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沈阳市沈,土地利用基本征的阐述,和存在问题厦原因的分析,进一步提出优化土地利用模式的策略,探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为沈阳市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奠定基础。
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模式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 8X(201 2)O 2(b)-0007-02
1沈阳市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
1.1土地开发强度大.利用率高,后备资源数量少
沈阳市已利用土地11858km2,占土地总面积的90%以上,未利用土地只有1000km2左右,而且其中可开垦的后备资源数量只有不到20%,大部分未利用土地是需要保护、不宜开垦的湿地和在目前技术水平下开发难度较大、不适宜利用的土地。
1.2农用地比例高,耕地占绝大比重
沈阳市农用地总面积9900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比例高达77%,耕地总面积6829km2,占土地总面积53%,占农用地总面积69%。农用地,特别是耕地是沈阳市最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
1.3耕地整体质量较好。但地域差异大.不均衡
沈阳市横跨辽东山地和辽河、浑河冲积平原,地貌类型多样,东部山地丘陵区以林地为主,中部和西南部平原以耕地为主,北部丘陵地区耕地与林地比重都较大。因地势较为平坦,以平原为主,耕地整体质量较好,但是由于自然资源条件的差异,各地区耕地产出量也有很大差异,由于中部及南部土壤、水资源条件较好,因此沈阳市的优质农用地和粮食主产地集中在中部及西南部地区,而北部地区农用地质量较差,粮食产出率较低,自然环境条件较差。
1.4土地利用模式总体属于粗放型,投入与产出比有待提升
沈阳市在土地利用方式上存在重量轻质现象。虽然中心城区人均建设用地面积82.7m2,人口密度大,但是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平均达到363m2,是国家《村镇规划标准》上限的2倍以上。另外沈阳市中心城区二、三产业用地效益不到300元/m2,而广东省则接近400元/m 0,上海市更是高达650元/m2。可见,尽管沈阳市土地利用率高,但产出率并不高,总体上仍然是一种粗放型的土地利用模式。2沈阳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建设用地不足与浪费并存.土地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沈阳三环内现状建设密度和强度均很高,人均用地为80.1m2。而2001年我国特大城市建成区平均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已经达到97.7m2,高出沈阳市17.6m2,按照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至少应该达到90-125m2。由此可见,沈阳现状较低的人均建设用地使现代都市的公共服务、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生态环保等功能无法充分发挥,生活、生产、交通等基本功能也不能得到较好的满足,更谈不到建设21世纪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沈阳市、沈阳经济区,甚至整个东北地区的振兴步伐。
但是另一方面沈阳市部分建制镇用地和农村居民点土地浪费严重,以39.5%的人口占用了全市64.1%的居住用地,且布局分散,规模小,数量多。因此,在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同时,应充分重视对小城镇和村屯建设用地的控制和整理,避免“空心村”的存在,通过小城镇改造和合理迁村并屯,提高农村建设用地的集约平。
2.2土地生态环境逆向演进趋势加剧
(1)土地荒漠化问题突出
目前沈阳市土地荒漠化的面积为316700hm2,占土地总面积的24.6%。主要集中在康、法两县和新民市柳绕地区、辽中县河西地区。近年柒干旱越来越重,且干旱天气常常伴有大风天气,加剧了土地荒漠化的发展进程,沈阳每年有1000hm2土地被沙化,目前内蒙古科尔沁沙漠还在以每年30m的推进速度逼近沈阳。沈阳北部和西北部的沙化地区已经被划入科尔沁沙地范围内。
(2)水土流失现象明显
沈阳市仍然存在大量陡坡耕地,过度开发利用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市坡耕地面积达到20400hm2,水土流失面积达到194700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5.1%。
2.3土地后备资源日益匮乏、开发整理复垦难度大
沈阳市后备土地资源数量有限,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尚存在一些潜力,但是整理复垦所需资金巨大,特别是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还受到传统生产方式、土地权属关系等因素的制约,其面临的困难很大。上轮规划的实施也证明了这点,1996-2005年土地开发整理所增加的耕地也只能满足建设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与上轮规划制定的土地开发整理的目标相去甚远。
3优化土地利用模式的策略
3.1优化城乡用地布局结构.保障城镇地区合理、健康发展
沈阳市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加快,建设用地需求不断扩大,以健康的方式用地是建设用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保证。城镇作为“城市之尾、乡村之首”,架起了乡村与城市的桥梁,城镇的健康发展则显得尤为重要。
(1)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镇化、工业化健康发展
在城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是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以此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改变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造成的土地利用状况和利用方式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在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应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摆到突出的战略位置,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以工业化为核心,城镇化为支撑、农业现代化为基础,进一步促进城镇化、工业化的健康发展。
(2)以中心镇建设为依托,加快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挟持郊区和县(市)中心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建立一批中心镇、示范镇,并以中心镇、示范镇为依托对农村居民点进行整理。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的机制,引导分散的农村居民点逐步向中心镇集中,使农村中闲置的建设用地以有效的方式置换出来,可部分解决城市建设用地需求无法满足的问题,有效缓解城市人口过密、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
(3)强化城镇间协调用地意识,走集约发展道路
