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在研究和实施资助政策的基础上,对新常态下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给予总体评价,对总体政策体系和政策执行过程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期促进我国学生资助政策的不断健全和完善。
关键词:新常态;资助政策;评价;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3-0015-02
建立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制度和扶持政策,是促进社会公平、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学生资助政策旨在最大限度地消除学生由于经济背景、天赋等方面的差异造成的实际上的不平等,从而保障广大学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一、当前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的现状及评价
资助政策是公共政策中教育政策的研究范畴,我国学生资助政策得以不断完善和发展,目前已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阶段全覆盖的资助体系,国家出台的“奖、助、贷、勤、俭、补、免”七位一体政策以及社会资助等各项措施在资助贫困生的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绿色通道”的政策和政府的“不让一个学生因为贫困而缀学”的承诺为贫困生的上学问题作了最后的担保。
从政策科学的角度看,对一项公共政策的评价首要的考虑因素包括政策效益(是指某项政策的投入和产出的比较,即政策成本与政策收益之间的比率)、政策效率(是指政策投人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和政策公平性。
(一)基于政策效益的评价
在政策效益方面,在对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的相关政策中,对个体资助金额最大、资助金额总数最多分别是助学金及国家助学贷款;普及受益面最广的是伙食补贴、助学金和勤工助学。受校园环境的局限性影响,勤工助学没能真正发挥其功效。
(二)基于政策效率的评价
从效率上来讲,主要考虑的是资金对贫困生的资助程度。目前全国普通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约占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总数的20%(在西部和贫困县比例会更高)。然而,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这三项资助有平均化倾向,总金额约占国家资助总金额的80%,资金利用率“大打折扣”。总体而言,有利于成本回收和分担的学生贷款应逐渐成为一种主要的资助形式。
(三)基于政策公正性的评价
从公正角度讲,每位贫困学生都有权利申请各项资助,可是由于资助者、政策执行人员认知的偏差等原因影响,贫困生资助体系不完善,政策公正性仍需提高。
二、新常态下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不对称下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
在当前形势下,还没有建立与此相对应的科学有效的贫困生认定机制,高校的认定甄别水平提升相对较慢,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愈加严重的逆向选择问题——伪贫困生驱逐贫困生、伪优生驱逐真优生、非贫困校驱逐贫困校,极大地破坏了资助工作的针对性和公平性,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同学关系造成不良影响。
(二)系统合力的不足
在现实中,现在的政策系统并没有得到科学、完善的优化。政策的非系统化主要在于政策的各个方面缺乏有机整合,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研究涉猎甚广,各方的资助力量缺一不可,涉及国家、学校、社会、家庭多方资助网络的,即包括物质资助和精神资助为内容的资助体系仍未有效建设。政策的非系统化还在于资助时间系统性上的不足,缺乏从中学到大学的保持连续性的资助体系,影响了资助育人的效果。因此,学校必须建立贫困学生资助信息系统,详细记录学生各学段的受助金额,优化、共享资助资源。
(三)滋生新的高等教育不公平
在资助政策的执行过程中,不同类型大学在国际化过程中所受资助的水平是不一样的,985大学、211大学和仅有研究生院的大学积极寻求国际化资金支持的比率均为100%,而大约有12.5%的一般性大学没有积极主动地去寻求特定的资金支持。也就是大学的校史长度、是否985大学以及是否211大学这三大因素成为大学国际化项目受资助程度的决定性因素。这一结果表明,对于具有一定研究实力的大学,他们对于大学国际化项目的开展还是很重视的,因而会积极主动地去寻求一些资金支持。但是对于一些一般性的大学,或者是由于资历的原因,或者是由于意识的原因,他们可能不会积极主动地去寻求专门用于国际化资金项目的支持。
三、导致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政策本身的问题
按照学者袁振国的分析,政策资源投入包括经费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权威资源。 首先是经费资源。目前政府、高校、社会三方是高校资助的主体,但总体来看,政府则扮演剩余性角色,没有拿出足够的资金帮助高校来解决“不让一个贫困生因贫困辍学”的难题。社会参与资助力量薄弱,国家在这方面并没有对社会提出更多严格的要求,致使社会不是有意回避责任就是怠于主动承担这类义务。
