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教育模式,就是利用案例组织教学, 以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最早在哈佛法学院创立,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是由当时的法学院教授兼院长科利斯佛·朗戴尔在教学方法上推动的一次大胆的根本性的改革。后来案例教学法为商学院采用,被引用到工商管理教育中,经过近百年的认识和发展,案例教学已成为工商管理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并且在其他学科中已广泛运用, 并取得不错效果,在改革我国“两课”教育模式中探索案例教育模式应该成为“两课”教育模式改革的新路径。
一、案例教学符合当前
“两课”教学改革的趋势
1.“两课”教学现状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创新
传统理论讲授法中教师的角色很多时候是演示者和解说员,其主要任务是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只要熟悉教材、讲课思路清晰、语言表达顺畅,就算尽到了教师的责任;在专业课上,这种方法还可以,因为学生知道它的重要性,但对于“两课”教学就不行了,它是公共课,学生本身就不重视,目前, “两课”教学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一是理论联系实际不够,针对性不强;二是重知识、观点的灌输轻能力培养,教学实效性不强;三是没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吸引力不大。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多方面,但结果是学生到课率没专业课高,就是来了,也存在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的问题,考试主要靠临时突击。再加上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新发展,这就对“两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两课”教学不仅要在课程体系、设置、教材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而且在教学方法上也应该积极探索,不断创新。
2.“两课”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的可行性、必要性
政治理论课的很大的特点是实践性和现实性较强,运用案例教学,就能更好地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例如邓小平理论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探索、创新的伟大成果,与当代社会主义,尤其是中国社会主义实践息息相关。邓小平同志的理论浅显易懂,简单的话语中蕴涵深刻的道理,且在实践中广泛运用,并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这样一门课,如果运用案例教学,就更能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一来能增强学生对邓小平理论课的理解,二来更能反映出邓小平理论课生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这样邓小平理论课的教学才能更生动,邓小平理论的鲜活性也才能得到充分展现。在传统上许多学生都认为马列课的教学主要是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但实际中“不实用”,而邓小平理论主要是在当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产生的,其中的许多理论针对性、实用性都很强,如“一国两制”理论就成功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改变了我国的资源配置方式,“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使我国个人的收入分配中出现了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格局。这些理论在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中产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不与实践相结合,其实践性、生动性、就会被淹没,又要走传统马列主义教学中枯燥、空洞、教条的老路。由于“两课”的这些特点,我认为进行案例教学的探索很有必要。
二、案例教学在
“两课”教学中的实效作用
1.案例教学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是适应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的新的教学手段,高校“两课”的思想性、政治性和意识形态的特点,决定了在教学方法上更要注意运用启发式、参与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案例分析是一种与传统教学方法中单纯理论讲授完全不同的教学模式,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师生互动,即教师不仅是“导演”,也是“演员”;学生不仅是观众或听众,也是教学舞台上的“主要演员”。师生同台“演出”,共同讨论交流。这样,既可以把教师的外在教育要求化作教育对象的主观愿望,促进师生之间的信息沟通和情感互动,调动学生参与教育过程的主观能动性;也可以让师生在讨论争辩、质疑探索,各抒己见,形成师生间的双向交流与互动,实现教学相长,缩短教师与学生的信息沟通和情感互动,达到共同提高。
2.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根本上讲,“两课”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简单地背诵现成的原理和结论,而是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是否真正接受和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最终要通过他们处理实际问题的行动表现出来。也就是要求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转化成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并用这种思维方法去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离开了这种思维方法的训练,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教育很可能就会变成空洞乏味的说教。相比而言,传统的“两课”课堂教学更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容易忽视学习方法的研究和传授,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两课”案例教学所提供的拟真情境和可操作性恰恰有助于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有利于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指导他们研究现实、解决问题的行动指南。
3.案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案例教学并不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往往也不给学生以固定的结论,不要求学生寻求正确答案的唯一性, 而是留出思维空间,使学生通过对具体事例的了解和分析,提高自身的思维和判断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是“授之以渔”式的教育,重视的是整个过程中学生的亲身感悟,教会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善于从多种途径寻找最佳方案来解决问题。