在城镇建设过程中,要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强调城镇的内涵发展。加强城镇间协调发展,强化区域整体化和均衡发展的意识,走集约发展的道路,依靠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有效利用城镇资源,避免项目的重复建设和土地利用重复投入。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建设良好的生态坏境,充分挖掘和发挥城镇的区位、产业、人文、科技等优势,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3.2统筹安排各类用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建立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相协调机制,避免土地利用结构性缺陷,通过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引导生产力布局。首先是运用经济手段调整、优化城市存量建设用地。对产业空间布局与城镇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企业,进行外迁,进入产业园区,为第三产业和公共服务 事业提供用地;其次对散落在各地的加工工业,运用经济手段和行政管理办法使这些企业逐步进入到产业园区,逐步杜绝工业用地的零散化;建设用地的供给优先考虑主导产业和附加值较高、技术含量较大的产业,逐步淘汰效益低.占地面积大、污染比较严重的企业;运用市场机制配置土地资源,通过既有工业用地的置换、整理和整合,调整用地结构,达到合理高效利用的目的。
3.3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整体效益,按照“三个集中”战略即“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促进集约高效用地。针对各类城乡建设用地的土地利用现状特点,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打破城乡分割,整合空间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提高土地利用整体效益,形成东西南北中各具特色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主城一新城一镇”的三级城镇空间体系。集中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工业发展模式,建立集镇一中心村一自然村的农村居民点综合整理模式。
加大城市建设的投资力度,把有限的资金集中起来,对重点发展地区进行高强度、高密度的投入,将目前低投入、低产出的发展模式转变为较高投入、较高质量的发展模式。引导城市建设用地的合理布局和功能配置,严格保护非城市建设用地,通过内部整合和整治等方法,集约利用城市建设用地。
3.4积极进行国土整治.注重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对国土进行综合整治是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也是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的重要目标。要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加大土地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尽快遏制土地退化和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并最终走上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道路。
一是要加强土地退化的防治。重点防治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地质量的下降。对过度开垦地区,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二是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和复垦,适度开发耕地后备资源。土地整理要与村庄改造、小城镇建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注重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后备资源的开发严格按照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进行,决不允许出现新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三是要走集约型经济发展之路,节约土地资源、降低污染,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积极发展新资源和替代资源。四是要统筹安排土地退化防治与生态环境建设,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等各项工作。
3.5合理控制耕地及基本农田规模与布局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载体,是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保障一定数量的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和提高耕地质量,是在我国人多地少、土地退化严重、后备土地资源不足、用地需求居高不下、耕地资源又相对不足且急剧减少,给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压力的局面下提出的。沈阳市耕地质量较高,是全国的粮食生产基地,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耕地一定要保持相当的数量。同时沈阳市又是东北经济区的中心,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土地后备资源相对不足的条件下,要保有一定数量的耕地同时又要满足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
保证一定耕地数量,一是要坚持建设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制度,按建设项目考核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确保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补充耕地数量不低于建设占用和灾害损毁耕地面积。二是因地制宜,在确保一定数量耕地的条件下,发展特色农业,发展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三是按照保护耕地粮食生产能力的战略要求,建立粮食安全和耕地数量预警系统,需要对粮食生产进行有效的监控,及时进行预测,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四是建立完善有效的耕地保护制度体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耕地保护机制体系、可靠的资金保障体系、先进实用的耕地保护技术保障体系,确保耕地保护责任、措施、投入到位。
参考文献
[l]陈百明,张凤荣.我国土地利用研究的发展态势与重点领域[J].地理研究,201l,30(1):1-9.
[2]赵东娟,齐伟。赵胜亭等.基于GIS的山区县域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2):101~106.
[3]刘彦随.区域土地利用系统优化调控的机理与模式[J].资源科学,1999,2l(4):60~65.
[4]吴健华.基于ArcEngine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科技创新导报,2008,15:22.
