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选用合理的基础形式,按照施工流程对地基土进行处理,把好原材料关和施工质量关,才能够达到地基承载力的要求。本文探讨了建筑工程施工中的软土地基处理技术。
关键词:建筑施工 软土地基 处理技术
Abstract: the basic form reasonabl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foundation soil, good raw materials and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to achieve the requirements of bearing capacity of found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oft soil foundation treatment technology in building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Keywords: Building operationsSoft soilProcessing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软地基,也就是那些在承载力方面比较差的、需要在建筑工艺方面进行特殊处理的、比较松软的地基。这样的地基是在进行建筑设计和施工时应该特别注意的,施工过程中一定要进行技术方面的处理才能确保建筑的安全。
一、软土地基的特点
1、高压缩性
软土的压缩性较强,因此在房屋建筑工程中,如果遇到外力的作用,则会造成建筑物结构本身发生严重的沉降现象;
2、具有较大的流动性
当软土地基受到强烈的外力作用下,就会逐渐发生变形,而且这种变形具有不可控制性;
3、软土地基的透水性较差
其本身的含水量较高,几乎可以认为其不透水,如果在地基中含有大量的水分,这时其通过软土层进行渗透的时间会较长,进而导致建筑物发生沉降的周期也变长。
二、建筑工程施工中的软土地基处理技术
1、静压桩处理建筑软土地基技术
(1)施工前期准备工作
(a)选择桩机前,必须根据建筑工程的地质资料和设计的单桩承载力要求合理的选择。必须与施工各部门一起讨论,准确的选择桩机,而桩机的压桩力应不小于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的1.2倍。(b)由于防线的准确度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施工位置是否与施工设计相符,而桩位的准确度又影响到了整体建筑结构的合理性,因此,这两道工序都是施工重点,项目技术管理人员必须对防线进行复核,根据建筑物与结构桩位图逐位校核,及时发现不合理的问题,并及时纠正。
(2) 主要施工技术及控制措施
(a)底桩定点,实践中,由于一些经验不足或技术水平不高的施工技术人员在放底桩时可能会偏离原定桩位,导致成桩的偏移。为了预防这种情况,可在每一个桩位下用石灰或贝灰以原定的桩心为圆心、以该桩的桩径为直径画一个圆圈,压底桩时以此圆圈为准,控制桩位的稳定性,减少偏移问题。(b)桩身垂直度,静压管桩桩机的驾驶室内会悬挂一吊有重锤的绳线,这是用来确定控制一个方向的桩垂直度的,而另一方向的垂直度还需要重新控制,方法就是在垂直于桩与此绳线连接的地方设一吊重锤的绳线,用这两条线来控制垂直度。(c)接桩及焊接,施工前,必须保证上下两节桩的垂直,而与桩心的偏差不得大于2mm。在施工中要注意焊接的方法,在焊接前要把两节桩的端头板用钢刷清刷干净,直到坡口露出金属光泽,同时保证上节桩已经垂直后才能进行换届。焊接层数不少于2层,每层的焊接残渣要清理干净,保证焊接的连续饱满,自然冷却约8min~10min,预防因高温的焊缝遇水变脆而被压坏。
2、砂垫层与砂石垫层换填
(1)砂垫层与砂石垫层换填的材料要求
砂垫层与砂石垫层最好采用质地坚硬、级配良好的粗砂、中砂、碎石、石屑、砂砾或是其他的工业废料粒来作为换填材料。有些地区可能缺少粗砂、中砂以及砂砾,这时可以采用细砂。同时还要掺入一定量的卵石或碎石,其掺量按照设计规定要求进行(含石量小于等于50%)。使用的砂石材料不能含有垃圾、草根等有机杂质。用于排水固结软土地基的材料,其含泥量最好不要超过30%。卵石与碎石的最大粒径最好不要超过50毫米。
(2)砂垫层与砂石垫层换填的施工要点
最好将砂垫层与砂石垫层底面铺设在同一标高上,若深度存在不同,施工程序为先深后浅。土面应挖成斜坡或台阶搭接,注意对搭接处进行捣实。在分段施工时,接头处必须作成斜坡,且每层斜坡都要错开0.5米到l米之间,然后进行充分捣实。当采用碎石垫层进行换填时,为了确保基坑底面表层软土不会发生局部破坏,必须在基坑底部与四侧铺设一层砂,待砂层铺设完毕后再铺设碎石垫层。砂垫层与砂石垫层必须分层铺垫,并分层压实,其铺设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平振法、水撼法、插振法、碾压法及压实法等。
