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河南农民和他自办的福利院

来源 :北方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lin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上9时,老牛拎着毛了边的人造革包,骑车出了门。
  59岁的牛志远是去十多里外的县城借钱的。包里装的是17个孩子的高考成绩单和报考志愿。
  几年前,老牛还是襄城县十里铺乡单庄村的“首富”。7月9日出门时,他的兜里只有几十元钱。
  6月26日高考发榜,福利院17个参加高考的孩子全上了大专线。一年十多万的学费、生活费,成了这位老人现在最大的目标。
  2002年,身为农民的牛志远办起了许昌市第一个民营福利院。今年,福利院收养的孤儿达到39个,其中21个考上大学。而这位老人耗尽数十万家财,重新跌入“穷人”行列。一年多前才获准经营的“阳光福利院”也随之前景难测。
  
  39个孤儿的“家”
  
  推让了半天,杨宝真和盛晓丽,两个19岁的姑娘分吃了一个桃子。
  桃子是杨宝真从学校回来时在县城买的,共11个。她先分给了年纪较小的孩子,最后一个,她用手掰开,分给了同岁的盛晓丽。
  最大最红的一个,她留给了牛爷爷。“这孩子可懂事。”老牛说,杨宝真三四年前来到福利院,去年考上了河南大学外语系。
  “没有牛爷爷,我连高中都上不了。”戴着一副眼镜的杨宝真有点羞涩。她幼时父母去世,13年来没人照料。老牛见到她时是冬天,床上连垫被都没有。
  目前,福利院里39个孤儿最大的20岁,最小的10岁,“都是无依无靠没人管的苦孩子。”老牛说。
  “襄城县阳光福利院”就在靠公路的一个农家院落里,满院子菜畦和树。四周20多问瓦房,分成客厅、卧室、学习室、厨房,餐厅、卫生室。
  客厅里挂着《院务制度》、《院长职责》、《医务制度》,纸张已经起了霉点。院务管理委员会上院长是牛志远。副院长是他的大儿子牛占峰,成员中还有二儿子牛永军和两个儿媳妇。
  牛志远在小学生的卧室里靠窗摆了一张破旧的单人床,“这些小孩子晚上会踢被子,半夜要起床尿尿,得有人照顾。”
  因为多数孩子在县城或者外地读书,所以平常住在这里的只有七八个孩子。一到周末或者学校放假,福利院的孩子就会骤然增加。
  7月2日,朱志豪从焦作师专放假回“家”。从2000年这个院子建成开始,他就在这里住。
  “老家的房子倒了,全是草。”朱志豪说,除了阳光福利院,他放假时没有其他地方可去。他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父亲因肝癌去世,同年12月,患病的母亲跳了河。所作亲人只有一个精神病姨妈和双目失明的姨父。流浪了一段日子后,在平顶山做铜像生意的牛志远找到了他,并把他带回自己家。
  孩子们带回家来总是由牛志远的妻子照顾,帮他们换衣服、洗澡,甚至喂饭。冬天,她带着四五个小男孩去女澡堂洗澡,结果常遭澡堂里的女人群起指责,她说,“我也不恼,这些孩子可怜哩。”
  
  不养“社会流子”
  
  今年,盛晓丽考了515分,上了大专分数线。老牛让她复读,别怕花钱,“她平时学习可好了,这次发挥失常。”
  高考前,盛晓丽体检时查出肝病,回到福利院,她怯生生地和牛爷爷说,“我又病了,恐怕你会把我撵走。”牛志远安慰她,“咱不怕,把病治好了再上大学。”
  在接受牛志远助养前,盛晓丽在学校每天靠课后捡瓶子、垃圾养活自己,下课就跑到食堂帮忙卖饭菜,以获得一顿免费餐。
  牛志远说,盛晓丽来福利院之前,没钱交学费,老师把她的桌子搬走,她于是靠着墙站着上课,一站就是三个星期,第二次拖欠学费,老师又一次把她的课桌搬走,她又站着读了2个星期。
  通过学校推荐,2004年她第一次和牛爷爷见面。盛晓丽说:“那回第一次听到有人跟我说,你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
  目前在福利院的39个孩子,全部都是在读的学生。“他们能读多远,我就送多远。”牛志远说。
  牛志远收养孤儿,只有两个标准品行端正,不傻不愣是个正常人。“我要养的不是社会流子(不务正业的人)。”他说,只有那种家境贫寒,又不放弃上进的孩子才值得同情和帮助。
  “父亲就是这么一个人,平常在外做生意,看到没衣服穿的人,会脱下自己的衣服给他穿上。”大儿子牛占峰记不起父亲是什么时候开始收留孤儿的,这些年来,陆陆续续在家里收留过几十个孩子,短的两三月、半年,最长的两年,后来都回去了。
  目前的福利院里,朱志豪是牛志远带得最久的孩子,他直接喊“爷爷”。老牛说,这孩子学习很刻苦,但因为家庭阴影带来思想包袱,经常读不进书。后来,他复读了2次,才考上专科。
  牛志远说自己对好生差生一视同仁。“有的孩子脑子本来差些,只要他勤奋了,怨不得他。”
  
