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导学案中的学案导学的应用谈一些看法,主要从现状和优化两方面谈起。
关键词:初中历史;做法;环节
所谓导学案教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改变了传统教学的知识传递方式,建立起“教材—教师—学案—学生”的新型传递过程,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导向性和目的性,又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案所提供的相关背景材料,有助于启发思维,引导学生找出规律,总结方法。为学生提供了自学的平台,使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达到了和谐统一。但学案教学在初中历史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学案导学”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现状
在教学实践中,编制“学案”的比较普遍的做法是以历史学科基地或教科研中心为领导,组织分工,确定模式,把“学案”分摊到各个学校组织编写,每个学校又进一步把教学内容细分给不同教师进行编制,最后汇总以供各位老师使用。每一篇“学案”流程整齐划一,设计模式固定化,缺乏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学案”通用全体学生,缺乏教学对象的针对性。“学案”如圣经,一案在手行天下,不同层次的学校、班级、学生都使用同一篇学案,甚至会出现一篇“学案”吃终身的现象,我们姑且把这种“学案”称之为“通用学案”。“学案导学”没有发挥出教师的集体智慧优势,同时也失去了“导”的功能,减轻学生负担变成了减轻教师负担,长此以往,教师的业务水平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特色如何发挥?如何体现因材施教,学有所得?
学生学习效果差异的因素很多,包括年龄、知识积累、思维品质、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和生理特性等等。教师普遍关注的是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式、知识积累造成的学习效果的差异,对思维品质和生理特性的差异造成学习效果不同重视不足,这些差异必然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领悟和接受进度,产生大小不一、各不相同的学习障碍,如果采用“通用学案”模式,难以做到兼顾全体,因材施教。思维能力拔高的“学案”会让知识积累薄弱的学生倍感吃力,失去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注重基础知识,思维能力不足的“学案”又让优秀学生难有提高,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同时兼顾基础知识与较高思维能力的“学案”加大了课堂容量,造成课时不足或者教学内容轻重不分。
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优化
学案的编写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才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用学案导学只有基于初中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才能在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使学生不仅掌握一定的知识,而且能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掌握学习的方法,从而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土地改革》一课学案中,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三个问题:问题一,通过材料,分析材料的具体内容,归纳出土地改革的原因;问题二,根据分析出来的原因,判断一下哪个是根本原因,哪些是条件;问题三,说出土地改革的开始标志及内容;最后对土地改革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变化由教师进行针对性指导。这种设计更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成就感。
历史教师要合理、科学地设置导学的各个环节。科学利用历史学案巧妙地“导”,减少在课堂教学中的随意性。设计“探究主题”时,教师可以出一些题目,把这些重点、难点知识隐含在其中,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探究其中的奥妙和知识的应用。当学生遇到难题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相互讨论,教师适时点拨;为了降低难度,可以设计“探索方法、路径、技巧”对学生进行点拨。导学案中还可设计解题思路、参考答案,解题思路让学生理解这些问题老师是怎么思考的,明白用恰当的方法来学习,可以事半功倍,更有利于调动学习的兴趣,主动完成学习任务,增强课堂的学习效果;参考答案让学生在自己思考了之后有一个正确答案进行对照。在课堂上学生的交流合作与参与度低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相互讨论,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讲“秦的暴政与灭亡”这课时,为突破对秦始皇评价这一难点,我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李白曾写诗赞扬秦始皇说:‘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司马迁在《史记》中却说:秦始皇‘刻薄寡思,心如狼虎’,‘为人刚愎暴戾,自以为是’,喜欢采用刑法杀戮来确定自己的威严。同时民间还流传着‘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那么在你心中秦始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提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辩论。第二个环节,每个小组派代表在全班发表本组的观点,这时教师点拨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最后由教师总结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和技巧。
初中历史学案导学,变教师“带着教材走进课堂”为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教材”,既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核心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又克服了“开放式”教学中遇到的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弱化教师主导地位的弊病,但教师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合理、科学设置导学的各个环节,才能使每位学生勤于思考、乐在其中,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陆秀玲.反思新课程下的历史“学案导学”.新课程:上,2011(12).