4.案例教学能促进学生沟通与合作精神的培养
在未来的社会,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做成一件事的,任何工作都需要大家协作完成,因此在人类活动中懂得如何沟通与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当学生针对案例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就在思想上与其他同学进行了沟通,在沟通中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增进合作。他们会更懂得倾听别人的意见,尊重他人,为以后走上社会做心理准备。
因此,案例教学不仅解决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更新与学科稳定性的矛盾,而且满足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集中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观教育三大功能。由于所选案例来自于现实生活,与大学生乐于面对挑战、思维敏捷、勤于思考的特点相吻合,有效地激发了大学生参与、思考的热情,也为理论联系实际找到了契合点。
三、实施案例教学的步骤
1.精心选编案例
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课堂教学的起点,选择恰当的案例是教学成功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在选择案例时,必须考虑它与课堂教学所涉及的相关主题与所学理论观点的内在联系。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学目的来选择案例,如可以通过阅读有关书籍资料收集案例,也可以通过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体收集案例,还可以从日常发生的时事、新闻中收集案例,如2004年6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鲜牛奶倒进臭水沟》,我在讲价值规律时用了这个案例,同学们畅所欲言,收到了好的效果。
2.设定问题
授课时,任课教师可以先将案例的内容讲授清楚,营造出真实的情景,可以口头讲授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如有条件,可使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案例介绍、展示,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针对案例设置相关问题,这些问题必须是难易适当,达到跳起来能摘到桃子的目的,另外问题还要具有启发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以思想的启迪。
3.分析案例
熟悉了案例内容,并经过一定的思考后,可组织学生对案例内容进行讨论。这是很重要的步骤,这也就是案例的分析过程。在讨论中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就案例内容阐述自己的观点、看法,教师要会倾听、善引导,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意见。对正确的认识和独到见解要充分肯定,对模糊的错误的认识要加以引导和纠正,从而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案例分析的预定目标。
4.案例小结
点评小结是案例教学的最终环节,教师在进行点评时,应注意增强针对性,使学生有启发,有教益,有提高,要将案例的要点、难点分析总结出来,指出学生观点的不足与可取之处,并与教学目标相联系,再由案例回到书本,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沟通,案例讨论的目的不是要拿出唯一的正确结论,而是要激发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培养其审时度势,明辨是非,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能力和精神。
四、案例教学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意案例的选取
案例的好坏关系到整堂课的成功与否,因此应注意选取高质量的案例。一个好的案例应具备这样一些特点:(1)典型性。所选案例对教学内容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教学内容与案例紧密联系,使学生自然而然地通过案例分析获取相关知识与能力,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2)启发性。教学案例应是能够引人深思的事例,应蕴涵着问题,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3)趣味性。案例应是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从而进行深入地思考与讨论。
2.案例讨论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习惯了被动地听讲,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大。在学习上普遍缺乏主动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习惯于追求标准答案,缺乏求新求异精神。这些情况都有可能阻碍案例讨论的正常进行,造成冷场的局面。因此教师应努力创造一个开放、自由的环境,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与放松,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如将课堂表现与成绩挂钩,激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形成各抒己见的热烈场面。
3.注意与其他教学方法相配合
案例教学固然重要,但不能代替其他教学手段,因为教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活动,教学对象具有复杂性和差异性,教学决策是不可预见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依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选择各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并使之达到优化组合。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教学方法的最优化程序中一个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问题是合理地选择各种教学方法并使之达到这样的结合,即在该条件下,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也应注意配合使用讲授法,力求语言上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生动形象。讲授法虽然有明显的缺点,但也有它的优势,如在教时事、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等知识时,讲授法最为经济有效,也适合于抽象程度高的内容。另外,还可以选择模拟教育、现场观摩、练习法、自学指导法等多种教学方式,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是现代教学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方法,是把实践引入课堂的有效工具,是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培养更多高素质专门人才的有效途径,但“两课”案例教学也是一种正在探索的教学模式,对于它的特点、 教材建设、教学组织形式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只有从“两课”教学的特点和规律上重视和完善这种方法,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
