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组织创新型阅读课堂是当务之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作为阅读的主体存在,同时也是阅读计划的拟定者、阅读信息的提供者以及阅读情境的设置者,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可以创造性地采取多元化阅读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每一堂阅读课,引导学生质疑,诱发学生情感,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走进生活,多样性阅读,从而使现代文阅读教学生动有实效。
关键词:多元化阅读 质疑式 情感式 生活化 个性化 多样性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作为阅读的主体存在,同时也是阅读计划的拟定者、阅读信息的提供者以及阅读情境的设置者,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可以创造性地采取多元化阅读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每一堂阅读课,从而使现代文阅读教学生动有实效。
一、质疑式阅读
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质疑,是一种有意识的发问、探究的心理状态。质疑在阅读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在教学中,要大力引导学生寻疑、质疑、释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抓住较为典型的问题,多侧面、多方位提出疑问,以推动学生在阅读中的思考、发现、和求索。英国政治家、作家波尔克说:“读书而不加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阅读教学应倡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自由的进行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大胆怀疑、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并能对某些带有共性的看法或结论提出质疑,得出自己的结论。且教师对学生的质疑及时点拨,让学生找准质疑的突破口。
教师在讲授《最后一课》时,总有些学生关注“小弗郎士多大了”“小弗郎士成绩好吗”。在讲授《木兰诗》时,学生关注“木兰女扮男装十二年,怎样洗澡、上厕所啊”。当学生把注意力放到这些偏离语文的问题时,教师不能一棍子打死,而更应该予以关注,认真倾听,找出其实质性的内容,让学生的质疑积极性得到不断的提升。学生一旦掌握了阅读质疑技巧,质疑能力就会大大加强,对文章的体验也随之加深。质疑不是终结,学生的思维随着质疑——释疑——再质疑——再释疑发展,语文能力才能得以培养和提高。
二、情感式阅读
古人云“诗言志,词言情”。其实,不管是古诗词,还是现代文,绝大部分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感情的载体。要使学生品味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和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就必须诱导情感因素的激发。让学生能为情所感、为美所醉。达到和作者神相遇、气相通、心相印、情相融的境界。
学习《安塞腰鼓》一文,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置身于黄土弥漫、鼓声震天的场景中,学生内心的兴奋随着擂鼓那股冲劲和节奏鲜明的隆隆鼓声不断升温,对于安塞腰鼓所带来的震撼也不言而明。
三、生活化阅读
阅读教学中很多的阅读文章富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以及作者对所处时代的独特感受,这些作品让学生感到陌生。学生对这类文章的阅读体验会停留于表面,甚至发生偏差。在阅读教学中应指导学生联系生活阅读,充分寻找读物与生活的链接点,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到阅读中来,把阅读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延伸到生活中去,通过与生活的对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只有了解了生活,才会理解文章,因为文章源自生活。
例如,教《大自然警号长鸣》,可要求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搜集更多材料,来说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写出自己的一篇文章。教《食物从何处来》,可让学生给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下定义,把所学知识转换成能力,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教《统筹方法》,则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将死的知识转化为活的能力。学习《背影》,可让学生举出身边的真实事例:辛勤的父亲依然在亲人面前露出笑容;母亲拖着疲惫的身子回来,还要做饭;父母亲把好吃的东西留给孩子等。这些都能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对父母之爱的真切体验,并“同化”感受那个肥胖的、迈着蹒跚步子的父亲的背影,并为一片父爱真情所感动。
四、个性化阅读
将思维活动贯穿在阅读教学中,张扬学生的个性。读书贵思,阅读有着复杂的心智背景,我们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敏捷、灵活、深刻、独创等方面努力。再由于学生的个人经历、认知水平、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生阅读同一文章的感受也会出现差异,这就是阅读的个性化。它受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和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影响。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区别对待,应注重个性,引导学生在自由的心境中感悟语文的美,去张扬人性的善,去探求人格的真,让他们各自独特的个性与阅读文章得到融合。
五、多样性阅读
阅读教学应该学习杜甫的方法:“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阅读教学中,先引导学生登上“山岳”之顶全面把握阅读的内容、主旨,居高临下,把握全局整体之后,再引导学生“下山”细细观赏,寻异探胜。
阅读形式本来是多样化的,,如分角色读、男女分读、默读、诵读、浏览等等,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篇章,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默读、朗读、吟咏、背诵,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增强对语言、语法、表达方式、思想感情的感性认识,并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言语形式的内化,充分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是一篇声情并茂的春之赞歌,教读时,教师以诵读为主,组织学生多彩阅读。第一步让学生闭目静听,感受那轻柔、舒缓的配乐朗读。听完之后,让学生回忆在文章中作者都写了哪些春景。第二步是打开课本,再听录音,并小声跟读。在这样的情境中,不用特别强调,学生自然把握住了课文的感情基调,本课首要的教学目的已达到。第三步分组分段朗读,揣摩研究文章中的重点词句。第四步全文朗读,通过反复朗读,对作者“盼春——绘春——赞春”的思路一目了然,五幅绘春图也了然于胸,其优美的文字、片段也能够当堂背诵,脱口而出。这样三课时,贯穿于朗读背诵中,让学生品味了这篇脍炙人口的美文,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本课的教学目的。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可以起到向导的作用,但决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诱发学生的情感,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走进生活,多样性阅读等是获得知识必不可少的途径。
