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为了寻觅一个工作岗位煞费苦心。对于自谋生路、自主创业,却应者寥寥,创业精神严重缺乏。创业精神的形成来源于两个方面:内在心理素质和后天培养。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首先要解决其心理问题,培养对创业的信心;其次是鼓励他们勇敢地迈出步伐;另外家长也要多方面鼓励与支持大学生创业。
【关键词】创业 创业精神 原因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过度,毕业生就业日趋艰难。面对这种情况,大学生转变观念,不再一味紧盯工作岗位,自主创业,自谋出路,变得犹为重要。2003年6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指出“凡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之日起1年内免交登记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有条件的地区由地方政府确定,在现有渠道中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小额贷款和担保。”同时,各地也纷纷出台了鼓励毕业生创业的各种优惠政策。
一、创业及创业精神的相关概念
关于“创业”的定义,华盛顿大学的威斯柏尔教授认为, “创业就是商业进入,不管该方式是通过创建新企业还是收购,也不管该行为是独立的还是发生在现有企业内部”;清华大学教授林强、姜彦福和张健指出: “创业是一个跨越多个学科领域的复杂现象,不同学科包括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管理学等,而在各个学科领域又衍生出不同的创业研究方向”;“创业”其实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需要贡献必要的时间,付出极大的努力,承担必然存在的风险,创业会给创业者带来丰厚的报酬,还能获得人生价值的极大满足。而“创业精神”则是指人具有的开创事业的思想、观念、个性、作风、意志和品质。创业精神包括科学精神、拼搏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学习精神等。
二、创业精神的形成
创业精神的形成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内在方面,一个是外在方面。
内在方面即是指个性心理素质。尽管众多创业者的心理特征各不相同,但他们也有一些相似之处,如鲜明的独立性,强烈的自信心,顽强的拼搏精神,适应环境的能力,追求个人价值的决心与恒心等,这些心理素质是在实践中一步步地形成的。
外在方面即是指通过在家庭和学校的学习训练、在生活和工作实践中的磨炼,在一些具体环境中的强制性适应,在现实社会中受到创业政策、周围人们的激发、诱导或逼迫,使人形成各具特色的创业精神。
三、大学生创业精神不足的原因
(一) 自信心不足影响大学生的创业精神
大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们往往专业知识储备充足,但社会知识与市场经验、管理能力却明显缺乏,很多人宁肯踏破铁鞋去寻找工作岗位,也不愿去尝试自主创业,对创业有一种畏难情绪,不敢迈出步伐。也有一些人愿意创业,但以前创业的失败与挫折的经历阻碍了创业的激情。根据浙江大学的调查,被调查的在校大学生认为自己已完全具备创业能力的只有3%,基本具备的只有4.7%。它说明了大多数大学生对自主创业没有信心。
(二) 老师和家长不支持或不积极支持影响大学生的创业精神
大学生在校期间以学业为主,掌握扎实的文化知识,适当地参加一些由学校和同学组织的社会实践,这是大部分老师和家长一致认同的观点。对于在校期间自主创业,这些老师和家长确是有一些担心,他们认为在校创业会浪费很多时间、耗费大量精力,使大学生无法集中力量去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还有一些大学生把创业简单理解为聚敛敛金钱,没有目标、没有计划地胡撞蛮干,结果既没挣到钱,又耽误了学业,得不偿失。所以,就有部分家长和老师不太支持甚至反对大学生在校创业。这也就使他们失去了强大的经济支持和精神鼓励,打击了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影响创业的激情。
(三) 应试教育压制了大学生的创业精神
长期以来,我国的应试教育阻碍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创造能力的发挥。从小学到高中,老师和家长都紧盯学习成绩,成绩就是一切,一切为了成绩。为了把学生送入理想的大学殿堂,不惜牺牲学生的兴趣和该有的娱乐时间,把学生拘禁在教室和课本之内,只知埋头于书本,学习专业知识,对于其它的知识则一概不管不问,培养出来的人才都是一个生产线上规格统一的产品,没有特点。这种片面的教育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压制了创新精神的发展,他们只能被动地去适应环境,不会积极主动地去改造环境。所以,当他们单独面对社会需要做出决定时,除了被动选择就业之外,没有信心也没有能力去选择自主创业这条充满艰险的道路。
四、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的对策研究
(一) 消除大学生对创业的畏难情绪,培养其强烈的自信心和顽强的毅力
无论就业还是创业,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遇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面对这些,一定要坚定信心,凭着顽强的毅力去奋斗、拼搏,相信自己终会成功。自信不是天生的,自信是自己赋予自己的,是在实践中磨炼出来的;自信是困难的敌人,一个有自信心的创业者,在身处逆境或面对不利因素时,头脑就会显得格外清晰灵活,更富于想像力和创造力。自信是克服困难的前提,而毅力则是贯穿创业的始终,创业者要想事业成功,不仅需要有较强的自信心,还需要有与困到斗争到底的毅力。
(二)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高等学校实施的素质教育重点是培养创新人才,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大多数高等学校的薄弱环节。因此,在深化教学改革中,必须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老师还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并进而加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家长应转变观念,积极支持大学生创业,成为他们的坚强后盾
大学生要自主创业,在现有的条件下,除了老师的理论指导,更需要家长的资金支持、精神鼓励,才能顺利地走上创业之路。否则,要想自主创业很难,要想创业成功更难!所以家长方面要摒弃传统的观念,树立一种全新的积极的观念,多种渠道鼓励和支持学生去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创业也应该尽可能地提供各种方便,减轻他们创业的压力,这样在全国上下形成一种鼓励大学生创业的良好氛围,他们创业的激情自会高涨。
【参考文献】