一、案例教学符合当前
“两课”教学改革的趋势
1.“两课”教学现状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创新
传统理论讲授法中教师的角色很多时候是演示者和解说员,其主要任务是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只要熟悉教材、讲课思路清晰、语言表达顺畅,就算尽到了教师的责任;在专业课上,这种方法还可以,因为学生知道它的重要性,但对于“两课”教学就不行了,它是公共课,学生本身就不重视,目前, “两课”教学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一是理论联系实际不够,针对性不强;二是重知识、观点的灌输轻能力培养,教学实效性不强;三是没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吸引力不大。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多方面,但结果是学生到课率没专业课高,就是来了,也存在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的问题,考试主要靠临时突击。再加上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新发展,这就对“两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两课”教学不仅要在课程体系、设置、教材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而且在教学方法上也应该积极探索,不断创新。
2.“两课”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的可行性、必要性
政治理论课的很大的特点是实践性和现实性较强,运用案例教学,就能更好地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例如邓小平理论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探索、创新的伟大成果,与当代社会主义,尤其是中国社会主义实践息息相关。邓小平同志的理论浅显易懂,简单的话语中蕴涵深刻的道理,且在实践中广泛运用,并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这样一门课,如果运用案例教学,就更能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一来能增强学生对邓小平理论课的理解,二来更能反映出邓小平理论课生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这样邓小平理论课的教学才能更生动,邓小平理论的鲜活性也才能得到充分展现。在传统上许多学生都认为马列课的教学主要是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但实际中“不实用”,而邓小平理论主要是在当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产生的,其中的许多理论针对性、实用性都很强,如“一国两制”理论就成功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改变了我国的资源配置方式,“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使我国个人的收入分配中出现了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格局。这些理论在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中产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不与实践相结合,其实践性、生动性、就会被淹没,又要走传统马列主义教学中枯燥、空洞、教条的老路。由于“两课”的这些特点,我认为进行案例教学的探索很有必要。
二、案例教学在
“两课”教学中的实效作用
1.案例教学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是适应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的新的教学手段,高校“两课”的思想性、政治性和意识形态的特点,决定了在教学方法上更要注意运用启发式、参与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案例分析是一种与传统教学方法中单纯理论讲授完全不同的教学模式,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师生互动,即教师不仅是“导演”,也是“演员”;学生不仅是观众或听众,也是教学舞台上的“主要演员”。师生同台“演出”,共同讨论交流。这样,既可以把教师的外在教育要求化作教育对象的主观愿望,促进师生之间的信息沟通和情感互动,调动学生参与教育过程的主观能动性;也可以让师生在讨论争辩、质疑探索,各抒己见,形成师生间的双向交流与互动,实现教学相长,缩短教师与学生的信息沟通和情感互动,达到共同提高。
2.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根本上讲,“两课”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简单地背诵现成的原理和结论,而是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是否真正接受和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最终要通过他们处理实际问题的行动表现出来。也就是要求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转化成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并用这种思维方法去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离开了这种思维方法的训练,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教育很可能就会变成空洞乏味的说教。相比而言,传统的“两课”课堂教学更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容易忽视学习方法的研究和传授,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两课”案例教学所提供的拟真情境和可操作性恰恰有助于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有利于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指导他们研究现实、解决问题的行动指南。
3.案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案例教学并不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往往也不给学生以固定的结论,不要求学生寻求正确答案的唯一性, 而是留出思维空间,使学生通过对具体事例的了解和分析,提高自身的思维和判断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是“授之以渔”式的教育,重视的是整个过程中学生的亲身感悟,教会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善于从多种途径寻找最佳方案来解决问题。
4.案例教学能促进学生沟通与合作精神的培养