其次是人力资源。虽然国家己对高校和地方政府资助管理中心的人员配备作出了规定,针对资助专员的专家化、职业化培养还处在初级阶段,培训、考核等相关配套管理更是缺乏系统规划。随着新常态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深入开展,资助专员的专业化水平将成为开展资助工作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
最后是权威资源,除了政策制定者应该提供的资源和政策执行者应该积极获取的,还有政策执行者对目标群体的宣传。在资助政策的宣传上,高校重点基本放在政策的执行程序上,对资助政策的经济意义、社会价值等较深的层面宣传比较少,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群体只知道怎样才能获得资助,而不清楚为什么获得资助,也不清楚获得资助的意义和责任,没有深刻认识到资助的价值本质。
(二)政策执行层面的问题
1.高校资助政策执行者的认知缺陷
由于资助政策执行者对政策本身认知的局限性,在执行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两种困境:一方面,产生一些断章取义的做法或曲解性执行;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将国家相关政策根据学校学生实际情况系统的加以梳理,各个资助项目之间从目的、手段、金额上没有结构性的联系,各项目在功能重合部分各自为战,使执行人员左右为难。 2.高校资助政策监督协商机制不健全
高校资助政策监督协商机制不健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策缺少具体、切实的监督措施。另一方面,政策缺乏后续跟踪反馈机制。
四、健全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对策及制度创新
(一)建立“他助-自助-助他”的发展型资助体系
贫困大学生摆脱困境的根本出路还在于其自身。高校开创“以国家助贷为主体,勤工助学为主导,社会援助为支撑,公益服务为升华”的资助工作模式。因此,对学校而言,在物质上帮助学生,在精神上培育学生,在能力上锻炼学生,搭建“自助平台”,着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内在品质教育,构建一个完善的外部经济救济和内在人文精神关怀兼备的资助体系。对学生而言,树立正确的信念,倡导“自信、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力争通过自我资助、自我解放、自我提升,投身于祖国的现代化事业。
(二)资助与教育国际化接轨,提供国际化程度
研究并借鉴其他世界各国的资助政策做法,从中汲取可供我国学习借鉴的经验。如美国、英国、日本相继出台相关法律,把资助政策融入法中,保障政策目标实现。在我国,我们还需要关注公共政策的内生化问题。由于我国相关社会保障和工资系统的不完善,再加上农村地区的收入及资源存在不确定因素,“资助包”计算公式现阶段在我国实施起来可能会所有困难,但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模式的思路,即资源整合和合理利用。
(三)实现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健全资助政策监督系统
我国政府社会管理的实践已证明,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是“小政府”与“大社会”的关系,是“掌舵”与“划桨”的关系。对大学生的社会资助也正在经过一段转轨时期,政府作为政策执行主体必须与时俱进,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并制定相关措施,吸引社会资本流入高校资助领域。同时,加大新闻媒体宣传,使社会各界能对政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建立健全政策执行的监督系统,强化政治体系的监控功能。校内,建议帮困主管部门与高校相关部门实施资源共享、联动协作,发挥信息化条件下的协同优势,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得到实惠。校外,建立与民政部门、慈善组织、捐助单位建立紧密沟通机制,建立“一盘棋”资助管理体系,实现资助信息共享,确保资助信息及时、有效传递。加强高校之间、区域性的交流和联系,开阔思路,促进先进经验在更多高校间推广,推进高校资助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总之,新常态下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还需要继续进行改革和创新,这是复杂、长期而且任重道远的任务,是高校德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程。因此,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构建需要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发挥政府、社会以及市场的积极性,凝聚社会中关注贫困大学生的所有资源;把自救与他救有机结合,使高校贫困大学生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参考文献:
[1]童蕊,李新亮.从1965HEA到1972HEA:美国高等教育学生资助项目的政策变迁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1(9).
[2]胡亦武.大学国际化活动资助情况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6).
[3]袁琳,王建梁.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财政资助探略[J].教育与经济,2012(2).
