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教学模式是促进高职院校发展的有效途径

来源 :中国素质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a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现代高职教育旨在培养具有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工作适应能力、发展能力等应用技能型人才,强调技术性、职业性和适应性。随着现代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就业竞争力的逐渐加剧,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现代化的职业人才,逐步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是发展高职教育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多元化教学、高职教育、应用技能型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具有特强的地位,高职教育强调具有理论知识 、工作技能、实践经验、操作能力多方面的技能人才,注重当前社会人才需要的技术性、职业性和适应性。随着高职院校学校生源的变化,单一的教学模式将不再适应时代的需求,不再适应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的特殊需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迫在眉睫。
  一、高职院校教学的目标和特点
  它是“高等”与“职业教育”两个概念的复合, 是高等教育中具有较强职业性和应用性的一种特定的教育;其宗旨是培养“高素质 + 技能型专门人才”; 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大、职业性社会需求与教育性需求磨合阶段,如何培养出集理论、高技能、就业于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具备职业岗位群需要的管理能力、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是关键任务。
  从培养目标分析,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是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职业技能培养,培养出生产、经营、管理与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从培养模式分析,建立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以技能必需性、理论够用度为标准;加强专业课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理论上掌握知识原理,在实践上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在职业素质上,具备工作适应能力、管理和发展能力。
  从社会需求分析,高职教育的发展动向影响整个职业教育的全局,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社会服务、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合作办学等诸多方面发挥着引领作用。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十二五”时期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中心任务:“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其成功扮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角色,成就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二、高职院校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内涵与实施
  (一)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多元化教学模式是一种理论化、实践化、应用化、现代化、信息化的教学形式,是从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组织形式直至教学评价的整体、系统的动态模型。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要求以及学生就业、个性发展的需要,反映在动态的、开放的、合理的多元化过程中。多元化教学模式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评价的全方面系统,注重教学内容、过程、方式、方法、手段及其管理等环节的多样性。建立多元化教学模式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因材施教、开放式教学、学生未来职业认知和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多类型、多规格、多层次发展的方向。对于明确职业院校定位、构建科学的课程考核和评价体系、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培养兼具理论和实践技能、有创新和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多元化教学的实施内容
  高职院校多元化教学,包括教学资源和内容多元化、教学方式和手段多元化、考核和评价过程多元化、职业素质多元化等。
  1、教学资源和内容多元化
  教学资源和学习内容是实现教育的基础条件,在理论课程上,要进行科学定位、明确课程体系开发、教学结构设计、文化环境设计、合理配置教学资源、 应用性技术研究;在教学实践上,构建职业素养训练流程设计、专业仿真实践实习、校企合作、用工和顶岗实习、 企业进校园、订单式培养、 职业证书、就业双选 、资格证书等教学资源;这不仅为职业技能人培养形成建设资源库,同时, 建立起企业、学校、教师和学生相结合的平台,满足企业用人需求、教师教学需求,学生实践技术需求和就业需求。
  2、教学方式和手段多元化
  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应该根据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来确定。良好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是教学内容实施的保证。教师是思考力的创设者,不是知识的注入者。教学过程要以促进学生的兴趣、潜能和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不仅关注学生的成绩状况和目前表现,更注重他们潜在的发展可能性,重视对知识的认知、领会、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教师要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境和手段,让学生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激发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要针对教学内容,采用案例式教学、情景教学、业务仿真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课程教学、考取职称证书等方式;在激发学习兴趣时,采用实物性教学、问答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开放性课堂等方式 ,在培养能力上,采用疑问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个性化教学、发散式、互动式教学等方式和手段; 要针对不同的内容分别采用适合的方法,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
  3、考核和评价过程多元化
  考核和评价方法是服务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这一重要目标的。课堂教学过程要营造一个自由、开放的思考环境、和互动平台,使教师与学生、学生相互之间思维发生激烈的碰撞,实现相互启发、开导和帮助,及时发现和正确评价学生优点和长处、能力,才能增加学生自信,有效地强化自主学习习惯。 职业院校培养的是兼具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实践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也表明人才的考核和评价不是单一的,应从学习成绩、实验动手能力、应用能力、主动性、岗位融入情况、学生自我评价、调控能力等多方面去衡量,同时,也把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社会评价和家长评价结合起来。这种评价不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单向刺激反应,而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过程。学生在评价时进行对照和比较,既看到优点也看到不足,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激发兴趣,让学生学会操作性、探究性、创新性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学能力。   4、职业素质的培养多元化
  应用型人才的职业素质包括科学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等, 另外,个体的接受能力、参与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发展能力也是一个人工作素质的表象特征,决定能否胜任某岗位并能持续下去,环境教育的影响,能形成相对稳定的素质特征,素质也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发育和成熟起来的。某些素质上的提高,可以通过实践和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补偿和完善。 学校作为教育主体,应从多方面培养职业人才,实现学生素质多元化,并逐渐和社会素质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培养具有主动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高职院校学生。
  三、高职院校实施多元化教学的价值和推广作用
  (一)符合现代社会对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
