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泡泡的美丽去处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fu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冰心的《肥皂泡》一文收在了统编本教材三年级下册的第六单元里。课文写了作者小时候玩肥皂泡的情形。作者写出了吹肥皂泡的过程;又通过“五色的浮光”“玲珑娇软”“脆薄的球”“颤巍巍的”“光影零乱”等词语,表现了肥皂泡的别样美丽。
   文章最后,作者说,“那一个个轻清脆丽的小球,像一串美丽的梦。”这些轻清脆丽的小球,飞到哪里去了呢?“借着扇子的轻风,把她们一个个送上天去送过海去。到天上,轻轻地挨着明月,渡过天河跟着夕阳西去。或者轻悠悠地飘过大海,飞越山巅,又低低地落下,落到一个熟睡的婴儿的头发上……”在课后的思考练习中,编者要求学生体会丰富的想象,再想一想,这些泡泡还有哪些美丽的去处?
   笔者听了几位教师执教的《肥皂泡》,虽各有特色,但每上到这个环节,教师总是草率收场,指导也显得力不从心。学生笔下的泡泡去到了哪里呢?
   也有教师给学生的想象搭了“脚手架”:出示了校园的几幅图片,请学生想象,让学生学习课文的表达,用一串动词描述泡泡的去处。“这些泡泡飞过了校门,来到操场上,又飘到教室里,落在了课桌上。”动词是有了,但味道不是那个味道了。
   回读原文,我们来看看冰心笔下的泡泡的去处。首先,“明月”“银河”“夕阳”“大海”“山巅”,这组词本身就带给读者美好的感受;最后泡泡落在“头发上”,如果仅仅是“头发上”,便算不得“美丽的去处”,在作者的想象中,泡泡落在“熟睡的婴儿的头发上”,“婴儿”所带来的纯洁和美好,“熟睡的婴儿”所带来的安逸和宁静,让画面瞬间变得馨香可人。其次,泡泡是怎么去的呢?不仅仅是用上几个动词那么简单。泡泡在飞,动词也在变化:“渡过”“飘过”“飞越”,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泡泡的自由自在;而“轻轻地挨”“跟着夕阳”“低低地落下”,则让这些泡泡带上了情感的温度,带给读者的感受自然就不一样了。
   由此,我们想象泡泡在校园里的“旅行”是不是可以这样——
   “借着扇子的轻风,这些轻清脆丽的小球轻轻地飞起来了。她们挤挤挨挨,越过开着黄菖蒲的方塘,不一會儿渐渐散开,飘飘悠悠的在绿茵场上转了个圈,又悄悄地钻进教室,低低地落下,停歇在我正在摇动的笔杆上……”这样的表达,让泡泡在校园里的每一个去处都变得“美丽”起来了。
   诚然,为了鼓励学生的表达信心,我们要说“文章就是说话”,但仔细推敲起来,文章还真不是说话那么简单。作家王鼎钧先生说,“文章是说话的延长。”这“延长”是什么意思呢?它表示量的增加、形式的美化和功效的扩大。阅读《肥皂泡》这样的课文,首先是丰富学生的书面语言储备,类似于“玲珑娇软”“五色的浮光”这样的词,在日常的口头交流中几乎不会出现,如果不给学生这样的积累,他们的储备中便只有“很小”“很好看”这样的浅语。其次要引导学生钻研、发现文中作者遣词造句的经验,在模仿中练习,由此激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经验。
   这样的模仿、练习是否会显得机械而伤害学生语言表达的灵性?恰恰相反,在规矩之内求得圆融,这种语言的建构能力的训练,正是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教师如果觉得这样教学生不好消化,那只能说是教师自己的局限了。
   当然,要让学生的泡泡飞得更美丽,更自由,那就要舍得放学生到旷野上去多吹一吹。
其他文献
教学实录  一、图片引入,在古今对照中感悟文言文的特点  师:(出示图片)同学们,我知道你们读过很多故事,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哪个故事?  生:《曹冲称象》。  师:曹冲很聪明,想到了称象的办法。下面这幅图呢?(出示图片)  生:《乌鸦喝水》。  师:真好!原本喝不到水的乌鸦动脑筋想办法,最后就喝到水了。下一幅图呢?(出示图片)  生:《司马光砸缸》。  师:都听过这个故事吗?不过,今天王老师要讲另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12个汉字,学写田字格中的10个汉字。  2.能正确、有节奏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在比较阅读中,引导学生想象,感知古诗意境,初步感受作者的观察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同学们都去过哪些地方旅游?哪些景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天,我们就跟随唐代两位大诗人,看看他们游玩了哪里,又欣赏到怎样的景色。(生齐读课题)  二、初
随着统编本语文教材的全面铺开使用,有两个关键词持续成为热点,一个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另一个是“大单元教学”。这两者将与统编本教材一起,引领今后语文教学与教研的新方向。  一、统编本语文教材的文本解读  统编本教材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主要体现在三个“基于”:  (一)统编本教材单元设计基于统整架构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统编本教材,体现了“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统整,从教材编写
