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错字还能名留千古?你不是在骗我吧?看到标题,你会不会很惊讶?但是,的确有这么一些错字,不但错得恰到好处,而且背后还有一段有趣的历史典故,因而流传至今。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哪些错字这么牛!
地点:
承德避暑山庄
錯字:
避暑山庄——“避”右边的“辛”多了一横
典故:
之所以说它是天下第一错字,因为它是康熙皇帝的亲笔手书,而且悬挂在这么重要的地方。
康熙在“避”字右边的“辛”下部多写了一横,大臣们当时肯定看出来了,但是谁敢说“皇上您写错别字啦”?结果,就有了这天下第一错字。
地点:
杭州西湖
错字:
花港观鱼——繁体“鱼”字下面的四点变成了三点
典故:
“花港观鱼”碑也是康熙皇帝的御笔。不过,这个错字却是康熙有意写错的。
康熙信佛,题字时他想,“鱼”字下面有四个点,四点代表“火”,鱼在火下烤,那还能活吗?于是故意少写了一点,三点代表“水”,这样,鱼儿就能在水中畅快地游了。
地点:
江苏扬州大明寺平山堂
错字:
“风流宛在”——“流”字少一点,“在”字多一点
典故:
江苏扬州大明寺平山堂的正堂左边挂着一块匾额,上面四个大字——“风流宛在”出自光绪初年两江总督刘坤一之手,据说是刘坤一为追念曾经在扬州主政的宋代大文豪欧阳修而作。
欧阳修在扬州时是个“风流太守”,爱好饮酒游乐,风流自在。刘坤一故意把“风流宛在”中的“流”少写一点,“在”字多一点,意思是希望少点风流,多点实在。不愧为最富哲理的错字!
地点:
山东曲阜孔府
错字:
与国成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上联中的“富”字少了上面一点,宝盖头成了秃宝盖;下联中的“章”字的一竖一直通到最上面。
典故:
这里的错字妙处在于:“富”不出头,意思是“富贵无头”;“章”字下的一竖出头,则表示“文章通天”。
这两个错字,一下子就体现了孔府这个非常门第的身份,不仅没有人说它是错字,游人明白里面的玄机后反而连连叫绝。
地点:
南京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等
错字:
“眀孝陵”——“明”写成了“眀”
典故:
这个“眀”与其他的错字不同,它出自书法家之手,可以算是艺术字,或是书法体。
“眀”这个错字可是大有来历!早在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献之著名的《洛神赋》贴中,“明”字便写成了“眀”。在清代,把“明”写成“眀”的现象很多。因为清代的文人都不敢直书大明王朝的“明”,担心惹祸,但又不能绕过此字,于是常用“目”代替“日”。
在成都著名的武侯祠(纪念诸葛亮的祠堂)内有块匾额叫“明良千古”,其中的“明”就写成了“眀”,之所以用“目”旁,是因为“明君”之“明”,重在擦亮眼睛,才能识人、识势,意味着拥有一双慧眼的重要性,而诸葛亮正是这样有眼光的人,因此有“君明臣良,千古垂范”之意;除此之外,新都的宝光寺有块“光明世界”的匾额,上面的“明”字也写成了“眀”;还有济南市大明湖门牌上的“明”字,同样写成了“眀”。
地点:
秦皇岛市山海关
错字:
天下第一关——“第”字竹字头变草字头
典故:
这块巨匾由明代的著名书法家萧显所书写,匾长5米多、高1.5米,每个字都有1米多高呢!字为楷体,笔力遒劲雄厚,与城楼规格浑然一体,给人一种雄壮平稳的感觉,堪称古今巨作!