[5]陈君艳.土地利用规划及环境影响评价[J].科技创新导报,2008,15.
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模式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 8X(201 2)O 2(b)-0007-02
1沈阳市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
1.1土地开发强度大.利用率高,后备资源数量少
沈阳市已利用土地11858km2,占土地总面积的90%以上,未利用土地只有1000km2左右,而且其中可开垦的后备资源数量只有不到20%,大部分未利用土地是需要保护、不宜开垦的湿地和在目前技术水平下开发难度较大、不适宜利用的土地。
1.2农用地比例高,耕地占绝大比重
沈阳市农用地总面积9900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比例高达77%,耕地总面积6829km2,占土地总面积53%,占农用地总面积69%。农用地,特别是耕地是沈阳市最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
1.3耕地整体质量较好。但地域差异大.不均衡
沈阳市横跨辽东山地和辽河、浑河冲积平原,地貌类型多样,东部山地丘陵区以林地为主,中部和西南部平原以耕地为主,北部丘陵地区耕地与林地比重都较大。因地势较为平坦,以平原为主,耕地整体质量较好,但是由于自然资源条件的差异,各地区耕地产出量也有很大差异,由于中部及南部土壤、水资源条件较好,因此沈阳市的优质农用地和粮食主产地集中在中部及西南部地区,而北部地区农用地质量较差,粮食产出率较低,自然环境条件较差。
1.4土地利用模式总体属于粗放型,投入与产出比有待提升
沈阳市在土地利用方式上存在重量轻质现象。虽然中心城区人均建设用地面积82.7m2,人口密度大,但是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平均达到363m2,是国家《村镇规划标准》上限的2倍以上。另外沈阳市中心城区二、三产业用地效益不到300元/m2,而广东省则接近400元/m 0,上海市更是高达650元/m2。可见,尽管沈阳市土地利用率高,但产出率并不高,总体上仍然是一种粗放型的土地利用模式。2沈阳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建设用地不足与浪费并存.土地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沈阳三环内现状建设密度和强度均很高,人均用地为80.1m2。而2001年我国特大城市建成区平均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已经达到97.7m2,高出沈阳市17.6m2,按照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至少应该达到90-125m2。由此可见,沈阳现状较低的人均建设用地使现代都市的公共服务、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生态环保等功能无法充分发挥,生活、生产、交通等基本功能也不能得到较好的满足,更谈不到建设21世纪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沈阳市、沈阳经济区,甚至整个东北地区的振兴步伐。
但是另一方面沈阳市部分建制镇用地和农村居民点土地浪费严重,以39.5%的人口占用了全市64.1%的居住用地,且布局分散,规模小,数量多。因此,在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同时,应充分重视对小城镇和村屯建设用地的控制和整理,避免“空心村”的存在,通过小城镇改造和合理迁村并屯,提高农村建设用地的集约平。
2.2土地生态环境逆向演进趋势加剧
(1)土地荒漠化问题突出
目前沈阳市土地荒漠化的面积为316700hm2,占土地总面积的24.6%。主要集中在康、法两县和新民市柳绕地区、辽中县河西地区。近年柒干旱越来越重,且干旱天气常常伴有大风天气,加剧了土地荒漠化的发展进程,沈阳每年有1000hm2土地被沙化,目前内蒙古科尔沁沙漠还在以每年30m的推进速度逼近沈阳。沈阳北部和西北部的沙化地区已经被划入科尔沁沙地范围内。
(2)水土流失现象明显
沈阳市仍然存在大量陡坡耕地,过度开发利用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市坡耕地面积达到20400hm2,水土流失面积达到194700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5.1%。
2.3土地后备资源日益匮乏、开发整理复垦难度大
沈阳市后备土地资源数量有限,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尚存在一些潜力,但是整理复垦所需资金巨大,特别是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还受到传统生产方式、土地权属关系等因素的制约,其面临的困难很大。上轮规划的实施也证明了这点,1996-2005年土地开发整理所增加的耕地也只能满足建设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与上轮规划制定的土地开发整理的目标相去甚远。
3优化土地利用模式的策略
3.1优化城乡用地布局结构.保障城镇地区合理、健康发展
沈阳市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加快,建设用地需求不断扩大,以健康的方式用地是建设用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保证。城镇作为“城市之尾、乡村之首”,架起了乡村与城市的桥梁,城镇的健康发展则显得尤为重要。
(1)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镇化、工业化健康发展
在城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是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以此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改变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造成的土地利用状况和利用方式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在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应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摆到突出的战略位置,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以工业化为核心,城镇化为支撑、农业现代化为基础,进一步促进城镇化、工业化的健康发展。
(2)以中心镇建设为依托,加快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挟持郊区和县(市)中心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建立一批中心镇、示范镇,并以中心镇、示范镇为依托对农村居民点进行整理。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的机制,引导分散的农村居民点逐步向中心镇集中,使农村中闲置的建设用地以有效的方式置换出来,可部分解决城市建设用地需求无法满足的问题,有效缓解城市人口过密、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
(3)强化城镇间协调用地意识,走集约发展道路
