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党风和抗日边区政府政风最好的时期之一,形成了对党风的理论归纳和优秀实践。对抗战时期的党风政风的表现及特点文章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思考今日保持当年优良党风政风之启示。
[关键词] 抗日战争 党风 政风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党风政风最好的时期之一。从抗击日本侵略的角度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八年抗战的中流砥柱,从中国共产党自身成长和发展的角度看,中国共产党已经全面走向成熟。这种成熟,不仅表现为中国共产党系统提出中国新民主义理论并制定正确的中国革命纲领方针政策策略,而且表现在中国共产党优良党风和优良的政风的垂成。
一、党风政风是党和政府的门脸儿和相貌
党风和政风的承载体和传承者当然不是抽象的党和抽象的政府,而是党和政府的组成人员,这些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作风,必然直接、普遍地被普通群众所见所闻。在百姓那里,观看一个个共产党员和党政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远比了解一个政党的路线纲领等更生动,更感性,比了解一届政府的施政计划来得更直接。
抗日战争时期优良党风政风,正是通过一个个的党员和党政领导干部的一举一动展现在广大人民群众面前的。延安以及其他各抗日根据地内的百姓亲能够亲眼见到廉洁奉公的领导人身影,看到广大党政干部团结一致,关心群众、爱护群众,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的工作状态,这就自然从情感上产生出对党和政府的亲近和信任。听到“我是党员,我先上”的呼喊,看到党员干部和党员在战场上冲锋在前、牺牲在前的践行,百姓心悦诚服,才做出跟随共产党的抉择。
朴实亲民的作风和廉洁奉公的品格,不仅折服了抗日根据地中的人民群众,也吸引和感染国统区的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目睹国民党政府中诸多国民党官兵的贪污腐败、纸醉金迷,再看看抗日根据地共产党和他的政府、军队里的清正风气。很多有志青年离开国统区,投向延安和各个抗日根据地。其实,这些追随者中绝大多数人并不一定读过中国共产党党纲和党章,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也不一定熟稔,但他们认可一个个共产党的所作所为,就凭这种直觉的情感和认可,就有理由信任这个党以及政府。正如抗战时期美国赴延安观察组得出的结论:共产党最大的魅力就是简朴。他们的目标是勤奋工作和简单生活,而他们的精力、活力和真诚使他们与腐败化的国民党形成鲜明对比。
即便是美国记者斯诺,原本是想站在纯客观的不偏不倚的立场报道聚集在西北的中国共产党和她的政权,但他后来对夫人说,他必须承认,他已经被延安上下一致的精神和作风所感化并自觉成了他们中的一员。当年黄炎培先生访问延安后所写《延安归来》,对毛泽东等中共领导的人格魅力和民主朴实的作风所打动,对中国共产党党风政风赞叹有加。
党风政风,看得见,摸得着。中国文化传统有重人品人格评价的特点,中国人一旦接受了一个人的品格风尚,就从内心认同,哪怕是这个人在做具体事情时出现问题和瑕疵,也易被理解和原谅。中国人民认同中国共产党,愿意跟着共产党走,除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代表着他们以外,认同中共党员们个人品格和行事作风,应该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在这种认同下面,即便是党和政府工作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人民群众也会宽容并谅解。
党风政风,的确是中国百姓认识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门脸儿和形象。考虑到中国百姓的认知政党和政府的思维取向,党风政风的重要性更加值得注意。
二、党风和政风形成不易,执政党的党风政风保持更难
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的重要时期之一。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的是革命的党和夺权的党,面对着艰难困苦的环境,面对着比自己强得大多的反动统治阶级;这种战争环境和弱势地位,中国共产党和革命根据地中的政府,不仅代表着广大劳动者阶级的利益,而且迫切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强有力的支持和加入。如上所述,经过全体党员和党员干部们的身体力行,经过中国共产党和革命根据地中的政府的不断强调和培育,终于形成了优良的党风以及政风,这种优良的党风政风使得党群和干群关系鱼水情深。
但夺权的党变成执政的党、革命党变成建设的党;掌控局部地区的政府变成了掌控全国的中央政府以后,获得了执政权力和执政的资源后,党在艰苦环境下和革命条件下形成并蔚然成风的优良风气能否保持?这将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上面提到的黄炎培先生,就曾提出过他的担忧:“大凡初时聚精会神, 没有一事不用心, 没有一人不卖力, 也许那时艰难困苦, 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 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情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 到风气养成, 虽有大力, 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为了区域一步步扩大了, 它的扩大, 有的出于自然发展, 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 强求发展, 到干部人才渐见竭暇、难于应付的时候, 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 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 的也有, ‘求荣取辱’ 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 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 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 。
