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美体验美

来源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shp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美教育即美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表现形式之一,而审美教育又是音乐教育的核心所在,小学音乐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在掌握一定音乐知识技能的基础上,逐渐提高审美能力,让音乐这门艺术,带给他们审美的愉悦,情感的共鸣以及心灵的净化,使他们成为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人。
  审美体验是小学音乐课程价值的最主要体现。《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新课标》确立了新世纪新的教育观,它不再以传授音乐知识、音乐技能为主要目的,而代之以情感教育、审美教育为核心,在音乐创作、表演、欣赏等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新的音乐教育理念符合音乐艺术自身的特征以及我国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的要求。但是,在我国小学音乐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音乐课的这一价值并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音乐课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上,填鸭式地给学生灌输一些音乐知识与技能,这样不仅让学生丧失学习音乐的兴趣,也失去了音乐审美教育的作用,这与音乐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也是背道而驰的。因此,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很好的把握小学音乐教育的基本教育理念,正视审美教育的重要地位及作用,让学生从美好的音乐中获得美的体验,从而净化心灵、启迪智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为好曾为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重视音乐教学内容的审美因素
  音乐教学内容是音乐教学的依据,是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感受和体验的客观条件。因此,选择具有欣赏价值、能够唤起美感的歌曲和乐曲作为音乐教学的内容是极其重要的,它是实现音乐教学以审美为核心的基础和前提。
  音乐教学内容的审美因素包括:立意美、情境美、音韵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等。好的歌曲应贴近学生生活,表达学生心声;或是蕴含一个美好的寓意,或是抒发一种温馨的心曲,或衬托出一个美丽的梦幻,或展现出一片炽热的情怀。这种立意与情境之美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感染力,会使他们的心灵萌发美的种子。同时,好的歌曲教材还应准备“动听”、“耐唱”的特点,使学生百听不厌,百唱不厌,久而久之,自然就会产生了“润物细无声”的审美功效。音乐鉴赏内容要体现经典与文献性,展示人类音乐文化的精粹,展示美的结晶。器乐教材“美”的着眼点则在于简洁、洗练地编配方面,通过配器,显示其音色、织体的丰富之美、变化之美、和谐之美。
  音乐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教学内容的审美因素,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融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之中,形成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北京特级音乐教师李寸曾说:“每次上课前。我都要反复聆听音乐,让音乐先感动我自己,然后再感染学生。”这是很具体的一种体验,它形象地说明了教师学生同音乐教材间的关系。
  二、重视音乐教学环境的审美特征
  审美化的音乐教学环境,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听觉环境和视觉环境的美;二是两者间的和谐,这是创造良好教学气氛和情绪的外部条件。
  音乐是声音艺术,音乐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是聆听。音响美,是创造良好听觉环境的决定因素。音质清晰、悦耳的音响给人的听觉带来快感,并诱发美感的产生,而糟糕的音响则使人生厌、烦躁。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力避不良音响的产生,诸如音量过大,音质过尖,或不等音乐结束就“趴”地一声中断放声,弹奏音律欠准的钢琴、风琴。
  如《国歌》的教唱,我们可以在安静、严肃的课堂气氛中先让学生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启发学生从那雄壮的旋律,那有力的节奏,那铿锵的“起来、起来、起来”歌声的呼唤中,联想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冒着敌人的炮火,前仆后继与敌人战斗的情景,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及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这样一来,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也是“水涨船高”,课堂教学也是相当顺利。
  一个美好的视觉环境对音乐教学也是极重要的,音乐教室的布置应优雅和艺术化,座位的安排与乐器的摆设应富有新意,诱人遐想,并有利于小组交流与活动,歌片、挂图应具有视觉欣赏的意义,其他音乐教学手段(多媒体、录象、幻灯等)的运用也应遵循有利于创设审美氛围与艺术情境,让学生一进教室就能感受到浓浓的艺术氛围,再在浓浓的艺术氛围中享受美的熏陶。
  三、重视音乐教学过程的审美描述