平振法主要用平板式振捣器进行反复振捣,其振捣次数廊以简易测定密实度达剑合格水平为准,平板式振捣器在移动时,为了防止振捣面积出现不搭接的现象,每行必须搭接三分之一。每层的铺设厚度通常在200毫米到~250毫米之间,施工时的最优含水量在15%_20%之间,在含泥量较大或细砂的沙铺筑砂垫层中,最好不要使用该方法;插振法主要用插入式振捣器进行振捣,插入间距取决于振捣器的振幅大小。插入式振捣器不得插入下卧粘性土层,当插入振捣完毕之后,应用砂将插入振捣留下的孔洞填实。根据插入式振捣器插入深度来确定每层铺设厚度,施工时的最优含水量为达到饱和。
3、垫层换填
(1)原理及材料要求
换填法分为砂垫层和砂石垫层两种,由夯实的砂或石垫层换填而成的软土层能够使基础下地基的强度恶化承载力提高,降低地基的沉降量,对软土层的排水固结有良好效果;施工所用材料应选用级配良好、质地坚硬的中砂、粗砂、砂砾、碎石以及石屑等,若粗砂或中砂不足则可选择细砂,但应掺入一定量的碎石或卵石,要注意的是无论选择何种砂石材料都不能含有有机杂质。
(2)施工工艺及要点
在施工前先要将浮土清除并稳定基槽边坡,还要将基槽附近孔洞、沟井等一一填实,如果地下水位高于基坑槽底的话就要采用降水或排水措施使基槽一直处于无积水状态;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调整砂垫层和砂石垫层的底面,使其处于同一标高上,如果是采用碎石垫层则要注意防止底面表层土出现局部破坏的情况,为此可采取在基坑的底部铺上一层砂后铺碎石垫层的措施;
4、振冲加固
(1)加固机理
所谓振冲加固,是采用振冲器强烈振动冲贯到深层土层,来达到对松软地基进行加固的目的,或者也可以将无凝聚性粗粒等填入软弱土层里面,使其强度大于周围土体而增强地基强度,此工艺施工比较简单、而且加工质量高、施工进程比较快,同時适用范围也比较广。
(2)施工方法
该工艺的关键在于连续填料,在对桩位进行测量定位后还要用吊车将振冲器吊起,并使之对准桩位,然后再启动设备进行造孔,当造孔深度达到设计深度以上30~ 50cm 的时候就可以对孔进行清理了,在这个过程中,装载机可以自动发出信号并连续的添加石料,施工人员要根据所接收到的信号启动振冲器,并对下段次进行密实,直到持续至孔口为止。
总之,软土地基在建筑工程中是十分常见的问题,若在施工时出现软弱地基,需要及时采取相关的措施进行处理解决,避免给建筑造成破坏。通过严格的技术要求及施工规定进行操作,这样才能保证较高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立恩 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在建筑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期刊论文] 《科技创新导报》 -2010年6期
[2]谢建杰 房建工程软土地基的施工技术问题研究 [期刊论文] 《时代报告(学术版)》 -2012年2期
关键词:建筑施工 软土地基 处理技术
Abstract: the basic form reasonabl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foundation soil, good raw materials and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to achieve the requirements of bearing capacity of found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oft soil foundation treatment technology in building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Keywords: Building operationsSoft soilProcessing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软地基,也就是那些在承载力方面比较差的、需要在建筑工艺方面进行特殊处理的、比较松软的地基。这样的地基是在进行建筑设计和施工时应该特别注意的,施工过程中一定要进行技术方面的处理才能确保建筑的安全。
一、软土地基的特点
1、高压缩性
软土的压缩性较强,因此在房屋建筑工程中,如果遇到外力的作用,则会造成建筑物结构本身发生严重的沉降现象;
2、具有较大的流动性
当软土地基受到强烈的外力作用下,就会逐渐发生变形,而且这种变形具有不可控制性;
3、软土地基的透水性较差
其本身的含水量较高,几乎可以认为其不透水,如果在地基中含有大量的水分,这时其通过软土层进行渗透的时间会较长,进而导致建筑物发生沉降的周期也变长。
二、建筑工程施工中的软土地基处理技术
1、静压桩处理建筑软土地基技术
(1)施工前期准备工作
(a)选择桩机前,必须根据建筑工程的地质资料和设计的单桩承载力要求合理的选择。必须与施工各部门一起讨论,准确的选择桩机,而桩机的压桩力应不小于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的1.2倍。(b)由于防线的准确度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施工位置是否与施工设计相符,而桩位的准确度又影响到了整体建筑结构的合理性,因此,这两道工序都是施工重点,项目技术管理人员必须对防线进行复核,根据建筑物与结构桩位图逐位校核,及时发现不合理的问题,并及时纠正。