  送100个孤儿上大学
  
  7月9目,老牛从县城回到家里,朱志豪忙着迎上去。“爷爷中午又没吃饭。”他偷偷告诉记者。
  2005年8月,4个考上大学的孩子即将入学,牛志远带着他们到县城每人买了一套新衣服、一双新皮鞋。
  朱志豪说,爷爷自己已经4年没买过一件新衣服。外出几十里都是骑自行车,饿了最多吃碗烩面。
  “如果不办福利院,我的生活肯定在本村是最富裕的。”牛志远说,之前的铜像生意为他积累了40万存款。
  在创办福利院之前,老牛是当地的“能人”。他从小家境贫寒,上个世纪80年代,他通过自学,以铸造铜像致富。
  福利院对面“单桥大饭店”的小伍说,牛志远致富后一直乐善好施,1998年曾捐赠过4尊价值数十万的铜像。
  老牛说,之所以萌发办福利院的想法.是做铜像生意中碰到一些贫寒的孤儿很可怜,“伟人塑是伟人,不塑也还是伟人,捐铜像的钱不如用来办个福利院。”
  2000年,牛志远开始着手实施自己建造福利院的计划。福利院审批难,牛志远以建铸造工艺厂房的名义拿到了建房批文。没有地,牛志远把地点选在自己的3亩责任田上。
  2002年,福利院的牌子挂了上来,并收了七八个孩子。
  牛志远说,修这个福利院包括里面的设施,花了14万元。
  2005年1月,距离福利院的事实存在已两三年时间,“襄城县阳光福利院”终于获得县民政局批准。
  襄城县民政局副局长卢文海说:襄城县目前没有一家公办的福利院,某种意义上,老牛是在做民政部门该做的事情。
  2005年,福利院6个孩子参加高考,最后有4个考上大学。
  2006年,17名孩子全部上了大专线。其中一名孩子甚至考了全县第二名,有望上北大。
  10年,培养出100个大学生。这是牛志远给阳光福利院定下的目标。
  “得送他们上大学,老在农村里转没出息,日子还是苦。”老牛说,自家的小孩没读什么书,一直是个遗憾,当时小孩多,家里太困难,上不起大学,只有大儿子读了高中。
  “100个大学生,至少需要300万,这个 账我算过的,这是10年要这么多,不是一下子要这么多。可以慢慢来的。也不能定太多,不切实际。”牛志远说。
  对于住校读书的高中生,牛志远每个月发给150元生活费,大学生是300元。“这样孩子们在学校里就能吃上肉。”
  
  救孤非议
  
  刚放暑假,牛志远就将几个有亲戚的小学生孤儿一一送到了他们的亲戚身边。“让他们放心,我啥也不求。”
  阳光福利院的外墙刷着鲜红的一排大字:奉献爱心,造福社会。
  这八个字有一番来历。老牛说,阳光福利院建成后,有人就说,一个农民,自己花几十万块钱盖个院子,养这么多非亲非故的小孩,供完上学就让他们走,他图什么々是打着福利院的幌子倒卖孤儿呢。
  “还有人说,福利院是养这些孩子来卖器官。”老牛说,有些孩子的亲戚因此来到福利院进行调查。
  于是,他请人用红色的油漆在墙上写下了这8个大字。“这不是要向别人标榜啥,而是我对流言的反击。”
  牛志远说,连民政局也不无担心。福利院明明是收留抚养孤儿,但批准证书规定的服务范围却是为老服务。
  按照民政局的批示,福利院接收孤儿采取助养的形式,福利院并不是孤儿的监护人,只是他读书生活的资助人。同时,福利院接收孤儿也必须由当地村委会、派出所出具证明,然后到民政局备案,同时与孤儿的原监护人签订相关协议。
  “这是为了谨慎起见。”襄城县民政局副局长卢文海说,县里还是默许老牛招收孤儿的。
  而说到孤儿们的有些亲属,老牛说更是感觉心凉。他说,有些孤儿是有亲属的,但很少有亲戚来看过,“像都是怕粘上了”。
  “我是没喝过他们一口水,也没听他们说过一句感谢话。”老牛说,收养了一些孤儿,他们的亲戚还和他闹。
  福利院中一个孩子双亲去世,无人照管,孩子自己在学校扫地打工,学校老师可怜他,推荐到福利院。结果没多久,孩子的伯父就跑来闹事,说孩子我来管。但是,学校让他交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时,他却拒绝支付,只想得到孩子父母留下的地产。最后,学校只好又找到老牛,让福利院把孩子接走。
  去年杨宝真考上大学,牛志远去送,她的一个叔父也来了。但是一路吃饭,叔父都是分文不掏,到了宿舍,一听说孩子需要买脸盆之类的日用品,这个叔父马上走了。牛志远给孩子买来东西,杨宝真伤心地哭了。牛志远只好劝她:“你哈都不用讲,努力学习就行了。”
  老牛说起这事有点生气,“今年送孩子上学,谁的亲戚都不让一块去了。”
  