  从审美教育学和审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音乐教学因该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各审美要素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作用并产生审美教育效应?其各教学阶段有哪些审美特征?下面结合具体的音乐教学现象作一粗浅描述。
  (一)音乐审美注意与音乐审美渴望:音乐教学的准备阶段,各环节的连接和结束阶段
  审美教育学认为:组织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施教。
  这一阶段具有两个显著的审美心理特征:一是中断学生的日常意识,唤起其音乐审美注意。当学生进入一种特殊的环境,面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耳闻目睹全是美的形象及充满新异性的事物,新鲜感便会油然而生,意识立即从日常链条中断,注意力全部集中于眼前景象。二是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燃起其音乐审美渴望。组织教学是师生间达成和谐的情感交流的关键阶段,教师优雅的仪表,亲切而真诚的问候,使学生感到交流的愉快,把课堂很快引进轻松和谐的气氛之中,为即将开始的音乐教学创造出一个审美化的情境。这种情境在学生的心理体验中,便是良好的审美心境,这是与审美注意相伴随的特定情绪,即对音乐审美期待的、期盼的、渴望的情绪。
  一堂精彩的音乐课总是离不开构思精巧、充满新意的教学设计,而那些匠心独具的铺垫部分与诱人的连接环节则会不断地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使其产生新的审美渴望。比如许多音乐教师十分注重对音乐教学的导入,采取各种手段诱发学生对一月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对歌曲的学习,即是这种效应的典型特征。   如一位教师在教唱美国歌曲《祝你生日快乐》时,作了这样的导入尝试:①创设生日情景:在一个生日蛋糕上点燃蜡烛;②教师手持贺卡,声情并茂地表演《祝你生日快乐》,熟悉的情景、熟悉的歌声唤起学生强烈的共鸣,学生情不自禁地拍着手跟着老师唱起来,老师也拍着手鼓励学生用情演唱这首歌。在学生充分体验歌曲欢快的情绪和因为成功演唱而获得创造美的喜悦时,教师向学生介绍了《祝你生日快乐》是两位美国教师在1893年创作的歌曲,不少学生感到意外,教师抓住时机发问;为什么一首歌能长上翅膀超越时空飞过千山万水,飞遍世界?为什么在100多年后的今天,男女老少在过生日的时候还会常常唱起它?学生回答:“它有意义”,“它有感情”,“它好听”。教师总结:“对,同学们说得好,一首好的歌曲不受时间的限制,它永远不会老;一首好的歌曲不受国界的限制,可以传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让大家都喜爱它!”这个导入设计非常生动,非常煽情,视觉、听觉获得的美感,情感想象获得的审美喜悦,最终懂得的音乐无国界的道理深深地留在了孩子们的心里。
  音乐教学的结束阶段,既是师生对音乐审美的共同回忆,又是一种新的音乐审美联想。有一位音乐教师在结束音乐课《童年》的教学后,课堂小结是那样的深情:“我们通过歌声同音乐家伯伯共同回忆了美好的童年,这命名我们更加珍惜自己的幸福童年。童年,就是一首诗,童年,就是一首歌,希望同学们永远记住着这支美好的童年的歌!”学生们在钢琴音乐《童年的回忆》声中,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音乐教室。显然,这种情境和气氛的感染力和熏染作用是巨大的。在学生们走出音乐教室的瞬间,仍感受到音乐课堂的余韵,当他们以美好的心情回味着音乐课,他们已经产生了对音乐课的新的期待,对音乐审美的新的渴望。
  (二)音乐审美感受知识与音乐审美探索:音乐教学的学习阶段
  这个阶段是音乐教学的主体,它既是一个音乐审美感受知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审美探索活动过程。
  在音乐课的基本技能教学中,很容易产生同音乐审美相违背的现象,诸如从乐谱和音符入手的识谱训练,从时值出发的节奏训练,着眼点音程、和弦而脱离音乐的听觉训练德行。这些理性的、枯燥的形式化操练,不可能使学生产生审美体验,学生厌烦这些学习是必然的。正确的途径应该是把音乐基本技能教学作为一个音乐审美感知和审美探索的过程:在识谱教学中,从音乐本身入手,通过对音乐的表现(例如通过唱歌的方法,可进行唱名摸唱、唱名背唱、视谱听唱、先唱词后唱谱等)而把识谱教学建立在音乐的结构意义上,使识谱成为歌曲学习的一种自然的演化,帮助学生把乐谱看成是一种可以得到审美感受意义的图象;在节奏练习上,从身体的感觉和肌肉的反应入手(拍手、走步、奔跑、跳跃等),通过自由的、协调的、表现音乐情绪的动作来感觉节奏,使学生建立起对音乐节奏要素的优美反应,并从中体验美感与乐趣。值得提示的是,在节奏练习中休止符往往被忽视,应把休止符作为节奏流动的一个因素,才会从中得出其在音乐审美上的意义。在听觉练习方面,用通过听赏的方法,把教学的着眼点置于音乐的各种要素,尤其是对旋律的感受与体验上,因为旋律具有强大的美感力量,它是音高、节奏、粒度、速度、音色等各种音乐要素的反映。很难设想,学生在听音乐时专去听小三度,三和弦或七和弦,而对优美感人的旋律听而不闻,无动于衷。
  在新课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均渗透着音乐审美的感受知因素。唱歌教学中,教师富有感情的范唱或新歌曲的录音欣赏,配有背景音乐的绘声绘色的歌词朗诵,建立在歌曲美感体验上(不是音符的正误方面)的以乐句为单位的轻声学唱,都会诱发学生的音乐审美感受,使他们对新教材的学习成为一个审美探索过程。欣赏教学中,对音乐美的感知主要体现在优美音响的聆听上,同时,教师精练见解的描述,充满感情的引导,以及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口头或身体的、歌唱或演奏的等)对欣赏教材所作的反应和参与,也会大大加强珍重审美感受。
  如《跳圆舞曲的小猫》内容是这样的:有一天晚上,小主人睡觉了,他梦见家里的小猫在“舞场”上跳起了优美的舞,天真活泼的小猫越跳越高兴,在“舞场”中快速的旋转,突然传来了几声狗叫,专心跳舞的小猫大为震惊,迅速逃离舞场,小主人赶快醒来,发现自己的小猫安然的躺在自己的身边,这位小主人长大以后,依然记得这场梦,记得梦中的音乐,他就是美国人安德森。这时我放音乐,拿出制作好的图片,边听边看把故事解说一下。这样,学生就会感到音乐是多么形象,一首乐曲原来就是一个故事。理解了作品的创作目的和内容后,再让学生复听时跟着音乐拍手,同时提醒学生乐曲的速度快慢、力度、强弱、各种情绪表现跟音乐的内容有关系。第三遍听时可让男孩子听到管乐器演奏的较弱音乐时用尺子弹出声音,女孩子听到旋乐器演奏的较弱音乐时用手帕挥舞。这种方法虽很简单,它却让孩子们通过自身的活动直接感受到了音乐;且用手帕尺子更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把音乐的内涵都蕴于无言之中让孩子体验到了。