萧显把“第”字改写成草字头的“苐”,这样一来,不仅使笔画减少,视觉上的分量减轻,还让繁体的“関”字显得笔画凝重、粗壮有力,牢牢地压住似乎翘起的城楼西端。
地点:
西安碑林
错字:
碑林——“碑”字少一撇
典故:
此匾出自清代著名爱国大将领、禁烟大英雄——林则徐之手。
林则徐成名于禁烟,也因禁烟而惹祸。由于遭到了怕战派的诬陷,他被道光皇帝革职,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七月,林则徐在赴伊犁、途经西安时,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
就在写下这诗句前,林则徐来到碑林,希望从前人的墨迹中寻找点人生的安慰和前进的动力,并认真写下了“碑林”二字。
有人猜测这是他当时心境的自然流露:“碑”字头上的一撇没有了,寓意自己丢了乌纱帽。不过林则徐当时到底是不是这样想的,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
地点:
天津蓟县独乐寺
错字:
报恩院——“院”字中“元”上的一横没有了
典故:
当年咸丰皇帝驾临独乐寺,当家的大和尚想沾些荣耀,便请咸丰为寺内四合院题写个院名。咸丰即兴写下了“报恩院”三个字。字写好后,咸丰才发现自己“献丑”了——“院”字少写了一横。大家也都看出来了,但皇帝写的字谁敢说是错字?这时咸丰开了金口,说:“人啊,要知恩图报,佛家说要报四重恩:佛恩、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太多了,这恩一生是报不完的,所以‘完’字的笔画不能写全。”看完这个典故,是不是该给咸丰皇帝的机智点个赞呢?
地点:
济南趵突泉
错字:
趵突泉——“突”字少了两点
典故:
泉城济南有个“趵突泉”,池中有块石碑,上面写着三个雄健大字——趵突泉,这是明代山东巡抚胡缵宗所写。至于他当时为什么将“突”字少写两点,现在不得而知,也无从考证。民间有两种传说:一种是,“突”宝盖上那一点很像一顶帽子,把帽子拿掉,寓意趵突泉永远喷涌,没有尽头;还有一种传说是,当年将刚刻好字的石碑竖立在泉眼旁时,因为泉水喷涌非常猛,几下子就把“突”字上面的两个点给冲掉了,一个点顺水漂到了大明湖,于是,大明湖的“明”字中,“日”字旁多了一笔,变成了“目”。这简直就是个神话故事嘛!
同学们,这些名留千古的错字是不是很有趣呢?以后出去旅游,你也可以留心观察一下,说不定你发现的“错字”背后有着更精彩的典故呢!
地点:
承德避暑山庄
錯字:
避暑山庄——“避”右边的“辛”多了一横
典故:
之所以说它是天下第一错字,因为它是康熙皇帝的亲笔手书,而且悬挂在这么重要的地方。
康熙在“避”字右边的“辛”下部多写了一横,大臣们当时肯定看出来了,但是谁敢说“皇上您写错别字啦”?结果,就有了这天下第一错字。
地点:
杭州西湖
错字:
花港观鱼——繁体“鱼”字下面的四点变成了三点
典故:
“花港观鱼”碑也是康熙皇帝的御笔。不过,这个错字却是康熙有意写错的。
康熙信佛,题字时他想,“鱼”字下面有四个点,四点代表“火”,鱼在火下烤,那还能活吗?于是故意少写了一点,三点代表“水”,这样,鱼儿就能在水中畅快地游了。
地点:
江苏扬州大明寺平山堂
错字:
“风流宛在”——“流”字少一点,“在”字多一点
典故:
江苏扬州大明寺平山堂的正堂左边挂着一块匾额,上面四个大字——“风流宛在”出自光绪初年两江总督刘坤一之手,据说是刘坤一为追念曾经在扬州主政的宋代大文豪欧阳修而作。
欧阳修在扬州时是个“风流太守”,爱好饮酒游乐,风流自在。刘坤一故意把“风流宛在”中的“流”少写一点,“在”字多一点,意思是希望少点风流,多点实在。不愧为最富哲理的错字!
