海战术,死做选择题等方法,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上,狠下功夫。阅读是关键,但受教材的束博和目前课程的限制,花在阅读理解教学时间还不多,学生的阅读量还不够,没有充分时间进行训练。教师深知阅读的重要性,但时间不够分配,常用方法是对答案或抽取题目讲解,一节课只能讲少量题目,学生有时觉得文章难以致阅读兴趣不大。学生在阅读中,常有这样情况,某些文章虽无什么生词,但句子较长,文法复杂,就会出现单词个个认识句子就是看不懂现象,而有的文章中的单词没有学过,学生就不能进行上下文猜测词意,其实这也是阅读的一种考查。看来,光靠老师的讲解,没有学生主动性的大量阅读实践,没有大量的词汇量和阅读技能是无法适应现今高考改革趋势的。另外学生由于中文理解能力较强,而对英语阅读中材料信息摄入也存在理解分析,不放过一个环节,需要反复多次逐字逐句才能把语言材料转化为理解的思想内容,因此阅读速度很慢,效率较低,影响整体成绩发挥。语篇文章中出现的文化背景又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中国的情况可能熟悉,但对外国的文化风俗习惯、行为思维方式缺乏了解,也会导致对文章内容的错误判断。那么,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怎样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英语的学科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每位英语教师都很关心的问题。在具体工作中,首先要充分熟悉教材,准确把握其理念和特点,做到驾驭自如,并认真分析学生的心理需求,明确其兴趣所在,从而巧妙设计难度适宜的阅读辅助题目,结合艺术的讲解,不断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由浅入深,使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内容、形式产生兴趣并长期保持。这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便有了前提和保证。当然,阅读是以识字为基础的,积极的背单词,拥有一定的词汇量才能使阅读成为可能。
二、夯实坚实的语言基础
1.丰富学生词汇量。高考阅读的词汇量大,近几年达到2400 个单词左右,其中一部分生词是通过词性转化、构词法变化而来的。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要积累足够的词汇量,而且要学会构词法来丰富自身的词汇量,而词汇量的学的、扩展可通过教材学习,也须通过课外阅读的积累,掌握一些构词法。
2.培养学生剖析结构,解读难句的能力。地道的英语文章,蕴藏着丰富的语法知识和纷繁的句型。难句的出现,大大地加大了学生阅读难度,影响阅读速度和效果,近年来,高考阅读的长句、难句的数量逐年增多。所谓难句,就在于其句子结构复杂、修饰语叠缀、信息容量大,有时一个句子占几行甚至一个自然段。其实,这类句子并不可怕,只要善于理清其基本结构和各语段之间的关系,在分层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证和全句语意,难句也就迎刃而解。
三、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
我们的教材就是最好的精读材料,需要认认真真地反复地阅读,弄清每个句子的语法关系,理解关键词的含义,为泛读打下比较牢固扎实的基础。泛读就是广泛阅读和浏览外文图书、报刊杂志等。总之,泛读和精读有机结合,有助于提高词汇量,增加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对阅读能力提高大有裨益。分类阅读就是把文章按体裁分类,如说明文类、记叙文类、应用文类、议论文类等;或按内容分类,如人物类、地理类、历史类、新闻报道类、广告类、科普类、说明书、风土人情等。掌握文章表达上的一般规律及特殊规律,从而大大提高对文章的敏感度。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要规定出完成每篇的时间,而且对每篇的时间要求要逐渐过渡到略高于高考的要求。只有平时加强这种训练,才能使学生在高考考场的紧张气氛中从容应答。对阅读训练,一定要做到持之以恒。篇幅不要很多,但要天天有,天天读,读后思考,决不轻易放过不懂的词、句或段,彻底弄懂,并做读后小结。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取得阅读上的长足进步。
四、拓宽阅读范围
将课堂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词汇、语法知识,把握了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之后,阅读由课内转向课外就成为必然。但是对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需要教师把握好。大纲要求在教师有计划地指导下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即泛读)。在给学生选择材料时可以掌握以下原则:
1.思想性强,内容健康;
2.材料难易适合学生实际水平;
3.题材涉及面广,趣味性强;
4.文章体裁多样化;
5.语言地道、规范。
总之,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英语教师,一定要把《英语课程标准》中对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目标牢记在心,通过各种教学实践,逐步达到这一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雪梅.高中生英语阅读理解障碍及其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2]邓尚尚.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关键词】提高高中英语 阅读理解水平
