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语文活动课中,儿童始终是知识、技能、能力、品德等主动获取者。儿童是否主动参与活动,这是衡量语文活动课效果的重要标志。语文活动课的设计要在儿童主动参与上下功夫,激发儿童的主动学习的兴趣,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视儿童为自由者和探索者,为儿童的发展提供更多主动实践的机会,使儿童享受学习的欢乐。
关键词:主动 动机 态度 可能性
语文活动课程是为深化课程改革,实现小学语文课程结构整体化,适应素质教育需要而开设的一门新型课程,是由儿童自愿参加的以儿童活动为主的教育活动。它以已掌握的语文知识、技能为载体,以培养儿童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扩大知识领域,加强实践运用,发展创造才能;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愉悦身心,增进健康为活动目标。更突出儿童的自主性、自愿性和活动的灵活性。针对儿童的能力,坚持不懈地、巧妙生动地开展语文活动课,使儿童的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可见儿童观是教育观的核心和基础,教育观应根植于儿童观,而只有真正确立了正确的儿童观才会有儿童的立场。在语文活动课中,儿童始终是知识、技能、能力、品德等主动获取者。儿童是否主动参与活动,这是衡量语文活动课效果的重要标志。设计语文活动课要在儿童主动参与上下功夫。目前,我国的教学理论虽然也承认儿童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但这种承认是有限的,基本上否认儿童有直接经验和直接认识世界的任务,认为儿童的认识活动主要是“掌握”,而不是“发现”。笔者从儿童的视角,谈谈小学语文活动课设计思路是: 1.从儿童的问题开始,激发儿童主动学习的动机。 以往的教学一般从学科知识开始,认为知识之间有一定的逻辑顺序,这样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儿童平稳地由已知向未知、由旧知向新知过渡。这有它的合理性,但是这仅仅是教师单方面按教材和成人的思路设计的教学开端,不利于激发儿童的学习积极性。语文活动课以儿童感兴趣的语言问题入手,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儿童的探索兴趣。值得注意的是,语文活动课的问题与杜威的兴趣观不同,不是以儿童一时一事的个人兴趣为基础的,而是以语文知识中的基本概念或原理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 “问题”作为活动的开始,因而不仅儿童具有浓厚的探索兴趣,而且使之与系统语文知识的掌握相联系,从而由兴趣而来的学习动机变成为稳定的、持久的探索动机。 2.强化儿童自我意识,发展主动学习的态度。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也是世界的发现者。”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语文活动课是建立在儿童自我意识、主动探索的基础之上的,儿童认识活动的强度和力度要比单纯接受知识大得多。在这样的活动中,儿童逐渐地形成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具体要求:(1)活动前自我安排、自找资料、自我准备;(2)活动中自我表现、自我发挥、自我探索;(3)活动后自我总结、自我评价、自我反思。 3.鼓励儿童互动交流,塑造可能性。 皮亚杰说“儿童认识的发展源于动作”,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语文活动课应强调群体间经验交流,相互启发,产生更多的探索愿望,形成自信、自强的精神。同时,同伴之间的交流还使儿童逐渐养成容易接纳不同意见的习惯,以及谦虚、自信的有机结合。最终让儿童的可能性(生成性、可塑性、创造性)变成现实。在设计时具体体现在:(1)师生共同设计、共同探讨语文活动内容;(2)儿童在语文活动中,经过教师适当的指导,自我决定活动安排、活动进程、自我管理与调控。(3)活动结束后儿童自我评价活动质量,对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取得的成效进行自我综合评定。
总之, 语文活动课程应以儿童的立场,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视儿童为自由者和探索者,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了更多主动实践的机会,使他们“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双手来做”(郭沫若语),使儿童能够真正享受学习的欢乐。
关键词:主动 动机 态度 可能性
语文活动课程是为深化课程改革,实现小学语文课程结构整体化,适应素质教育需要而开设的一门新型课程,是由儿童自愿参加的以儿童活动为主的教育活动。它以已掌握的语文知识、技能为载体,以培养儿童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扩大知识领域,加强实践运用,发展创造才能;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愉悦身心,增进健康为活动目标。更突出儿童的自主性、自愿性和活动的灵活性。针对儿童的能力,坚持不懈地、巧妙生动地开展语文活动课,使儿童的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可见儿童观是教育观的核心和基础,教育观应根植于儿童观,而只有真正确立了正确的儿童观才会有儿童的立场。在语文活动课中,儿童始终是知识、技能、能力、品德等主动获取者。儿童是否主动参与活动,这是衡量语文活动课效果的重要标志。设计语文活动课要在儿童主动参与上下功夫。目前,我国的教学理论虽然也承认儿童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但这种承认是有限的,基本上否认儿童有直接经验和直接认识世界的任务,认为儿童的认识活动主要是“掌握”,而不是“发现”。笔者从儿童的视角,谈谈小学语文活动课设计思路是: 1.从儿童的问题开始,激发儿童主动学习的动机。 以往的教学一般从学科知识开始,认为知识之间有一定的逻辑顺序,这样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儿童平稳地由已知向未知、由旧知向新知过渡。这有它的合理性,但是这仅仅是教师单方面按教材和成人的思路设计的教学开端,不利于激发儿童的学习积极性。语文活动课以儿童感兴趣的语言问题入手,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儿童的探索兴趣。值得注意的是,语文活动课的问题与杜威的兴趣观不同,不是以儿童一时一事的个人兴趣为基础的,而是以语文知识中的基本概念或原理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 “问题”作为活动的开始,因而不仅儿童具有浓厚的探索兴趣,而且使之与系统语文知识的掌握相联系,从而由兴趣而来的学习动机变成为稳定的、持久的探索动机。 2.强化儿童自我意识,发展主动学习的态度。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也是世界的发现者。”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语文活动课是建立在儿童自我意识、主动探索的基础之上的,儿童认识活动的强度和力度要比单纯接受知识大得多。在这样的活动中,儿童逐渐地形成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具体要求:(1)活动前自我安排、自找资料、自我准备;(2)活动中自我表现、自我发挥、自我探索;(3)活动后自我总结、自我评价、自我反思。 3.鼓励儿童互动交流,塑造可能性。 皮亚杰说“儿童认识的发展源于动作”,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语文活动课应强调群体间经验交流,相互启发,产生更多的探索愿望,形成自信、自强的精神。同时,同伴之间的交流还使儿童逐渐养成容易接纳不同意见的习惯,以及谦虚、自信的有机结合。最终让儿童的可能性(生成性、可塑性、创造性)变成现实。在设计时具体体现在:(1)师生共同设计、共同探讨语文活动内容;(2)儿童在语文活动中,经过教师适当的指导,自我决定活动安排、活动进程、自我管理与调控。(3)活动结束后儿童自我评价活动质量,对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取得的成效进行自我综合评定。
总之, 语文活动课程应以儿童的立场,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视儿童为自由者和探索者,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了更多主动实践的机会,使他们“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双手来做”(郭沫若语),使儿童能够真正享受学习的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