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拉丁西方到清代中国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215010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六○○至一七三○年间的中西文化交流,造就了西学第一阶段的发展。这样的交流可视为中西各自在政治、宗教与思想等三方面因缘际会的历史发展中,所共同交错构成的一个文化场域。就西方而言,这三方面的发展是指:西欧绝对王权的兴起,宗教改革后天主教之传教热潮的全球性扩散,以及希腊罗马文明,甚至是更早之古文献的复兴。就中国而言,它们是指:继明朝之后大清帝国的崛起与巩固,为了清政权正当化而进行的儒家经典的重构,以及为重整先秦古籍而推动的汉代考据学之复兴。当上述三方面的历史发展在中西各自的内部展开时,各种文化智识展品便在这场域中交换、改造与流通。在此交换场域中,耶稣会士(Jesuits),多明我会士(Dominicans),圣方济会士(Franciscans),圣奥古斯丁会士(Augustinians)等都来到东亚,但耶稣会士扮演了最出色也最成功的文化中介者。
  耶稣会士在中国的传教事业,乃建筑在一种双重吊诡的情境之上。一方面,他们越是想要达到传教的目的,他们就得在天文历算等技术知识上提出“闻所未闻”的新奇项目来迎合、吸引中国的精英;而他们越是这么做,他们就越得依赖朝廷的金援以及士绅精英的人脉网络。但另一方面,他们越是如此依赖,他们就越得向儒学靠拢,并自我节制传教的活动。这样的吊诡处境可见于朝廷与地方两层级的耶稣会士。大体而言,当朝廷的耶稣会士越是谨守大清国的命令,地方的耶稣会士便越显得脆弱。但反过来说,朝廷的耶稣会士因对清廷负有天文历算、制作舆图大炮等的责任义务,他们在弥合所谓的“科学”与“传教”之间的差距上,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
  讽刺的是,对中国的精英来说,问题反而是:如何在耶稣会士的著作中,将传教的文字与技术知识的文字区别开来。最令他们记忆深刻的,并不是哪本地方耶稣会士所写的教义问答书,而是朝廷耶稣会士所完成的天文历算的翻译。两名耶稣会士的开路先锋,罗明坚(Michele de Ruggieri, 一五四三——一六○七)与利玛窦,一五八三年在广东落脚安顿后,随即展开传教工作。利玛窦师从克拉维斯(Christopher Clavius,一五三八——一六一二),在欧洲耶稣会的自然哲学界,克拉维斯是一个关键人物,并且在欧洲首屈一指的罗马学院担任主编数学及天文学等教科书的权威职位。罗马学院在迫害伽利略的案件中,是教会主要的知识权威来源,因此,过去科学史学界总是把罗马学院描写成一个反科学、反宗教改革的反动机构。但这个反科学部分,最近已受到北美科学史学界的重新考量。罗马学院的科学教育不可与其迫害伽利略的立场混为一谈。事实上,在罗马学院的保守学者与当时科学革命的先驱们针锋相对的论争中,很大程度上双方对于经验作为知识来源的预设立场却相当一致。
  当明朝历书中对天体运行的观测及计算的准确性出现问题时,著名大臣徐光启便找来利玛窦,将克拉维斯的Elementorum(欧几里得之几何原本的一种注解版本)译成中文。在徐光启的督导之下,耶稣会士开始输入第谷模式的宇宙论——折中了旧的托勒密式的地球中心论与新的哥白尼式的太阳中心论的一种宇宙模式,以及文字代数(有别于现代的符号代数)与球面三角学,借以解决明朝历书的计算问题。耶稣会士的天文历算最独特的核心部分(即第谷的宇宙模式),完全跳过了罗马学院的保守学者与当时科学革命的先驱们所发生的科学论争,而是直接移植丹麦贵族第谷(Tycho Brahe, 一五四六——一六○一)的观察式的宇宙模型学。在哥本哈根附近的一座岛上,第谷盖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天文观察台。这座欧洲近代早期最有系统的天文观测与资料收集的处所,于一五九六年以后,即陆续与耶稣会士有所接触。大约从一六二○年开始,第谷死后出版的著作引起德、义境内耶稣会天文学家的注意。耶稣会士宣誓效忠教皇,围堵新教势力的扩散。当时部分新教徒在德国的维腾堡(Wittenburg)大学开始研读哥白尼的作品,耶稣会士则选择接受了温和折中的第谷模式的宇宙模型,并在保留了它的复古神学(prisca the-ologia, ancient theology)——文艺复兴时流行的一种神学,主张希腊、埃及与中国的先知都接受过上帝的启示。如此一来,耶稣会士在来华之前就已经清楚地将自己定位于文艺复兴复古神学的传统里以及反哥白尼、反伽利略的阵营中。