在未来的社会,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做成一件事的,任何工作都需要大家协作完成,因此在人类活动中懂得如何沟通与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当学生针对案例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就在思想上与其他同学进行了沟通,在沟通中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增进合作。他们会更懂得倾听别人的意见,尊重他人,为以后走上社会做心理准备。
因此,案例教学不仅解决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更新与学科稳定性的矛盾,而且满足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集中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观教育三大功能。由于所选案例来自于现实生活,与大学生乐于面对挑战、思维敏捷、勤于思考的特点相吻合,有效地激发了大学生参与、思考的热情,也为理论联系实际找到了契合点。
三、实施案例教学的步骤
1.精心选编案例
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课堂教学的起点,选择恰当的案例是教学成功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在选择案例时,必须考虑它与课堂教学所涉及的相关主题与所学理论观点的内在联系。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学目的来选择案例,如可以通过阅读有关书籍资料收集案例,也可以通过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体收集案例,还可以从日常发生的时事、新闻中收集案例,如2004年6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鲜牛奶倒进臭水沟》,我在讲价值规律时用了这个案例,同学们畅所欲言,收到了好的效果。
2.设定问题
授课时,任课教师可以先将案例的内容讲授清楚,营造出真实的情景,可以口头讲授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如有条件,可使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案例介绍、展示,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针对案例设置相关问题,这些问题必须是难易适当,达到跳起来能摘到桃子的目的,另外问题还要具有启发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以思想的启迪。
3.分析案例
熟悉了案例内容,并经过一定的思考后,可组织学生对案例内容进行讨论。这是很重要的步骤,这也就是案例的分析过程。在讨论中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就案例内容阐述自己的观点、看法,教师要会倾听、善引导,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意见。对正确的认识和独到见解要充分肯定,对模糊的错误的认识要加以引导和纠正,从而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案例分析的预定目标。
4.案例小结
点评小结是案例教学的最终环节,教师在进行点评时,应注意增强针对性,使学生有启发,有教益,有提高,要将案例的要点、难点分析总结出来,指出学生观点的不足与可取之处,并与教学目标相联系,再由案例回到书本,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沟通,案例讨论的目的不是要拿出唯一的正确结论,而是要激发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培养其审时度势,明辨是非,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能力和精神。
四、案例教学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意案例的选取
案例的好坏关系到整堂课的成功与否,因此应注意选取高质量的案例。一个好的案例应具备这样一些特点:(1)典型性。所选案例对教学内容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教学内容与案例紧密联系,使学生自然而然地通过案例分析获取相关知识与能力,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2)启发性。教学案例应是能够引人深思的事例,应蕴涵着问题,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3)趣味性。案例应是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从而进行深入地思考与讨论。
2.案例讨论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习惯了被动地听讲,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大。在学习上普遍缺乏主动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习惯于追求标准答案,缺乏求新求异精神。这些情况都有可能阻碍案例讨论的正常进行,造成冷场的局面。因此教师应努力创造一个开放、自由的环境,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与放松,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如将课堂表现与成绩挂钩,激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形成各抒己见的热烈场面。
3.注意与其他教学方法相配合
案例教学固然重要,但不能代替其他教学手段,因为教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活动,教学对象具有复杂性和差异性,教学决策是不可预见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依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选择各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并使之达到优化组合。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教学方法的最优化程序中一个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问题是合理地选择各种教学方法并使之达到这样的结合,即在该条件下,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也应注意配合使用讲授法,力求语言上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生动形象。讲授法虽然有明显的缺点,但也有它的优势,如在教时事、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等知识时,讲授法最为经济有效,也适合于抽象程度高的内容。另外,还可以选择模拟教育、现场观摩、练习法、自学指导法等多种教学方式,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是现代教学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方法,是把实践引入课堂的有效工具,是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培养更多高素质专门人才的有效途径,但“两课”案例教学也是一种正在探索的教学模式,对于它的特点、 教材建设、教学组织形式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只有从“两课”教学的特点和规律上重视和完善这种方法,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