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增杰,1972年生于吉林白城。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007印盟成员、《艺境》副主编、山东印社社员。出版有《且歌且行》印集。
第一次看到孙增杰的印,是在一个展览上,正大华美的气象一下就征服了我,余震历历。后在朋友雅集时,与孙增杰不期初遇,言谈甚洽。孙增杰为人直率,话锋敏睿,于篆刻一道颇有独辟蹊径的见解,时发振聋之语。圈内朋友大都听闻印痴孙增杰的趣事,别人花一分力气去做的事,他会竭尽百倍的心力去投入,用他自己的话说:嗜印如命也!
古人云:几生修得到梅花。读孙增杰的印作,仿若朵朵瘦梅,暗香浮动,丝丝缕缕不绝,沁人心脾。我细细品读,梳理出以下几点感受:
一、正大气象、华美浑厚。孙增杰之印发轫于燕齐楚三系古玺,在章法构成和字法秩序上汲取其正大气象,从而形成纯正古朴、华美浑厚的艺术审美意趣。正大华美,此乃印之王道也。孙增杰之印正是基于对古玺印在风格审美范畴上的升华,以及对古玺印在现代诠释上的突破,从而在当代古玺创印作中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我始终固执的认为,大凡中华民族之艺术,其动人处都离不开泱泱大国之气度。孙增杰印作在方寸之间,有此风范。
二、圆融通透,气韵流动:孙增杰之印,最成功之处即在此。孙增杰尝言:“得空灵者得古玺,得圆活者得生命”。这是其古玺印的创作理念。观其古玺印,其圆融之得以彰显者,有赖于:一是对字法的处理,孙增杰有自己独到的结字之法,腾挪合让而不离规距,合于情理而又使字与字之间的相处得于相融。二是章法的处理,古玺所呈现给我们的是在方寸空间之内所营造出的天真烂漫、自由自在,借鉴给后人创作以广阔的艺术探索灵感。对文字独立含义的淡化,抛开文字的最大限制,彰显出空间处理、线条变化等视觉审美,使其更具包容性。空灵古拙、玄妙奇绝、气韵生动、千变万化、面貌纷呈而不离于“道”,与汉印的“静”相比,是属于“动”的范畴,而这恰与现代人的心性相吻合,这给人们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古玺之精粹正在于此。孙增杰睿智精进,走进传统,将这一精粹化为已有,从章法上将其印处理得圆融通透,空灵浑穆,重实处更重虚处,从而使整个印气韵流动,散发勃勃生机,和于阳又和于阴,故得一“活”字。孙增杰在深深地把握古玺经典精粹的基础上赋予了新的属于孙增杰自己的郁勃之气,完成了自己的个性面目,风格特立独行,不寄人篱下,师心自运,浑然天成,率真烂漫,一任自然,在传统的血脉中,刻出一个活脱脱的“我”来。
三、使刀如笔,不事雕凿,古雅烂漫,一任自然。孙增杰对刀法有自己独到的理解,主张刻,而不主张做。即便涣漫虚灵之处,亦深藏刀尖而纯以刀韧为之,以期藏巧于拙。采用拳式握刀法,奏刀凌刚圆活,其笔意得以充分的施展,亦保留了走刀的“原生态”,所谓“刻为上,做为下”即在此中了。
四、印从书出,书印相通。书法有五体相通之说,是说五体皆能体现出作者所具备的深层内涵,非一般逞强施能之小技,是一种高境界。孙增杰极看重于此,于书法极其用功。以蒲华筑其基,于右任强其气,碑版壮其骨,杨维祯流其韵,简牍成其真,立足于碑,致力于帖,融会贯通,“圆活不失厚重”,而且将这一理念移于印中,完成了古玺的印从书出。观其书印,浑然天成,天真烂漫,一任自然,书印相通,甚为可嘉。陈子庄有言:“刻印要刻得使人恍眼一看产生错觉,像是烂钉子盖的,不是刻的;仔细看,刻的笔画要像写的那样自然,才有趣。”正是对孙增杰篆刻最恰当的诠释。
古玺的艺术魅力如深邃莫测的一口“井”,孙增杰正从中挖掘更澄湛醇美的精华。
责任编辑:宋建华
第一次看到孙增杰的印,是在一个展览上,正大华美的气象一下就征服了我,余震历历。后在朋友雅集时,与孙增杰不期初遇,言谈甚洽。孙增杰为人直率,话锋敏睿,于篆刻一道颇有独辟蹊径的见解,时发振聋之语。圈内朋友大都听闻印痴孙增杰的趣事,别人花一分力气去做的事,他会竭尽百倍的心力去投入,用他自己的话说:嗜印如命也!
