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申丹发表于《外国文学》的《选择性全知、人物有限视角与潜藏文本——重读曼斯菲尔德的〈唱歌课〉》一文从叙事学角度切入作品,深入分析作者曼斯菲尔德独具匠心的叙述手法和结构安排,藉以透视表面文本之下的潜藏文本,揭示文中忽略的深刻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作品表达的实际上是社会对女性的迫害,是女性的生存悲剧,取得了较大成功,为我们进行文学文体学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另一方面,申丹的分析也有让人意犹未尽的地方,可以称之为不足。
关键词:申丹;叙事学;借鉴;不足
申丹教授现任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欧美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她出版著作、编著和译著甚多,可谓硕果累累。主攻文学文体学,叙事学,在这些方面算得上中国学者中的领头人,其研究颇具启发意义,让人关注。
《选择性全知、人物有限视角与潜藏文本——重读曼斯菲尔德的〈唱歌课〉》一文2005年发表于《外国文学》。该文章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这部分阐明两个概念:选择性全知及人物有限视角;并指明文章将从两种限知模式的交互作用这一角度切入,深入考察作品,以发掘表面文本之下的潜藏文本所暗含的双重反讽对象:“一为故事女主人公的敏感多疑、冷酷无情,另一为父权制社会的性别歧视,后者构成前者的深层原因。”第二部分也即文章标明的“一”部分简单介绍了《唱歌课》内容及西方学界对它的阐释,指出西方批评家的阐释均局限于《唱歌课》的表面文本而未将视野拓展到作品的潜藏文本之后。“二”、“三”、“四”部分具体分析了选择性全知及人物有限视角的两种限知模式的交互作用如何体现于《唱歌课》,如何构成一个潜藏文本。“五”部分分析了《唱歌课》的潜藏文本未引起批评界关注的原因,指出曼斯菲尔德为读者领悟潜藏文本而作出的各种精心铺垫,进而重申《唱歌课》不是西方批评家断定的不成功的作品,而是作者独具匠心的艺术创作。
仔细阅读,可以发现该文章有以下特征值得学习借鉴。
概念明确,主题统一。读者时常发现,学界在对第三人称视角进行界定和分类时会出现混乱现象。申丹这篇文章开始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对接下来要使用的两个概念选择性全知及人物有限视角进行了明确的定义,指出:“应区分第三人称叙述中两种不同的‘限知视角’:其一,全知叙述者‘选择’仅仅透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对其他人物只是‘外察’,所谓‘限知’, 是叙述者选择性地限制自己的“内省”范围,这种模式可称为‘选择性全知’。其二,全知叙述者用人物意识替代自己的意识来聚焦,人物的感知本身构成叙述‘视角’, 所谓‘限知’,是人物自己的视野有限,这种模式可称为‘人物有限视角’”如此一来便避免了混乱有助于后文分析。主题统一体现在:文章始终围绕“作品表达了社会对女性的迫害,反映了女性的生存悲剧”这一主题,并始终从两种限知模式的交互作用这一角度展开,整篇文章布局分析都服务于主题,做到了紧扣主题,中心统一,对初学研究者来说,尤其值得借鉴。
布局明了,结构清晰。从“文章简介”部分可以看出,申丹的文章结构较为清晰:引言开宗明义,正文有条不紊。尤其是具体分析部分也是极其清晰的。“二”部分以开篇第一句话为突破口,得出公式:绝望=“冰冷”、“锋利”、“邪恶”的尖刀=巴兹尔的绝交信,指出在曼斯菲尔德的笔下,女主人公的内心悲情首先被“外在化”,然后又不露痕迹地置换成了男性的迫害。接下来的“三”部分分析了《唱歌课》主要内容,进一步得出:绝望=“冰冷”、“锋利”、“邪恶”的尖刀=巴兹尔的绝交信=父权制社会的性别歧视,论证了《唱歌课》是一曲父权制社会受害者的“哀歌”之主题。“四”部分则着重分析了文章结尾,指出作品通过梅小姐前后两种不同形象的截然对照,暗中揭露和抨击了父权制社会对成年妇女性格的扭曲。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该文章总体结构是较为清晰的。
细节详尽,说理充分。为论证主题,申丹深入分析了大量细节,其分析细致到篇章细分成句,句子切割成词,文章中采用各种标记符号如序号,黑体字,下划线等,以使说明更详尽明了,而结果也证明此举效果显著令人叹服。
