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连IBM、Oracle这样的国际巨头也声称要进入中国中小企业市场,但这块土地上终究是雷声大、雨点小,毕竟市场虽然大,但并不成熟。
中小企业信息化系列报道之——
政府能给多大劲?
年底是软件公司的销售人员一年中最兴奋的时候。用他们的话说,就是“这时的企业手里握着国家或是公司总部批来的资金,且IT选型工作也大都告一段落,资金过期作废,不花白不花,所以年底是软件签单的大丰收时期。”
从上面的话中,我们感受到企业似乎并不缺钱,他们考虑的只是选择谁的问题。一位战略管理咨询师的话也为此提供了佐证:“很多企业的信息化都是国家买单,甚至有的企业以信息化为名向国家要钱,结果却用其中很大一部分资金做别的工作。”
不过,只要仔细分析,就能发现事实并不是这样。
首先,部分被“资助”的企业本身已经有一定的信息化基础,政府拨款为的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这些企业大都规模较大,硬件采购量和软件系统规划的规模也较大,因此每次政府的拨款都能让IT厂商跟着忙活一阵。
除了大企业能够“承恩雨露”,一些中型企业也有机会得到政府的资助。在科技部的官方网站中,我们能够看到各地科委配合信息化推进所做工作的报告。科技部、发改委的扶持不仅让更多的民营企业有机会尝试信息化,也由于其对企业推荐国产软件而给国产软件行业添了一把力。不过,其中“紫竹药业”、“许昌烟草机械”这些响亮的名头仍然与我们设定的中小企业有一些差距。
我们希望探究的小企业应该只有一二百人,年销售额在1个亿以下。
面对这个设定的范围,江苏吴江市经贸委的袁卫清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小企业不实施信息化在于成本太高,回报不是特别明显。由于大企业管理比较复杂,因此应用ERP见效最为明显。而中小企业的管理层次比较少,规模较小,因此对管理信息化的需求并不是非常迫切。另外,由于人员的培训成本也比较高,人员一旦流动,企业就很吃亏,所以很多企业都不愿意在这方面投入。”
看来,如果没有充分的理由是很难让中小企业掏钱的。
吴江的民营企业在整个江浙地区赫赫有名,但企业信息化的水平只是流于一般。在丝绸、光电缆、电子三个支柱性产业中,电子行业信息化水平最高,但其大多是台商企业,原来的信息化基础就比较好。丝绸行业由于是单机作业,生产管理比较简单,而税收方面由于是包税制,因此对财务方面的信息化也没有迫切需求。光电缆行业虽然前几年在信息化方面有所涉足,但最近由于整个行业利润趋薄,因此信息化发展极为缓慢。粗略算起来,吴江市实施财务加进销存的丝绸和光电缆行业的企业也就20多家。
“主要的问题在于企业本身需求到不了那种层次,所以根本不愿拿出钱来。” 袁卫清实话实说,“现在很多厂商宣讲普及ERP,其实是很有难度的,因为如果企业没有需求,政府也只是推动而已,不起决定性作用。”
现在,吴江地区每年拨款3000万设立工业基金,其中1000万用于高科技信息技术方面的应用,而企业信息化只是这1000万中的一部分。尽管政府在资金扶持上的比例各不相同,但企业自筹资金占主要部分已是勿庸置疑。
政府所能提供的资金是很有限的。而那些真正灵活、多变、面临市场激烈竞争的小企业们,大多是没钱花在信息化上的。
四类企业的信息化投资术
虽然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国内小企业信息化的程度并不高。但从发展的角度讲,今天的小企业就是明天的中型企业。因此小企业不妨看看中型企业信息化的趋势,或许能从中找到规避浪费的途径,别让自己紧衣缩食攒的银子打了水漂。
第一类:在引进ERP系统时保留原有财务软件。
代表企业:双鹤药业
保留理由:避免浪费
信息化历程:1997年,双鹤药业开始采用用友财务软件7.0版,公司的会计记账实现了电算化,与此同时,双鹤药业专门组建了IT部门,负责信息系统的维护和简单开发。
2000年8月,双鹤药业采用用友最新推出的U8管理软件,解决以成本核算为中心的企业成本管理问题,为双鹤药业的整体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了基础铺垫。
