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众所周知,数学在教育体系中的位置可谓是重中之重。德作为人的灵魂,德育即是对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与数学教学的良好结合必会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极好的影响,本文将对德育与数学课堂结合暴露的问题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作出探讨。
[关键词]德育;数学教学;渗透
中图分类号:TP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30-0236-01
前言:德育与数学课堂的结合无论对教育体系还是对学生本身,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德育作为育人之本,是最基本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教育,数学作为学校各学科的基础,对学生的思维培育极为重要,两者在课堂上的有效结合对学生的性格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极为关键,如果德育成功与数学课堂结合,学生对数学这一学科的兴趣势必也会提高,更有兴趣破解难题。笔者在此文中对德育在数学课堂中的渗透作出讨论,希望对有关工作人员能有所借鉴。
1.德育和数学课堂结合暴露的问题
1.1 教师素质问题
我们都知道,优秀教师的教导对学生终身受益。如果我们学校招聘的上岗老师都能秉持着一颗赤子之心,以身作则,用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典范来教导学生们,我们何愁德育不能在课堂上渗透呢?同时,我们也该静下心,冷静地审视一下我们现在的教学教育体系。作为培育祖国花朵和明日栋梁的辛勤园丁,老师们该是兢兢业业、温和勤勉的严父慈母型,他们是学生接触这个世界、这个社会的领路人,是要教会他们明辨是非、领悟生活、畅游知识海洋的导师,是他们需要的人生指导者,在学生遇到困难能给予正确方向点拨的向导。所以学校在招聘各类教师的时候,关于老师道德品质的要求应放在首位考虑,其次才是他的能力以及才干等。一个教师,不论他的知识有多么的渊博,见闻多么的宽广,关键在于他能否有效的把数学知识在课堂上教授给学生们,将素质与道德品质和自身的知识等同,站在三尺讲台之上真正为人师表,传道受业,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成功的扮演一个引路人的角色,真正使学生对数学抱有浓厚的兴趣,努力自主的钻研。教师的素质问题无疑是德育能否与数学课堂良好结合的关键,只有授课教授不忘教育的初心,真正在课堂上将德育与数学有效结合,那学生们自然也会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老师的关系也更加亲密。
1.2 课堂气氛问题
我们都接受过素质教育,都在它的灌溉下成长成才起来,我们也该知道,传统的中国式课堂教育,完全不同于国外的独立自學,我们的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压迫下苟延残喘,完全按照教科书的标准答案,千篇一律。压抑的课堂氛围当然浇灌不出思想新鲜的幼苗,如果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整天应付任务,只需完成布置下去的作业,我们怎么将数学与德育有效的结合?但是,数学这门学科,极需要学生自主独立的思索,但凡有些成就的数学家,无一不是靠自己夜以继日的思考和亲自实践,才得出最后的结论。可见,想要学好数学,勤勉的脑力工作当然是必不可少的,若是还想更深入的研究钻研,更是少不了勤学多问,多问些“为什么”,想他人之未想,做旁人之未做,才可能收获些成就。但显然,我们如今的课堂氛围根本不能培育出如此的学生。试想,在一个封闭的四方空间,只有一人侃侃而谈,同龄人都倾耳细听,一个普通小孩怎么敢当众突然提出疑问或者有任何质疑?如果我们可以改变这一课堂状况,将压抑和沉闷改为活泼生动,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踊跃的发言,毫无顾忌和担心的提出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互相交流各自的想法,这势必对我们推行新的德育方法极为有利,更能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3 学生各自性格问题
龙生九子,各子不同。可以说世界上不会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人的性格当然也不尽相同。每个班的班主任可是对自己班里每个学生的性格都要有所了解,有所交流,摸清脾性之后才能根据不同人、不同的性格对症下药,对学生的工作才能得心应手。有的学生天生安静,不善交流,有的孤僻,有的却是小太阳,活泼开朗好动,最怕的是一些登徒子,呼朋结伴,专与社会上的不良少年交往,这些不同性格的孩子坐在一个屋子里,组成一个班级。这样一个班的德育如何进行,全看如何与这些学生更好的沟通,也要看教师怎么正确指引,使得一个班的学生可以尽发其用,每个学生都能更好的接受德育,在数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2.德育更好在数学课堂渗透的对策
2.1 教师岗前培训
