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推动中心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对300家企业总部的需求调研表明,总部经济的发展能对生产性服务业产生巨大的需求,为城市生产性服务业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是带动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
关键词:总部经济;生产性服务业;实证研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许多中心城市进入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笔者认为,发展总部经济是带动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城市转型的重要模式之一。本文从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的挑战出发,分析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必要性,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发展总部经济对于提升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作用。
一、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中心城市突破发展瓶颈的重要途径
当前,中国城市进入稳定发展时期,城市化水平日益提高,2006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43.9%,比2000年提高了6.28个百分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经济的重心越来越向城市集中,2006年全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GDP的比重达到63.2%。但是,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一是空间资源不足,资源约束加剧。我国城市发展的空间资源日益紧张,一方面由于我国人均国土面积偏低,仅及世界平均水平的35%;另一方面由于城市重复建设、盲目建设等导致土地利用率较低,2005年底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面积比2000年增长43.9%,“城市用地扩展系数”i为1.51,高于国际公认的合适标准1.12,说明城市土地利用深度与精细度明显不足。除了空间资源不足外,水、能源等资源短缺现象也日趋严重,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2006年全国661个建制市中缺水城市占2/3,其中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我国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城市能源供给缺口日益增大,成为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威胁。
二是制造成本攀升,制造业“空心化”日益严重。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口的不断集中,许多大城市土地价格飙升、人工成本上涨,1994-2006年间,北京、上海、天津的制造业工人年均工资涨了3倍ii。大城市继续发展制造业面临严重资源瓶颈和成本压力,不得不将生产制造环节外迁,如北京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工业企业搬迁,“十五”期间外迁工业企业144家,“十一五”期间将进一步完成工业从城区向郊区的转移。大量制造业企业外迁使大城市面临制造业空心化的挑战。
三是城市创新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城市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分工不明确,大城市的创新资源效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创新链条的研究开发、转化、产业化等各个环节之间缺乏有效协调与有机衔接,导致区域创新能力不强。近年来中国城市每年上万亿设备投资中,60%以上是引进的。中国企业的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以上(发达国家平均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在5%左右),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品牌,需要向跨国公司支付巨额专利和商标使用费,企业长期处于国际分工的最底端。
四是服务业不发达,且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相对于第二产业,各城市发展第三产业的动力普遍不足,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2006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5.8%iii,而2004年全球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达68%。从服务业内部结构来看,除北京、上海等少数几个城市外,大部分城市仍然是以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等传统服务业为主,2005年广州、天津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48.9%和43.4%,尚未超过一半。
五是发展观念落后,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总体上仍然沿袭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2006年我国GDP占世界的5.5%,消耗能源却占世界能耗15%,消耗钢铁占世界的30%,消耗水泥占世界的54%。许多城市依然沿袭招商引资建工厂的发展模式,把工业强市作为追逐目标,在“十一五”规划中,就有许多城市把汽车和钢铁作为支柱产业,不仅导致城市间专业化分工协作程度较低,而且造成低水平重复发展,制约产业集中度的提高。
这些问题和挑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进一步发展的严重瓶颈。我国城市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城市经济转型。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城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是城市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有效途径。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增强功能、规范市场,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许多城市也纷纷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不断优化服务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推动服务业进入稳定增长的内涵式发展阶段。
现代服务业涉及面广,不可能齐头并进,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中之重,发展现代服务业要以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生产性服务业是指直接或间接为生产、经营活动以及政府管理等提供中间服务的服务性产业,一般包括金融保险、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现代物流、房地产和租赁服务、专业和综合技术服务等。在知识经济社会,生产性服务业日益成为我国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笔者认为,中心城市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应紧紧抓住总部经济模式,以总部经济带动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实现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实证:总部经济能显著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