  (三)音乐审美认识与音乐审美创造:音乐教学的复习阶段
  这是音乐教学中十分美好的阶段,是师生在音乐审美感知探索的基础上,加深对音乐的认识和理解并进行音乐审美创造的阶段。这个阶段,弥漫着浓郁的艺术气息,充满了音乐表现与创造,使师生获得音乐审美的快乐与愉悦,精神世界得到满足。
  音乐复习是对音乐审美对象的重复过程。重复的美学意义在于对审美对象的印象加深,并不断产生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这是发生美感的重要途径。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电视动画片的歌曲,这正是“重复效应”作用的结果。音乐教学应很好地运用这种“重复效应”,使优秀的音乐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开花。
  但是,音乐教学要力避那种机械式的重复,比如唱歌一遍又一遍却毫无新意,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重复。复习的本质是创造。音乐复习应是一种具有创造性,能命名学习产生新的审美体验的复习,目的是从中领会更多的东西,从中创造更多的美。当学生发现他们现在唱的歌比上节课要好,这一遍比前一遍更具有魅力,他们例会感受到创造的欢乐,获得美的享受,甚至产生“震惊”或者“顿悟”,突然认识到自己在音乐上确实有了进步,发现自己确实已深深地喜爱上了音乐,同音乐分不开了。   如在音乐游戏“好朋友来了”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愉快地边唱边进行角色表演:“客人”来了,轻轻“敲门”,主人“开门”,互相问好;主人招待客人“请坐”,告别再见。在唱唱、动动的活动中学生体验了朋友见面的快乐,懂得了团结友爱、礼貌待人的重要……
  如《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歌学习后,教师不失时机地边复习边引导学生深入讨论:“王二小是如何机智勇敢地与敌人周旋?被敌人发觉后,王二小又是如何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通过讨论,学生感悟到二小是个英雄、为祖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有了这样的理解,学生的演唱一遍比一遍深情投入,令他们在悲壮的音乐氛围中对王二小肃然起敬。继而教师试问:“我们新世纪的儿童应为祖国做些什么呢?”有的学生说要从小学好知识本领,长大为祖国做贡献;有的学生说要当解放军保卫祖国,再也不让侵略者肆无忌惮地糟蹋国土;还有的学生说要时刻把祖国爱在心窝里……那一刻孩子们幼小心灵中产生了爱国主义情感的共鸣,这是他们审美理解与创造的表现。显然,这样的复习、小结,令一堂音乐课意犹未尽,这种情境和气氛的感染力与熏陶作用是巨大的,学生的审美理解与创造得到了充分的完善与发展,音乐的表现与孩子心灵的感悟紧紧地连在一起,达到了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的目的。事实就是如此,提高学生审美品位,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对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的审美原则
  音乐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手段,有着与一般学科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表现为:从感受性入手,采用体验的方式,以情动人,以美感动人,重视教育的潜效应。概括的地说,它遵循以下原则:
  (一)情感性原则
  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的移入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审美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和中介。音乐教学中牢牢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会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他们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冶性情。
  师生之间和谐的情感交流是音乐教学体现审美功效的重要标志。艺术不能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施教者与受教者凭借音乐审美媒介交流审美信息,这里没有智力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那种权威性和强迫性,教学双方完全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建立这种良好的教与学关系的关键在于施教者,音乐教师应把情感的纽带首先抛向学生,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学习气氛。
  (二)体验性原则
  音乐是体验的艺术。音乐创作、表现和鉴赏都离不开人的亲身参与和体验。因此,音乐教育和教学基本上不能通过讲授的方式进行的。音乐教学过程应是一个在教师启发和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体验音乐的过程。没有参与和体验,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音乐教学。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尽量要少,而且不要总是试图诠释音乐,音乐课堂中的教学语言应以描述性为主,目的是创设审美情境,渲染艺术氛围,引导和诱发学生积极地参与音乐的体验。良好的音乐教学过程应体现为各种有利于学生参与的音乐活动,包括音乐鉴赏活动、音乐表现活动、音乐创造活动等,同时在相关的活动中融进音乐文化知识,容纳感学生在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中顺带地学习。
