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互联网+教育”促进了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小学数学教育活动是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关键路径,以互联网时代为背景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有利于开创新的教育发展思路。本研究拟对“互联网+”时代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展开探索,希望下文观点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互联网+;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探索
引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互联网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作用显著。以信息技术、微课资源、电子交互白板等作为支撑的小学数学课堂,体现了互联网时代的优势,但是教师需要在这种形势下不断自我提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教学技术的作用得到体现。当前的小学数学课程指导中,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教学指导中还存在很多不足,很多教师缺乏高水准的教学能力,在教育理念更新上也比较缓慢,基于此,教学改革需求依然比较迫切。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互联网+”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指导面临新需求,借助网络资源和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第一步,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和学习,更利于提升学习效率和学习自主性[1]。例如,在教学“厘米和米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场景设置:森林的小溪边有一棵参天大树,喜羊羊和灰太狼在大树下的草地上,他们都说自己比对方高,双方争论不休,最后他们用尺子量了一下自己,结果,喜羊羊125厘米,灰太狼110厘米。学生看着画面,十分入神。我适时地提出探索性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说他们谁高?你们有他们高吗?他们身高是多少米呢?”这样的教学设计,通过课件所展示的音、像画面,为学生创设有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入境动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美的感受中学习知识,在情境中产生各种疑问和设想,激发学生创新学习的情感,引发学生积极探究新知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2.利用多媒体视频,开展生活化教学
课本知识源于我们的实践生活,组织生活化教学活动的目标就是降低数学知识学习难度,把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现象引入教学活动,和数学知识建立起关联性之后,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和数学应用能力养成均有积极影响,这样能拉近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便于对学生开展生活化教学。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小学“时、分、秒”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生活中的案例,帮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知识概念,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制作一个课件:如“小虎的一天”,教师可将其一天之内的生活进程进行展示:午夜12时,小虎进入梦乡;早晨6时35分30秒,小虎起床;7时40分,小虎去学校上学等。在课件中结合教学情境标注特别的时间点,引导学生深化理解,落实教学目标。
3.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普遍有着畏难情绪,也没有掌握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特别是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逻辑能力有限,因而学习数学时存在极大难度。长时间下去,数学成为了学生的弱势学科,要想改变这个问题,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在“互联网+”背景下,各种信息技术被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够让以往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学生理解起来也更加轻松、容易。对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数学和信息技术的融合,在海量的材料中仔细进行甄别筛选,合理选择课堂教学素材,做到精选精用[2]。例如:在“分数乘法”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只是在黑板上为学生进行演绎与归纳,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这样效率一般不高,学生学着费劲,教师讲的也很累,学习效率很低。对此教师可以采用电子白板,将分数乘法相关规律进行演示,并详细为学生讲解,这样既能够将更多的例题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高效学习,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再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分数的意义”的内容时,教师单调的概念讲解是不利于学生学习的,而通过对多媒体的运用,可以将各种物体进行等分之后进行展示,教师可将单位“1”分成几份,让学生自己观察和理解,从直观的形象中抽象出分数概念,理解分数应用的实际价值。
4.利用信息技术,检验课后学习效果
在完成课内的授课任务之后,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课后学习情况,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检查方法,给学生提供测评机会,为教学指导提供反馈。信息技术应用背景下,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游戏软件,寓教于乐,在检验知识学习效果的同时使学生获得愉悦体验,系统自动分析测评结果,也减轻了教师的压力[3]。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微信/QQ进行线上交流,小组合作完成课后任务,上传作业;此外,也可以线上及时和教师沟通疑难点,提升教学指导的针对性。比如在教学“图形与几何”之后,我们就可以借助APP,引导学生线上完成檢测任务,在玩中学,在做中学。丰富和直观的游戏画面,能够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比较符合数学学科特点,对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有积极意义。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后学习成果检测环节的不足,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的融合充分解决了这一问题,起到了优化学科教学效果和完善教学模式的作用。
结束语:
在“互联网+”背景下,各种网络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学技术被引入小学数学课堂,在推动传统教学模式改革和引导学生创新学习方面作用显著。作为教学工作者应该客观认识互联网+教育的新形势,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和技术的优势,带给小学生不同于以往的学习体验,全面激发学生兴趣,集中突破重难点,调动小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这样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本研究结合小学数学课程指导实际情况,分析互联网教学技术的应用路径,希望上述观点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于国海.生成性教学的实践困境与应对方略——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8,33(09):46-49.
[2]王联忠.基于“互联网+”环境探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J].考试周刊,2017,20(51):154-155.