2002年,在收购了北京、昆山、武汉等几大生产基地以及遍及全国10个省(区市)范围的20多家企业之后,双鹤药业出现管理问题。在这些企业中,有一半左右已经有了自己的信息化销售系统和管理系统,这些数据不能直接被总部的计算机系统接收,用来进行决策支持。为解决问题,双鹤药业采用了神州数码管理系统公司的“易飞ERP”系统,用来改造企业的管理和销售环节。
为节省投资,双鹤药业没有购买“易飞ERP”系统中的财务模块,继续使用用友财务软件。
第二类 :有一定信息化基础,在从部门级向企业级迈进时遭遇较大困难。最后选择一套全新系统。
代表企业一:紫光
经验总结 :高速发展企业的业务模式没有准确定型,新业务快速增加,流程频繁调整,用户需求始终停留在操作的层面,不能从整体角度提需求,使自主开发工作非常被动,极大增加了企业隐性投资。
信息化历程 :紫光最早使用单机版的万能财务软件,1997年改成金蝶的财务软件。由于金蝶的财务软件针对国内的财务核算体系,适应国内财务核算流程的需要,因此应用非常成功。
之后,考虑到库存、销售的管理,紫光开始考虑实施物流、销售等业务软件。在究竟是购买成熟软件还是自主研发方面,企业内部出现分歧。之后,紫光开始与某名牌大学的专家合作开发信息化系统,由于当时紫光新业务快速出现,流程频繁调整,用户需求始终停留在操作的层面,不能从整体角度提需求,使自主开发工作非常被动,结果历时一年以失败告终。
之后,紫光选择实施某ERP系统。由于整个集团用户数多,且此次实施的功能模块也较全,因此这个系统当时花费了紫光相当大的投资。两年以后,紫光发现财务和业务系统无法实现有效集成。
最终,结合紫光整体战略管理变革,2003年10月初上线SAP系统,实现全国11个销售平台同步实施。
代表企业二:恒瑞医药
经验总结 :将两个不同品牌的软件系统进行整合异常困难,此时,企业除了购买新的系统以外别无他法。
信息化历程:在全面实施ERP之前,恒瑞曾在2000年分别上过分销和财务模块。但这两个模块的实施却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恒瑞销售账内外不符的问题。在全国15个办事处应用系统以后,系统集成的问题暴露出来:和利时的销售和用友的财务无法集成,财务上仍然要进行二次录入。个体模块的实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部门的效率,却没有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后来,恒瑞还花费了半年的时间力图通过数据接口来解决集成问题,最后也以失败告终。无奈之下,恒瑞在2001年放弃了这两个总计耗资50多万的系统。
经过1年考察研究,恒瑞医药2002年选定浪潮通软作为ERP软件,从财务、销售、分销、生产等各方面实现企业资源规划管理。
第三类:有一定的信息化基础,存在信息孤岛,在选择ERP时沿袭选择了原财务软件厂商。
代表企业:燕京啤酒
选择理由:软件属同一品牌,整合相对容易。认可原财务软件厂商的服务能力。
信息化历程:“燕京啤酒”在1991年就实现了财会电算化,1994年又在原材料库房应用了计算机管理软件。1995年,一家国外ERP软件供应商找到“燕京啤酒”,希望合作。但信息中心主任谢广军认为,当时企业内部管理环境还没到集成的层次。另外,当时国外ERP软件的本土化工作还不够充分,企业上ERP有很大的风险。此后,“燕京啤酒”开始与冶金部自动化院合作,自主开发销售管理软件,并于1996年在企业内部进行了推广应用。
在之后的几年间,“燕京啤酒”在财务模块、销售管理模块的使用方面日趋成熟。但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划,各应用系统之间没有统一的数据接口,形成了“信息孤岛”。
1999年,“燕京啤酒”控股江西吉安啤酒厂,开始进军全国市场。公司在运营中产生的信息量快速增多,公司内部信息传递、生产过程控制也出现了一定的困难,手工处理方式带来的各种弊端开始显露。为解决问题,“燕京啤酒”决定采用“用友ERP-U8系统”。
第四类:企业信息化从零开始,虽然推进困难,但不会遇到系统整合问题。
代表企业:山西中条山
信息化历程:山西中条山有色金属有限公司信息化相对较晚,在2002年打算实施金蝶财务软件之前在信息化方面一穷二白。