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在延安整风后期,毛泽东向党的领导干部推荐郭沫若写的《甲申三百年祭》,就是提示中国共产党人执政后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做李自成。就要到北京执政之前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特意强调了“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已经执政了62年的中国共产党,在执政后始终关注着执政党的党风建设和执政党领导下的政府工作作风建设。应该说,建国以来,党风政风总体是好的,但也必须承认,在一些时期和一些时段上,党风方面也出现了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随着掌控的资源的增多,党和政府的某些领导人在党风廉政方面,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对群众利益关心不够甚至漠视,官僚主义腐败现象频出,这些与过去革命战争年代的优良风气大相背离。广大群众开始比较革命年代的党风和当下的党政风气,希望当年的风气再现。
1980年陈云同志提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因此,党风问题必须抓紧搞,永远搞。”,次年,陈云同志的论述被写入《中国共产党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决议》中,作为全党的共识。将党风问题提到如此高度,足见中央对这方面问题关注程度。即便在战争时期,也没有如此严重地提到。
黄炎培当年的担心和忧虑看来不是没有道理。“环境渐渐好转了, 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情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 到风气养成”。执政党和掌权的党毕竟不同于革命的党和夺权的党,保持战争时期优良的党风难度无疑增大。这就需要全党上下,下大决心,下大力气,不仅要对党政干部加强党风廉政教育,而且要建立健全完整的防腐倡廉体系。
三、结束语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威信和影响力迅速扩大,获得中国人民的坚定支持和拥护,直至领导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的历史使命,建立新中国,成为执政党。这些无不与中国共产党和他的分子们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有关,而这些形象往往不是首先来自人民对这个党的作风的心悦诚服。当今,回忆抗战时期的优良党风政风和此带动的优良民风,对今天党风政风建设当有启示意义。
风清气正,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应该永远保持的常态。
参考文献:
[1] [美]卡萝尔·卡特:《延安使命:1944-1947美军观察组延安963天》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8月版.
[2] 斯诺夫人洛易斯.惠勒著:《斯诺眼中的中国》 中国学术出版社1982年版).
[关键词] 抗日战争 党风 政风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党风政风最好的时期之一。从抗击日本侵略的角度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八年抗战的中流砥柱,从中国共产党自身成长和发展的角度看,中国共产党已经全面走向成熟。这种成熟,不仅表现为中国共产党系统提出中国新民主义理论并制定正确的中国革命纲领方针政策策略,而且表现在中国共产党优良党风和优良的政风的垂成。
一、党风政风是党和政府的门脸儿和相貌
党风和政风的承载体和传承者当然不是抽象的党和抽象的政府,而是党和政府的组成人员,这些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作风,必然直接、普遍地被普通群众所见所闻。在百姓那里,观看一个个共产党员和党政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远比了解一个政党的路线纲领等更生动,更感性,比了解一届政府的施政计划来得更直接。
抗日战争时期优良党风政风,正是通过一个个的党员和党政领导干部的一举一动展现在广大人民群众面前的。延安以及其他各抗日根据地内的百姓亲能够亲眼见到廉洁奉公的领导人身影,看到广大党政干部团结一致,关心群众、爱护群众,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的工作状态,这就自然从情感上产生出对党和政府的亲近和信任。听到“我是党员,我先上”的呼喊,看到党员干部和党员在战场上冲锋在前、牺牲在前的践行,百姓心悦诚服,才做出跟随共产党的抉择。
朴实亲民的作风和廉洁奉公的品格,不仅折服了抗日根据地中的人民群众,也吸引和感染国统区的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目睹国民党政府中诸多国民党官兵的贪污腐败、纸醉金迷,再看看抗日根据地共产党和他的政府、军队里的清正风气。很多有志青年离开国统区,投向延安和各个抗日根据地。其实,这些追随者中绝大多数人并不一定读过中国共产党党纲和党章,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也不一定熟稔,但他们认可一个个共产党的所作所为,就凭这种直觉的情感和认可,就有理由信任这个党以及政府。正如抗战时期美国赴延安观察组得出的结论:共产党最大的魅力就是简朴。他们的目标是勤奋工作和简单生活,而他们的精力、活力和真诚使他们与腐败化的国民党形成鲜明对比。
即便是美国记者斯诺,原本是想站在纯客观的不偏不倚的立场报道聚集在西北的中国共产党和她的政权,但他后来对夫人说,他必须承认,他已经被延安上下一致的精神和作风所感化并自觉成了他们中的一员。当年黄炎培先生访问延安后所写《延安归来》,对毛泽东等中共领导的人格魅力和民主朴实的作风所打动,对中国共产党党风政风赞叹有加。
党风政风,看得见,摸得着。中国文化传统有重人品人格评价的特点,中国人一旦接受了一个人的品格风尚,就从内心认同,哪怕是这个人在做具体事情时出现问题和瑕疵,也易被理解和原谅。中国人民认同中国共产党,愿意跟着共产党走,除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代表着他们以外,认同中共党员们个人品格和行事作风,应该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在这种认同下面,即便是党和政府工作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人民群众也会宽容并谅解。