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优势资源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形成总部集聚效应,并通过“总部-制造基地”功能链条辐射带动生产制造基地所在区域发展,由此实现不同区域分工协作、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形态。
总部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具有以下五个特征:一是高端性,企业总部集中了管理、研发、营销、投融资、采购等企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二是知识性,总部经济是知识经济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资源优化配置方式和区域分工合作模式;三是集约性,总部经济实现了企业功能链、价值链与不同区域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成本;四是关联性,总部经济通过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能带动相关产业尤其是服务业发展;五是辐射性和共赢性,总部经济通过总部集群效应带动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并通过“总部-生产制造基地”链条辐射带动生产制造基地所在区域共同发展。
企业总部承担的管理、研发、营销、投融资、采购等高端功能的实现,总部经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强力带动作用的发挥,需要生产性服务业的强力支撑,因而众多企业总部聚集发展,将对金融保险、信息服务、中介咨询、科技研发、广告会展、教育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产生大量需求,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强大的发展动力,从而带动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
为全面、系统地了解企业总部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与带动作用,2007年,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对北京、广州、重庆、南京、武汉、青岛六个城市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不同职能的300家企业总部进行了问卷调查,试图揭示总部经济和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规律,为中心城市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第一,企业总部对服务业的带动作用明显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企业总部对各类服务业的支出一般较大。被调研企业总部中,对各类服务业的年支出在2000万元以上的占19.5%,1000-2000万元之间的占24.7%,100-1000万元之间的占31.1%,仅有24.7%的企业总部对各类服务业的年支出低于100万元(图1)。
企业总部规模不同,企业总部对各类服务业的需求也有所差异。一般而言,企业总部规模越大,对各类服务业的年支出越多。调查显示,年销售额在1000万-1亿元之间的企业总部,有56.7%对服务业的年支出在100万-1000万元之间,即年服务支出约占企业总部年销售额的1/10(图2);有13.3%的企业总部年服务支出在1000万-2000万元之间。
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的企业总部中,有69.2%的企业总部对各类服务业的年支出超过1000万元。以某大型企业集团为例,其在国内有11家分公司和子公司,2006年企业总部销售额达5亿元,对各类服务业的支出为4352万元,其中交际应酬费2232万元,广告、会议、展示、论坛费用支出547万元,会计、审计、法律、咨询费用支出401万元,利息支出932万元,电话通讯及网络使用费107万元。
第二,企业总部主要推动金融、法律、会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对企业总部“主要需求的生产性服务业情况”的调查显示,企业总部主要需求的生产性服务业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金融服务”、“会计审计服务”、“法律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和“广告服务”,分别有57.9%、42.6%、37.4%、31.6%和27.4%的企业总部选择了这些知识型服务业,此外还有24.2%的企业总部选择了“咨询与调查服务”、22.6%的企业总部选择了“物流”等服务行业(图3)。这表明,企业总部普遍需要金融、会计审计、法律等服务行业的支持,对这些行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也更大。
不同职能的企业总部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有所侧重。调查显示,营销中心最需要的生产性服务业集中于“金融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广告”、“物流”和“咨询与调查服务业”这五项。与其他职能总部相比,营销中心对“物流”服务具有较大的需求,而对会计审计、法律等服务的需求则不如其他职能总部那么强烈。
第三,企业总部主要推动所在区域服务业发展
调查显示,企业总部对各类服务业的需求,主要由所在区域的服务业企业提供,56.1%的被调研企业表示会在本市范围内寻找服务提供者,28.3%的企业总部主要依靠本省服务业企业提供服务(图4)。企业总部对服务业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本区域,在需求的驱动之下,总部聚集区域的服务业往往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总部经济能够推动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结论也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北京吸引了众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国内大企业集团总部聚集,是我国总部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2006年北京市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637.4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67.30%,尤其是金融业、信息服务和软件业、会计法律、中介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突出,仅金融、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就实现增加值1643.8亿元,占现代服务业增加值的45.2%。可见,企业总部的聚集发展,重点是对金融、保险、会计评估、法律、会议展览、软件信息、中介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形成强大的需求,推动了这些服务业快速发展。
三、启示: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总部经济互动发展