[3]钟柏芳.“互联网+”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创新探讨[J].中华少年,2017,21(36):145-146.
关键词:互联网+;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探索
引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互联网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作用显著。以信息技术、微课资源、电子交互白板等作为支撑的小学数学课堂,体现了互联网时代的优势,但是教师需要在这种形势下不断自我提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教学技术的作用得到体现。当前的小学数学课程指导中,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教学指导中还存在很多不足,很多教师缺乏高水准的教学能力,在教育理念更新上也比较缓慢,基于此,教学改革需求依然比较迫切。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互联网+”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指导面临新需求,借助网络资源和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第一步,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和学习,更利于提升学习效率和学习自主性[1]。例如,在教学“厘米和米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场景设置:森林的小溪边有一棵参天大树,喜羊羊和灰太狼在大树下的草地上,他们都说自己比对方高,双方争论不休,最后他们用尺子量了一下自己,结果,喜羊羊125厘米,灰太狼110厘米。学生看着画面,十分入神。我适时地提出探索性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说他们谁高?你们有他们高吗?他们身高是多少米呢?”这样的教学设计,通过课件所展示的音、像画面,为学生创设有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入境动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美的感受中学习知识,在情境中产生各种疑问和设想,激发学生创新学习的情感,引发学生积极探究新知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2.利用多媒体视频,开展生活化教学
课本知识源于我们的实践生活,组织生活化教学活动的目标就是降低数学知识学习难度,把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现象引入教学活动,和数学知识建立起关联性之后,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和数学应用能力养成均有积极影响,这样能拉近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便于对学生开展生活化教学。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小学“时、分、秒”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生活中的案例,帮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知识概念,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制作一个课件:如“小虎的一天”,教师可将其一天之内的生活进程进行展示:午夜12时,小虎进入梦乡;早晨6时35分30秒,小虎起床;7时40分,小虎去学校上学等。在课件中结合教学情境标注特别的时间点,引导学生深化理解,落实教学目标。
3.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普遍有着畏难情绪,也没有掌握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特别是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逻辑能力有限,因而学习数学时存在极大难度。长时间下去,数学成为了学生的弱势学科,要想改变这个问题,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在“互联网+”背景下,各种信息技术被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够让以往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学生理解起来也更加轻松、容易。对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数学和信息技术的融合,在海量的材料中仔细进行甄别筛选,合理选择课堂教学素材,做到精选精用[2]。例如:在“分数乘法”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只是在黑板上为学生进行演绎与归纳,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这样效率一般不高,学生学着费劲,教师讲的也很累,学习效率很低。对此教师可以采用电子白板,将分数乘法相关规律进行演示,并详细为学生讲解,这样既能够将更多的例题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高效学习,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再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分数的意义”的内容时,教师单调的概念讲解是不利于学生学习的,而通过对多媒体的运用,可以将各种物体进行等分之后进行展示,教师可将单位“1”分成几份,让学生自己观察和理解,从直观的形象中抽象出分数概念,理解分数应用的实际价值。
4.利用信息技术,检验课后学习效果
在完成课内的授课任务之后,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课后学习情况,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检查方法,给学生提供测评机会,为教学指导提供反馈。信息技术应用背景下,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游戏软件,寓教于乐,在检验知识学习效果的同时使学生获得愉悦体验,系统自动分析测评结果,也减轻了教师的压力[3]。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微信/QQ进行线上交流,小组合作完成课后任务,上传作业;此外,也可以线上及时和教师沟通疑难点,提升教学指导的针对性。比如在教学“图形与几何”之后,我们就可以借助APP,引导学生线上完成檢测任务,在玩中学,在做中学。丰富和直观的游戏画面,能够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比较符合数学学科特点,对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有积极意义。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后学习成果检测环节的不足,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的融合充分解决了这一问题,起到了优化学科教学效果和完善教学模式的作用。
结束语:
在“互联网+”背景下,各种网络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学技术被引入小学数学课堂,在推动传统教学模式改革和引导学生创新学习方面作用显著。作为教学工作者应该客观认识互联网+教育的新形势,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和技术的优势,带给小学生不同于以往的学习体验,全面激发学生兴趣,集中突破重难点,调动小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这样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本研究结合小学数学课程指导实际情况,分析互联网教学技术的应用路径,希望上述观点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于国海.生成性教学的实践困境与应对方略——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8,33(09):46-49.
[2]王联忠.基于“互联网+”环境探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J].考试周刊,2017,20(51):154-155.
[3]钟柏芳.“互联网+”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创新探讨[J].中华少年,2017,21(36):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