每个单位在职工正式上岗前,应该都会有一段或长或短时间的培训。学校在招聘教师完毕后,应再留出一段时间,针对新教师的品格、性格等方面进行一系列专门训练。或者。规定三个月的试用期,根据在校表现及学生们的喜爱程度、教师本身在期间的教学成果来判定教师是否有资格留校任职。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暂且不谈它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仅是在书本上的计算中,教师就该教导学生不能掉以轻心。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最直接,作用也最大,甚至超过身边父母亲人,因为教师和学生每日在课堂上的接触最多,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必少不了一位德高望重的优秀教师。岗前培训能使教师更深刻意识到自己肩上的重担及责任,也促使他们更加尽心尽力培育学生,做好良师益友。优秀的数学教师,其性格必然成熟稳重,做事不会马马虎虎,对学生的指导也肯定是要他们从最基本处做起,做好每件不起眼的小事,未雨绸缪,从细微处知天下。这样在课堂上养成的习惯延伸到生活,一丝不苟,有条有理,学生的性格也会逐渐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学生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数学的思维方式,顺着数学的思想模式进行日常交往,以德为主的观念也会深深烙印在心,我们想要让德育渗透于数学课堂的愿望也会事半功倍。只需挑选出合格的教师,在课堂上悉心教导学生,假以时日,相信我们能够培育出更多更优秀的国家栋梁,德育的渗透使学生们更愿为祖国尽心竭力,也使得学生对数学付出更多辛勤努力,在数学国度尽情遨游畅想。
2.2 营造和谐活泼的课堂氛围
想要像外国课堂一般肯定不会一蹴而就,至少目前是不现实的。但是教师可以有意引导学生,营造一种活泼充实的课堂氛围。教师在授课时可以边讲解边提问,了解一下学生的感受,这样也可以更节俭课堂时间,提高授课效率,从而有更加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探讨。布置一些讨论的作业,学生在课下搜集相关资料,在课上组成小组提出各自的观点,互相解答疑问,使学生在交流中开发潜力,提高思考速度,也能加强互相之间的团队合作与荣誉感。对于某个公式的用法或者某道题的解法,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多种答案,找到不同途径,多层思考,了解“条条大路通罗马”,一道题或许能找到多种不同的解法,不同角度就会有不同的发现与思索。尽量让学生在课堂畅所欲言,抒发自己的见解,从而更好促进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领略数学独特的魅力。
2.3 针对不同性格,对症下药
班里的学生有的安静沉稳,有的活泼好动,教师就可以把这两种类型放在一起进行互补,或者文理互补等,任何有益的两者皆可坐在一起。再者胆小的学生不宜与喜欢恶作剧的学生在一起,不良少年就要以德化之,惹是生非的孩子也要依照学校的制度给予教导。总之不同的性格就要用不同方法教导,教师也要因势利导,使班级里的学生都能和谐友爱相处,同时发挥自己的特长,但终归逃不掉一个“德”字。
3.结语
总之,数学是一朵思维的花,需要学生不断地勤学多思,教师不断循循诱之,而德育则是串联教师与学生良好沟通的纽带,只要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充分做到德育与数学良好结合,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兴趣也会不断提升,在沐浴德育的同时接受数学的理念,正确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赵智庆.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几点尝试[J].中国校外教育,2015(19).
[2] 吴启室.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8).
[关键词]德育;数学教学;渗透
中图分类号:TP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30-0236-01
前言:德育与数学课堂的结合无论对教育体系还是对学生本身,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德育作为育人之本,是最基本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教育,数学作为学校各学科的基础,对学生的思维培育极为重要,两者在课堂上的有效结合对学生的性格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极为关键,如果德育成功与数学课堂结合,学生对数学这一学科的兴趣势必也会提高,更有兴趣破解难题。笔者在此文中对德育在数学课堂中的渗透作出讨论,希望对有关工作人员能有所借鉴。
1.德育和数学课堂结合暴露的问题
1.1 教师素质问题
我们都知道,优秀教师的教导对学生终身受益。如果我们学校招聘的上岗老师都能秉持着一颗赤子之心,以身作则,用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典范来教导学生们,我们何愁德育不能在课堂上渗透呢?同时,我们也该静下心,冷静地审视一下我们现在的教学教育体系。作为培育祖国花朵和明日栋梁的辛勤园丁,老师们该是兢兢业业、温和勤勉的严父慈母型,他们是学生接触这个世界、这个社会的领路人,是要教会他们明辨是非、领悟生活、畅游知识海洋的导师,是他们需要的人生指导者,在学生遇到困难能给予正确方向点拨的向导。所以学校在招聘各类教师的时候,关于老师道德品质的要求应放在首位考虑,其次才是他的能力以及才干等。一个教师,不论他的知识有多么的渊博,见闻多么的宽广,关键在于他能否有效的把数学知识在课堂上教授给学生们,将素质与道德品质和自身的知识等同,站在三尺讲台之上真正为人师表,传道受业,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成功的扮演一个引路人的角色,真正使学生对数学抱有浓厚的兴趣,努力自主的钻研。教师的素质问题无疑是德育能否与数学课堂良好结合的关键,只有授课教授不忘教育的初心,真正在课堂上将德育与数学有效结合,那学生们自然也会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老师的关系也更加亲密。
1.2 课堂气氛问题