党风政风,的确是中国百姓认识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门脸儿和形象。考虑到中国百姓的认知政党和政府的思维取向,党风政风的重要性更加值得注意。
二、党风和政风形成不易,执政党的党风政风保持更难
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的重要时期之一。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的是革命的党和夺权的党,面对着艰难困苦的环境,面对着比自己强得大多的反动统治阶级;这种战争环境和弱势地位,中国共产党和革命根据地中的政府,不仅代表着广大劳动者阶级的利益,而且迫切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强有力的支持和加入。如上所述,经过全体党员和党员干部们的身体力行,经过中国共产党和革命根据地中的政府的不断强调和培育,终于形成了优良的党风以及政风,这种优良的党风政风使得党群和干群关系鱼水情深。
但夺权的党变成执政的党、革命党变成建设的党;掌控局部地区的政府变成了掌控全国的中央政府以后,获得了执政权力和执政的资源后,党在艰苦环境下和革命条件下形成并蔚然成风的优良风气能否保持?这将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上面提到的黄炎培先生,就曾提出过他的担忧:“大凡初时聚精会神, 没有一事不用心, 没有一人不卖力, 也许那时艰难困苦, 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 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情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 到风气养成, 虽有大力, 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为了区域一步步扩大了, 它的扩大, 有的出于自然发展, 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 强求发展, 到干部人才渐见竭暇、难于应付的时候, 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 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 的也有, ‘求荣取辱’ 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 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 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 。
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在延安整风后期,毛泽东向党的领导干部推荐郭沫若写的《甲申三百年祭》,就是提示中国共产党人执政后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做李自成。就要到北京执政之前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特意强调了“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已经执政了62年的中国共产党,在执政后始终关注着执政党的党风建设和执政党领导下的政府工作作风建设。应该说,建国以来,党风政风总体是好的,但也必须承认,在一些时期和一些时段上,党风方面也出现了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随着掌控的资源的增多,党和政府的某些领导人在党风廉政方面,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对群众利益关心不够甚至漠视,官僚主义腐败现象频出,这些与过去革命战争年代的优良风气大相背离。广大群众开始比较革命年代的党风和当下的党政风气,希望当年的风气再现。
1980年陈云同志提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因此,党风问题必须抓紧搞,永远搞。”,次年,陈云同志的论述被写入《中国共产党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决议》中,作为全党的共识。将党风问题提到如此高度,足见中央对这方面问题关注程度。即便在战争时期,也没有如此严重地提到。
黄炎培当年的担心和忧虑看来不是没有道理。“环境渐渐好转了, 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情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 到风气养成”。执政党和掌权的党毕竟不同于革命的党和夺权的党,保持战争时期优良的党风难度无疑增大。这就需要全党上下,下大决心,下大力气,不仅要对党政干部加强党风廉政教育,而且要建立健全完整的防腐倡廉体系。
三、结束语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威信和影响力迅速扩大,获得中国人民的坚定支持和拥护,直至领导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的历史使命,建立新中国,成为执政党。这些无不与中国共产党和他的分子们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有关,而这些形象往往不是首先来自人民对这个党的作风的心悦诚服。当今,回忆抗战时期的优良党风政风和此带动的优良民风,对今天党风政风建设当有启示意义。
风清气正,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应该永远保持的常态。
参考文献:
[1] [美]卡萝尔·卡特:《延安使命:1944-1947美军观察组延安963天》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8月版.
[2] 斯诺夫人洛易斯.惠勒著:《斯诺眼中的中国》 中国学术出版社198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