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堤防发展的角度,以新时期“人水和谐”理念为追求目标,探讨当前东荆河流域防汛抗洪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尝试提出改进对策。
【关键词】堤防;防汛;非工程措施;工程措施;模式
1.防汛模式的内涵
模式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简单地说,模式就是从不断重复出现的事件中发现和抽象出的规律,是解决问题形成经验的高度归纳总结。只要是一再重复出现的事物,就可能存在某种模式。
在长期防洪实践及借鉴国外防洪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有学者提出,我国已逐步重视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人水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水利”的理念已逐渐成为防洪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在防汛指挥调度通讯系统、洪水预报预警、洪泛区管理、蓄滞洪区管理、洪水保险、防洪抢险和救灾预案、洪水救济等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绩,“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并重,防洪工程与抗洪抢险相结合”的新型防洪模式正逐步形成。
2.新的防汛模式运用在东荆河防汛抗洪中开始显现成效
东荆河上起汉江,下通长江,河流曲长173公里,是汉江下游唯一的分流河道,既能能分流汉江1/4的洪水,也能滞留部分长江洪水。河道主要流经潜江、仙桃、监利、洪湖等县市,是汉南和四湖地区(长湖、三湖、白露湖、洪湖)的重要防洪屏障。东荆河洪水有长江夏汛与汉江秋汛,防汛频率高,且持续时间长。据《东荆河堤防志》(1994版)统计,历史上东荆河洪水灾害频发,曾发生过破堤水灾164次。自1964年以来近50年间,累计东荆河堤防发生超设防以上洪水达到15次,其中,超保证以上的洪水有3次,分别是1964年秋汛、1983年秋汛和1998年夏汛。
在防御汉江秋汛中,东荆河防汛受益于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洪水调度;在防御长江夏汛中,东荆河防汛受益于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洪水调度。1998年大汛后,东荆河下游洪湖、仙桃两市堤防进行了大规模加宽加高整治,堤防抵御洪水的能力明显增强,非工程措施在每年的汛期运用的比重逐步提高。如2012年7月,湖北省长江河段和连江河口段均出现超设超警洪水过程,最长达40天。东荆河河口与长江相连,与此同期也经受了倒灌洪水的考验。通过对三峡水库和主要江河堤防构成的综合防洪工程体系的科学运用,为战胜近似1998年7月大洪水创造了有利条件,显现了三大成效。一是有效地化解了高危洪水风险。三峡水库通过削峰调度,将高洪水位化解为中低洪水位。二是减少了上防劳力,减少编织袋、砂石料、土工布、彩条布等主要防汛物料消耗。三是解放了沿岸生产力,为两岸各级政府在抓防汛抗洪的同时,统筹经济发展提供了水安全环境。
3.东荆河堤防在不同历史时期防汛模式沿革
3.1以防汛工程措施运用为主,配合抗洪抢险的阶段。此阶段历史时间跨度长,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东荆河堤防完整堤防体系建成为转折。东荆河是江汉水沙运动的产物,原为古云梦泽的一部分。历经长江、汉水的复合冲积和水源关系不断演变而逐渐形成冲积平原河流。东荆河原本没有固定的河床,洪水灌入,即横冲直闯,危害肆虐。在明代中叶,洪泛区垸田发展,东荆河河道初步成型。至清代,东荆河上游两岸长堤已初具规模。民国年间,继续以联堤并垸和加固堤防为主,但由于战乱频繁,东荆河堤防发展缓慢,洪水灾害继续加重。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批准东荆河堤为省级重要支堤,历经40多年的建设,东荆河堤防体系建成。
3.2以沿堤各市(县)级防汛指挥部首次编制1995年《东荆河防洪预案》为标志,非工程防汛措施在实践中得到探索性运用。预案统一设定在设防、警戒、保证三种防汛特征水位下,对东荆河内14个大小围垸将采取不同程度的破垸行洪措施。2006年,《洪湖东荆河防洪预案》首次明确了设防、警戒、保证三种防汛特征水位下堤防管理部门、沿堤乡镇政府及市东荆河防汛指挥部的防汛权责关系。2012年,水位、雨量自动测报系统引入,东荆河防洪非工程项目建设稳定推进。
4.以新的防汛模式标准探讨当前东荆河流域防汛备汛工作的不足
4.1防汛工程建设亟待实施。东荆河堤防建筑在冲积平原河漫滩相二元地质构造上,堤基抗水渗透压能力低,加之堤防体系建成后,离堤防设计防洪标准还有不小的差距,后期又没有大规模的全线整治工程项目,以致堤防工程老化,安全系数低,直接影响防洪安全。目前,有关汉江中下游整治工程及洪湖东分块分蓄洪区工程项目,均涉及东荆河堤防防洪标准上档升级,亟待项目开工建设。