  改变了传统模式下培养的学生习惯性被动接受、不能对知识灵活应用、缺少认知以外的其它素质的发展, 随着社会发展和知识的极大扩充和更新, 人们对片面应试教育的辨证认识和对素质教育的肯定和追求,推动了人们对新的教学模式的思考。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入应用已成为教育革新的科技平台和思想平台、技能平台。 通过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可以突破某些教学界限,拓展教学资源,扩大教学信息,加强社会、学校、学生之 交流范围,这为通过理论演绎而建构的新型教学模式提供了强大的实现平台和依托框架。
  (二)建立起“社会、学校、企业、教师、学生”相链接的桥梁。
  “多元化教学”模式注重从学校内、部教学资源、教学方式、职业素质等多方面的培养形式。这就把国家政策、社会需求、企业用人标准、学校教学休制、学生个人素质、家长对子女就业的关注等方面紧密联系在一起,构建了相互交流、沟通、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教学模式多样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广义的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包括学生从事的行业、所学的专业 、用人企业 、教师、学生、教学资源、教学手段和方法等,多元化现代教学模式和教育技术的应用对于上述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带来了多样化的选择空间,不同形态和方式的排列组合和优化组合为通过归纳而建构新兴教学模式奠定了基础。
  (三)利于形成“特色”教学模式,加以推广。
  多元化教学模式要求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扩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体现的教学全面化、具体化、职业化、情境化,加强社会、学校、老师和学生在课程中的统一, 完全否决了单一的“传统”模式。良好的教学模式,应作为成果甚至改革教学的重要举措进行统一推广, 使教学富有成效,提供个性化教学环境,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更主要的是深刻领会其理论和思想内涵,在其确定的框架中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造和创新。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最好的教学模式,但是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带有自身特色,符合自身发展目标的那一种。
  (四)多元化教学模式是现代职业教学变革本性的体现
  现代教学也是在不断变革中形成和发展的,不断变革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的多样性,教学模式必然不断分化和综合,教学理论、实践技能、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结构、教师素质等也快速更新和发展,以便适应教学实践的要求,呈现出多样化研究的特点,充分体现现代教学的特色和优越性。
  高等职业院校是专门培养和开发高素质劳动者职业能力的重要场所,是为社会输送应用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阵地。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状况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高职院校教学模式和人才教养模式直接影响着国家建设性人才的前途。在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步伐日益加快的形势下,“多元化教学模式”成为培养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先进形式,以国家政策为引领,灵活而又开放式教学并把目标和内容落实到教学过程中,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鲁武霞、李晓明,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衔接:内涵特性及内蕴本质《 教育发展研究》 2011.10
  2、丁金昌,关于高职教育体现高教性的研究与实践,《教育研究》2011.6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科联2013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研究成果立项课编号:20131s1ktzijyx-32
  作者简介:
  邹丽:副教授、高级会计师 ,研究方向 :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
其他文献
慢养并不是时间上的慢,而是说教育孩子不要太担忧、太着急。不求一时的速度与效率,不以当下的表现评判孩子,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慢养,可以让孩子发现最好的自己。  养孩子就像种花,要耐心等待花开。我的四个孩子中,次子黑立国和幼子黑立行的成长经历最能体现慢养的价值。  黑立国小时候叛逆心极强,学习成绩一塌糊涂,甚至考过零分。我非常担忧,却也无可奈何,我不愿逼迫儿子用功学习,因为我知道,除非孩子自己愿意学,
期刊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得到满足和成功。”美国科学家马斯洛也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其中“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
期刊
写作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需要写作者做好观察深思再创造的过程,可是在学生日常写作过程中他们往往没有目的,为写而写,有时甚至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写什么,该怎么写他们竟然不明确。写一个人到底要表现出自己对他的什么态度他们不知道;写一件事,这事对他们有无震动也是朦胧;甚至有时写自己最熟悉的人,如父母、老师、同学等,他们也无话可说或按部就班的说些无关紧要的话罢了。这些现象都是因学生不懂得作文要有真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高职生的谈话了解和调查分析,了解高职生对体育兴趣的现状,普遍对体育锻炼缺乏兴趣。通过向高职生询问了解和观察,实施调查方案和搜集材料数据统计的方法,对所了解和观察的信息及所搜集材料进行整理、分析、推理,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促进高职生积极去参与体育活动,克服主观困难,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使高职生喜欢上体育课并积极主动的去参与体育锻炼,培养终身体育观,使身心
期刊
有一个“木桶原理”说要想增加一只木桶的盛水量,就必须尽可能提高每块木板的高度。否则,只要其中一小块,定会影响整个水桶的盛水量。同样的道理,无任哪一届学生,要想提高整个班集体,就得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困生。  一、弄清情况,分析原因,了解症结,心中有数,对症下药  学困生是各色各样的,他们的表现和程度,形成的原因和问题的症结,各人的禀性也各不相同。因此,只有弄清情况,分析原因,了解症结,才能做到
期刊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对于学生接受教育来说,教是“外因”,学是“内因”,教学归根到底是要学生自身获得经验,外因能够影响而不能代替学生体验事物,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学”而起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针对思想政治课教材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  一、列纲要教学生
期刊
摘 要:充分发掘历史教学的创新教育素材的优势性,因势利导地变果为因、正理反推,培养学生自主探求,多向思维的学习能力,不断采用科学的教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具备创新素质的新时代中学生。  关键词:历史 能力 思维 创新  人类的历史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发展过程。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创新人才的产
期刊
中心词:优先发展、舆论导向、个性发展、深化改革、打造名师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教育部长袁贵仁早在2010年2月28日召开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二次公开征集民意的新闻发布会上,也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
期刊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吕叔湘先生说:“教学,教学,要教会学生学”。这两句通俗而深刻的话,启示我们只有教与学双方密切配合,并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教育目标,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  古话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是说做工的人要把生产搞好,必须首先使自己的器具锐利起来。同样的道理,要想把政治课学好,也必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那么,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应着重指导学
期刊
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应成为《德育》教材与德育观点变革的主导要素  进入21世纪,中小学德育课程仍面临如何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如何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如何整合中西方文化,以发展和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德育文化的历史性课题。对中西方文化的整合,以对两种文化主导要素的把握为前提。这种主导要素以民族思维方式和民族精神为标志。  1、民族思维方式和民族精神的体认。  文化哲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表明,一个民族在其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