实证分析表明,总部经济能够显著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随着我国总部经济的快速发展,总部经济在推动我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将进一步显现。中心城市应准确把握总部经济发展趋势,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总部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
第一,城市在产业升级过程中要把发展总部经济作为重要战略选择。总部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能够充分利用中心城市战略资源优势,规避常规资源成本上升和环境压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企业总部的聚集能够形成强大的服务业需求,有助于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我国北京、上海、广州等一批中心城市都提出将发展总部经济作为重要战略之一。例如,北京已将“发展总部经济”写入“十一五”规划,提出“做大做强总部经济,逐步形成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产业集群”。今后,将有更多的中心城市进入产业升级的关键阶段,也会有更多的城市认识到总部经济对于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总部经济将成为中心城市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转型的重要思路。
第二,总部经济与生产性服务业呈现互动发展的关系。总部经济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推动作用不是单向的,二者之间实际上呈现互动发展的关系。第二部分的实证研究已经充分表明,企业总部业务的顺利开展需要各种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企业总部聚集发展对生产性服务业产生强劲需求,从而强力推动所在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将对总部经济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美国学者James C.Davis研究发现,一个地区的中介商务服务机构增加一倍,该地区的企业总部数量将增加36%1。问卷调查也显示,有超过30%企业总部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达程度与集聚程度”作为企业总部选址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这表明一个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越完善,其对企业总部的吸引力越强,发展总部经济的潜力越大。
第三,中心城市应大力吸引全球知名服务业地区总部,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从跨国公司全球战略调整看,跨国公司加大了软件、金融、文化、物流及外贸等服务业领域的对外投资。2005年《财富》全球500强共涉及51个行业,其中28个属于服务行业。一些全球知名服务业跨国公司还将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等高端环节向我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如IBM中国软件开发中心、三星服务总部等入驻北京,沃尔玛全球采购中心落户深圳。国际服务业企业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是我国总部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进入,能够带来先进技术、经营管理和服务理念,对于提升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国内服务企业通过与国际知名服务企业的合作,可以利用跨国公司的经营渠道和市场网络,输出服务产品,提升国际化水平。因此,中心城市应积极优化发展环境,吸引全球知名服务企业的地区总部,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第四,城市应依托特色总部聚集区,打造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发展总部经济需要依托城市的产业优势和发展特色,建设特色产业总部聚集区。例如,美国的底特律集中汽车零部件企业总部;纽约集中金融、保险、公关服务等企业总部;洛杉矶集中影视文化企业总部等。中央商务区(CBD)作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功能区,是以总部聚集带动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形式。曼哈顿不足1平方公里的华尔街金融区,集中了3000多家银行、保险公司、交易所等金融机构,是世界上著名的金融中心之一;商务服务、信息服务、房地产等行业也获得了迅速发展,集中了美国6家最大会计公司中的4家、10家最大咨询公司中的6家。依托总部聚集区打造生产性服务业集群,能够通过集群效应进一步增强区域总部经济和生产性服务业竞争优势。我国一些具备总部经济发展条件的城市,应尊重总部经济发展规律,充分结合产业基础与优势,积极打造特色总部聚集区,带动与企业总部需求相适应的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发展,提升城市现代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
第五,创新政府服务,为总部经济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从国内外城市发展经验看,创新政府服务理念,提高政府服务水平,为企业总部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是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在积极创新政府服务,出台鼓励企业总部发展的政策,如北京《关于鼓励跨国公司在京设立地区总部的若干规定》、上海《鼓励外国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暂行规定》、南京《鼓励境内外大型企业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的暂行规定》等,广州越秀区、深圳福田区、重庆渝中区等也先后出台了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意见、办法等。但与纽约、新加坡等国际大都市相比,我国一些具备总部经济发展条件的中心城市,还需要进一步创新政府服务理念、提高政府服务效率,通过制定鼓励总部经济和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关政策、建立政府与企业的沟通机制、完善城市基础条件与商务配套设施、优化法律环境等措施,更好地满足各类企业总部发展需求,为总部经济和生产性服务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赵弘.总部经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赵弘主编.2007~2008年: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任永菊.地区总部、产业结构与总部经济——来自香港的实证研究与思考[J].亚太经济,2007(4):67-70.
[4]李勇.总部经济与产业发展——以重庆为例[J].探索,2007(4):152-156.
[5]James C.Davis. Headquarters, differentiated service inputs and the urban system[D]. Providence: Brown University, 2004.
注释:
① 城市用地扩展系数为城市用地增长率与人口增长率之比。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173.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394.