4.2防汛非工程建设在科学性、实用性方面有待完善提高。一是年度防汛预案编制在防汛指挥调度上,一旦涉及流域全局问题上就力度不够。如涉及到14处围垸破口行洪调度上,很难具有可操作性,往往是民垸因抵挡不住洪水才自行溃口。二是堤防全线水雨工情的自动收集测报、监视系统还刚起步,覆盖面不广,得到的信息不全面。三是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洪水风险管理意识淡薄、人水争地现象严重。
4.3基础保障与社会防灾减灾应对思路有待突破。在防洪的基础保障方面,尚未实行洪水影响评价制度,水灾保险还未建立;在防汛队伍方面。随着打工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村作为防汛队伍的主要来源地,青壮年普遍外出打工,且流动性大,留守在乡村的多为老弱病残妇,一旦出现紧张的防汛局面,注册的防守劳力,与实际在家的防守人员名实不符,以致造成防汛劳力紧张。
5.对策与建议
5.1防洪工程建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要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当前国家对汉江流域的水利建设项目,都有地方政府拿出一定比例配套资金的要求,因此,单纯依靠提高防洪标准来实现防洪减灾目标是很不现实的。沿堤各级政府和堤防管理部门还要防汛在非工程措施建设上做足内功。
5.2要做好“洪水——人类社会经济互动”这篇大文章。如东荆河内的洲滩、民垸的开发利用,流域主管部门应拿出规划目标,分阶段、有步骤地督促沿堤各级政府实施退田还湖、退林还滩等工作。当前还可以14处民垸行洪设计为切入点,要一改过去洪水危急就炸破垸堤行洪的做法,要有科学、实用方便的行洪工程保障,既要科学行洪,又要理性发展。
5.3要建立一支专业的防洪应急抢险队伍。2010年7月,洪湖市东荆河黄家口堤段出现三个管涌险情。为及时处置险情,市东荆河防汛指挥部组织劳力征用民间车辆30余辆投入抢险。市公安交警大队还对相关上堤路段实行交通管制,确保抢险砂石料运输车辆畅通无阻。这是一起典型的利用民间力量参与防汛抢险的典型案例。目前,东荆河流域还没有组建一支专业的防洪应急抢险队伍。防汛专业抢险队伍人员精干、机械化程度高、抢险效率高,能适应新的防汛形势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光谦.国内外防洪模式的比较分析与我国的防洪模式的转变.百度网
[2]孙又欣,谭巍.湖北防洪保安能力建设的调查报告.湖北水利网
作者简介
吕亚兵,男,1971年8月11日出生,汉族,洪湖市,大专,助理工程师,
研究方向:堤防可持续发展,从事堤防管理工作。
【关键词】堤防;防汛;非工程措施;工程措施;模式
1.防汛模式的内涵
模式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简单地说,模式就是从不断重复出现的事件中发现和抽象出的规律,是解决问题形成经验的高度归纳总结。只要是一再重复出现的事物,就可能存在某种模式。
在长期防洪实践及借鉴国外防洪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有学者提出,我国已逐步重视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人水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水利”的理念已逐渐成为防洪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在防汛指挥调度通讯系统、洪水预报预警、洪泛区管理、蓄滞洪区管理、洪水保险、防洪抢险和救灾预案、洪水救济等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绩,“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并重,防洪工程与抗洪抢险相结合”的新型防洪模式正逐步形成。
2.新的防汛模式运用在东荆河防汛抗洪中开始显现成效
东荆河上起汉江,下通长江,河流曲长173公里,是汉江下游唯一的分流河道,既能能分流汉江1/4的洪水,也能滞留部分长江洪水。河道主要流经潜江、仙桃、监利、洪湖等县市,是汉南和四湖地区(长湖、三湖、白露湖、洪湖)的重要防洪屏障。东荆河洪水有长江夏汛与汉江秋汛,防汛频率高,且持续时间长。据《东荆河堤防志》(1994版)统计,历史上东荆河洪水灾害频发,曾发生过破堤水灾164次。自1964年以来近50年间,累计东荆河堤防发生超设防以上洪水达到15次,其中,超保证以上的洪水有3次,分别是1964年秋汛、1983年秋汛和1998年夏汛。
