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如今,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科学技术在考古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愈加显著。本文将依托定量考古学的研究方法,以2017年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中关于考古学科的十七种核心期刊为主要研究对象,对黑龙江省近十年科技考古的各个领域进行量化研究,探究黑龙江省科技考古事业的发展特点及趋势,强化科学技术在考古研究中的作用,推动器物研究从形到质的飞跃,促进黑龙江省以及我国考古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科技考古,黑龙江省,定量统计,发现研究
从1921年中国考古学诞生至今,在将近一百年时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考古学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突破。科技考古学作为考古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所得的成果也不计其数。对科技考古进行文献学的定量统计研究,不仅能看出近些年的发展趋势,更能激发学者对其进行研究,拓宽考古学的研究领域。
一、从考古学文献看我国科技考古发展
从考古诞生之始,科技考古也逐渐开始发展起来。王琎教授是最早提议用古钱的合金成分来探讨历史问题的学者之一,他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所作的论文《五铢钱化学成分及古代应用铅锡锌鑞考》,成为我国钱币合金成分与文献史料相结合研究历史问题的成功典范。[1]紧接着,人骨、动物骨骼也开始作为考古文献的正文报告中开始出现。傅斯年、李济等先生于1934撰写考古报告《城子崖》中,把人骨、动物遗存等作为报告正文的一个部分,作为报告第七章,名称为《墓葬与人类、兽类、鸟类之遗骨及介类之遗骸》。20世纪50年代,发掘报告所描述的基本都是所发掘的遗迹和提取遗物的形状和特征,基本不涉及其它学科领域。
到了20世纪60年代,在考古发掘报告中出现了带有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附录。例如,1962年出版的《沣西发掘报告》和1963年的出版的《西安半坡》这两本发掘报告中都开始出现《附录》,这一部分主要专门探讨人类骨骼、动物骨骼和孢粉等。此外,我国第一个14C测年实验室也于1965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建立,并于1972年公布了一批14C测年数据。1973年,竺可桢先生在《中國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中对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作了总结,为环境考古学研究奠定基础。1978年由吉林大学考古学专业编写的《工农考古基础知识》一书中特别强调了碳素断代标本以及花粉分析样品的采集。1982年出版的《考古工作手册》中出现了植物花粉分析、人骨鉴定、兽骨鉴定、测年断代等章节,还特别详细叙述了测量学、地理学、摄影原理等自然科学理论,此外,各种文物保护技术的知识在这本书中详细介绍。最重要的是,在这本书中,它强调应将与文化遗存有关的鉴定和报告书附在考古发掘报告之后,以附录的形式出现,便于查阅和研究。在这一阶段我国考古学的成就,夏鼐先生在他的《三十年来的中国考古学》一文中做了充分总结,在这一“技术革新”时期,中国考古学测年技术、仪器分析、植物考古、动物考古、体质人类学、文物保护、航空摄影、水下考古等都与世界接轨,考古学的探索,真可以说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了[2]。
20世纪90年代,体质人类学、动物考古、植物考古等在考古发掘报告中作为正文报告开始出现。1999年出版的《舞阳贾湖》可谓是一本以考古学为主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成果。该报告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以传统考古学方法对舞阳贾湖遗址进行研究,下册则是多学科综合的结晶,主要涉及古环境研究、人类学研究、动植物考古、实验考古以及聚落形态研究等。