  资金困局
  
  2006年高考结束后,牛志远在福利院做了三桌菜,为17个参加高考的孩子办了庆功宴。但是,高兴很短暂。
  “一算账就发愁。”老牛说,学费生活费每人一年得七八千元,17个孩子就是十三四万,还有去年考上的4个,暑假结束就要学费。而还有18正在读中小学的孩子,学费和生活开支也要几万元。
  阳光福利院获得民政部门正式批准1年半后,开始陷入困境。
  牛志远的铜像作坊越来越不赚钱。铜价涨了一倍多,而手工作坊的生产工艺也很落后。而他本身忙于福利院,也根本没时间去打理生意。以前生意好的时候,一年可以赚10多万,现在能赚三四万就不错了。
  随着“阳光福利院”牌子挂起后,福利院的孩子日浙增多,当地许多人说牛志远是“大傻瓜”,“自己骑个破”伏尔加“(自行车),大把银子往孤儿身上花”。
  牛志远以前积攒下来的40万元,如今已经花费殆尽。小儿子准备结婚买房的钱也花了四五万元。
  “这些孤儿确实可怜,但是这样做也太不切实际了,家里的生活总要过下去。”大儿子牛占峰家的客厅除了一台电视机,没有其他家电。
  二儿子牛永军开三轮车送货,每个月挣500元,妻子办一个小诊所,生意萧条。牛永军也感慨,要是不养这帮孩子,我们的日子当然好过多了。
  但是四个儿子都对一贯权威的父亲表示服从。牛占峰说,这是父亲的志愿,他以后老了,他们还是要把把福利院继续办下去。
  老牛说,目前孩子们的学费还没有着落。县团委答应把情况向团省委汇报,争取助学基金。另外,县领导指示县工会找市工会,请求市里一些企业赞助。他还去找了民政局,但被告知没有这个救助项目。
  在和各个政府部门联系之外,老牛也和村里协商好,今年承包30亩地雇工种烟草。年收入有五六万。其余的能通过一些学费减免政策可以减免一部分,剩下的就借债。
  “这些孤儿们太苦了,他们的苦使得我没办法不坚持下去。”
  朱志豪现在利用课余时间,在宿舍区卖方便面,一个月能挣100来块钱。“如果不是上学特别需要钱,肯定不忍心再要牛爷爷帮助。”几个考上大学的孤儿也在学校找勤工俭学的YL会,他们想给牛爷爷减少些负担。
  牛志远说,万一他有什么意外,万一几个儿子不愿意干下去,考上大学的孩子们答应,毕业后回来接着干。“十年二十年之后,学生们中肯定有不少会有出息,他们肯定能让福利院走下去,走得更好。”
其他文献
“妈妈知道我身边只有30多块钱,就给我带了两大罐家里腌的咸菜,说到时买点馒头就可以对付一段时间”。9月2目,揣着最后的37元钱,18岁的赵盼来到中国农业大学2006级本科生报到的“绿色通道”,申请缓交5000元学费和900元住宿费。  “负责审核的老师问我身边还有多少钱,我说只有37块,她显得有些惊讶,”赵盼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当时真的觉得有点难为情,不过也没有办法,总不能为了要面子就不上学DE
期刊
在南京一家超市,2名女收银员先后流产,在上海一个健身馆,4人在运动中突然休克,北京消费者陈颖获赔8.9万元,他付出的代价是切除“扼”在喉咙上的肿瘤。  这些看似不相关的案例,都与身边的空气质量有关。“最明显的表现是‘不良建筑综合征’,表现为人容易疲乏无力、喉咙发干、眼睛刺痛、注意力不集中等。”首都医科大学卫生学系系主任刘东山教授说。严重的,会导致恶心、休克,甚至威胁体内的胎儿,诱发癌症。世卫组织已
期刊
“恢复光明不要钱,赶快去找彭立珊”。2004年底,在湘潭市的一条普通街道,当地居民几乎天天都能听到这样的广播。作为家乡人,大家都知道他们这位叫彭立珊的乡亲就是如今的大富豪、大慈善家余彭年。广播日复一日地响着,声音有些单调,但是这单调的声音却改变了一个少年和他家庭的命运。  这个少年叫刘洋,今年17岁,是当地一家盲人按摩院的按摩师。从一生下来,刘洋的世界就是一片朦胧,因为先天性白内障导致他的视力几乎
期刊