按照中条山最初的规划,项目的一期以财务系统实施为主。然而在具体的实施中,却发现产生财务信息的物流阶段才是最薄弱的环节。因此首先实施了物流信息化。由于企业本身管理体制较为落后,因此信息化之前的管理协调工作花费了较多时间。为慎重起见,中条山将财务与物流系统分期实施,并花费7个月的时间实施物流系统,这在企业信息化领域并不多见。目前,中条山在积极推进集团财务软件。由于信息化基础薄弱,虽然企业实施难度不小,但并没有遇到系统整合的问题。
编后:慧眼何在
尽管中小企业信息化存在诸多困难,但各软件厂商仍乐此不疲。国内软件巨头用友近半年来抓住一切机会在宣扬“ERP普及时代的到来。”金蝶也不甘落后,乘着与IBM合作之机,正抓紧将对各用户的服务做深做透。此外,ASP在江浙、广东一带的应用已初见成效,点击科技等协同软件厂商也开始针对企业级用户展开攻势,希望中小企业在无力实施ERP的时候能先通过协同办公解决一些沟通方面的问题。
这诸多的选择真有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意思。对于很多没有IT人员的中小企业,要想把手里捏出汗的一点钱拿出来选择投资对象,难度可想而知。
在我们能了解到的企业中,没有哪两家信息化的过程是完全相同的。投资之后是否存在浪费,并不在于这些系统后来是否被废除而更换成其他的系统,而在于在上线之后是否真正得到了应用。一家中型企业在实施库存软件之后,1个月节省的资金就能超过软件本身的价值。因此,中小企业除了考虑选择谁,也要对自己的实施能力有所考虑。
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小企业可以随意选择市场上比较有名的任何软件。在选择之前,即使知道自己在短期内只应用其中的某一个模块,但在长期规划方面仍要有一定的考虑。以免在之后整合的过程中出现问题。
无论什么软件,叫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实现什么功能。ERP被翻译成企业资源规划,但是国内真正实现企业内资源合理规划的又有几个?所以,中小企业也不必在概念上斤斤计较,这也不是咱的优势。把握住自己的需求最重要,也最难。而一旦深谙此道,则无论软件市场如何千变万化,企业都不会走冤枉路。
中小企业信息化系列报道之——
政府能给多大劲?
年底是软件公司的销售人员一年中最兴奋的时候。用他们的话说,就是“这时的企业手里握着国家或是公司总部批来的资金,且IT选型工作也大都告一段落,资金过期作废,不花白不花,所以年底是软件签单的大丰收时期。”
从上面的话中,我们感受到企业似乎并不缺钱,他们考虑的只是选择谁的问题。一位战略管理咨询师的话也为此提供了佐证:“很多企业的信息化都是国家买单,甚至有的企业以信息化为名向国家要钱,结果却用其中很大一部分资金做别的工作。”
不过,只要仔细分析,就能发现事实并不是这样。
首先,部分被“资助”的企业本身已经有一定的信息化基础,政府拨款为的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这些企业大都规模较大,硬件采购量和软件系统规划的规模也较大,因此每次政府的拨款都能让IT厂商跟着忙活一阵。
除了大企业能够“承恩雨露”,一些中型企业也有机会得到政府的资助。在科技部的官方网站中,我们能够看到各地科委配合信息化推进所做工作的报告。科技部、发改委的扶持不仅让更多的民营企业有机会尝试信息化,也由于其对企业推荐国产软件而给国产软件行业添了一把力。不过,其中“紫竹药业”、“许昌烟草机械”这些响亮的名头仍然与我们设定的中小企业有一些差距。
我们希望探究的小企业应该只有一二百人,年销售额在1个亿以下。
面对这个设定的范围,江苏吴江市经贸委的袁卫清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小企业不实施信息化在于成本太高,回报不是特别明显。由于大企业管理比较复杂,因此应用ERP见效最为明显。而中小企业的管理层次比较少,规模较小,因此对管理信息化的需求并不是非常迫切。另外,由于人员的培训成本也比较高,人员一旦流动,企业就很吃亏,所以很多企业都不愿意在这方面投入。”
看来,如果没有充分的理由是很难让中小企业掏钱的。