(作者单位 山东省高唐县时风中学)
编辑 张珍珍
关键词:初中历史;做法;环节
所谓导学案教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改变了传统教学的知识传递方式,建立起“教材—教师—学案—学生”的新型传递过程,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导向性和目的性,又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案所提供的相关背景材料,有助于启发思维,引导学生找出规律,总结方法。为学生提供了自学的平台,使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达到了和谐统一。但学案教学在初中历史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学案导学”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现状
在教学实践中,编制“学案”的比较普遍的做法是以历史学科基地或教科研中心为领导,组织分工,确定模式,把“学案”分摊到各个学校组织编写,每个学校又进一步把教学内容细分给不同教师进行编制,最后汇总以供各位老师使用。每一篇“学案”流程整齐划一,设计模式固定化,缺乏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学案”通用全体学生,缺乏教学对象的针对性。“学案”如圣经,一案在手行天下,不同层次的学校、班级、学生都使用同一篇学案,甚至会出现一篇“学案”吃终身的现象,我们姑且把这种“学案”称之为“通用学案”。“学案导学”没有发挥出教师的集体智慧优势,同时也失去了“导”的功能,减轻学生负担变成了减轻教师负担,长此以往,教师的业务水平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特色如何发挥?如何体现因材施教,学有所得?
学生学习效果差异的因素很多,包括年龄、知识积累、思维品质、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和生理特性等等。教师普遍关注的是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式、知识积累造成的学习效果的差异,对思维品质和生理特性的差异造成学习效果不同重视不足,这些差异必然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领悟和接受进度,产生大小不一、各不相同的学习障碍,如果采用“通用学案”模式,难以做到兼顾全体,因材施教。思维能力拔高的“学案”会让知识积累薄弱的学生倍感吃力,失去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注重基础知识,思维能力不足的“学案”又让优秀学生难有提高,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同时兼顾基础知识与较高思维能力的“学案”加大了课堂容量,造成课时不足或者教学内容轻重不分。
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优化
学案的编写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才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用学案导学只有基于初中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才能在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使学生不仅掌握一定的知识,而且能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掌握学习的方法,从而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土地改革》一课学案中,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三个问题:问题一,通过材料,分析材料的具体内容,归纳出土地改革的原因;问题二,根据分析出来的原因,判断一下哪个是根本原因,哪些是条件;问题三,说出土地改革的开始标志及内容;最后对土地改革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变化由教师进行针对性指导。这种设计更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成就感。
历史教师要合理、科学地设置导学的各个环节。科学利用历史学案巧妙地“导”,减少在课堂教学中的随意性。设计“探究主题”时,教师可以出一些题目,把这些重点、难点知识隐含在其中,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探究其中的奥妙和知识的应用。当学生遇到难题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相互讨论,教师适时点拨;为了降低难度,可以设计“探索方法、路径、技巧”对学生进行点拨。导学案中还可设计解题思路、参考答案,解题思路让学生理解这些问题老师是怎么思考的,明白用恰当的方法来学习,可以事半功倍,更有利于调动学习的兴趣,主动完成学习任务,增强课堂的学习效果;参考答案让学生在自己思考了之后有一个正确答案进行对照。在课堂上学生的交流合作与参与度低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相互讨论,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讲“秦的暴政与灭亡”这课时,为突破对秦始皇评价这一难点,我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李白曾写诗赞扬秦始皇说:‘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司马迁在《史记》中却说:秦始皇‘刻薄寡思,心如狼虎’,‘为人刚愎暴戾,自以为是’,喜欢采用刑法杀戮来确定自己的威严。同时民间还流传着‘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那么在你心中秦始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提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辩论。第二个环节,每个小组派代表在全班发表本组的观点,这时教师点拨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最后由教师总结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和技巧。
初中历史学案导学,变教师“带着教材走进课堂”为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教材”,既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核心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又克服了“开放式”教学中遇到的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弱化教师主导地位的弊病,但教师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合理、科学设置导学的各个环节,才能使每位学生勤于思考、乐在其中,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陆秀玲.反思新课程下的历史“学案导学”.新课程:上,2011(12).
(作者单位 山东省高唐县时风中学)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