(作者通讯地址:北京市社会科学院100101)
关键词:总部经济;生产性服务业;实证研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许多中心城市进入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笔者认为,发展总部经济是带动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城市转型的重要模式之一。本文从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的挑战出发,分析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必要性,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发展总部经济对于提升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作用。
一、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中心城市突破发展瓶颈的重要途径
当前,中国城市进入稳定发展时期,城市化水平日益提高,2006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43.9%,比2000年提高了6.28个百分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经济的重心越来越向城市集中,2006年全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GDP的比重达到63.2%。但是,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一是空间资源不足,资源约束加剧。我国城市发展的空间资源日益紧张,一方面由于我国人均国土面积偏低,仅及世界平均水平的35%;另一方面由于城市重复建设、盲目建设等导致土地利用率较低,2005年底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面积比2000年增长43.9%,“城市用地扩展系数”i为1.51,高于国际公认的合适标准1.12,说明城市土地利用深度与精细度明显不足。除了空间资源不足外,水、能源等资源短缺现象也日趋严重,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2006年全国661个建制市中缺水城市占2/3,其中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我国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城市能源供给缺口日益增大,成为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威胁。
二是制造成本攀升,制造业“空心化”日益严重。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口的不断集中,许多大城市土地价格飙升、人工成本上涨,1994-2006年间,北京、上海、天津的制造业工人年均工资涨了3倍ii。大城市继续发展制造业面临严重资源瓶颈和成本压力,不得不将生产制造环节外迁,如北京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工业企业搬迁,“十五”期间外迁工业企业144家,“十一五”期间将进一步完成工业从城区向郊区的转移。大量制造业企业外迁使大城市面临制造业空心化的挑战。
三是城市创新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城市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分工不明确,大城市的创新资源效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创新链条的研究开发、转化、产业化等各个环节之间缺乏有效协调与有机衔接,导致区域创新能力不强。近年来中国城市每年上万亿设备投资中,60%以上是引进的。中国企业的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以上(发达国家平均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在5%左右),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品牌,需要向跨国公司支付巨额专利和商标使用费,企业长期处于国际分工的最底端。
四是服务业不发达,且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相对于第二产业,各城市发展第三产业的动力普遍不足,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2006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5.8%iii,而2004年全球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达68%。从服务业内部结构来看,除北京、上海等少数几个城市外,大部分城市仍然是以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等传统服务业为主,2005年广州、天津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48.9%和43.4%,尚未超过一半。
五是发展观念落后,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总体上仍然沿袭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2006年我国GDP占世界的5.5%,消耗能源却占世界能耗15%,消耗钢铁占世界的30%,消耗水泥占世界的54%。许多城市依然沿袭招商引资建工厂的发展模式,把工业强市作为追逐目标,在“十一五”规划中,就有许多城市把汽车和钢铁作为支柱产业,不仅导致城市间专业化分工协作程度较低,而且造成低水平重复发展,制约产业集中度的提高。
这些问题和挑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进一步发展的严重瓶颈。我国城市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城市经济转型。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城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是城市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有效途径。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增强功能、规范市场,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许多城市也纷纷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不断优化服务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推动服务业进入稳定增长的内涵式发展阶段。
现代服务业涉及面广,不可能齐头并进,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中之重,发展现代服务业要以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生产性服务业是指直接或间接为生产、经营活动以及政府管理等提供中间服务的服务性产业,一般包括金融保险、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现代物流、房地产和租赁服务、专业和综合技术服务等。在知识经济社会,生产性服务业日益成为我国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笔者认为,中心城市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应紧紧抓住总部经济模式,以总部经济带动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实现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实证:总部经济能显著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