  在中国,耶稣会士作为一个政治派系的崛起,无不关系到明朝的覆亡以及随后清帝国的建立与扩张。明朝灭亡后不久,汤若望(Adam Schall, 一五九一——一六六六)与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 一六二三——一六八八)两名耶稣会士,在新兴的清政权之下,成功地巩固了他们的科学独占地位。但尽管他们在清廷有这样的独占地位,这些耶稣会士们最关心的,倒不是如何贡献他们的科学长技,而是如何保障他们的传教权利。不过,他们还是必须提供对于宇宙几何模型的持续修正以便做出更准确的天文计算与日月食的预测。他们同时必须避免提出革命性的宇宙模型,否则,他们很容易就会被当成是可疑的外国人。更重要的是,他们别无选择地必须与中国的知识精英结盟,从而也十分受到宫廷的精英政治的钳制。
  以上大致说明了耶稣会士在华的处境及脉络。他们所带入的第一阶段西学,就内容而言,除了第谷模式的宇宙论之外,还包括欧洲文艺复兴晚期与启蒙运动早期的各式各样的学说思想。十六世纪欧洲学者们对于宇宙的看法,往往挣扎于“传统的力量”与“发现的震撼”之间。在中国,作为“发现的震撼”之主要传递者的耶稣会士,则是将他们本国的某一种特定的传统,移植到中国来。在“西学”的名义之下,朝廷与地方的耶稣会士协力倾注于西方文化的大量引介,内容涵盖了中世纪的劝善寓言、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圣经的诺亚故事、第谷模式的宇宙论、欧几里得几何学、遥远地区的传奇故事、地理学与宇宙志、炮弹制造技术、玻璃制造技术、文字代数、解剖学、光学、药、葡萄酒以及天文仪器的制造等等。这些大量引介进来的东西,大都被当作稀奇有趣的舶来品,以助长“闻见之知”。虽然大多数的著作有着更广泛的诉求对象,但部分著作只在宫廷流传而未及于江南精英社会。更重要的是,不论是中国的士人或者是耶稣会士,未尝有人挑战过明清帝国道统中所宣示的那一整套对于宇宙、时间与空间的儒家式理解。
  为了容纳来自拉丁西方的庞大资讯,清初的知识精英遂发展出一种世界主义式的儒家思想架构(cosmopolitan confucianism),作为讨论西学的知识架构。到了一七○○年,中国有关欧亚大陆、非洲、印度、东南亚等各地区的记载,已累积到了必须重新做整体的理解才能有效分类的地步。虽然大多数的知识精英是来自江南,但在官方或私下的文字里,他们都肯认京师(北京)仍是政治与文化的中心。至于耶稣会士,至少在表面上,他们从来都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种世界主义式的儒学架构。因此可以说,在“西学”的名义之下,耶稣会士传入中国的乃是一个未经充分利用的仓库。里面所储藏的耶稣会的教义、故事与理念,就在宫廷与少数精英中持续地累积,但很有限度地被阅读与了解。虽然中国知识精英将西学理解成一个容纳千奇百怪与多方才艺的综合体,但通过科学与“好古(antiquarianism)”的巧妙结合,耶稣会士仍成功地开拓出一片文化版图,赢得部分清廷知识精英的接纳。另一方面,在中国的农村社会,虽然相较于道教、佛教与种种秘密宗派的稳固势力,耶稣会士的传教事业仅得到有限的成就,但他们终究亦设法产生了一笔相当可观的文献。这个文献仓库容纳了十余种语言的各式资料,具有强烈的世界史意涵。虽然在政治、经济、社会史各方面,对于十八世纪中国是否具有“近代早期”的特色,仍是北美史学界争议的焦点,许多学者反对这种目的论式的讨论。但在近代早期世界的文化版图上,笔者认为从清初转至盛清过程内的学术思想中那种呼之欲出的近代风格,毋庸置疑地应加入“近代早期中国”的辩论中。
  过去汉语学界的研究在处理耶稣会科学的传入时,总倾向于咎责耶稣会士的工具性操作,或者感叹于清廷之未能采用耶稣会科学。这样的观点假设:近代早期科学的种子,若能在中国的土壤里得到妥善的播种,则假以时日,近代科学势必在中国开花结果。这种一厢情愿的假设,有着两个谬误。首先,西欧以外各地区的近代科学之发展与传播,皆有其所依赖的当地特定的政治、制度与社会背景条件。其次,西学所涵盖的近代早期科学,其实是一种误导的(严重地说是错误的)第谷宇宙系统。根据上面有关十七世纪中国第一阶段之西学的讨论,我们应当提问的是:既然西学所涉及的近代早期的西方文化,包含了文艺复兴晚期的人文主义、启蒙运动早期的叙事,以及近代早期的科学等如此万端庞杂的内容,那么,耶稣会士自身的目的、主张以及世界主义式的儒家思想架构,如何对真正流传入中国的西学,在内容上发挥筛选与导向的历史作用?而他们又如何在“西学”的名义之下,采撷输入近代早期的西方文化?
