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一次大风过程多风速对比分析及EC集合预报检验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zho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该文选取安徽凤阳2017年3月1日一次冷空气影响的大风天气过程,对自动气象站采集的2min平均风速、10min平均风速、瞬时风速、最大风速、极大风速观测值进行对比分析,对EC集合预报效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不同风速展现的风力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随着滑动平均时段的延长,其平均风速逐渐减小;极大风速变幅最大,10min平均风速变幅最小。当EC集合预报的10min平均风速分别≥6.1m/s、≥7.2m/s、≥8.5m/s时,极大风速可能分别超6级、7级、8级。
  关键词:大风;多风速;EC集合预报;模式检验
  中图分类号 P4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0-0153-03
  Abstract:This article selects the gale process triggered by the cold air in Fengyang in Anhui Province on March 1, 2017, several wind speed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and the effect of the EC ensemble forecast was tested. These speeds include average wind speed, instantaneous wind speed, maximum wind speed, etc, they were collected by the automatic meteorological st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rends are basically identical for several wind speeds;Along with the extension of moving average period of time, the average wind speed decreases;Maximum wind speed range is the largest, 10 minutes average wind speed range is the minimum. When 10 minutes average wind speed by EC ensemble forecast greater than 6.1 m/s, 7.2 m/s, 8.5 m/s, the grade of maximum wind speed may be greater than 6,7,8.
  Key words:Gale;Several wind speeds;EC ensemble forecast;Model test
  1 引言
  2017年3月1日13:57,凤阳国家气象观测站录得18.4m/s(8级)极大风速,相应风向323°(西北)。凤阳县气象局该日08:00发布大风蓝色预警信号指出,受冷空气影响,3月1日中午前后起到上半夜凤阳县阵风可达7级以上。关于大风形成的天气形势和气候特征的分析研究多有报道[1-11],例如,赵玲等对大兴安岭地区春季由于一次冷锋过境产生的大风作了天气分析[1];韦宏江等分析了广西凌云县大风天气特征[6]。本文针对凤阳此次大风过程,对目前自动气象站采集到的5种风速进行对比分析,并对EC集合预报的10min平均风速进行检验,得出相关预报指标,为今后参考数值预报产品做好大风预警服务提供依据。
  2 资料来源和相关定义
  选取凤阳国家气象观测站2017年2月28日20:00至3月2日08:00逐小时自动观测风速资料,测风仪距地面高度10.5m,分析对象共5个:2min平均风速(每1h正点前2min滑动平均值)、10min平均风速(每1h正点前10min滑动平均值)、瞬时风速(每1h正点前3s滑动平均值)[12]、最大风速(每1h正点前60min内最大10min滑动平均值)[12]、极大风速(每1h正点前60min内最大3s滑动平均值)[12]。
  1992年集合预报系统在美国国家环境中心(NCEP)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投入业务运行[13],EC集合预报是指ECMWF集合预报系统的产品,其10m高度10min平均风速预报值(集合平均)取自安徽省气象台发布的相关产品。
  3 多风速对比分析