  (三)形象性原则
  形象性是音乐艺术的主要特点之一。由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语言所创造的音乐形象,具有声态、情态、形态、动态等一系列形象化特征,音乐审美教育正是借助这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诱发和感染受教者。因此,在音乐教学汇总贯彻形象性原则,变抽象、枯燥的概念为生动、有趣的形象,以美引真,最易为学生所接受,能取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愉悦性原则
  音乐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粮食,人们之所以需要它,是因为它能够给人以愉悦,能使人在精神上产生美感。因此,保持学生的良好心境,使他们充分感受音乐的愉悦,既是音乐教学获得成功的前提,也是音乐教学的目的之一。
  愉悦性原则是审美教育产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心理机制。学生处于愉悦状态,有利于形成兴奋中心,变“苦学”为“乐学”,这就是所谓“乐(音乐)即是乐(快乐)”的道理。音乐教学法的趣味化和游戏化,不仅给学生带来极大地快乐,而且会使他们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要他唱”为“他要唱”,进而产生持久的音乐学习动力。
  五、重视音乐教师的审美规范
  依据审美教育学的观点,施教者的劳动形态应具有审美性。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一个美好的音乐教师形象,不仅能够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而且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到美的影响和熏陶。
  (一)教学仪态
  教学仪态是教师在教学湖动中所显现的符合礼仪要求及审美规范的仪容、服饰、表情、姿态、手势、举止等。作为一个“美的使者”,音乐教师应十分看中自己的仪表及服饰,除注意清洁大方外,还应尽可能讲究些,比如发式美一点,服装的款式、色彩新一点,甚至着些淡装等等,当然,要恰倒好处。音乐教师在课堂上的动作举止既要潇洒、活泼,又应稳重、端庄,表情、姿态应亲切、自然,手势准确、自如,充分展示教师的审美修养,给学生以优美感、高雅感。
  (二)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中适应教学需要而形成的一种职业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板书。音乐教师的口头语言应发音标准,清晰,语调适中,表达规范,而且要充满感情色彩,富于感染力。音乐教学不同于其它学科的教学,语言着眼点更在于音乐本身。所以,音乐教学语言要特别注意简洁并具有启发性。板书方面,文字应端正秀美,乐谱整齐规范,设计精巧,布局合理。
  (三)教学气质
  教学气质是教师人格和个性特点的外化, 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为聪慧、自信、机敏、幽默、雅致、真正大呢感。音乐教师的优秀教学气质来源于其心理品质及学识基础;热爱生活——有着真正美好的情感,有着良好的审美修养,对生活的美和教育的艺术有着独到见解与体验,总是能在生活中发现美,在教育实践中创造美;充满爱心——爱学生,爱音乐,爱教学工作;具有童心——纯洁、真挚、心灵年轻;兴趣广泛——视野宽阔,知识丰富。
  综上所述,音乐审美教育大体上可作这样的归纳:
  它首先通过音乐教学环境和音乐教师的审美要素,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进而使其产生审美渴望;然后通过音乐教学内容、音乐教学方法,以及教师环境等综合的审美要素,使学生处于音乐审美感知的状态中,这种审美感知状态是整个音乐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其本质是对音乐美的发现和探索;最后,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音乐审美认识和审美创造,是音乐教学的更高境界,是学生得以生成“感染”、“启迪”、“震惊”、“顿悟”等审美效应的源泉。
  总之,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去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塑造美的心灵、美的人格,让学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柏拉图曾说过:在教育中“我们一向对于身体用体育,对于心灵用音乐。”让我们记住这句话,以满腔热情走进新课程,以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为指导,发掘教育过程中的审美因素,构建审美心灵结构,构筑音乐与心灵的桥梁,促进音乐与人的心灵的沟通交融。
其他文献
首先,让学生透彻理解计算的算理。  我理解的数学中计算的算理就是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而低年级学生又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因此教学时,就要让学生通过事物的直观感知,要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的原则使学生理解算理。如用小棒摆一摆、用笔画一画、用计数器拨一拨等,让孩子亲自动手,动口来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这样他们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教学9加几时,以“9加4”为例,先出示装有9根
期刊
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上我做,那我就不做吧!” 品德与社会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  有的学生说:“老师要求学生学做的事情。家长只好默许”  有的学生说:“我家
期刊