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优势资源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形成总部集聚效应,并通过“总部-制造基地”功能链条辐射带动生产制造基地所在区域发展,由此实现不同区域分工协作、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形态。
总部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具有以下五个特征:一是高端性,企业总部集中了管理、研发、营销、投融资、采购等企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二是知识性,总部经济是知识经济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资源优化配置方式和区域分工合作模式;三是集约性,总部经济实现了企业功能链、价值链与不同区域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成本;四是关联性,总部经济通过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能带动相关产业尤其是服务业发展;五是辐射性和共赢性,总部经济通过总部集群效应带动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并通过“总部-生产制造基地”链条辐射带动生产制造基地所在区域共同发展。
企业总部承担的管理、研发、营销、投融资、采购等高端功能的实现,总部经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强力带动作用的发挥,需要生产性服务业的强力支撑,因而众多企业总部聚集发展,将对金融保险、信息服务、中介咨询、科技研发、广告会展、教育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产生大量需求,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强大的发展动力,从而带动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
为全面、系统地了解企业总部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与带动作用,2007年,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对北京、广州、重庆、南京、武汉、青岛六个城市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不同职能的300家企业总部进行了问卷调查,试图揭示总部经济和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规律,为中心城市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第一,企业总部对服务业的带动作用明显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企业总部对各类服务业的支出一般较大。被调研企业总部中,对各类服务业的年支出在2000万元以上的占19.5%,1000-2000万元之间的占24.7%,100-1000万元之间的占31.1%,仅有24.7%的企业总部对各类服务业的年支出低于100万元(图1)。
企业总部规模不同,企业总部对各类服务业的需求也有所差异。一般而言,企业总部规模越大,对各类服务业的年支出越多。调查显示,年销售额在1000万-1亿元之间的企业总部,有56.7%对服务业的年支出在100万-1000万元之间,即年服务支出约占企业总部年销售额的1/10(图2);有13.3%的企业总部年服务支出在1000万-2000万元之间。
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的企业总部中,有69.2%的企业总部对各类服务业的年支出超过1000万元。以某大型企业集团为例,其在国内有11家分公司和子公司,2006年企业总部销售额达5亿元,对各类服务业的支出为4352万元,其中交际应酬费2232万元,广告、会议、展示、论坛费用支出547万元,会计、审计、法律、咨询费用支出401万元,利息支出932万元,电话通讯及网络使用费107万元。
第二,企业总部主要推动金融、法律、会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对企业总部“主要需求的生产性服务业情况”的调查显示,企业总部主要需求的生产性服务业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金融服务”、“会计审计服务”、“法律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和“广告服务”,分别有57.9%、42.6%、37.4%、31.6%和27.4%的企业总部选择了这些知识型服务业,此外还有24.2%的企业总部选择了“咨询与调查服务”、22.6%的企业总部选择了“物流”等服务行业(图3)。这表明,企业总部普遍需要金融、会计审计、法律等服务行业的支持,对这些行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也更大。
不同职能的企业总部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有所侧重。调查显示,营销中心最需要的生产性服务业集中于“金融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广告”、“物流”和“咨询与调查服务业”这五项。与其他职能总部相比,营销中心对“物流”服务具有较大的需求,而对会计审计、法律等服务的需求则不如其他职能总部那么强烈。
第三,企业总部主要推动所在区域服务业发展
调查显示,企业总部对各类服务业的需求,主要由所在区域的服务业企业提供,56.1%的被调研企业表示会在本市范围内寻找服务提供者,28.3%的企业总部主要依靠本省服务业企业提供服务(图4)。企业总部对服务业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本区域,在需求的驱动之下,总部聚集区域的服务业往往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总部经济能够推动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结论也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北京吸引了众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国内大企业集团总部聚集,是我国总部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2006年北京市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637.4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67.30%,尤其是金融业、信息服务和软件业、会计法律、中介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突出,仅金融、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就实现增加值1643.8亿元,占现代服务业增加值的45.2%。可见,企业总部的聚集发展,重点是对金融、保险、会计评估、法律、会议展览、软件信息、中介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形成强大的需求,推动了这些服务业快速发展。
三、启示: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总部经济互动发展
实证分析表明,总部经济能够显著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随着我国总部经济的快速发展,总部经济在推动我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将进一步显现。中心城市应准确把握总部经济发展趋势,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总部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