其他文献
《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代表性著作。也是中国共产党开始比较系统地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性文献。但是,让人颇感疑惑的是,在这篇讲话作出后。毛泽东却一直不同意将其公开发表。使该文成为毛泽东一生中主动长期搁置的文章之一。  调查研究与《论十大关系》的形成  为准备召开中共八大和迎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进行了大量周密系统的调查研究工作。1956年2月14日至4
期刊
1978年底。我到剑桥大学与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教授座谈交流,他会客室桌子上摆放的信笺、铅笔、橡皮等都是舶来货,而且来自不同国家,让我感受到英国大学的国际化和现代化程度。  作为留学生,我最喜欢的莫过于原版书,但当时买不起新书,只能光顾二手店。有一次,二手店没开门,我就到旁边的商场转转。商场里商品琳琅满目,令我这个书生眼花缭乱。我的目光一直在搜寻中国货,终于看到几架海鸥DF相机和十几种儿童玩具,它
期刊
中国葡萄酒市场的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转变。2018年8月,中商产业研究院公布了一组数据显示:进口葡萄酒的同期体量首次超过国产葡萄酒。然而,进口葡萄酒市场的繁荣和混乱相伴相生——假冒伪劣、以次充好、价格虚高、价格混乱、过度包装、大桶进口灌装冒充原瓶进口等乱象层出不穷。  山寨拉菲至少数十种  中国酒业协会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共同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由于信息不对称,大部分消费者并不十分了解葡萄酒的价格构成
期刊
作为国内最早成立的、最大的、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运动医学研究所,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仅2017年一年,就做了7230例肩、髋、膝、踝及其他部位运动损伤手术,其中很多患者为普通百姓。运动医学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记者近日采访了该所副主任医师马勇和康复科治疗师苗欣,请他们为大众健康开“运动处方”。  运动后感觉不适要及时就医  马勇介绍说。运动伤病包括急性损伤和慢性劳损两类。从损伤组织来说包括4种情况:
期刊
他们身穿西装制服、打扮得干净利落。或举牌蹲点、或主动向来往行人介绍着周边的各种房源信息。他们被人们称为“中介”,也就是房地产经纪人。这是一个矛盾的群体。相比于令人同情的体力劳工,“中介”给人留下的更多是“利益熏心”“不择手段”“素质差”等负面印象。  一条逆袭的通道  在楼市疯狂的这些年,房地产行业的暴利已是公开的秘密。对那些向往城市生活与致富的低学历年轻人而言,这是一条真实存在的“通道”。据不完
期刊
张艺谋的最新电影《影》,是一部关于替身与主人的恩怨故事。其故事脱胎于三国,片中双方争夺的主要根据地境州,应是影射荆州。暗藏于斗室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男主角子虞,原型估计是周瑜,而性格反复的沛王,原型应该是吴主孙权。虽然此片开了一个别开生面的脑洞,但史书并无周、鲁、吕、陆等孙吴大都督用替身的记载。不过,历史上有关替身的故事倒比比皆是。  早在春秋时期,齐国国君就发掘出替身的妙用。  齐桓公的哥哥齐
期刊
1948年5月,新任“华中剿总”总司令白崇禧上任,但是留给他的是一个烂摊子:他曾经看不起的刘邓“泥腿子”在淮河、江汉一带捅出了一个大窟窿。此时的“小诸葛”立马向蒋介石提出了自己对战局的意见:将豫、皖、鄂、苏、赣等省的军队全部交由自己,组成一条从淮河到江汉一带的坚固防线。  “守江必须守淮!”白崇禧坚持认为如果要保住长江防线后的南京政府,必须要守住江淮!否则,南京危矣!白崇禧的看法也符合历史上的主流
期刊
提到慈禧,人们总会想到近代史上的屈辱,想到腐败与“卖国”,想到那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实际上慈禧在说这句话之前,还曾向列强下过“宣战诏书”。19世纪末,义和团在山东兴起,并迅速发展。团民烧教堂、拆电线、毁铁路,列强多次敦促清政府予以镇压,但清政府一直没有采取什么措施。一向老谋深算的慈禧为什么对义和团会如此忍让呢?  北京城涌入十万团民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恭亲王奕诉去世后,
期刊
近年来,各国网络社区的男性板块出现了一批“被动单身汉”,他们渴望恋爱却得不到关注,通过网络集结后,将负面情绪扩大为针对女性的厌恶和暴力行为。许多专家担心,如果社会不加以注意,这些人有可能制造更多群体性袭击事件。从恋女到厌女,上网发泄怒火  与母亲同住的詹姆斯独自坐在卧室里,反省同异性交往的烦恼。“我选衣服几乎完全取决于它能否让我得到异性关注甚至好感……我喜欢女人,但她们好像不喜欢我。”  詹姆斯计
期刊
国民党为了对付共产党可谓不择手段,除了军事上的猛烈进攻之外,还采取了悬赏的办法。从总体上看,国民党的这个招数是失效的,根本不可能凭此战胜共产党,亦不可能挽救其统治的最终失败。  生擒朱毛赏洋25万元  在国民党新军阀混战期间,蒋介石对其他军阀采用的一个惯用伎俩,就是通过金钱收买的办法,使对方的部分将领临阵变节,以此达到瓦解对方的目的。由于许多军阀本身缺乏信仰。打仗的目的基本上以占领更多地盘或者获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