  3.1 平均风速与瞬时风速 图1对研究时段每小时正点前10min、2min平均风速与瞬时风速做对比。结合差值分析可见,3种风速观测值的走势大体一致,最大值出现时间集中于1日14:00—15:00,但变幅不同。瞬时风速变幅最大(14.2m/s),2min平均风速次之(10.9m/s),10min平均风速最小(8.8m/s)。当风速<2.0m/s时,3种风速差异不大;当风速≥2.0m/s時,瞬时风速多大于2min、10min平均风速;当风速≥4.0m/s时,瞬时风速明显大于平均风速。2min、10min平均风速大小总体相当。从平均状况看,瞬时风速比2min平均风速大1.22m/s,瞬时风速比10min平均风速大1.25m/s,2min平均风速比10min平均风速大0.03m/s。
  3.2 最大风速与极大风速 图2给出研究时段每小时最大风速、极大风速与二者之差的动态变化。按前述定义,最大风速从小时内10min滑动平均风速中挑取,极大风速从小时内3s滑动平均风速中挑取。因而,极大风速明显大于最大风速。研究时段内,极大风速比最大风速平均相差2.8m/s,最大相差9.3m/s;最大风速变化范围0.6~10.2m/s,变幅9.6m/s;极大风速变化范围0.7~18.4m/s,变幅17.7m/s;极大风速变幅比最大风速变幅大8.1m/s。统计表明,极大风速與最大风速呈极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图3)。其相关系数0.991(信度0.001的相关系数临界值为0.513,故α<0.001)。从线性回归方程系数可见,最大风速每增大1m/s,极大风速增大1.8m/s。   4 EC集合预报检验
  4.1 预报误差分析 图4展现了EC集合预报的10min平均风速与实况对比。从图4可以看出:预报风速的变幅小于实况;预报风速大部分时次大于实况,尤其当风速<4.0m/s时;预报风速变化趋势与实况大体一致;预报较大风速出现时段与实况基本吻合。定量分析表明,预报风速平均比实况大1.3m/s。其中,实况≥4.0m/s时,预报值平均偏大不足0.1m/s,最多偏大1.5m/s;实况<4.0m/s时,预报值平均偏大1.9m/s,最多偏大3.0m/s。预报风速与实况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472(α<0.001)。由此可见,EC集合预报的10min平均风速在风速较小时有一定的正偏差,这可能与地面摩擦作用有关。风速较大时,地面摩擦的影响趋于减弱,二者偏差有所减小。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可以对预报结果进行分段订正。
  4.2 预报10min平均风速与极大风速的关系 统计表明,EC集合预报10min平均风速与极大风速线性相关极显著(图5)。其相关系数0.975(α<0.001)。据线性回归方程反推,极大风速≥10.8m/s(6级以上)、≥13.9m/s(7级以上)、≥17.2m/s(8级以上)时,其对应的10min平均风速分别≥6.1m/s、≥7.2m/s、≥8.5m/s。此结果可用于6级以上阵风的预报,为发布大风预警信号提供依据。
  5 结论与讨论
  (1)本次大风过程风速最大值出现在2017年3月1日午后,不同风速展现的风力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2)因风的阵性特征,一般随着滑动平均时段的延长,其平均风速逐渐减小。5种风速按降序排列为:极大风速、最大风速、瞬时风速、2min平均风速、10min平均风速。当风速≥4.0m/s时,这种差别更为明显。
  (3)极大风速与最大风速正相关极显著。本过程极大风速变幅比最大风速变幅大8.1m/s,最大风速平均每增大1m/s,极大风速增大1.8m/s。
  (4)EC集合预报的10min平均风速变化趋势与实况大体一致;预报较大风速出现时段与实况基本符合。预报值在风速较小时有较大的正偏差。
  (5)当EC集合预报的10min平均风速分别≥6.1m/s、
  ≥7.2m/s、≥8.5m/s时,应考虑极大风速可能分别达到6级以上、7级以上、8级以上。需加强监测,适时发布大风预警信号。
  参考文献
  [1]赵玲,万里鹏.一次春季冷锋过境引起的大风天气分析[J].黑龙江气象,2006(04):13-15.
  [2]李劲,顾松山.2009年6月5日安徽致灾大风天气过程分析[J].安徽農业科学,2010,38(14):7443-7445.
  [3]梁鈺,高媛媛,吕林宜,等.河南省2012年3月23日致灾大风形成及维持原因[J].河南科学,2013,31(11):1970-1976.
  [4]刘皑国,徐东进.喀什地区春季大风的综合预报[J].新疆气象,1997,20(2):18-20.
  [5]肖宏斌,李有宏,贾红莉.青海南部地区大风天气分析和预报[J].青海环境,2005,15(4):144-165.
  [6]韦宏江,申留章.凌云县大风天气特征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0,31(4):65-66.
  [7]肖植友,张润琼,李建成,等.盘县近45a大风天气初探[J].贵州气象,2009增刊,33:40-41.
  [8]阎访,周顺武,马悦.石家庄春季大风变化特征及天气分型[J].干旱气象,2014,32(2):207-214.