[4]袁振国.教育政策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 朱守锂
关键词:新常态;资助政策;评价;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3-0015-02
建立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制度和扶持政策,是促进社会公平、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学生资助政策旨在最大限度地消除学生由于经济背景、天赋等方面的差异造成的实际上的不平等,从而保障广大学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一、当前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的现状及评价
资助政策是公共政策中教育政策的研究范畴,我国学生资助政策得以不断完善和发展,目前已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阶段全覆盖的资助体系,国家出台的“奖、助、贷、勤、俭、补、免”七位一体政策以及社会资助等各项措施在资助贫困生的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绿色通道”的政策和政府的“不让一个学生因为贫困而缀学”的承诺为贫困生的上学问题作了最后的担保。
从政策科学的角度看,对一项公共政策的评价首要的考虑因素包括政策效益(是指某项政策的投入和产出的比较,即政策成本与政策收益之间的比率)、政策效率(是指政策投人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和政策公平性。
(一)基于政策效益的评价
在政策效益方面,在对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的相关政策中,对个体资助金额最大、资助金额总数最多分别是助学金及国家助学贷款;普及受益面最广的是伙食补贴、助学金和勤工助学。受校园环境的局限性影响,勤工助学没能真正发挥其功效。
(二)基于政策效率的评价
从效率上来讲,主要考虑的是资金对贫困生的资助程度。目前全国普通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约占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总数的20%(在西部和贫困县比例会更高)。然而,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这三项资助有平均化倾向,总金额约占国家资助总金额的80%,资金利用率“大打折扣”。总体而言,有利于成本回收和分担的学生贷款应逐渐成为一种主要的资助形式。
(三)基于政策公正性的评价
从公正角度讲,每位贫困学生都有权利申请各项资助,可是由于资助者、政策执行人员认知的偏差等原因影响,贫困生资助体系不完善,政策公正性仍需提高。
二、新常态下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不对称下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
在当前形势下,还没有建立与此相对应的科学有效的贫困生认定机制,高校的认定甄别水平提升相对较慢,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愈加严重的逆向选择问题——伪贫困生驱逐贫困生、伪优生驱逐真优生、非贫困校驱逐贫困校,极大地破坏了资助工作的针对性和公平性,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同学关系造成不良影响。
(二)系统合力的不足
在现实中,现在的政策系统并没有得到科学、完善的优化。政策的非系统化主要在于政策的各个方面缺乏有机整合,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研究涉猎甚广,各方的资助力量缺一不可,涉及国家、学校、社会、家庭多方资助网络的,即包括物质资助和精神资助为内容的资助体系仍未有效建设。政策的非系统化还在于资助时间系统性上的不足,缺乏从中学到大学的保持连续性的资助体系,影响了资助育人的效果。因此,学校必须建立贫困学生资助信息系统,详细记录学生各学段的受助金额,优化、共享资助资源。
(三)滋生新的高等教育不公平
在资助政策的执行过程中,不同类型大学在国际化过程中所受资助的水平是不一样的,985大学、211大学和仅有研究生院的大学积极寻求国际化资金支持的比率均为100%,而大约有12.5%的一般性大学没有积极主动地去寻求特定的资金支持。也就是大学的校史长度、是否985大学以及是否211大学这三大因素成为大学国际化项目受资助程度的决定性因素。这一结果表明,对于具有一定研究实力的大学,他们对于大学国际化项目的开展还是很重视的,因而会积极主动地去寻求一些资金支持。但是对于一些一般性的大学,或者是由于资历的原因,或者是由于意识的原因,他们可能不会积极主动地去寻求专门用于国际化资金项目的支持。
三、导致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政策本身的问题
按照学者袁振国的分析,政策资源投入包括经费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权威资源。 首先是经费资源。目前政府、高校、社会三方是高校资助的主体,但总体来看,政府则扮演剩余性角色,没有拿出足够的资金帮助高校来解决“不让一个贫困生因贫困辍学”的难题。社会参与资助力量薄弱,国家在这方面并没有对社会提出更多严格的要求,致使社会不是有意回避责任就是怠于主动承担这类义务。
其次是人力资源。虽然国家己对高校和地方政府资助管理中心的人员配备作出了规定,针对资助专员的专家化、职业化培养还处在初级阶段,培训、考核等相关配套管理更是缺乏系统规划。随着新常态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深入开展,资助专员的专业化水平将成为开展资助工作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