总之,伴随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运用科学手段对考古学研究就开始出现,而且其重要性愈加突显。
二、以定量考古学看黑龙江省近十年科技考古
1.考古学核心期刊的定量考古学研究
考古学的定量研究,是指对考古现象中各种数量关系的研究,使用数学作为研究的方法。[3]运用定量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对黑龙江省科技考古学文献进行量化研究,不仅能够得出其发展现状及趋势,而且还能促进该学科的发展以及多种学科的交流与融合。笔者所选取的是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版)中关于考古学科的17种核心期刊为主要研究对象,统计了该文献2008-2018年近十年的有关黑龙江省科技考古的文章,对其进行分析研究。这17种文献分别为:《文物》、《考古》、《考古学报》、《考古与文物》《中原文物》、《华夏考古》、《江汉考古》、《敦煌研究》、《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故宫博物院院刊》、《南方文物》、《敦煌学辑刊》、《北方文物》、《东南文化》、《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和《四川文物》。
2黑龙江省近十年科技考古研究
通过笔者统计,在17种核心期刊中,共有5种期刊24篇文章涉及黑龙江省科技考古事业,分别为《文物》《考古学报》《北方文物》《中原文物》和《华夏考古》。这些文献在科技考古学的各个领域都有涉及,年代跨度较大,从旧石器到清代都有涉及。在这些文章中,涉及旧石器时代的文章有4篇,新石器时代有5篇,春秋战国时代有4篇,汉魏有7篇,隋唐有1篇,渤海有4篇,明清有2篇。(因有一篇涉及时代跨度较大,故笔者将其归在上述每一部分)。(如图一)在科技考古各个领域中,其中动物考古有5篇,植物考古有3篇,体质人类学有8篇,测年断代有11篇,仪器分析有4篇。(如图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除5篇纯科技考古学文献之外,其余所涉及的科技考古技术只是作为文章一部分出现,作为该文章考古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在所涉及动物考古的领域中,除对动物骨骼进行传统鉴定之外,还对一些特殊的动物骨骼现象进行了新的阐释。在哈尔滨市阎家岗动物骨骼堆积中,有的学者进行了新的解释,认为该堆积是鬃狗叼食遗留下的遗迹,附近有可能不是古人类的营地。在植物考古文献中,都是所发掘的遗址中出现的植物孢粉遗迹碳化颗粒采集并进行分析,并未出现专门植物考古性质的文章。在体质人类学领域,与以往考古学研究一样,对人骨进行性别、年龄等鉴定。此外,还在种族人类学领域对黑龙江讷河大古堆墓地出土的人骨在性别、年龄及个体颅骨标本进行了观测,做了详细的研究,认为该墓地居民属于我国东北地区“古东北类型”的居民,并属于汉书文化。在使用仪器分析研究中,采用携式荧光光谱分析仪(p-XRF)、扫描电子显微镜与能谱(SEM-EDS)等对渤海上京城宫城、匠造址、东廊、御花园出土的铁质遗物、有色金属遗物以及冶炼废弃遗物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渤海上京城所进行的金属冶炼工业流程进行推演,同时通过遗物本身对渤海国冶金生产技术及商贸流通提供部分佐证。[4]采用显微观察、成分分析、扫描电镜能谱、激光拉曼光谱等科技手段对黑龙江省友谊县凤林遗址出土的黑衣陶片以及颜料块进行了科学分析,发现黑色颜料成分并非属于我国古代传统的渗碳形成的黑色颜料,而是石墨,推测可能来自当地的煤矿。此外,对出了对黑龙江省绥滨县四十连遗址出土的铁渣岩相鉴定报告。在测年断代方面,主要是采用的测年技术是通过14C进行测年,并用树木年轮进行校正,未见采用其他测年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科技考古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有些学者和科研机构往往将其投到其它自然科学专业性较强的学术期刊中,例如物理学、地质学、材料学等期刊中。此外,除上述17种考古学核心期刊之外,还有很多高质量的考古文博期刊,但因其未收录中文核心期刊目录,这部分期刊也不在统计范围之内。这些也是笔者在进行定量统计学术期刊时的局限性,未能将其进行统计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对统计结果造成影响。但从总体来看,笔者所选取的17种核心期刊是在考古文博领域具有权威性质的期刊,其在进行文章选择时也会综合考虑考古学各个领域,注重文章质量,故从整体来看并不会对本次统计有太大影响。
