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冰心的《肥皂泡》一文收在了统编本教材三年级下册的第六单元里。课文写了作者小时候玩肥皂泡的情形。作者写出了吹肥皂泡的过程;又通过“五色的浮光”“玲珑娇软”“脆薄的球”“颤巍巍的”“光影零乱”等词语,表现了肥皂泡的别样美丽。
文章最后,作者说,“那一个个轻清脆丽的小球,像一串美丽的梦。”这些轻清脆丽的小球,飞到哪里去了呢?“借着扇子的轻风,把她们一个个送上天去送过海去。到天上,轻轻地挨着明月,渡过天河跟着夕阳西去。或者轻悠悠地飘过大海,飞越山巅,又低低地落下,落到一个熟睡的婴儿的头发上……”在课后的思考练习中,编者要求学生体会丰富的想象,再想一想,这些泡泡还有哪些美丽的去处?
笔者听了几位教师执教的《肥皂泡》,虽各有特色,但每上到这个环节,教师总是草率收场,指导也显得力不从心。学生笔下的泡泡去到了哪里呢?
也有教师给学生的想象搭了“脚手架”:出示了校园的几幅图片,请学生想象,让学生学习课文的表达,用一串动词描述泡泡的去处。“这些泡泡飞过了校门,来到操场上,又飘到教室里,落在了课桌上。”动词是有了,但味道不是那个味道了。
回读原文,我们来看看冰心笔下的泡泡的去处。首先,“明月”“银河”“夕阳”“大海”“山巅”,这组词本身就带给读者美好的感受;最后泡泡落在“头发上”,如果仅仅是“头发上”,便算不得“美丽的去处”,在作者的想象中,泡泡落在“熟睡的婴儿的头发上”,“婴儿”所带来的纯洁和美好,“熟睡的婴儿”所带来的安逸和宁静,让画面瞬间变得馨香可人。其次,泡泡是怎么去的呢?不仅仅是用上几个动词那么简单。泡泡在飞,动词也在变化:“渡过”“飘过”“飞越”,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泡泡的自由自在;而“轻轻地挨”“跟着夕阳”“低低地落下”,则让这些泡泡带上了情感的温度,带给读者的感受自然就不一样了。
由此,我们想象泡泡在校园里的“旅行”是不是可以这样——
“借着扇子的轻风,这些轻清脆丽的小球轻轻地飞起来了。她们挤挤挨挨,越过开着黄菖蒲的方塘,不一會儿渐渐散开,飘飘悠悠的在绿茵场上转了个圈,又悄悄地钻进教室,低低地落下,停歇在我正在摇动的笔杆上……”这样的表达,让泡泡在校园里的每一个去处都变得“美丽”起来了。
诚然,为了鼓励学生的表达信心,我们要说“文章就是说话”,但仔细推敲起来,文章还真不是说话那么简单。作家王鼎钧先生说,“文章是说话的延长。”这“延长”是什么意思呢?它表示量的增加、形式的美化和功效的扩大。阅读《肥皂泡》这样的课文,首先是丰富学生的书面语言储备,类似于“玲珑娇软”“五色的浮光”这样的词,在日常的口头交流中几乎不会出现,如果不给学生这样的积累,他们的储备中便只有“很小”“很好看”这样的浅语。其次要引导学生钻研、发现文中作者遣词造句的经验,在模仿中练习,由此激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经验。
这样的模仿、练习是否会显得机械而伤害学生语言表达的灵性?恰恰相反,在规矩之内求得圆融,这种语言的建构能力的训练,正是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教师如果觉得这样教学生不好消化,那只能说是教师自己的局限了。
当然,要让学生的泡泡飞得更美丽,更自由,那就要舍得放学生到旷野上去多吹一吹。
文章最后,作者说,“那一个个轻清脆丽的小球,像一串美丽的梦。”这些轻清脆丽的小球,飞到哪里去了呢?“借着扇子的轻风,把她们一个个送上天去送过海去。到天上,轻轻地挨着明月,渡过天河跟着夕阳西去。或者轻悠悠地飘过大海,飞越山巅,又低低地落下,落到一个熟睡的婴儿的头发上……”在课后的思考练习中,编者要求学生体会丰富的想象,再想一想,这些泡泡还有哪些美丽的去处?
笔者听了几位教师执教的《肥皂泡》,虽各有特色,但每上到这个环节,教师总是草率收场,指导也显得力不从心。学生笔下的泡泡去到了哪里呢?
也有教师给学生的想象搭了“脚手架”:出示了校园的几幅图片,请学生想象,让学生学习课文的表达,用一串动词描述泡泡的去处。“这些泡泡飞过了校门,来到操场上,又飘到教室里,落在了课桌上。”动词是有了,但味道不是那个味道了。
回读原文,我们来看看冰心笔下的泡泡的去处。首先,“明月”“银河”“夕阳”“大海”“山巅”,这组词本身就带给读者美好的感受;最后泡泡落在“头发上”,如果仅仅是“头发上”,便算不得“美丽的去处”,在作者的想象中,泡泡落在“熟睡的婴儿的头发上”,“婴儿”所带来的纯洁和美好,“熟睡的婴儿”所带来的安逸和宁静,让画面瞬间变得馨香可人。其次,泡泡是怎么去的呢?不仅仅是用上几个动词那么简单。泡泡在飞,动词也在变化:“渡过”“飘过”“飞越”,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泡泡的自由自在;而“轻轻地挨”“跟着夕阳”“低低地落下”,则让这些泡泡带上了情感的温度,带给读者的感受自然就不一样了。
由此,我们想象泡泡在校园里的“旅行”是不是可以这样——
“借着扇子的轻风,这些轻清脆丽的小球轻轻地飞起来了。她们挤挤挨挨,越过开着黄菖蒲的方塘,不一會儿渐渐散开,飘飘悠悠的在绿茵场上转了个圈,又悄悄地钻进教室,低低地落下,停歇在我正在摇动的笔杆上……”这样的表达,让泡泡在校园里的每一个去处都变得“美丽”起来了。
诚然,为了鼓励学生的表达信心,我们要说“文章就是说话”,但仔细推敲起来,文章还真不是说话那么简单。作家王鼎钧先生说,“文章是说话的延长。”这“延长”是什么意思呢?它表示量的增加、形式的美化和功效的扩大。阅读《肥皂泡》这样的课文,首先是丰富学生的书面语言储备,类似于“玲珑娇软”“五色的浮光”这样的词,在日常的口头交流中几乎不会出现,如果不给学生这样的积累,他们的储备中便只有“很小”“很好看”这样的浅语。其次要引导学生钻研、发现文中作者遣词造句的经验,在模仿中练习,由此激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经验。
这样的模仿、练习是否会显得机械而伤害学生语言表达的灵性?恰恰相反,在规矩之内求得圆融,这种语言的建构能力的训练,正是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教师如果觉得这样教学生不好消化,那只能说是教师自己的局限了。
当然,要让学生的泡泡飞得更美丽,更自由,那就要舍得放学生到旷野上去多吹一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