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元前496年5月,在吴越两国交界的携李,一场两大诸侯国之间的搏杀即将爆发。两军巍然屹立,腥艳的幡龙旗仿佛血色霞光飞舞;强弩弓手搭箭上弦,戟、剑、戈、矛等兵器闪烁着逼人的寒光;战车兵勒紧战马缰绳,万马齐暗;士兵压抑住狂乱的心跳,焦急地等待冲锋的号角。
此时,数百个纹身断发、袒露上体的男子涌到阵前,他们分成三列,一边嚎叫,一边挥剑自刎,全部死于吴军阵前。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吴军摸不着头脑,他们不知道这些人为什么着魔一般自戕,也搞不清楚越军捣什么鬼。就在吴军分神之际,一通震天鼓响,越军矢如蝗飞,遮挡住耀眼的日光;战车部队呼啸席卷而来;步兵冲锋陷阵,掀起的尘土遮天蔽日……
大地上刀光剑影,疾风骤雨般地攻击,砍杀,狂劈,直刺,乱剁,碰撞,惨叫,鲜血,残肢,断头……苍穹下滚动着一轮血色残阳,大地像火一样热烈燃烧,卷动的旌旗在狂风中撕裂。战至傍晚,吴军渐渐不支,最终一败涂地,吴王阖闾在乱军之中受伤,狼狈逃离战场,很快因伤不治身亡。
吴越携李之战的遗址
这就是吴越历史上的第二次携李之战,吴国试图击溃越国,彻底扫灭争霸道路上的后患,但不幸遭到溃败。两次携李之战,开启了吴越两国三十多年反复厮杀的大幕。最终,吴被越灭,越被楚灭,楚被秦灭,秦被汉灭,生生灭灭,开开败败。历史的舞台坍塌了,故国早已破败成废墟,甚至废墟都已零落成泥,“携李”却悬挂在历史的心头,它究竟身处何方?
据成书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的《携李谱》作者朱梦仙考证一故古之携李城,实今之携李乡,俗称桃源村,或简称桃园头。朱梦仙言之.凿凿地指明了古携李城就在浙江桐乡市桃园村。民国时,桃园村曾是携李乡的辖区,当地还有携李埂、携李圩、携李桥等地名,周边还有南长营、千人坡等吴越战争遗址。携李是李树的一种,显然,携李城是以果命名。桃园村自古就有栽培携李的传统,1936年,桃园约有二百余亩携李园,现在的携李园.达到了1700多亩。顺藤摸瓜,我们终于在绵延的携李园深处,找到了那座频频现身于史籍中的古携李城遗址。
一进桃园村的携李堂,一幅杀气腾腾的巨大油画横亘在面前,画家用宏大叙述的手法重现了吴越携李之战的浩大场景,战士的喊杀声、金属的撞击、战马的嘶叫似乎扑面而来。越王勾践位居画面的主要位置,扶车而立,剑指前方,尽显王者风范。在这片长满携李树的土地上,演绎了一场又一场的厮杀,成就了一个个霸主的基业,破灭了一个个王者梦想。携李城碎成了一堆粉齑,失败者隐入历史的暗角,胜利者也化成大地上的一缕轻烟,只剩史籍上一堆举重若轻的文字,述说着曾经的辉煌与落寞。
一切的一切都成为过去,当年的战场长满了携李树以及形形色色的草草木木和花花朵朵,一座充满杀戮的城池已转化成一地的芬芳桃李和雪月风花。2500年历史孕育出的那颗饱满圆润的果实,在时光中分外鲜艳与妖娆。今天的携李不再是地名,还原了它真实的身份,一颗叫“携李”的果子。
在桃园村口,果农曹阿姨正在自家的果园里摘携李。她随手递给我一颗携李,外形扁圆,色泽紫红,密缀果点,表面蒙着一层薄薄的白色果霜。按照曹阿姨的指点,我将携李放在手上轻轻搓几下,用指甲撕去一小块外皮,只见携李露出了琥珀一般晶莹的果肉,我对着破皮处轻轻地嘬了一口,一股甜蜜的汁液和近乎于液状的果肉“哧溜”一声吸进口腔之中,清香充盈在舌尖齿之间。连吮四五口,一颗饱满的携李只剩下干瘪的皮和核。
平原版的“桃花源”
中国人有一种精神洁癖——“桃花源情节”。山水、林木和村落相依相伴是中国人“桃花源情节”的具体表现,与其在想象中寻找一座虚无的精神“桃花源”,不如在自己居住的村落中再造一座线条清晰的“桃花源”,它看得见,摸得着。在多山地带或者盆地,“桃花源”可以隐匿于山间谷地,平原地带的村落缺乏山峰丘陵,古人就在村口堆土为丘,叠石为峰,并围绕着村落种植大量树木,营造出林木森森的环境,村落周围湖泊、河流环绕,这就是平原版的“桃花源”。
很显然,桃园村就是平原版的“桃花源”,村子掩映在一望无际的郁郁葱葱之中。从村口进入,一条光滑如丝绸般的小河弯弯绕绕地流淌到脚下,密密匝匝的树影加深了水色,浓密处仿佛青铜锈迹一般幽绿。看似平缓的小河,依旧带着一些吴越春秋的气韵,似乎历史一刻也未曾远离。几只鹭鸟停在携李枝头,不停地梳理着洁白的羽毛。芦苇丛中时不时响起了一两声清脆的鸟叫,几只鸟“噗噜噜”地拍打着翅膀跃上树梢枝头,振翅声在枝叶上晃荡着。
河的两侧长满了一蓬蓬、一丛丛、一片片的树木,有桃树、梨树、枇杷树、柿子树、葡萄树等果树,当然最多的还是携李树。穿过携李树搭建出的绿色通道,风穿过枝叶,发出“悉悉唆唆”的声响,仿佛绿叶在低语。走在草木气息浓郁的植物通道中,光线渐渐地变得有些昏暗,突然就有了一种武陵渔夫的错觉。其实,桃园村的前身是桃源村,桐乡方言中“园”与“源”读音相近,百年前的桃源村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桃园村。天下以桃园命名的村、社区、乡镇、街道不计其数,但长满携李树的桃园村仅此一家。桃园村不仅是携李圣地,而是以携李树营造的“桃花源”,它在空间上、气质上、精神上非常贴近中国人心目中的“桃花源”。“桃花源”情节已经深深地植入到我们的血脉中,心性自然,回归自然,拥抱自然,不仅仅是人的精神追求,也是人的生理需求,让疲惫的心灵和身体找到一处安放与休憩的场所——比如这个叫桃园的安详小村。
在村里的一处民宿,我看到一个姑娘正在安靜地读书,她手中的书名是《吴越春秋》,2500年风云变幻一收纳到纸页之中,化成一行行沉甸甸的文字,闪烁出琥珀一般的光芒。
槜李是李树的一种,显然,携李城是以果命名。桃园村自古就有栽培槜李的传统,1936年,桃园约有二百余亩槜李园,现在达到了1700多亩……天下以桃园命名的村,社区、乡镇、街道不计其数,但长满槜李树的桃园村仅此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