[1] 胡解旺,欧清华.大学就业教育论[M].吉林大学大学出版社.2005,7
[2] 于连涛,刘伟.创新与创业教育[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8
【关键词】创业 创业精神 原因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过度,毕业生就业日趋艰难。面对这种情况,大学生转变观念,不再一味紧盯工作岗位,自主创业,自谋出路,变得犹为重要。2003年6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指出“凡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之日起1年内免交登记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有条件的地区由地方政府确定,在现有渠道中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小额贷款和担保。”同时,各地也纷纷出台了鼓励毕业生创业的各种优惠政策。
一、创业及创业精神的相关概念
关于“创业”的定义,华盛顿大学的威斯柏尔教授认为, “创业就是商业进入,不管该方式是通过创建新企业还是收购,也不管该行为是独立的还是发生在现有企业内部”;清华大学教授林强、姜彦福和张健指出: “创业是一个跨越多个学科领域的复杂现象,不同学科包括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管理学等,而在各个学科领域又衍生出不同的创业研究方向”;“创业”其实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需要贡献必要的时间,付出极大的努力,承担必然存在的风险,创业会给创业者带来丰厚的报酬,还能获得人生价值的极大满足。而“创业精神”则是指人具有的开创事业的思想、观念、个性、作风、意志和品质。创业精神包括科学精神、拼搏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学习精神等。
二、创业精神的形成
创业精神的形成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内在方面,一个是外在方面。
内在方面即是指个性心理素质。尽管众多创业者的心理特征各不相同,但他们也有一些相似之处,如鲜明的独立性,强烈的自信心,顽强的拼搏精神,适应环境的能力,追求个人价值的决心与恒心等,这些心理素质是在实践中一步步地形成的。
外在方面即是指通过在家庭和学校的学习训练、在生活和工作实践中的磨炼,在一些具体环境中的强制性适应,在现实社会中受到创业政策、周围人们的激发、诱导或逼迫,使人形成各具特色的创业精神。
三、大学生创业精神不足的原因
(一) 自信心不足影响大学生的创业精神
大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们往往专业知识储备充足,但社会知识与市场经验、管理能力却明显缺乏,很多人宁肯踏破铁鞋去寻找工作岗位,也不愿去尝试自主创业,对创业有一种畏难情绪,不敢迈出步伐。也有一些人愿意创业,但以前创业的失败与挫折的经历阻碍了创业的激情。根据浙江大学的调查,被调查的在校大学生认为自己已完全具备创业能力的只有3%,基本具备的只有4.7%。它说明了大多数大学生对自主创业没有信心。
(二) 老师和家长不支持或不积极支持影响大学生的创业精神
大学生在校期间以学业为主,掌握扎实的文化知识,适当地参加一些由学校和同学组织的社会实践,这是大部分老师和家长一致认同的观点。对于在校期间自主创业,这些老师和家长确是有一些担心,他们认为在校创业会浪费很多时间、耗费大量精力,使大学生无法集中力量去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还有一些大学生把创业简单理解为聚敛敛金钱,没有目标、没有计划地胡撞蛮干,结果既没挣到钱,又耽误了学业,得不偿失。所以,就有部分家长和老师不太支持甚至反对大学生在校创业。这也就使他们失去了强大的经济支持和精神鼓励,打击了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影响创业的激情。
(三) 应试教育压制了大学生的创业精神
长期以来,我国的应试教育阻碍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创造能力的发挥。从小学到高中,老师和家长都紧盯学习成绩,成绩就是一切,一切为了成绩。为了把学生送入理想的大学殿堂,不惜牺牲学生的兴趣和该有的娱乐时间,把学生拘禁在教室和课本之内,只知埋头于书本,学习专业知识,对于其它的知识则一概不管不问,培养出来的人才都是一个生产线上规格统一的产品,没有特点。这种片面的教育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压制了创新精神的发展,他们只能被动地去适应环境,不会积极主动地去改造环境。所以,当他们单独面对社会需要做出决定时,除了被动选择就业之外,没有信心也没有能力去选择自主创业这条充满艰险的道路。
四、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的对策研究
(一) 消除大学生对创业的畏难情绪,培养其强烈的自信心和顽强的毅力
无论就业还是创业,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遇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面对这些,一定要坚定信心,凭着顽强的毅力去奋斗、拼搏,相信自己终会成功。自信不是天生的,自信是自己赋予自己的,是在实践中磨炼出来的;自信是困难的敌人,一个有自信心的创业者,在身处逆境或面对不利因素时,头脑就会显得格外清晰灵活,更富于想像力和创造力。自信是克服困难的前提,而毅力则是贯穿创业的始终,创业者要想事业成功,不仅需要有较强的自信心,还需要有与困到斗争到底的毅力。
(二)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高等学校实施的素质教育重点是培养创新人才,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大多数高等学校的薄弱环节。因此,在深化教学改革中,必须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老师还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并进而加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家长应转变观念,积极支持大学生创业,成为他们的坚强后盾
大学生要自主创业,在现有的条件下,除了老师的理论指导,更需要家长的资金支持、精神鼓励,才能顺利地走上创业之路。否则,要想自主创业很难,要想创业成功更难!所以家长方面要摒弃传统的观念,树立一种全新的积极的观念,多种渠道鼓励和支持学生去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创业也应该尽可能地提供各种方便,减轻他们创业的压力,这样在全国上下形成一种鼓励大学生创业的良好氛围,他们创业的激情自会高涨。
【参考文献】
[1] 胡解旺,欧清华.大学就业教育论[M].吉林大学大学出版社.2005,7
[2] 于连涛,刘伟.创新与创业教育[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