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型工业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尽管经过多年探索,但重庆依然处在新型工业化的初期,规模不大、水平不高、质量不太好、效益不太高。重庆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大力实施“一统三化两转变”战略,要求以工业化为引擎,以城镇化为依托,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三化”同步推进,形成重庆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最近召开的重庆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大会,旗帜鲜明地提出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强做大工业经济作为重庆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市委、市政府作出的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这一重大决策,牢牢牵住了重庆经济发展的“牛鼻子”,特别是《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若干意见》,详细规划了做强做大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化工、材料、能源以及消费品“6+1”支柱体系,打造七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以及30多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更是找到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突破口。
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能极大地提升区域和企业的竞争力,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会改变一个地区的经济版图和经济格局。贯彻落实重庆市第四次党代会和推进新型工业化大会精神,以产业集群推进重庆新型工业化,要重点选择以下三条路径。
园区集聚:工业园区要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主阵地
工业园区是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重庆引进企业的90%入驻园区,在渝世界500强企业有68%入驻园区,园区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市外资总量的40%,占工业外资的90%,进出口总额占全市的75%。因此,产业集群化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园区的集聚作用。
瞄准全市工业“6+1”支柱产业,园区必须针对自身特点和发展目标,找准定位,制订具有前瞻性的、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并与全市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十二五”重点产业专项规划及环境保护规划协调一致。
坚持形成产业大集群原则,狠抓集群式招商,实现上、中、下游产业联动或垂直整合一体化,形成裂变效应。园区要依托龙头企业和资源条件,重点引进扶持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同时,对地域联系紧密、产业配套性强的园区,要通过产业链延伸和聚集,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围绕支柱产业、先导产业和优势产业,不断延展上、中、下游产业,提升产业链各环节的专业化、精细化水平,提高产业间的关联度。园区之间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实现错位发展,规模较大的园区要进行分区或组团划分,每个分区或组团只确定一个或几个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对不符合园区产业定位的项目,要及时调整。比如,两江新区,要重点打造汽车、电子、高端装备、生物医药以及医疗器械产业集群;西永综合保税区和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要重点打造世界级电子产业集群,建成全球重要的电脑、打印成像设备研发制造基地;长寿、万州等国家级开发区,要重点打造综合化工、冶金材料等特色产业集群。
园区要创新发展模式。目前,重庆的工业园区发展模式主要以寻求产业链优势为主实现产业集群,模式创新不够。从其模式分类来看,工业园区可以是以贸易为中心的企业集群,例如浙江义乌的小商品市场;也可以是专门的生产企业的集群,例如浙江台州新河镇的茂叶生产加工中心;或者是集中生产、销售、研究以及人才、信息、资本等支撑要素的中小企业集群,比如意大利普拉托毛纺织企业集群。重庆工业园区的发展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
抱团发展:多种所有制、多种企业、跨区域融合发展
要调动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积极性。重庆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在发展初期,国有经济占有相当的比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充分,从而使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尤其是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在某些产业环节上为大企业提供专业化供应配套的能力不足,导致企业内缺乏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机制。因此,走产业集群化发展的道路,必须发挥国有经济作为主力军的作用,同时鼓励民营经济充分发展,调动民营企业进入产业集群中相关环节的积极性,让民营企业成为各种形式产业集群的重要力量。
要实现大中小企业、重庆市内外企业、境内外和国内外企业并举的格局。各种规模、性质的企业共生共荣,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高级阶段,如在江苏省吴江开发区,生产最终产品的大型IT跨国公司是龙头企业,而在其周围环绕着大量本地或外地的配套企业,装配材料80%以上就地便能配齐。通过与周边一些IT企业相衔接,配套水平可达98%以上。这种全方位、高水平、大范围配套的产业集群,大大降低了制造成本。因此,重庆选择产业集群化发展道路时,应大中小企业、重庆市内外企业、境内外和国内外企业并举,加强集群内现有企业的分工和合作,同时还要注意创造出若干承上启下的产业链环,实现断环接续。
要逐步突破行政区划限制,以产业为纽带,探索重庆各产业集群之间与周边地区同类型产业集群之间资源共享、分工协作,共同做强做大产业集群。
产城互动:产业集群与城镇集群协调发展
通过产业集群推进重庆新型工业化,要注意将产业功能、城市功能和生态功能融为一体,坚持产城融合,把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并举,培育和壮大产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使重庆市的产业与城市具有齐头并进的包容性、城乡水乳交融的亲密性、产城一体的互动性、产城步调一致的协调性。没有城市的现代化作为基础和载体,没有城市作为依托,产业集群的发展就没有后劲,服务业跟不上,就业人员没有宜居地,产业就会“孤岛化”,招商引资也不可能有大作为。产业的集群发展,包括园区的大发展,一定要与城市协调发展,切实做到以城保产,以产促城,协调互动。通过产城互动,重庆既要建成产业链完善、规模效应明显、核心竞争力突出、支撑作用强大的一批重要产业集群,同时还要建成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凸显、区域性中心城市作用突出、区县城和重点镇特色鲜明,对周边地区有重要带动作用的城镇集群。