所谓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它是一个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包括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收拾整理衣服,独立进餐,自己洗脸等等。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但现在的大部分孩子普遍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所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至关重要。  造成
期刊
一、实现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途径  1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生活化——“给生活以教育”。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生活化既包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数学,也包括在设置的情景中学习数学。正如皮亚杰所说:“儿童学习的途径应具有生活性,更多的是在生活或类似生活的情景中学习,而不是在数学情景中学习。”儿童是在各种各样的活动过程中了解周围世界的,日常生活中包含了大量学习数学的机会,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教育资料,引导幼儿了解数学
期刊
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教学的艺术性,应该潜心钻研教材,研究教法,认真备课,周密分析,认真推敲每一个教学环节;对于授课的语言就要讲究逻辑性,在课堂教学中准确使用教学语言;对本学科的理论就要有真知灼见,而这些则要来源于教师自身长期不懈的积累和实践。但是,一个数学教师能做到以上这些,充气量也只能说是成功了一半,而更重要的是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去运用好教学艺术,这样,才是一个优秀教师需要努力做到的。
期刊
一、注重积累素材  1体验生活,寻找素材。我们经常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是啊,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生活中不是缺少写作素材,而是我们缺少一双发现的眼睛。  一年四季物候的变化就足以带给我们丰富的写作素材。春天,冰雪融化,万物复苏,鸟语花香;夏天,烈日炎炎,绿草如茵,阴晴无常;秋天,硕果飘香,秋高气爽,落叶凋零,北雁南飞;冬天则常常是皑皑白雪,满目冰清玉洁。我让学生留心观察物候的变化,及时记下自己的
期刊
一、有效的课堂  课堂是实施“轻负担高质量” 的教育主阵地,只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把教师从繁忙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才能把学生从繁重的学习中解放出来,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实施真正意义上的“轻负担高质量”的教育。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态度积极、思维活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因此,教学的组织,环节的安排,方法的运用等都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低年级语文教学,我们
期刊
“兴趣”可以滋生动力,直接影响学习效果。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一、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因此,在导入新课或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应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学习时被一种愉快的气氛所陶冶、感染,从而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学习圆的周长”,在练习时,为
期刊
1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需要通过听觉来初步感受美,培养审美感知.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需依赖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人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乐音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学会感知就是学会用审美的耳朵、审美的眼睛去发现、探索音乐作品的美.  例如:在欣赏《大雁湖》这一课中,我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精心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老师的一切语言和情景演示,都随着音乐的展开而同步
期刊
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去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与创造美,塑造美的心灵、美的人格,让学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  小学阶段的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让学生知道音乐的美,从而达到净化心灵。音乐艺术的规律,不是学会一两种音乐技能,而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喜爱,提高音乐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也是一种与美的感动相结合的教育,是渗透于人心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