统编本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字词句运用”第2题为:  下面这些字查什么部首?查一查,记一记。  鹿 麝 金 鉴 高 敲 音 章  黑 默 衣 装 辛 辣 鱼 鲁  这一组部首训练的难点在于如何对待字源部首和检字部首。可从其中抽取三个字来说。第一个字,敲。《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增补本)将敲字归入攴部。而《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将敲字归入高部。《新编学生字
一、起源:学生习作现状及其问题分析  记者:彭老师,您作为一名资深的小学语文教研员,在深入学校听课调研时,您发现小学生的习作存在哪些问题?从小学生的习作水平诊断出了习作教学的哪些弊端?  彭辉鳌:我从事小学语文教研工作已经15年了,一直根植于小学语文教研这块沃土。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每年参与评审或批阅小学生作文3000余篇,对评审或批阅的小学生作文进行了细致分析,发现当前小学生作文主要存在着选材俗套
第一次读到统编本《小学语文》第一册的《小蜗牛》,就欢喜得不行。  蜗牛一家住在小树林的旁边。  春天来了,蜗牛妈妈对小蜗牛说:“孩子,到小树林里去玩吧,小树发芽了。”  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它说:“妈妈,小树长满了叶子,碧绿碧绿的,地上还长着许多草莓呢。”  蜗牛妈妈说:“哦,已经是夏天了!快去摘几颗草莓回来。”  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它说:“妈妈,草莓没有了,地上长着蘑菇
教师的教要落实目标,学生的学是为了达成目标,课堂评价要紧紧指向学习目标,实现对教、学、评进行统一思考,让目标、设计、评价有机结合,促进教学的实效性。那么,在熟知的常规备课、上课的基础上,该怎么做呢?笔者在实践中进行了以下思考:  一、 确定目标要“上下联系”  统一思考要在上课前想清楚教什么,怎么学,怎么评。目标是核心,评价来落地,过程在课堂。  【案例】《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目标:  1.借助图
教学目标:  1.通过营造情境,能选取最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特点。  2.通过例文支架,能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来表现人物特点。  3.通过二次习作,能尝试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  教学重点:  精选典型事例,搭建例文支架,能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把人物的特点写具体。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留心观察身边的人物及其特点,如学校里的校长、老师、同学,维护秩序的交通警察等,并在课前完成“人物采访
一、建立连接,整体建构(教材使然)  “习作单元”是统编本教材以习作能力发展为主线的创新单元。从纵向上看,它体现习作知识与能力训练的系统性和发展性;从横向上看,它突出习作知识与能力训练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因此,在对习作单元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建立连接,整体观照,进行顶层设计。  1.纵向梳理,理清它在纵向线索中的地位  从统编本教材的编排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出,统编本教材语文要素是按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规
统编本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编排了《猫》《母鸡》《白鹅》三篇散文。课后都安排了比较阅读,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不同作家对于同一写作对象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比较,一种是同一作家对不同写作对象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比较。这些比较阅读的目标都指向单元语文核心要素“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  读完《母鸡》,发现老舍之所以对母鸡的情感态度从开始的一向讨厌到最后不敢再讨厌,都是因为母鸡成为鸡母亲这一角色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