值得提醒的是,实施产城互动战略,不仅要重点发展七大千亿产业群、30多个百亿产业群,新建若干个新兴产业群,还要高度重视发展都市中的产业群,特别是要抓好都市楼宇工业。现代都市楼宇工业是一种与传统工业相联系的、微型的、低碳低耗的新型工业,以大都市特有的信息流、物流、人才流、资金流和技术流等社会资源为依托,以产品设计、技术开发、加工制造、营销管理和技术服务为主体,适宜在都市繁华地段和中心区域内生存和发展,适应强、增值快、就业广、低碳环保,对推进新型工业化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系重庆大学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能极大地提升区域和企业的竞争力,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会改变一个地区的经济版图和经济格局。贯彻落实重庆市第四次党代会和推进新型工业化大会精神,以产业集群推进重庆新型工业化,要重点选择以下三条路径。
园区集聚:工业园区要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主阵地
工业园区是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重庆引进企业的90%入驻园区,在渝世界500强企业有68%入驻园区,园区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市外资总量的40%,占工业外资的90%,进出口总额占全市的75%。因此,产业集群化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园区的集聚作用。
瞄准全市工业“6+1”支柱产业,园区必须针对自身特点和发展目标,找准定位,制订具有前瞻性的、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并与全市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十二五”重点产业专项规划及环境保护规划协调一致。
坚持形成产业大集群原则,狠抓集群式招商,实现上、中、下游产业联动或垂直整合一体化,形成裂变效应。园区要依托龙头企业和资源条件,重点引进扶持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同时,对地域联系紧密、产业配套性强的园区,要通过产业链延伸和聚集,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围绕支柱产业、先导产业和优势产业,不断延展上、中、下游产业,提升产业链各环节的专业化、精细化水平,提高产业间的关联度。园区之间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实现错位发展,规模较大的园区要进行分区或组团划分,每个分区或组团只确定一个或几个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对不符合园区产业定位的项目,要及时调整。比如,两江新区,要重点打造汽车、电子、高端装备、生物医药以及医疗器械产业集群;西永综合保税区和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要重点打造世界级电子产业集群,建成全球重要的电脑、打印成像设备研发制造基地;长寿、万州等国家级开发区,要重点打造综合化工、冶金材料等特色产业集群。
园区要创新发展模式。目前,重庆的工业园区发展模式主要以寻求产业链优势为主实现产业集群,模式创新不够。从其模式分类来看,工业园区可以是以贸易为中心的企业集群,例如浙江义乌的小商品市场;也可以是专门的生产企业的集群,例如浙江台州新河镇的茂叶生产加工中心;或者是集中生产、销售、研究以及人才、信息、资本等支撑要素的中小企业集群,比如意大利普拉托毛纺织企业集群。重庆工业园区的发展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
抱团发展:多种所有制、多种企业、跨区域融合发展
要调动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积极性。重庆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在发展初期,国有经济占有相当的比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充分,从而使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尤其是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在某些产业环节上为大企业提供专业化供应配套的能力不足,导致企业内缺乏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机制。因此,走产业集群化发展的道路,必须发挥国有经济作为主力军的作用,同时鼓励民营经济充分发展,调动民营企业进入产业集群中相关环节的积极性,让民营企业成为各种形式产业集群的重要力量。
要实现大中小企业、重庆市内外企业、境内外和国内外企业并举的格局。各种规模、性质的企业共生共荣,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高级阶段,如在江苏省吴江开发区,生产最终产品的大型IT跨国公司是龙头企业,而在其周围环绕着大量本地或外地的配套企业,装配材料80%以上就地便能配齐。通过与周边一些IT企业相衔接,配套水平可达98%以上。这种全方位、高水平、大范围配套的产业集群,大大降低了制造成本。因此,重庆选择产业集群化发展道路时,应大中小企业、重庆市内外企业、境内外和国内外企业并举,加强集群内现有企业的分工和合作,同时还要注意创造出若干承上启下的产业链环,实现断环接续。
要逐步突破行政区划限制,以产业为纽带,探索重庆各产业集群之间与周边地区同类型产业集群之间资源共享、分工协作,共同做强做大产业集群。
产城互动:产业集群与城镇集群协调发展
通过产业集群推进重庆新型工业化,要注意将产业功能、城市功能和生态功能融为一体,坚持产城融合,把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并举,培育和壮大产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使重庆市的产业与城市具有齐头并进的包容性、城乡水乳交融的亲密性、产城一体的互动性、产城步调一致的协调性。没有城市的现代化作为基础和载体,没有城市作为依托,产业集群的发展就没有后劲,服务业跟不上,就业人员没有宜居地,产业就会“孤岛化”,招商引资也不可能有大作为。产业的集群发展,包括园区的大发展,一定要与城市协调发展,切实做到以城保产,以产促城,协调互动。通过产城互动,重庆既要建成产业链完善、规模效应明显、核心竞争力突出、支撑作用强大的一批重要产业集群,同时还要建成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凸显、区域性中心城市作用突出、区县城和重点镇特色鲜明,对周边地区有重要带动作用的城镇集群。
值得提醒的是,实施产城互动战略,不仅要重点发展七大千亿产业群、30多个百亿产业群,新建若干个新兴产业群,还要高度重视发展都市中的产业群,特别是要抓好都市楼宇工业。现代都市楼宇工业是一种与传统工业相联系的、微型的、低碳低耗的新型工业,以大都市特有的信息流、物流、人才流、资金流和技术流等社会资源为依托,以产品设计、技术开发、加工制造、营销管理和技术服务为主体,适宜在都市繁华地段和中心区域内生存和发展,适应强、增值快、就业广、低碳环保,对推进新型工业化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系重庆大学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