第一,城市在产业升级过程中要把发展总部经济作为重要战略选择。总部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能够充分利用中心城市战略资源优势,规避常规资源成本上升和环境压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企业总部的聚集能够形成强大的服务业需求,有助于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我国北京、上海、广州等一批中心城市都提出将发展总部经济作为重要战略之一。例如,北京已将“发展总部经济”写入“十一五”规划,提出“做大做强总部经济,逐步形成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产业集群”。今后,将有更多的中心城市进入产业升级的关键阶段,也会有更多的城市认识到总部经济对于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总部经济将成为中心城市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转型的重要思路。
第二,总部经济与生产性服务业呈现互动发展的关系。总部经济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推动作用不是单向的,二者之间实际上呈现互动发展的关系。第二部分的实证研究已经充分表明,企业总部业务的顺利开展需要各种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企业总部聚集发展对生产性服务业产生强劲需求,从而强力推动所在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将对总部经济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美国学者James C.Davis研究发现,一个地区的中介商务服务机构增加一倍,该地区的企业总部数量将增加36%1。问卷调查也显示,有超过30%企业总部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达程度与集聚程度”作为企业总部选址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这表明一个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越完善,其对企业总部的吸引力越强,发展总部经济的潜力越大。
第三,中心城市应大力吸引全球知名服务业地区总部,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从跨国公司全球战略调整看,跨国公司加大了软件、金融、文化、物流及外贸等服务业领域的对外投资。2005年《财富》全球500强共涉及51个行业,其中28个属于服务行业。一些全球知名服务业跨国公司还将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等高端环节向我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如IBM中国软件开发中心、三星服务总部等入驻北京,沃尔玛全球采购中心落户深圳。国际服务业企业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是我国总部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进入,能够带来先进技术、经营管理和服务理念,对于提升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国内服务企业通过与国际知名服务企业的合作,可以利用跨国公司的经营渠道和市场网络,输出服务产品,提升国际化水平。因此,中心城市应积极优化发展环境,吸引全球知名服务企业的地区总部,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第四,城市应依托特色总部聚集区,打造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发展总部经济需要依托城市的产业优势和发展特色,建设特色产业总部聚集区。例如,美国的底特律集中汽车零部件企业总部;纽约集中金融、保险、公关服务等企业总部;洛杉矶集中影视文化企业总部等。中央商务区(CBD)作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功能区,是以总部聚集带动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形式。曼哈顿不足1平方公里的华尔街金融区,集中了3000多家银行、保险公司、交易所等金融机构,是世界上著名的金融中心之一;商务服务、信息服务、房地产等行业也获得了迅速发展,集中了美国6家最大会计公司中的4家、10家最大咨询公司中的6家。依托总部聚集区打造生产性服务业集群,能够通过集群效应进一步增强区域总部经济和生产性服务业竞争优势。我国一些具备总部经济发展条件的城市,应尊重总部经济发展规律,充分结合产业基础与优势,积极打造特色总部聚集区,带动与企业总部需求相适应的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发展,提升城市现代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
第五,创新政府服务,为总部经济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从国内外城市发展经验看,创新政府服务理念,提高政府服务水平,为企业总部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是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在积极创新政府服务,出台鼓励企业总部发展的政策,如北京《关于鼓励跨国公司在京设立地区总部的若干规定》、上海《鼓励外国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暂行规定》、南京《鼓励境内外大型企业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的暂行规定》等,广州越秀区、深圳福田区、重庆渝中区等也先后出台了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意见、办法等。但与纽约、新加坡等国际大都市相比,我国一些具备总部经济发展条件的中心城市,还需要进一步创新政府服务理念、提高政府服务效率,通过制定鼓励总部经济和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关政策、建立政府与企业的沟通机制、完善城市基础条件与商务配套设施、优化法律环境等措施,更好地满足各类企业总部发展需求,为总部经济和生产性服务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赵弘.总部经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赵弘主编.2007~2008年: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任永菊.地区总部、产业结构与总部经济——来自香港的实证研究与思考[J].亚太经济,2007(4):67-70.
[4]李勇.总部经济与产业发展——以重庆为例[J].探索,2007(4):152-156.
[5]James C.Davis. Headquarters, differentiated service inputs and the urban system[D]. Providence: Brown University, 2004.
注释:
① 城市用地扩展系数为城市用地增长率与人口增长率之比。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173.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394.
(作者通讯地址:北京市社会科学院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