材料丰富,视野开阔。申丹这篇文章使我们深切体会到一篇佳作需要拓宽视野,而视野可以通过丰富材料来开阔。该文章一大特色是不局限于手头必需的文本和理论知识,而是充分使用其它相关文献进行论证。例如,为证明曼斯菲尔德关注对象已经超出了人物本身,在潜藏文本中涉及的是社会问题时,申丹引用了曼斯菲尔德日记及书信中原话。为说明以往西方批评家对曼斯菲尔德的评价有失偏颇时引用了代表性的话:“劳伦斯写下了这样的文字:‘她的写作精美动人,但并不伟大!’”这些相关文献的作用不言而喻。
申丹的分析虽然给人以极大启迪,但文中也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
首先,有些分析给人以牵强之感。例如,通过梅小姐限知视角的观察,理科女教师的形象是这样的: “这人身上样样都甜得像蜜糖,连淡淡的颜色都像。谁要是看到一只蜜蜂被她那头黄色的乱发缠住也不会吃惊。”申丹认为此处蜜蜂的意象强调了蜜蜂的自投罗网和难以解脱,暗示女性被自我塑造的奴隶链—爱情是世上唯一重要的东西这种教条束缚。然而作为女性的理科女教师能缠住蜜蜂,那蜜蜂也首先是男性,女子吸引男子好比花儿吸引蜜蜂,这才是正常思维。因此笔者认为申丹的说法稍嫌牵强。梅小姐眼中的理科女教师擅长取悦他人尤其是男性,博得男权社会的欢迎和好评,对比之下自己被男性抛弃,更显可怜,因而对理科女教师充满嫉恨。“蜜蜂”只在暗示梅小姐认为理科女教师善于勾引男性而已。
此外,综观全文,让人有意犹未尽之感。一般认为文章最后是总结部分,但申丹在最后一部分先分析了《唱歌课》的潜藏文本未引起批评界关注的原因,指出曼斯菲尔德为读者领悟潜藏文本而作出的各种精心铺垫,进而重申《唱歌课》不是西方批评家断定的不成功的作品,而是作者独具匠心的艺术创作。结合文章标题《选择性全知、人物有限视角与潜藏文本—重读曼斯菲尔德的〈唱歌课〉》,让人怀疑该文章中对两种限知模式的交互作用的分析和潜藏文本是否互不相干,“二”、“三”、“四”部分和“五”部分是独立平行的关系,还是前者是后者的基础。笔者认为,两种限知模式的交互作用构成了潜藏文本,因此,最好在“五”部分明确提出这一点。
总而言之,《选择性全知、人物有限视角与潜藏文本—重读曼斯菲尔德的〈唱歌课〉》特色鲜明,分析独到,虽然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不失为对作品进行文体分析的范文。
参考文献:
[1]Katherine Mansfield. Katherine Mansfield Selected Stories[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
[2]申丹.选择性全知、人物有限视角与潜藏文本—重读曼斯菲尔德的《唱歌课》[J].外国文学,2005(6).
[3]申丹.视角[J].外国文学,2004.
(作者单位:武汉东湖学院外语学院)
关键词:申丹;叙事学;借鉴;不足
申丹教授现任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欧美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她出版著作、编著和译著甚多,可谓硕果累累。主攻文学文体学,叙事学,在这些方面算得上中国学者中的领头人,其研究颇具启发意义,让人关注。
《选择性全知、人物有限视角与潜藏文本——重读曼斯菲尔德的〈唱歌课〉》一文2005年发表于《外国文学》。该文章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这部分阐明两个概念:选择性全知及人物有限视角;并指明文章将从两种限知模式的交互作用这一角度切入,深入考察作品,以发掘表面文本之下的潜藏文本所暗含的双重反讽对象:“一为故事女主人公的敏感多疑、冷酷无情,另一为父权制社会的性别歧视,后者构成前者的深层原因。”第二部分也即文章标明的“一”部分简单介绍了《唱歌课》内容及西方学界对它的阐释,指出西方批评家的阐释均局限于《唱歌课》的表面文本而未将视野拓展到作品的潜藏文本之后。“二”、“三”、“四”部分具体分析了选择性全知及人物有限视角的两种限知模式的交互作用如何体现于《唱歌课》,如何构成一个潜藏文本。“五”部分分析了《唱歌课》的潜藏文本未引起批评界关注的原因,指出曼斯菲尔德为读者领悟潜藏文本而作出的各种精心铺垫,进而重申《唱歌课》不是西方批评家断定的不成功的作品,而是作者独具匠心的艺术创作。
仔细阅读,可以发现该文章有以下特征值得学习借鉴。