关键词:多元化阅读 质疑式 情感式 生活化 个性化 多样性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作为阅读的主体存在,同时也是阅读计划的拟定者、阅读信息的提供者以及阅读情境的设置者,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可以创造性地采取多元化阅读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每一堂阅读课,从而使现代文阅读教学生动有实效。
一、质疑式阅读
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质疑,是一种有意识的发问、探究的心理状态。质疑在阅读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在教学中,要大力引导学生寻疑、质疑、释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抓住较为典型的问题,多侧面、多方位提出疑问,以推动学生在阅读中的思考、发现、和求索。英国政治家、作家波尔克说:“读书而不加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阅读教学应倡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自由的进行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大胆怀疑、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并能对某些带有共性的看法或结论提出质疑,得出自己的结论。且教师对学生的质疑及时点拨,让学生找准质疑的突破口。
教师在讲授《最后一课》时,总有些学生关注“小弗郎士多大了”“小弗郎士成绩好吗”。在讲授《木兰诗》时,学生关注“木兰女扮男装十二年,怎样洗澡、上厕所啊”。当学生把注意力放到这些偏离语文的问题时,教师不能一棍子打死,而更应该予以关注,认真倾听,找出其实质性的内容,让学生的质疑积极性得到不断的提升。学生一旦掌握了阅读质疑技巧,质疑能力就会大大加强,对文章的体验也随之加深。质疑不是终结,学生的思维随着质疑——释疑——再质疑——再释疑发展,语文能力才能得以培养和提高。
二、情感式阅读
古人云“诗言志,词言情”。其实,不管是古诗词,还是现代文,绝大部分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感情的载体。要使学生品味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和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就必须诱导情感因素的激发。让学生能为情所感、为美所醉。达到和作者神相遇、气相通、心相印、情相融的境界。
学习《安塞腰鼓》一文,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置身于黄土弥漫、鼓声震天的场景中,学生内心的兴奋随着擂鼓那股冲劲和节奏鲜明的隆隆鼓声不断升温,对于安塞腰鼓所带来的震撼也不言而明。
三、生活化阅读
阅读教学中很多的阅读文章富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以及作者对所处时代的独特感受,这些作品让学生感到陌生。学生对这类文章的阅读体验会停留于表面,甚至发生偏差。在阅读教学中应指导学生联系生活阅读,充分寻找读物与生活的链接点,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到阅读中来,把阅读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延伸到生活中去,通过与生活的对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只有了解了生活,才会理解文章,因为文章源自生活。
例如,教《大自然警号长鸣》,可要求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搜集更多材料,来说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写出自己的一篇文章。教《食物从何处来》,可让学生给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下定义,把所学知识转换成能力,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教《统筹方法》,则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将死的知识转化为活的能力。学习《背影》,可让学生举出身边的真实事例:辛勤的父亲依然在亲人面前露出笑容;母亲拖着疲惫的身子回来,还要做饭;父母亲把好吃的东西留给孩子等。这些都能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对父母之爱的真切体验,并“同化”感受那个肥胖的、迈着蹒跚步子的父亲的背影,并为一片父爱真情所感动。
四、个性化阅读
将思维活动贯穿在阅读教学中,张扬学生的个性。读书贵思,阅读有着复杂的心智背景,我们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敏捷、灵活、深刻、独创等方面努力。再由于学生的个人经历、认知水平、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生阅读同一文章的感受也会出现差异,这就是阅读的个性化。它受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和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影响。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区别对待,应注重个性,引导学生在自由的心境中感悟语文的美,去张扬人性的善,去探求人格的真,让他们各自独特的个性与阅读文章得到融合。
五、多样性阅读
阅读教学应该学习杜甫的方法:“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阅读教学中,先引导学生登上“山岳”之顶全面把握阅读的内容、主旨,居高临下,把握全局整体之后,再引导学生“下山”细细观赏,寻异探胜。
阅读形式本来是多样化的,,如分角色读、男女分读、默读、诵读、浏览等等,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篇章,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默读、朗读、吟咏、背诵,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增强对语言、语法、表达方式、思想感情的感性认识,并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言语形式的内化,充分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是一篇声情并茂的春之赞歌,教读时,教师以诵读为主,组织学生多彩阅读。第一步让学生闭目静听,感受那轻柔、舒缓的配乐朗读。听完之后,让学生回忆在文章中作者都写了哪些春景。第二步是打开课本,再听录音,并小声跟读。在这样的情境中,不用特别强调,学生自然把握住了课文的感情基调,本课首要的教学目的已达到。第三步分组分段朗读,揣摩研究文章中的重点词句。第四步全文朗读,通过反复朗读,对作者“盼春——绘春——赞春”的思路一目了然,五幅绘春图也了然于胸,其优美的文字、片段也能够当堂背诵,脱口而出。这样三课时,贯穿于朗读背诵中,让学生品味了这篇脍炙人口的美文,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本课的教学目的。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可以起到向导的作用,但决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诱发学生的情感,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走进生活,多样性阅读等是获得知识必不可少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