在城镇建设过程中,要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强调城镇的内涵发展。加强城镇间协调发展,强化区域整体化和均衡发展的意识,走集约发展的道路,依靠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有效利用城镇资源,避免项目的重复建设和土地利用重复投入。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建设良好的生态坏境,充分挖掘和发挥城镇的区位、产业、人文、科技等优势,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3.2统筹安排各类用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建立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相协调机制,避免土地利用结构性缺陷,通过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引导生产力布局。首先是运用经济手段调整、优化城市存量建设用地。对产业空间布局与城镇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企业,进行外迁,进入产业园区,为第三产业和公共服务 事业提供用地;其次对散落在各地的加工工业,运用经济手段和行政管理办法使这些企业逐步进入到产业园区,逐步杜绝工业用地的零散化;建设用地的供给优先考虑主导产业和附加值较高、技术含量较大的产业,逐步淘汰效益低.占地面积大、污染比较严重的企业;运用市场机制配置土地资源,通过既有工业用地的置换、整理和整合,调整用地结构,达到合理高效利用的目的。
3.3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整体效益,按照“三个集中”战略即“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促进集约高效用地。针对各类城乡建设用地的土地利用现状特点,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打破城乡分割,整合空间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提高土地利用整体效益,形成东西南北中各具特色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主城一新城一镇”的三级城镇空间体系。集中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工业发展模式,建立集镇一中心村一自然村的农村居民点综合整理模式。
加大城市建设的投资力度,把有限的资金集中起来,对重点发展地区进行高强度、高密度的投入,将目前低投入、低产出的发展模式转变为较高投入、较高质量的发展模式。引导城市建设用地的合理布局和功能配置,严格保护非城市建设用地,通过内部整合和整治等方法,集约利用城市建设用地。
3.4积极进行国土整治.注重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对国土进行综合整治是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也是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的重要目标。要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加大土地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尽快遏制土地退化和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并最终走上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道路。
一是要加强土地退化的防治。重点防治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地质量的下降。对过度开垦地区,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二是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和复垦,适度开发耕地后备资源。土地整理要与村庄改造、小城镇建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注重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后备资源的开发严格按照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进行,决不允许出现新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三是要走集约型经济发展之路,节约土地资源、降低污染,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积极发展新资源和替代资源。四是要统筹安排土地退化防治与生态环境建设,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等各项工作。
3.5合理控制耕地及基本农田规模与布局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载体,是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保障一定数量的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和提高耕地质量,是在我国人多地少、土地退化严重、后备土地资源不足、用地需求居高不下、耕地资源又相对不足且急剧减少,给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压力的局面下提出的。沈阳市耕地质量较高,是全国的粮食生产基地,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耕地一定要保持相当的数量。同时沈阳市又是东北经济区的中心,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土地后备资源相对不足的条件下,要保有一定数量的耕地同时又要满足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
保证一定耕地数量,一是要坚持建设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制度,按建设项目考核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确保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补充耕地数量不低于建设占用和灾害损毁耕地面积。二是因地制宜,在确保一定数量耕地的条件下,发展特色农业,发展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三是按照保护耕地粮食生产能力的战略要求,建立粮食安全和耕地数量预警系统,需要对粮食生产进行有效的监控,及时进行预测,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四是建立完善有效的耕地保护制度体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耕地保护机制体系、可靠的资金保障体系、先进实用的耕地保护技术保障体系,确保耕地保护责任、措施、投入到位。
参考文献
[l]陈百明,张凤荣.我国土地利用研究的发展态势与重点领域[J].地理研究,201l,30(1):1-9.
[2]赵东娟,齐伟。赵胜亭等.基于GIS的山区县域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2):101~106.
[3]刘彦随.区域土地利用系统优化调控的机理与模式[J].资源科学,1999,2l(4):60~65.
[4]吴健华.基于ArcEngine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科技创新导报,2008,15:22.
[5]陈君艳.土地利用规划及环境影响评价[J].科技创新导报,20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