我们都接受过素质教育,都在它的灌溉下成长成才起来,我们也该知道,传统的中国式课堂教育,完全不同于国外的独立自學,我们的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压迫下苟延残喘,完全按照教科书的标准答案,千篇一律。压抑的课堂氛围当然浇灌不出思想新鲜的幼苗,如果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整天应付任务,只需完成布置下去的作业,我们怎么将数学与德育有效的结合?但是,数学这门学科,极需要学生自主独立的思索,但凡有些成就的数学家,无一不是靠自己夜以继日的思考和亲自实践,才得出最后的结论。可见,想要学好数学,勤勉的脑力工作当然是必不可少的,若是还想更深入的研究钻研,更是少不了勤学多问,多问些“为什么”,想他人之未想,做旁人之未做,才可能收获些成就。但显然,我们如今的课堂氛围根本不能培育出如此的学生。试想,在一个封闭的四方空间,只有一人侃侃而谈,同龄人都倾耳细听,一个普通小孩怎么敢当众突然提出疑问或者有任何质疑?如果我们可以改变这一课堂状况,将压抑和沉闷改为活泼生动,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踊跃的发言,毫无顾忌和担心的提出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互相交流各自的想法,这势必对我们推行新的德育方法极为有利,更能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3 学生各自性格问题
龙生九子,各子不同。可以说世界上不会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人的性格当然也不尽相同。每个班的班主任可是对自己班里每个学生的性格都要有所了解,有所交流,摸清脾性之后才能根据不同人、不同的性格对症下药,对学生的工作才能得心应手。有的学生天生安静,不善交流,有的孤僻,有的却是小太阳,活泼开朗好动,最怕的是一些登徒子,呼朋结伴,专与社会上的不良少年交往,这些不同性格的孩子坐在一个屋子里,组成一个班级。这样一个班的德育如何进行,全看如何与这些学生更好的沟通,也要看教师怎么正确指引,使得一个班的学生可以尽发其用,每个学生都能更好的接受德育,在数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2.德育更好在数学课堂渗透的对策
2.1 教师岗前培训
每个单位在职工正式上岗前,应该都会有一段或长或短时间的培训。学校在招聘教师完毕后,应再留出一段时间,针对新教师的品格、性格等方面进行一系列专门训练。或者。规定三个月的试用期,根据在校表现及学生们的喜爱程度、教师本身在期间的教学成果来判定教师是否有资格留校任职。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暂且不谈它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仅是在书本上的计算中,教师就该教导学生不能掉以轻心。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最直接,作用也最大,甚至超过身边父母亲人,因为教师和学生每日在课堂上的接触最多,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必少不了一位德高望重的优秀教师。岗前培训能使教师更深刻意识到自己肩上的重担及责任,也促使他们更加尽心尽力培育学生,做好良师益友。优秀的数学教师,其性格必然成熟稳重,做事不会马马虎虎,对学生的指导也肯定是要他们从最基本处做起,做好每件不起眼的小事,未雨绸缪,从细微处知天下。这样在课堂上养成的习惯延伸到生活,一丝不苟,有条有理,学生的性格也会逐渐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学生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数学的思维方式,顺着数学的思想模式进行日常交往,以德为主的观念也会深深烙印在心,我们想要让德育渗透于数学课堂的愿望也会事半功倍。只需挑选出合格的教师,在课堂上悉心教导学生,假以时日,相信我们能够培育出更多更优秀的国家栋梁,德育的渗透使学生们更愿为祖国尽心竭力,也使得学生对数学付出更多辛勤努力,在数学国度尽情遨游畅想。
2.2 营造和谐活泼的课堂氛围
想要像外国课堂一般肯定不会一蹴而就,至少目前是不现实的。但是教师可以有意引导学生,营造一种活泼充实的课堂氛围。教师在授课时可以边讲解边提问,了解一下学生的感受,这样也可以更节俭课堂时间,提高授课效率,从而有更加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探讨。布置一些讨论的作业,学生在课下搜集相关资料,在课上组成小组提出各自的观点,互相解答疑问,使学生在交流中开发潜力,提高思考速度,也能加强互相之间的团队合作与荣誉感。对于某个公式的用法或者某道题的解法,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多种答案,找到不同途径,多层思考,了解“条条大路通罗马”,一道题或许能找到多种不同的解法,不同角度就会有不同的发现与思索。尽量让学生在课堂畅所欲言,抒发自己的见解,从而更好促进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领略数学独特的魅力。
2.3 针对不同性格,对症下药
班里的学生有的安静沉稳,有的活泼好动,教师就可以把这两种类型放在一起进行互补,或者文理互补等,任何有益的两者皆可坐在一起。再者胆小的学生不宜与喜欢恶作剧的学生在一起,不良少年就要以德化之,惹是生非的孩子也要依照学校的制度给予教导。总之不同的性格就要用不同方法教导,教师也要因势利导,使班级里的学生都能和谐友爱相处,同时发挥自己的特长,但终归逃不掉一个“德”字。
3.结语
总之,数学是一朵思维的花,需要学生不断地勤学多思,教师不断循循诱之,而德育则是串联教师与学生良好沟通的纽带,只要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充分做到德育与数学良好结合,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兴趣也会不断提升,在沐浴德育的同时接受数学的理念,正确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赵智庆.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几点尝试[J].中国校外教育,2015(19).
[2] 吴启室.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