邬敬民,有着12年的导游生涯。1994年开始接触旅游行业,1997年正式从事导游工作。2003年成为国际导游,带团出游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俄罗斯等国家。2005年12月,他用真名实姓在个人博客上发表了《叫我如何不宰你》,向旅游业的潜规则挑战,揭露旅行社、定点商场、导游、司机等联手宰客的种种黑幕。文章引起人们关注,他本人也因此被迫辞职。    “负团费”背后的负心旅行社    人们常说天底下没有
期刊
一位独立制片人,花了30天的时间,每天在麦当劳解决一日三餐。然后记录下自己身体的变化,拍摄成一部纪录片。30天后,结果令人瞠目——也许你今后再也不想碰薯条和汉堡了。  我是一个电影电视制作人,也是个规规矩矩的人。我喜欢汉堡包,喜欢牛排,还喜欢切成不同形状的猪肉。虽然我很少在麦当劳吃饭,但我对那里绝对没有任何抵触情绪。从小到大,我很少吃那种食品,因为我妈说快餐不是正经饭。然而到了成年,每当我出门在外
期刊
人体的各种功能都需要不断地运用,而且是合理的和适度的运用,这种合理适度的运用就是对人体功能积极的、有益的锻炼。但遗憾的是,许多人却不太注重“适度”二字。他们往往习惯于在书本、报纸以及一些所谓权威指导下进行锻炼,养成了一种所谓“好习惯”式的运动。  其实许多“好习惯”式的运动,太重复习惯性动作,对平衡人体机能少有益处。如,多数人自打学会走路,基本上都是两眼盯着路往前走,很少倒退着走,侧着身走。这就固
期刊
这是一篇在网络上引起不少关注的文章,从某种意义来说,它颠覆了人们长久以来对于睡眠的非科学认识。人在没有任何其他外界干扰的情况下自然睡眠,平均会在90分钟的倍数时间后醒来,人类睡眠周期约为90分钟。睡眠时间只要为90分钟的倍数,即可极大地改善睡眠质量。人类原始天性更适合于多相睡眠,即在一天内分布多次睡眠,而非我们所习惯的单相睡眠(晚上睡觉,白天干活)。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作者既非大夫,亦非康复专家
期刊
我生平认识3位身高在150厘米左右的朋友,当然具体数据她们都不肯透露了,沈纹是其中之一。对南方女孩来说,这远远算不得灾难。我弟弟身高172厘米,在我们家乡一直享有身材高挑的美誉。  沈纹的不幸源于她混在上海,林子大了,什么高个儿都有,他们把沈纹生生淹没在这个城市中。有个作家说过,矮个子的女人对他来说不算女人(大意)。我忘了这位作家的名字,用各种组合问了数次Google和百度,也没把说这句话的老人家
期刊
熊迷最爱泰迪熊  李穗华    世界上没有一只熊像泰迪熊一样拥有如此高的知名度和广博的人缘,泰迪熊是欧美人童年时代的“玩伴”,许多人抱着泰迪熊长大。时至今日,泰迪熊已不仅仅是一件玩具,它变成了一件收藏品,受到众多熊迷的追捧。  据收藏者Serund介绍,收藏泰迪熊首先要确定它“系出名门”,一般来说,德国百年老字号出产的泰迪熊,要比美国、英国品牌的泰迪熊值钱许多。而德国生产泰迪熊的知名品牌有:1、S
期刊
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据报道,近两年来,中国城乡流动人口首次跨越2亿人次大关,并以每年新增1000万人次的速度增加。一方面交通便利、流动人口增加导致丢失人口增加;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生活紧张,工作学习竞争压力增大,导致离家离校出走人员增多,再加上老人、小孩的走失迷失,不法分子拐卖妇女儿童,黑心老板非法雇工,中国的寻人家庭越来越多。  最近,一种不同于过去的失踪现象在我国悄然出现,以前失踪的是老弱病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