近几年来,我们英语教师作了许多探索,改变了过去过分注重语法,搞题海战术,死做选择题等方法,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上,狠下功夫。阅读是关键,但受教材的束博和目前课程的限制,花在阅读理解教学时间还不多,学生的阅读量还不够,没有充分时间进行训练。教师深知阅读的重要性,但时间不够分配,常用方法是对答案或抽取题目讲解,一节课只能讲少量题目,学生有时觉得文章难以致阅读兴趣不大。学生在阅读中,常有这样情况,某些文章虽无什么生词,但句子较长,文法复杂,就会出现单词个个认识句子就是看不懂现象,而有的文章中的单词没有学过,学生就不能进行上下文猜测词意,其实这也是阅读的一种考查。看来,光靠老师的讲解,没有学生主动性的大量阅读实践,没有大量的词汇量和阅读技能是无法适应现今高考改革趋势的。另外学生由于中文理解能力较强,而对英语阅读中材料信息摄入也存在理解分析,不放过一个环节,需要反复多次逐字逐句才能把语言材料转化为理解的思想内容,因此阅读速度很慢,效率较低,影响整体成绩发挥。语篇文章中出现的文化背景又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中国的情况可能熟悉,但对外国的文化风俗习惯、行为思维方式缺乏了解,也会导致对文章内容的错误判断。那么,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怎样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英语的学科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每位英语教师都很关心的问题。在具体工作中,首先要充分熟悉教材,准确把握其理念和特点,做到驾驭自如,并认真分析学生的心理需求,明确其兴趣所在,从而巧妙设计难度适宜的阅读辅助题目,结合艺术的讲解,不断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由浅入深,使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内容、形式产生兴趣并长期保持。这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便有了前提和保证。当然,阅读是以识字为基础的,积极的背单词,拥有一定的词汇量才能使阅读成为可能。
二、夯实坚实的语言基础
1.丰富学生词汇量。高考阅读的词汇量大,近几年达到2400 个单词左右,其中一部分生词是通过词性转化、构词法变化而来的。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要积累足够的词汇量,而且要学会构词法来丰富自身的词汇量,而词汇量的学的、扩展可通过教材学习,也须通过课外阅读的积累,掌握一些构词法。
2.培养学生剖析结构,解读难句的能力。地道的英语文章,蕴藏着丰富的语法知识和纷繁的句型。难句的出现,大大地加大了学生阅读难度,影响阅读速度和效果,近年来,高考阅读的长句、难句的数量逐年增多。所谓难句,就在于其句子结构复杂、修饰语叠缀、信息容量大,有时一个句子占几行甚至一个自然段。其实,这类句子并不可怕,只要善于理清其基本结构和各语段之间的关系,在分层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证和全句语意,难句也就迎刃而解。
三、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
我们的教材就是最好的精读材料,需要认认真真地反复地阅读,弄清每个句子的语法关系,理解关键词的含义,为泛读打下比较牢固扎实的基础。泛读就是广泛阅读和浏览外文图书、报刊杂志等。总之,泛读和精读有机结合,有助于提高词汇量,增加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对阅读能力提高大有裨益。分类阅读就是把文章按体裁分类,如说明文类、记叙文类、应用文类、议论文类等;或按内容分类,如人物类、地理类、历史类、新闻报道类、广告类、科普类、说明书、风土人情等。掌握文章表达上的一般规律及特殊规律,从而大大提高对文章的敏感度。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要规定出完成每篇的时间,而且对每篇的时间要求要逐渐过渡到略高于高考的要求。只有平时加强这种训练,才能使学生在高考考场的紧张气氛中从容应答。对阅读训练,一定要做到持之以恒。篇幅不要很多,但要天天有,天天读,读后思考,决不轻易放过不懂的词、句或段,彻底弄懂,并做读后小结。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取得阅读上的长足进步。
四、拓宽阅读范围
将课堂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词汇、语法知识,把握了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之后,阅读由课内转向课外就成为必然。但是对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需要教师把握好。大纲要求在教师有计划地指导下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即泛读)。在给学生选择材料时可以掌握以下原则:
1.思想性强,内容健康;
2.材料难易适合学生实际水平;
3.题材涉及面广,趣味性强;
4.文章体裁多样化;
5.语言地道、规范。
总之,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英语教师,一定要把《英语课程标准》中对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目标牢记在心,通过各种教学实践,逐步达到这一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雪梅.高中生英语阅读理解障碍及其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2]邓尚尚.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