最后是权威资源,除了政策制定者应该提供的资源和政策执行者应该积极获取的,还有政策执行者对目标群体的宣传。在资助政策的宣传上,高校重点基本放在政策的执行程序上,对资助政策的经济意义、社会价值等较深的层面宣传比较少,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群体只知道怎样才能获得资助,而不清楚为什么获得资助,也不清楚获得资助的意义和责任,没有深刻认识到资助的价值本质。
(二)政策执行层面的问题
1.高校资助政策执行者的认知缺陷
由于资助政策执行者对政策本身认知的局限性,在执行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两种困境:一方面,产生一些断章取义的做法或曲解性执行;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将国家相关政策根据学校学生实际情况系统的加以梳理,各个资助项目之间从目的、手段、金额上没有结构性的联系,各项目在功能重合部分各自为战,使执行人员左右为难。 2.高校资助政策监督协商机制不健全
高校资助政策监督协商机制不健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策缺少具体、切实的监督措施。另一方面,政策缺乏后续跟踪反馈机制。
四、健全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对策及制度创新
(一)建立“他助-自助-助他”的发展型资助体系
贫困大学生摆脱困境的根本出路还在于其自身。高校开创“以国家助贷为主体,勤工助学为主导,社会援助为支撑,公益服务为升华”的资助工作模式。因此,对学校而言,在物质上帮助学生,在精神上培育学生,在能力上锻炼学生,搭建“自助平台”,着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内在品质教育,构建一个完善的外部经济救济和内在人文精神关怀兼备的资助体系。对学生而言,树立正确的信念,倡导“自信、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力争通过自我资助、自我解放、自我提升,投身于祖国的现代化事业。
(二)资助与教育国际化接轨,提供国际化程度
研究并借鉴其他世界各国的资助政策做法,从中汲取可供我国学习借鉴的经验。如美国、英国、日本相继出台相关法律,把资助政策融入法中,保障政策目标实现。在我国,我们还需要关注公共政策的内生化问题。由于我国相关社会保障和工资系统的不完善,再加上农村地区的收入及资源存在不确定因素,“资助包”计算公式现阶段在我国实施起来可能会所有困难,但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模式的思路,即资源整合和合理利用。
(三)实现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健全资助政策监督系统
我国政府社会管理的实践已证明,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是“小政府”与“大社会”的关系,是“掌舵”与“划桨”的关系。对大学生的社会资助也正在经过一段转轨时期,政府作为政策执行主体必须与时俱进,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并制定相关措施,吸引社会资本流入高校资助领域。同时,加大新闻媒体宣传,使社会各界能对政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建立健全政策执行的监督系统,强化政治体系的监控功能。校内,建议帮困主管部门与高校相关部门实施资源共享、联动协作,发挥信息化条件下的协同优势,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得到实惠。校外,建立与民政部门、慈善组织、捐助单位建立紧密沟通机制,建立“一盘棋”资助管理体系,实现资助信息共享,确保资助信息及时、有效传递。加强高校之间、区域性的交流和联系,开阔思路,促进先进经验在更多高校间推广,推进高校资助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总之,新常态下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还需要继续进行改革和创新,这是复杂、长期而且任重道远的任务,是高校德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程。因此,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构建需要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发挥政府、社会以及市场的积极性,凝聚社会中关注贫困大学生的所有资源;把自救与他救有机结合,使高校贫困大学生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参考文献:
[1]童蕊,李新亮.从1965HEA到1972HEA:美国高等教育学生资助项目的政策变迁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1(9).
[2]胡亦武.大学国际化活动资助情况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6).
[3]袁琳,王建梁.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财政资助探略[J].教育与经济,2012(2).
[4]袁振国.教育政策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 朱守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