概念明确,主题统一。读者时常发现,学界在对第三人称视角进行界定和分类时会出现混乱现象。申丹这篇文章开始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对接下来要使用的两个概念选择性全知及人物有限视角进行了明确的定义,指出:“应区分第三人称叙述中两种不同的‘限知视角’:其一,全知叙述者‘选择’仅仅透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对其他人物只是‘外察’,所谓‘限知’, 是叙述者选择性地限制自己的“内省”范围,这种模式可称为‘选择性全知’。其二,全知叙述者用人物意识替代自己的意识来聚焦,人物的感知本身构成叙述‘视角’, 所谓‘限知’,是人物自己的视野有限,这种模式可称为‘人物有限视角’”如此一来便避免了混乱有助于后文分析。主题统一体现在:文章始终围绕“作品表达了社会对女性的迫害,反映了女性的生存悲剧”这一主题,并始终从两种限知模式的交互作用这一角度展开,整篇文章布局分析都服务于主题,做到了紧扣主题,中心统一,对初学研究者来说,尤其值得借鉴。
布局明了,结构清晰。从“文章简介”部分可以看出,申丹的文章结构较为清晰:引言开宗明义,正文有条不紊。尤其是具体分析部分也是极其清晰的。“二”部分以开篇第一句话为突破口,得出公式:绝望=“冰冷”、“锋利”、“邪恶”的尖刀=巴兹尔的绝交信,指出在曼斯菲尔德的笔下,女主人公的内心悲情首先被“外在化”,然后又不露痕迹地置换成了男性的迫害。接下来的“三”部分分析了《唱歌课》主要内容,进一步得出:绝望=“冰冷”、“锋利”、“邪恶”的尖刀=巴兹尔的绝交信=父权制社会的性别歧视,论证了《唱歌课》是一曲父权制社会受害者的“哀歌”之主题。“四”部分则着重分析了文章结尾,指出作品通过梅小姐前后两种不同形象的截然对照,暗中揭露和抨击了父权制社会对成年妇女性格的扭曲。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该文章总体结构是较为清晰的。
细节详尽,说理充分。为论证主题,申丹深入分析了大量细节,其分析细致到篇章细分成句,句子切割成词,文章中采用各种标记符号如序号,黑体字,下划线等,以使说明更详尽明了,而结果也证明此举效果显著令人叹服。
材料丰富,视野开阔。申丹这篇文章使我们深切体会到一篇佳作需要拓宽视野,而视野可以通过丰富材料来开阔。该文章一大特色是不局限于手头必需的文本和理论知识,而是充分使用其它相关文献进行论证。例如,为证明曼斯菲尔德关注对象已经超出了人物本身,在潜藏文本中涉及的是社会问题时,申丹引用了曼斯菲尔德日记及书信中原话。为说明以往西方批评家对曼斯菲尔德的评价有失偏颇时引用了代表性的话:“劳伦斯写下了这样的文字:‘她的写作精美动人,但并不伟大!’”这些相关文献的作用不言而喻。
申丹的分析虽然给人以极大启迪,但文中也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
首先,有些分析给人以牵强之感。例如,通过梅小姐限知视角的观察,理科女教师的形象是这样的: “这人身上样样都甜得像蜜糖,连淡淡的颜色都像。谁要是看到一只蜜蜂被她那头黄色的乱发缠住也不会吃惊。”申丹认为此处蜜蜂的意象强调了蜜蜂的自投罗网和难以解脱,暗示女性被自我塑造的奴隶链—爱情是世上唯一重要的东西这种教条束缚。然而作为女性的理科女教师能缠住蜜蜂,那蜜蜂也首先是男性,女子吸引男子好比花儿吸引蜜蜂,这才是正常思维。因此笔者认为申丹的说法稍嫌牵强。梅小姐眼中的理科女教师擅长取悦他人尤其是男性,博得男权社会的欢迎和好评,对比之下自己被男性抛弃,更显可怜,因而对理科女教师充满嫉恨。“蜜蜂”只在暗示梅小姐认为理科女教师善于勾引男性而已。
此外,综观全文,让人有意犹未尽之感。一般认为文章最后是总结部分,但申丹在最后一部分先分析了《唱歌课》的潜藏文本未引起批评界关注的原因,指出曼斯菲尔德为读者领悟潜藏文本而作出的各种精心铺垫,进而重申《唱歌课》不是西方批评家断定的不成功的作品,而是作者独具匠心的艺术创作。结合文章标题《选择性全知、人物有限视角与潜藏文本—重读曼斯菲尔德的〈唱歌课〉》,让人怀疑该文章中对两种限知模式的交互作用的分析和潜藏文本是否互不相干,“二”、“三”、“四”部分和“五”部分是独立平行的关系,还是前者是后者的基础。笔者认为,两种限知模式的交互作用构成了潜藏文本,因此,最好在“五”部分明确提出这一点。
总而言之,《选择性全知、人物有限视角与潜藏文本—重读曼斯菲尔德的〈唱歌课〉》特色鲜明,分析独到,虽然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不失为对作品进行文体分析的范文。
参考文献:
[1]Katherine Mansfield. Katherine Mansfield Selected Stories[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
[2]申丹.选择性全知、人物有限视角与潜藏文本—重读曼斯菲尔德的《唱歌课》[J].外国文学,2005(6).
[3]申丹.视角[J].外国文学,2004.
(作者单位:武汉东湖学院外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