(2) 主要施工技术及控制措施
(a)底桩定点,实践中,由于一些经验不足或技术水平不高的施工技术人员在放底桩时可能会偏离原定桩位,导致成桩的偏移。为了预防这种情况,可在每一个桩位下用石灰或贝灰以原定的桩心为圆心、以该桩的桩径为直径画一个圆圈,压底桩时以此圆圈为准,控制桩位的稳定性,减少偏移问题。(b)桩身垂直度,静压管桩桩机的驾驶室内会悬挂一吊有重锤的绳线,这是用来确定控制一个方向的桩垂直度的,而另一方向的垂直度还需要重新控制,方法就是在垂直于桩与此绳线连接的地方设一吊重锤的绳线,用这两条线来控制垂直度。(c)接桩及焊接,施工前,必须保证上下两节桩的垂直,而与桩心的偏差不得大于2mm。在施工中要注意焊接的方法,在焊接前要把两节桩的端头板用钢刷清刷干净,直到坡口露出金属光泽,同时保证上节桩已经垂直后才能进行换届。焊接层数不少于2层,每层的焊接残渣要清理干净,保证焊接的连续饱满,自然冷却约8min~10min,预防因高温的焊缝遇水变脆而被压坏。
2、砂垫层与砂石垫层换填
(1)砂垫层与砂石垫层换填的材料要求
砂垫层与砂石垫层最好采用质地坚硬、级配良好的粗砂、中砂、碎石、石屑、砂砾或是其他的工业废料粒来作为换填材料。有些地区可能缺少粗砂、中砂以及砂砾,这时可以采用细砂。同时还要掺入一定量的卵石或碎石,其掺量按照设计规定要求进行(含石量小于等于50%)。使用的砂石材料不能含有垃圾、草根等有机杂质。用于排水固结软土地基的材料,其含泥量最好不要超过30%。卵石与碎石的最大粒径最好不要超过50毫米。
(2)砂垫层与砂石垫层换填的施工要点
最好将砂垫层与砂石垫层底面铺设在同一标高上,若深度存在不同,施工程序为先深后浅。土面应挖成斜坡或台阶搭接,注意对搭接处进行捣实。在分段施工时,接头处必须作成斜坡,且每层斜坡都要错开0.5米到l米之间,然后进行充分捣实。当采用碎石垫层进行换填时,为了确保基坑底面表层软土不会发生局部破坏,必须在基坑底部与四侧铺设一层砂,待砂层铺设完毕后再铺设碎石垫层。砂垫层与砂石垫层必须分层铺垫,并分层压实,其铺设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平振法、水撼法、插振法、碾压法及压实法等。
平振法主要用平板式振捣器进行反复振捣,其振捣次数廊以简易测定密实度达剑合格水平为准,平板式振捣器在移动时,为了防止振捣面积出现不搭接的现象,每行必须搭接三分之一。每层的铺设厚度通常在200毫米到~250毫米之间,施工时的最优含水量在15%_20%之间,在含泥量较大或细砂的沙铺筑砂垫层中,最好不要使用该方法;插振法主要用插入式振捣器进行振捣,插入间距取决于振捣器的振幅大小。插入式振捣器不得插入下卧粘性土层,当插入振捣完毕之后,应用砂将插入振捣留下的孔洞填实。根据插入式振捣器插入深度来确定每层铺设厚度,施工时的最优含水量为达到饱和。
3、垫层换填
(1)原理及材料要求
换填法分为砂垫层和砂石垫层两种,由夯实的砂或石垫层换填而成的软土层能够使基础下地基的强度恶化承载力提高,降低地基的沉降量,对软土层的排水固结有良好效果;施工所用材料应选用级配良好、质地坚硬的中砂、粗砂、砂砾、碎石以及石屑等,若粗砂或中砂不足则可选择细砂,但应掺入一定量的碎石或卵石,要注意的是无论选择何种砂石材料都不能含有有机杂质。
(2)施工工艺及要点
在施工前先要将浮土清除并稳定基槽边坡,还要将基槽附近孔洞、沟井等一一填实,如果地下水位高于基坑槽底的话就要采用降水或排水措施使基槽一直处于无积水状态;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调整砂垫层和砂石垫层的底面,使其处于同一标高上,如果是采用碎石垫层则要注意防止底面表层土出现局部破坏的情况,为此可采取在基坑的底部铺上一层砂后铺碎石垫层的措施;
4、振冲加固
(1)加固机理
所谓振冲加固,是采用振冲器强烈振动冲贯到深层土层,来达到对松软地基进行加固的目的,或者也可以将无凝聚性粗粒等填入软弱土层里面,使其强度大于周围土体而增强地基强度,此工艺施工比较简单、而且加工质量高、施工进程比较快,同時适用范围也比较广。
(2)施工方法
该工艺的关键在于连续填料,在对桩位进行测量定位后还要用吊车将振冲器吊起,并使之对准桩位,然后再启动设备进行造孔,当造孔深度达到设计深度以上30~ 50cm 的时候就可以对孔进行清理了,在这个过程中,装载机可以自动发出信号并连续的添加石料,施工人员要根据所接收到的信号启动振冲器,并对下段次进行密实,直到持续至孔口为止。
总之,软土地基在建筑工程中是十分常见的问题,若在施工时出现软弱地基,需要及时采取相关的措施进行处理解决,避免给建筑造成破坏。通过严格的技术要求及施工规定进行操作,这样才能保证较高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立恩 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在建筑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期刊论文] 《科技创新导报》 -2010年6期
[2]谢建杰 房建工程软土地基的施工技术问题研究 [期刊论文] 《时代报告(学术版)》 -2012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