  [9]王畅,刘倩,龙强,等.唐山湾精细化海区大风特征初步分析[J].海洋预报,2016,33(1):11-18.
  [10]刘菡,包云轩,袁成松,等.长江航道江苏段强风和强横风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14,23(4):155-169.
  [11]董加斌,胡波.浙江沿海大风的天气气候概况[J].台湾海峡,2007,26(4):476-483.
  [12]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48-53.
  [13]陈静,陈德辉,颜宏.集合数值预报发展与研究进展[J].应用气象学报,2002,13(4):497-507. (责编:张宏民)
其他文献
摘 要: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医学实验动物学教学中,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并进行了初步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该文介绍了《医学实验动物学》翻转课堂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医学实验动物学;翻转课堂;构建  中图分類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9-0163-02  翻
该研究采用Grid-GPS监测系统,飞行喷雾校准系统,2种环境友好型农药对椰枣灰飞虱(Ommatissus Lybicus De Berge)进行防治,并进行农药残留量的测定。结果显示,在实施该害虫管理系
长两优39属两系杂交早稻新品种。2016年、2017年在江西省上高县作双季早稻抛秧,表现熟期早,株型好、抗逆性强、抗倒好、产量高、落色好等特性。是适合当地作早稻理想品种,具
摘 要:西藏错那县是我国藏南茶区重要组成部分,虽然错那县发展茶叶生产起步较早,自然资源得天独厚,也曾投入巨资扩植茶园,但生产规模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茶叶经济一直处于低水平徘徊状态,远未形成规模效益。该文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实地勘查茶园等,认为科技落后,包括品种不适应、选址不科学、田管不规范等是其主要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无性系育苗引种试验、山顶蓄水灌溉、示范茶园建设等增加科技投入的措施,希望能对错
摘要:为了解主要土壤类型(砂土)的无氮基础地力产量,也为保证肥料配方的准确性,做到宏观控制施肥结构和施肥总量,微观调节氮肥用量和运筹比例,发挥配方肥料施用的最大效益,通过田间校验,示范对比测土配方施肥的增产效果,进一步验证并完善肥料配方,优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参数。  关键词:小麦;配方施肥区;比较试验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22-005
摘 要:水稻机插秧具有省时、省力、省工、省秧田、高效率、优质高产和节约成本等优势。该文从育秧、苗期管理、机插秧技术、大田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以及适时收获等方面介绍了新沂市水稻机插身高产栽培技术,以期对广大从事水稻机插秧推广的同仁能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水稻;机插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5-0138-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以及
摘 要:干旱是一种发生在世界范围内的复杂的自然现象。遥感技术(RS)的迅速发展为人类有效地监测干旱灾害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技术途径。该文概述了利用遥感监测干旱的研究背景,探讨了干旱的遥感监测方法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遥感;农业干旱;监测;应用  中图分类号 S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4-0152-03  1 引言  干旱是全球各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气候现
摘 要:该研究对不同晚粳品种在兴国县的种植表现进行了对比试验,以期筛选适应本地生态条件种植的高产粳稻品种,为全面普及和推广“籼改粳”工作做好基础工作。结果表明,甬优858、春优84和春优284等品种综合表现较优。  关键词:晚粳;品种对比;兴国县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22-0051-02  为了配合江西省主推技术“籼改粳”的普及和推广工作
摘 要:在等总养分条件下,研究了有机肥与化肥不同比例配施对水稻生长、产量以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配施可以显著提高水稻的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水稻产量以50%有机肥+50%化肥处理最高,较单施化肥提高4.8%。有机无机肥配施也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以及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因此,有机无机肥的合理配施,不仅能实现作物高产,还可以有效地达到土壤培肥的目的。  关键词:有机肥;无机肥;水稻;产量;
摘 要:该文针对当前高等学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社会需求、学生就业情况、教学改革的现状和问题展开分析,认为当前的教学改革方式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的培养存在不足,提出优化教学实践基地的布局、加强食品产品开发设计、食品检验知识体系化培训作为补充条件来完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培养体系。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教学体系改革;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