地点:
山东曲阜孔府
错字:
与国成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上联中的“富”字少了上面一点,宝盖头成了秃宝盖;下联中的“章”字的一竖一直通到最上面。
典故:
这里的错字妙处在于:“富”不出头,意思是“富贵无头”;“章”字下的一竖出头,则表示“文章通天”。
这两个错字,一下子就体现了孔府这个非常门第的身份,不仅没有人说它是错字,游人明白里面的玄机后反而连连叫绝。
地点:
南京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等
错字:
“眀孝陵”——“明”写成了“眀”
典故:
这个“眀”与其他的错字不同,它出自书法家之手,可以算是艺术字,或是书法体。
“眀”这个错字可是大有来历!早在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献之著名的《洛神赋》贴中,“明”字便写成了“眀”。在清代,把“明”写成“眀”的现象很多。因为清代的文人都不敢直书大明王朝的“明”,担心惹祸,但又不能绕过此字,于是常用“目”代替“日”。
在成都著名的武侯祠(纪念诸葛亮的祠堂)内有块匾额叫“明良千古”,其中的“明”就写成了“眀”,之所以用“目”旁,是因为“明君”之“明”,重在擦亮眼睛,才能识人、识势,意味着拥有一双慧眼的重要性,而诸葛亮正是这样有眼光的人,因此有“君明臣良,千古垂范”之意;除此之外,新都的宝光寺有块“光明世界”的匾额,上面的“明”字也写成了“眀”;还有济南市大明湖门牌上的“明”字,同样写成了“眀”。
地点:
秦皇岛市山海关
错字:
天下第一关——“第”字竹字头变草字头
典故:
这块巨匾由明代的著名书法家萧显所书写,匾长5米多、高1.5米,每个字都有1米多高呢!字为楷体,笔力遒劲雄厚,与城楼规格浑然一体,给人一种雄壮平稳的感觉,堪称古今巨作!
萧显把“第”字改写成草字头的“苐”,这样一来,不仅使笔画减少,视觉上的分量减轻,还让繁体的“関”字显得笔画凝重、粗壮有力,牢牢地压住似乎翘起的城楼西端。
地点:
西安碑林
错字:
碑林——“碑”字少一撇
典故:
此匾出自清代著名爱国大将领、禁烟大英雄——林则徐之手。
林则徐成名于禁烟,也因禁烟而惹祸。由于遭到了怕战派的诬陷,他被道光皇帝革职,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七月,林则徐在赴伊犁、途经西安时,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
就在写下这诗句前,林则徐来到碑林,希望从前人的墨迹中寻找点人生的安慰和前进的动力,并认真写下了“碑林”二字。
有人猜测这是他当时心境的自然流露:“碑”字头上的一撇没有了,寓意自己丢了乌纱帽。不过林则徐当时到底是不是这样想的,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
地点:
天津蓟县独乐寺
错字:
报恩院——“院”字中“元”上的一横没有了
典故:
当年咸丰皇帝驾临独乐寺,当家的大和尚想沾些荣耀,便请咸丰为寺内四合院题写个院名。咸丰即兴写下了“报恩院”三个字。字写好后,咸丰才发现自己“献丑”了——“院”字少写了一横。大家也都看出来了,但皇帝写的字谁敢说是错字?这时咸丰开了金口,说:“人啊,要知恩图报,佛家说要报四重恩:佛恩、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太多了,这恩一生是报不完的,所以‘完’字的笔画不能写全。”看完这个典故,是不是该给咸丰皇帝的机智点个赞呢?
地点:
济南趵突泉
错字:
趵突泉——“突”字少了两点
典故:
泉城济南有个“趵突泉”,池中有块石碑,上面写着三个雄健大字——趵突泉,这是明代山东巡抚胡缵宗所写。至于他当时为什么将“突”字少写两点,现在不得而知,也无从考证。民间有两种传说:一种是,“突”宝盖上那一点很像一顶帽子,把帽子拿掉,寓意趵突泉永远喷涌,没有尽头;还有一种传说是,当年将刚刻好字的石碑竖立在泉眼旁时,因为泉水喷涌非常猛,几下子就把“突”字上面的两个点给冲掉了,一个点顺水漂到了大明湖,于是,大明湖的“明”字中,“日”字旁多了一笔,变成了“目”。这简直就是个神话故事嘛!
同学们,这些名留千古的错字是不是很有趣呢?以后出去旅游,你也可以留心观察一下,说不定你发现的“错字”背后有着更精彩的典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