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进上海市郊的枫泾古镇, 宛如走进一幅真实的水墨画。人们常说:“天下美景,三分山水七分打扮”,而枫泾却是“九分美景一分打扮”。这儿只见古园小桥流水,风情婉约灵秀,几条静静的小河贯穿小镇,两边的民宅依河而建。虽然砖块已经代替了木头,但是那份淡淡的安逸,让我沉迷。身入其中,令人有晕然陶醉之感:满眼的素雅清新,满鼻的花香宜人,随手一抓,仿佛也能捏住一大把厚重的文化积淀来。
“枫泾”的前世今生
原来地处上海西南的金山区枫泾,是上海通往西南各省的最重要的“西南门户”,金山区枫泾古镇已有1500多年历史,最早兴起于唐朝晚期,到元、明时,枫泾已是江南有名的古镇。宋代屯田员外郎陈舜俞隐居于此,后人慕其高风亮节,又称此地为清风泾,后简称风泾,之后又演变为枫泾。由于棉纺织业的兴起,枫泾在明清时期已是棉纺织业重镇,共享“衣被天下”的荣誉。古时有“三步一座桥、一望十条巷”之誉,枫泾与江苏的周庄、同里等,并列为全国六个著名古镇之一。这儿是让人返璞归真的栖息地,2005年被冠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称号。
尽管枫泾游人不少,依然感觉有一种远离城市喧闹的幽静。这种静,是置身古韵水乡的景色中,仿佛进入了时光隧道,头脑中那些久远又熟悉的渴望纷至沓来。
东方威尼斯:
小桥、流水、人家
江南古镇都离不开水,水是古镇的灵魂,河边的建筑,大都是临水而建,有的墙身直插河水里,与水中的倒影连起来,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在这里得到很好的诠释。在枫泾,码头三步一设。既然身着土布蓝褂子的船娘热情招呼,那么就荡舟一回好了。坐稳当后,船娘甩开绳子。碧绿的河水闻上去有一股水草的味道,阳光射到水面上,再打到脸上也显得温润起来,微微晃过眼睛,然后逃开。船娘自得其乐哼起小曲,乘着船,看着眼前的景色,吃着当地的特产,听着咯吱、咯吱的摇船声,随着橹的荡漾,我的心也一起荡漾。
枫泾素有“三步两座桥,一望十条港”之称,桥很多,建造得也考究,是进出小镇的门户和纽带。枫泾镇清朝时有52座石桥,现在还保留了十多座。历史最悠久的是南大街旁的致和桥,据今有近700年历史,建于元代,古朴苍劲,桥身石缝长出了青藤,两头桥堍下都筑有石级水码头。从桥梁上望去,两岸绿树翠丛、老屋河埠,前有虹桥平卧,后有石桥横跨,处处小桥流水人家。走到虹桥,市河成丁字形垂直,向三面河道望去,一望三座桥,三望九座桥。
枫泾最有名的当属小巧玲珑、构筑典雅的枫泾三桥。周庄在上世纪80年代初是以陈逸飞所画的《双桥》而出名的,其实枫泾三桥也是别有风味的,它是枫泾古镇旅游区的标志性景观之一。漫步三桥是同里最具人气的旅游项目,清风桥、竹行桥、北丰桥,三桥相连,连接河岸茶楼、长廊,串起众多的景观,三桥景区的两岸,老屋河埠、石桥流水、浓厚的古色古香味道。据说每有居民婚娶,更要让新娘、新郎在喧天鼓乐声中过三桥,保佑夫妻白头偕老。
从和平路登上镇东的泰平桥,这座古镇上最高最宽的单孔拱桥,最早建于明代后期,因为北面是城隍庙,所以当地老百姓又称为城隍庙桥,站在桥上俯视桥廊风光,长长黑色廊棚逶迤地沿河铺展开来,大红灯笼高悬屋檐,雕梁画栋,倒映在流动的河水中,廊下有人家门户敞开,聊天、做生意,一幅幅平实的生活场景。避开白天汹涌的人潮,在黄昏时分踱上石桥逗留着,感觉自己爱上了了这个从容的小镇。
三百园:私家收藏没商量