总之,从整体来看,近十年黑龙江省科技考古事业发展态势较好,在动物考古、植物考古、体质人类学、测年断代、仪器分析等领域都有所涉及,但是在科技考古其他领域的研究还有待提高。特别要注意的是,作为考古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科技考古在拓宽考古学研究领域、深化考古学研究内容以及增强考古学研究科学性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加强科技考古不同领域研究,可以更加高效的研究历史,复原历史。
三、科技考古:展望未来
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考古在我国学者的努力下得到了更加快速的发展。如果说当年通过对人工遗迹和遗物形状的研究可以从时空框架上把握考古学文化的位置及古迹形状的特征,发挥证经补史的作用。那么现在通过把考古勘探、年代测定、环境考古、人骨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物质成分和结构分析等多个领域的科技考古研究聚焦到考古发掘的遗址上,则可以科学地再现考古学文化的绝对年代,当时的自然环境状况、演变及与之相适应的人地关系,不同地区人群的体质特征、健康状况和风俗习惯,包括动植物在内的各个时期人群的食物结构,古代采集渔猎、植物栽培、家畜饲养等一系列食物资源获取方式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古人制作各类器物时原料的获取、工艺的形成及发展过程,城市形制及建筑的营造工艺的特征和变迁,人们在不同时期进行丧葬和祭祀等宗教活动中使用動植物种类的特征,文化与文化之间一些特殊因素的交流等等。[5]总之,从当初对遗址发掘研究地层学研究器物类型来判定考古学文化以及划定演化序列到现在采用多学科技术手段对遗物遗迹进行科学检测,今天的考古学已经越来越成为一门文理交叉的学问,我们在今后的考古学研究中,要更加注重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的重要性,深化考古学研究,推动中国考古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卫荣.中国古代钱币与钱币科技考古[J].南方文物,2007(1):9-14.
[2]夏鼐.三十年来的中国考古学[J].考古,1979(9):385-392.
[3]陈铁梅.定量考古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李辰元,李延祥,赵哲夫.渤海上京城出土金属及冶炼遗物科技分析[J].北方文物,2018(2):49-53.
[5]袁靖.行成于思——科技考古漫谈之二十[N].中国文物报,2005(5).
关键词:科技考古,黑龙江省,定量统计,发现研究
从1921年中国考古学诞生至今,在将近一百年时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考古学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突破。科技考古学作为考古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所得的成果也不计其数。对科技考古进行文献学的定量统计研究,不仅能看出近些年的发展趋势,更能激发学者对其进行研究,拓宽考古学的研究领域。
一、从考古学文献看我国科技考古发展
从考古诞生之始,科技考古也逐渐开始发展起来。王琎教授是最早提议用古钱的合金成分来探讨历史问题的学者之一,他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所作的论文《五铢钱化学成分及古代应用铅锡锌鑞考》,成为我国钱币合金成分与文献史料相结合研究历史问题的成功典范。[1]紧接着,人骨、动物骨骼也开始作为考古文献的正文报告中开始出现。傅斯年、李济等先生于1934撰写考古报告《城子崖》中,把人骨、动物遗存等作为报告正文的一个部分,作为报告第七章,名称为《墓葬与人类、兽类、鸟类之遗骨及介类之遗骸》。20世纪50年代,发掘报告所描述的基本都是所发掘的遗迹和提取遗物的形状和特征,基本不涉及其它学科领域。