古人云:几生修得到梅花。读孙增杰的印作,仿若朵朵瘦梅,暗香浮动,丝丝缕缕不绝,沁人心脾。我细细品读,梳理出以下几点感受:
一、正大气象、华美浑厚。孙增杰之印发轫于燕齐楚三系古玺,在章法构成和字法秩序上汲取其正大气象,从而形成纯正古朴、华美浑厚的艺术审美意趣。正大华美,此乃印之王道也。孙增杰之印正是基于对古玺印在风格审美范畴上的升华,以及对古玺印在现代诠释上的突破,从而在当代古玺创印作中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我始终固执的认为,大凡中华民族之艺术,其动人处都离不开泱泱大国之气度。孙增杰印作在方寸之间,有此风范。
二、圆融通透,气韵流动:孙增杰之印,最成功之处即在此。孙增杰尝言:“得空灵者得古玺,得圆活者得生命”。这是其古玺印的创作理念。观其古玺印,其圆融之得以彰显者,有赖于:一是对字法的处理,孙增杰有自己独到的结字之法,腾挪合让而不离规距,合于情理而又使字与字之间的相处得于相融。二是章法的处理,古玺所呈现给我们的是在方寸空间之内所营造出的天真烂漫、自由自在,借鉴给后人创作以广阔的艺术探索灵感。对文字独立含义的淡化,抛开文字的最大限制,彰显出空间处理、线条变化等视觉审美,使其更具包容性。空灵古拙、玄妙奇绝、气韵生动、千变万化、面貌纷呈而不离于“道”,与汉印的“静”相比,是属于“动”的范畴,而这恰与现代人的心性相吻合,这给人们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古玺之精粹正在于此。孙增杰睿智精进,走进传统,将这一精粹化为已有,从章法上将其印处理得圆融通透,空灵浑穆,重实处更重虚处,从而使整个印气韵流动,散发勃勃生机,和于阳又和于阴,故得一“活”字。孙增杰在深深地把握古玺经典精粹的基础上赋予了新的属于孙增杰自己的郁勃之气,完成了自己的个性面目,风格特立独行,不寄人篱下,师心自运,浑然天成,率真烂漫,一任自然,在传统的血脉中,刻出一个活脱脱的“我”来。
三、使刀如笔,不事雕凿,古雅烂漫,一任自然。孙增杰对刀法有自己独到的理解,主张刻,而不主张做。即便涣漫虚灵之处,亦深藏刀尖而纯以刀韧为之,以期藏巧于拙。采用拳式握刀法,奏刀凌刚圆活,其笔意得以充分的施展,亦保留了走刀的“原生态”,所谓“刻为上,做为下”即在此中了。
四、印从书出,书印相通。书法有五体相通之说,是说五体皆能体现出作者所具备的深层内涵,非一般逞强施能之小技,是一种高境界。孙增杰极看重于此,于书法极其用功。以蒲华筑其基,于右任强其气,碑版壮其骨,杨维祯流其韵,简牍成其真,立足于碑,致力于帖,融会贯通,“圆活不失厚重”,而且将这一理念移于印中,完成了古玺的印从书出。观其书印,浑然天成,天真烂漫,一任自然,书印相通,甚为可嘉。陈子庄有言:“刻印要刻得使人恍眼一看产生错觉,像是烂钉子盖的,不是刻的;仔细看,刻的笔画要像写的那样自然,才有趣。”正是对孙增杰篆刻最恰当的诠释。
古玺的艺术魅力如深邃莫测的一口“井”,孙增杰正从中挖掘更澄湛醇美的精华。
责任编辑:宋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