和平街上有个“三百园”,石砌院门,三进大院,房子就是谢氏家以前在枫泾的旧宅。谢家是书香门第,四代为官,谢墉、谢恭铭父子俩在清乾隆年间都做过大官,谢墉在当年位列内阁中书、吏部左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国家组织部副部长,之所以称三百园,这是谢家根据孔子所说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而来的,这表明谢家要做知书达理之家,品行纯正之人。
“三百园”门头上方的“三百园”3个字是由漫画大师丁聪所题的,现在的“三百园”赋予了新的含义,是3个收藏展出百样民俗用品的收藏馆的合称,分别是百灯馆、百篮馆、百行馆。在馆里,像平常用的灯和篮子这么家居的东西,也被细心的当地人搜罗来。煤油灯、马灯、探照灯,什么年代的灯具都有,现在看起来还都很有味道。篮馆设在中间一排楼房,前有庭院,一只巨大的古代元宝蓝仿制品,摆放在庭院一侧中央,成为百篮馆的标志。百行馆中那个案头放着一个猪头正在切肉的张飞竟被尊为屠宰行的祖师爷,着实有趣。
来到古街,那熟悉的青石板路,清一色的灰瓦白墙一下子就将我们的心弄得温柔起来,阳光下的一切都是慵懒而透明的。河里的粼粼水光,长廊里的一串串摇摇晃晃的灯笼,在不知不觉间可以让我们把时间这个曾被我们斤斤计较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老街上古物店居多,那些蒙了灰尘的旧陶罐旧瓷器,古色古香的床楣门楣等,每每瞥见,不敢与其对视,陡生出仰望和畏惧的心理,时光在它的两头如影而是,随影而非。人间、天堂、现实、梦境,怎是光明和幽暗可以分割呢?
穿梭游走在古巷幽弄,一幢幢木楼花窗,一只只竹篮,一盏盏明灯……仿佛踏入了时光隧道,不觉今夕是何年。我带着依恋离开古镇,我想我会再来枫泾的,到时候,再约上三五好友,乘上游船,斟上一杯枫泾黄酒,尝着天香豆腐干、桂花状元糕,在大红灯笼的晃荡中,在摇船的咯吱声中沉醉入梦……
“枫泾”的前世今生
原来地处上海西南的金山区枫泾,是上海通往西南各省的最重要的“西南门户”,金山区枫泾古镇已有1500多年历史,最早兴起于唐朝晚期,到元、明时,枫泾已是江南有名的古镇。宋代屯田员外郎陈舜俞隐居于此,后人慕其高风亮节,又称此地为清风泾,后简称风泾,之后又演变为枫泾。由于棉纺织业的兴起,枫泾在明清时期已是棉纺织业重镇,共享“衣被天下”的荣誉。古时有“三步一座桥、一望十条巷”之誉,枫泾与江苏的周庄、同里等,并列为全国六个著名古镇之一。这儿是让人返璞归真的栖息地,2005年被冠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称号。
尽管枫泾游人不少,依然感觉有一种远离城市喧闹的幽静。这种静,是置身古韵水乡的景色中,仿佛进入了时光隧道,头脑中那些久远又熟悉的渴望纷至沓来。
东方威尼斯:
小桥、流水、人家
江南古镇都离不开水,水是古镇的灵魂,河边的建筑,大都是临水而建,有的墙身直插河水里,与水中的倒影连起来,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在这里得到很好的诠释。在枫泾,码头三步一设。既然身着土布蓝褂子的船娘热情招呼,那么就荡舟一回好了。坐稳当后,船娘甩开绳子。碧绿的河水闻上去有一股水草的味道,阳光射到水面上,再打到脸上也显得温润起来,微微晃过眼睛,然后逃开。船娘自得其乐哼起小曲,乘着船,看着眼前的景色,吃着当地的特产,听着咯吱、咯吱的摇船声,随着橹的荡漾,我的心也一起荡漾。