在防御汉江秋汛中,东荆河防汛受益于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洪水调度;在防御长江夏汛中,东荆河防汛受益于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洪水调度。1998年大汛后,东荆河下游洪湖、仙桃两市堤防进行了大规模加宽加高整治,堤防抵御洪水的能力明显增强,非工程措施在每年的汛期运用的比重逐步提高。如2012年7月,湖北省长江河段和连江河口段均出现超设超警洪水过程,最长达40天。东荆河河口与长江相连,与此同期也经受了倒灌洪水的考验。通过对三峡水库和主要江河堤防构成的综合防洪工程体系的科学运用,为战胜近似1998年7月大洪水创造了有利条件,显现了三大成效。一是有效地化解了高危洪水风险。三峡水库通过削峰调度,将高洪水位化解为中低洪水位。二是减少了上防劳力,减少编织袋、砂石料、土工布、彩条布等主要防汛物料消耗。三是解放了沿岸生产力,为两岸各级政府在抓防汛抗洪的同时,统筹经济发展提供了水安全环境。
3.东荆河堤防在不同历史时期防汛模式沿革
3.1以防汛工程措施运用为主,配合抗洪抢险的阶段。此阶段历史时间跨度长,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东荆河堤防完整堤防体系建成为转折。东荆河是江汉水沙运动的产物,原为古云梦泽的一部分。历经长江、汉水的复合冲积和水源关系不断演变而逐渐形成冲积平原河流。东荆河原本没有固定的河床,洪水灌入,即横冲直闯,危害肆虐。在明代中叶,洪泛区垸田发展,东荆河河道初步成型。至清代,东荆河上游两岸长堤已初具规模。民国年间,继续以联堤并垸和加固堤防为主,但由于战乱频繁,东荆河堤防发展缓慢,洪水灾害继续加重。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批准东荆河堤为省级重要支堤,历经40多年的建设,东荆河堤防体系建成。
3.2以沿堤各市(县)级防汛指挥部首次编制1995年《东荆河防洪预案》为标志,非工程防汛措施在实践中得到探索性运用。预案统一设定在设防、警戒、保证三种防汛特征水位下,对东荆河内14个大小围垸将采取不同程度的破垸行洪措施。2006年,《洪湖东荆河防洪预案》首次明确了设防、警戒、保证三种防汛特征水位下堤防管理部门、沿堤乡镇政府及市东荆河防汛指挥部的防汛权责关系。2012年,水位、雨量自动测报系统引入,东荆河防洪非工程项目建设稳定推进。
4.以新的防汛模式标准探讨当前东荆河流域防汛备汛工作的不足
4.1防汛工程建设亟待实施。东荆河堤防建筑在冲积平原河漫滩相二元地质构造上,堤基抗水渗透压能力低,加之堤防体系建成后,离堤防设计防洪标准还有不小的差距,后期又没有大规模的全线整治工程项目,以致堤防工程老化,安全系数低,直接影响防洪安全。目前,有关汉江中下游整治工程及洪湖东分块分蓄洪区工程项目,均涉及东荆河堤防防洪标准上档升级,亟待项目开工建设。
4.2防汛非工程建设在科学性、实用性方面有待完善提高。一是年度防汛预案编制在防汛指挥调度上,一旦涉及流域全局问题上就力度不够。如涉及到14处围垸破口行洪调度上,很难具有可操作性,往往是民垸因抵挡不住洪水才自行溃口。二是堤防全线水雨工情的自动收集测报、监视系统还刚起步,覆盖面不广,得到的信息不全面。三是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洪水风险管理意识淡薄、人水争地现象严重。
4.3基础保障与社会防灾减灾应对思路有待突破。在防洪的基础保障方面,尚未实行洪水影响评价制度,水灾保险还未建立;在防汛队伍方面。随着打工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村作为防汛队伍的主要来源地,青壮年普遍外出打工,且流动性大,留守在乡村的多为老弱病残妇,一旦出现紧张的防汛局面,注册的防守劳力,与实际在家的防守人员名实不符,以致造成防汛劳力紧张。
5.对策与建议
5.1防洪工程建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要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当前国家对汉江流域的水利建设项目,都有地方政府拿出一定比例配套资金的要求,因此,单纯依靠提高防洪标准来实现防洪减灾目标是很不现实的。沿堤各级政府和堤防管理部门还要防汛在非工程措施建设上做足内功。
5.2要做好“洪水——人类社会经济互动”这篇大文章。如东荆河内的洲滩、民垸的开发利用,流域主管部门应拿出规划目标,分阶段、有步骤地督促沿堤各级政府实施退田还湖、退林还滩等工作。当前还可以14处民垸行洪设计为切入点,要一改过去洪水危急就炸破垸堤行洪的做法,要有科学、实用方便的行洪工程保障,既要科学行洪,又要理性发展。
5.3要建立一支专业的防洪应急抢险队伍。2010年7月,洪湖市东荆河黄家口堤段出现三个管涌险情。为及时处置险情,市东荆河防汛指挥部组织劳力征用民间车辆30余辆投入抢险。市公安交警大队还对相关上堤路段实行交通管制,确保抢险砂石料运输车辆畅通无阻。这是一起典型的利用民间力量参与防汛抢险的典型案例。目前,东荆河流域还没有组建一支专业的防洪应急抢险队伍。防汛专业抢险队伍人员精干、机械化程度高、抢险效率高,能适应新的防汛形势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光谦.国内外防洪模式的比较分析与我国的防洪模式的转变.百度网
[2]孙又欣,谭巍.湖北防洪保安能力建设的调查报告.湖北水利网
作者简介
吕亚兵,男,1971年8月11日出生,汉族,洪湖市,大专,助理工程师,
研究方向:堤防可持续发展,从事堤防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