到了20世纪60年代,在考古发掘报告中出现了带有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附录。例如,1962年出版的《沣西发掘报告》和1963年的出版的《西安半坡》这两本发掘报告中都开始出现《附录》,这一部分主要专门探讨人类骨骼、动物骨骼和孢粉等。此外,我国第一个14C测年实验室也于1965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建立,并于1972年公布了一批14C测年数据。1973年,竺可桢先生在《中國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中对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作了总结,为环境考古学研究奠定基础。1978年由吉林大学考古学专业编写的《工农考古基础知识》一书中特别强调了碳素断代标本以及花粉分析样品的采集。1982年出版的《考古工作手册》中出现了植物花粉分析、人骨鉴定、兽骨鉴定、测年断代等章节,还特别详细叙述了测量学、地理学、摄影原理等自然科学理论,此外,各种文物保护技术的知识在这本书中详细介绍。最重要的是,在这本书中,它强调应将与文化遗存有关的鉴定和报告书附在考古发掘报告之后,以附录的形式出现,便于查阅和研究。在这一阶段我国考古学的成就,夏鼐先生在他的《三十年来的中国考古学》一文中做了充分总结,在这一“技术革新”时期,中国考古学测年技术、仪器分析、植物考古、动物考古、体质人类学、文物保护、航空摄影、水下考古等都与世界接轨,考古学的探索,真可以说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了[2]。
20世纪90年代,体质人类学、动物考古、植物考古等在考古发掘报告中作为正文报告开始出现。1999年出版的《舞阳贾湖》可谓是一本以考古学为主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成果。该报告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以传统考古学方法对舞阳贾湖遗址进行研究,下册则是多学科综合的结晶,主要涉及古环境研究、人类学研究、动植物考古、实验考古以及聚落形态研究等。
总之,伴随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运用科学手段对考古学研究就开始出现,而且其重要性愈加突显。
二、以定量考古学看黑龙江省近十年科技考古
1.考古学核心期刊的定量考古学研究
考古学的定量研究,是指对考古现象中各种数量关系的研究,使用数学作为研究的方法。[3]运用定量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对黑龙江省科技考古学文献进行量化研究,不仅能够得出其发展现状及趋势,而且还能促进该学科的发展以及多种学科的交流与融合。笔者所选取的是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版)中关于考古学科的17种核心期刊为主要研究对象,统计了该文献2008-2018年近十年的有关黑龙江省科技考古的文章,对其进行分析研究。这17种文献分别为:《文物》、《考古》、《考古学报》、《考古与文物》《中原文物》、《华夏考古》、《江汉考古》、《敦煌研究》、《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故宫博物院院刊》、《南方文物》、《敦煌学辑刊》、《北方文物》、《东南文化》、《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和《四川文物》。
2黑龙江省近十年科技考古研究
通过笔者统计,在17种核心期刊中,共有5种期刊24篇文章涉及黑龙江省科技考古事业,分别为《文物》《考古学报》《北方文物》《中原文物》和《华夏考古》。这些文献在科技考古学的各个领域都有涉及,年代跨度较大,从旧石器到清代都有涉及。在这些文章中,涉及旧石器时代的文章有4篇,新石器时代有5篇,春秋战国时代有4篇,汉魏有7篇,隋唐有1篇,渤海有4篇,明清有2篇。(因有一篇涉及时代跨度较大,故笔者将其归在上述每一部分)。(如图一)在科技考古各个领域中,其中动物考古有5篇,植物考古有3篇,体质人类学有8篇,测年断代有11篇,仪器分析有4篇。(如图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除5篇纯科技考古学文献之外,其余所涉及的科技考古技术只是作为文章一部分出现,作为该文章考古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在所涉及动物考古的领域中,除对动物骨骼进行传统鉴定之外,还对一些特殊的动物骨骼现象进行了新的阐释。在哈尔滨市阎家岗动物骨骼堆积中,有的学者进行了新的解释,认为该堆积是鬃狗叼食遗留下的遗迹,附近有可能不是古人类的营地。在植物考古文献中,都是所发掘的遗址中出现的植物孢粉遗迹碳化颗粒采集并进行分析,并未出现专门植物考古性质的文章。在体质人类学领域,与以往考古学研究一样,对人骨进行性别、年龄等鉴定。此外,还在种族人类学领域对黑龙江讷河大古堆墓地出土的人骨在性别、年龄及个体颅骨标本进行了观测,做了详细的研究,认为该墓地居民属于我国东北地区“古东北类型”的居民,并属于汉书文化。