枫泾素有“三步两座桥,一望十条港”之称,桥很多,建造得也考究,是进出小镇的门户和纽带。枫泾镇清朝时有52座石桥,现在还保留了十多座。历史最悠久的是南大街旁的致和桥,据今有近700年历史,建于元代,古朴苍劲,桥身石缝长出了青藤,两头桥堍下都筑有石级水码头。从桥梁上望去,两岸绿树翠丛、老屋河埠,前有虹桥平卧,后有石桥横跨,处处小桥流水人家。走到虹桥,市河成丁字形垂直,向三面河道望去,一望三座桥,三望九座桥。
枫泾最有名的当属小巧玲珑、构筑典雅的枫泾三桥。周庄在上世纪80年代初是以陈逸飞所画的《双桥》而出名的,其实枫泾三桥也是别有风味的,它是枫泾古镇旅游区的标志性景观之一。漫步三桥是同里最具人气的旅游项目,清风桥、竹行桥、北丰桥,三桥相连,连接河岸茶楼、长廊,串起众多的景观,三桥景区的两岸,老屋河埠、石桥流水、浓厚的古色古香味道。据说每有居民婚娶,更要让新娘、新郎在喧天鼓乐声中过三桥,保佑夫妻白头偕老。
从和平路登上镇东的泰平桥,这座古镇上最高最宽的单孔拱桥,最早建于明代后期,因为北面是城隍庙,所以当地老百姓又称为城隍庙桥,站在桥上俯视桥廊风光,长长黑色廊棚逶迤地沿河铺展开来,大红灯笼高悬屋檐,雕梁画栋,倒映在流动的河水中,廊下有人家门户敞开,聊天、做生意,一幅幅平实的生活场景。避开白天汹涌的人潮,在黄昏时分踱上石桥逗留着,感觉自己爱上了了这个从容的小镇。
三百园:私家收藏没商量
和平街上有个“三百园”,石砌院门,三进大院,房子就是谢氏家以前在枫泾的旧宅。谢家是书香门第,四代为官,谢墉、谢恭铭父子俩在清乾隆年间都做过大官,谢墉在当年位列内阁中书、吏部左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国家组织部副部长,之所以称三百园,这是谢家根据孔子所说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而来的,这表明谢家要做知书达理之家,品行纯正之人。
“三百园”门头上方的“三百园”3个字是由漫画大师丁聪所题的,现在的“三百园”赋予了新的含义,是3个收藏展出百样民俗用品的收藏馆的合称,分别是百灯馆、百篮馆、百行馆。在馆里,像平常用的灯和篮子这么家居的东西,也被细心的当地人搜罗来。煤油灯、马灯、探照灯,什么年代的灯具都有,现在看起来还都很有味道。篮馆设在中间一排楼房,前有庭院,一只巨大的古代元宝蓝仿制品,摆放在庭院一侧中央,成为百篮馆的标志。百行馆中那个案头放着一个猪头正在切肉的张飞竟被尊为屠宰行的祖师爷,着实有趣。
来到古街,那熟悉的青石板路,清一色的灰瓦白墙一下子就将我们的心弄得温柔起来,阳光下的一切都是慵懒而透明的。河里的粼粼水光,长廊里的一串串摇摇晃晃的灯笼,在不知不觉间可以让我们把时间这个曾被我们斤斤计较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老街上古物店居多,那些蒙了灰尘的旧陶罐旧瓷器,古色古香的床楣门楣等,每每瞥见,不敢与其对视,陡生出仰望和畏惧的心理,时光在它的两头如影而是,随影而非。人间、天堂、现实、梦境,怎是光明和幽暗可以分割呢?
穿梭游走在古巷幽弄,一幢幢木楼花窗,一只只竹篮,一盏盏明灯……仿佛踏入了时光隧道,不觉今夕是何年。我带着依恋离开古镇,我想我会再来枫泾的,到时候,再约上三五好友,乘上游船,斟上一杯枫泾黄酒,尝着天香豆腐干、桂花状元糕,在大红灯笼的晃荡中,在摇船的咯吱声中沉醉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