在使用仪器分析研究中,采用携式荧光光谱分析仪(p-XRF)、扫描电子显微镜与能谱(SEM-EDS)等对渤海上京城宫城、匠造址、东廊、御花园出土的铁质遗物、有色金属遗物以及冶炼废弃遗物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渤海上京城所进行的金属冶炼工业流程进行推演,同时通过遗物本身对渤海国冶金生产技术及商贸流通提供部分佐证。[4]采用显微观察、成分分析、扫描电镜能谱、激光拉曼光谱等科技手段对黑龙江省友谊县凤林遗址出土的黑衣陶片以及颜料块进行了科学分析,发现黑色颜料成分并非属于我国古代传统的渗碳形成的黑色颜料,而是石墨,推测可能来自当地的煤矿。此外,对出了对黑龙江省绥滨县四十连遗址出土的铁渣岩相鉴定报告。在测年断代方面,主要是采用的测年技术是通过14C进行测年,并用树木年轮进行校正,未见采用其他测年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科技考古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有些学者和科研机构往往将其投到其它自然科学专业性较强的学术期刊中,例如物理学、地质学、材料学等期刊中。此外,除上述17种考古学核心期刊之外,还有很多高质量的考古文博期刊,但因其未收录中文核心期刊目录,这部分期刊也不在统计范围之内。这些也是笔者在进行定量统计学术期刊时的局限性,未能将其进行统计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对统计结果造成影响。但从总体来看,笔者所选取的17种核心期刊是在考古文博领域具有权威性质的期刊,其在进行文章选择时也会综合考虑考古学各个领域,注重文章质量,故从整体来看并不会对本次统计有太大影响。
总之,从整体来看,近十年黑龙江省科技考古事业发展态势较好,在动物考古、植物考古、体质人类学、测年断代、仪器分析等领域都有所涉及,但是在科技考古其他领域的研究还有待提高。特别要注意的是,作为考古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科技考古在拓宽考古学研究领域、深化考古学研究内容以及增强考古学研究科学性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加强科技考古不同领域研究,可以更加高效的研究历史,复原历史。
三、科技考古:展望未来
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考古在我国学者的努力下得到了更加快速的发展。如果说当年通过对人工遗迹和遗物形状的研究可以从时空框架上把握考古学文化的位置及古迹形状的特征,发挥证经补史的作用。那么现在通过把考古勘探、年代测定、环境考古、人骨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物质成分和结构分析等多个领域的科技考古研究聚焦到考古发掘的遗址上,则可以科学地再现考古学文化的绝对年代,当时的自然环境状况、演变及与之相适应的人地关系,不同地区人群的体质特征、健康状况和风俗习惯,包括动植物在内的各个时期人群的食物结构,古代采集渔猎、植物栽培、家畜饲养等一系列食物资源获取方式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古人制作各类器物时原料的获取、工艺的形成及发展过程,城市形制及建筑的营造工艺的特征和变迁,人们在不同时期进行丧葬和祭祀等宗教活动中使用動植物种类的特征,文化与文化之间一些特殊因素的交流等等。[5]总之,从当初对遗址发掘研究地层学研究器物类型来判定考古学文化以及划定演化序列到现在采用多学科技术手段对遗物遗迹进行科学检测,今天的考古学已经越来越成为一门文理交叉的学问,我们在今后的考古学研究中,要更加注重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的重要性,深化考古学研究,推动中国考古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卫荣.中国古代钱币与钱币科技考古[J].南方文物,2007(1):9-14.
[2]夏鼐.三十年来的中国考古学[J].考古,1979(9):385-392.
[3]陈铁梅.定量考古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李辰元,李延祥,赵哲夫.渤海上京城出土金属及冶炼遗物科技分析[J].北方文物,2018(2):49-53.
[5]袁靖.行成于思——科技考古漫谈之二十[N].中国文物报,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