吴江的民营企业在整个江浙地区赫赫有名,但企业信息化的水平只是流于一般。在丝绸、光电缆、电子三个支柱性产业中,电子行业信息化水平最高,但其大多是台商企业,原来的信息化基础就比较好。丝绸行业由于是单机作业,生产管理比较简单,而税收方面由于是包税制,因此对财务方面的信息化也没有迫切需求。光电缆行业虽然前几年在信息化方面有所涉足,但最近由于整个行业利润趋薄,因此信息化发展极为缓慢。粗略算起来,吴江市实施财务加进销存的丝绸和光电缆行业的企业也就20多家。
“主要的问题在于企业本身需求到不了那种层次,所以根本不愿拿出钱来。” 袁卫清实话实说,“现在很多厂商宣讲普及ERP,其实是很有难度的,因为如果企业没有需求,政府也只是推动而已,不起决定性作用。”
现在,吴江地区每年拨款3000万设立工业基金,其中1000万用于高科技信息技术方面的应用,而企业信息化只是这1000万中的一部分。尽管政府在资金扶持上的比例各不相同,但企业自筹资金占主要部分已是勿庸置疑。
政府所能提供的资金是很有限的。而那些真正灵活、多变、面临市场激烈竞争的小企业们,大多是没钱花在信息化上的。
四类企业的信息化投资术
虽然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国内小企业信息化的程度并不高。但从发展的角度讲,今天的小企业就是明天的中型企业。因此小企业不妨看看中型企业信息化的趋势,或许能从中找到规避浪费的途径,别让自己紧衣缩食攒的银子打了水漂。
第一类:在引进ERP系统时保留原有财务软件。
代表企业:双鹤药业
保留理由:避免浪费
信息化历程:1997年,双鹤药业开始采用用友财务软件7.0版,公司的会计记账实现了电算化,与此同时,双鹤药业专门组建了IT部门,负责信息系统的维护和简单开发。
2000年8月,双鹤药业采用用友最新推出的U8管理软件,解决以成本核算为中心的企业成本管理问题,为双鹤药业的整体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了基础铺垫。
2002年,在收购了北京、昆山、武汉等几大生产基地以及遍及全国10个省(区市)范围的20多家企业之后,双鹤药业出现管理问题。在这些企业中,有一半左右已经有了自己的信息化销售系统和管理系统,这些数据不能直接被总部的计算机系统接收,用来进行决策支持。为解决问题,双鹤药业采用了神州数码管理系统公司的“易飞ERP”系统,用来改造企业的管理和销售环节。
为节省投资,双鹤药业没有购买“易飞ERP”系统中的财务模块,继续使用用友财务软件。
第二类 :有一定信息化基础,在从部门级向企业级迈进时遭遇较大困难。最后选择一套全新系统。
代表企业一:紫光
经验总结 :高速发展企业的业务模式没有准确定型,新业务快速增加,流程频繁调整,用户需求始终停留在操作的层面,不能从整体角度提需求,使自主开发工作非常被动,极大增加了企业隐性投资。
信息化历程 :紫光最早使用单机版的万能财务软件,1997年改成金蝶的财务软件。由于金蝶的财务软件针对国内的财务核算体系,适应国内财务核算流程的需要,因此应用非常成功。
之后,考虑到库存、销售的管理,紫光开始考虑实施物流、销售等业务软件。在究竟是购买成熟软件还是自主研发方面,企业内部出现分歧。之后,紫光开始与某名牌大学的专家合作开发信息化系统,由于当时紫光新业务快速出现,流程频繁调整,用户需求始终停留在操作的层面,不能从整体角度提需求,使自主开发工作非常被动,结果历时一年以失败告终。
之后,紫光选择实施某ERP系统。由于整个集团用户数多,且此次实施的功能模块也较全,因此这个系统当时花费了紫光相当大的投资。两年以后,紫光发现财务和业务系统无法实现有效集成。
最终,结合紫光整体战略管理变革,2003年10月初上线SAP系统,实现全国11个销售平台同步实施。
代表企业二:恒瑞医药
经验总结 :将两个不同品牌的软件系统进行整合异常困难,此时,企业除了购买新的系统以外别无他法。
信息化历程:在全面实施ERP之前,恒瑞曾在2000年分别上过分销和财务模块。但这两个模块的实施却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恒瑞销售账内外不符的问题。在全国15个办事处应用系统以后,系统集成的问题暴露出来:和利时的销售和用友的财务无法集成,财务上仍然要进行二次录入。个体模块的实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部门的效率,却没有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后来,恒瑞还花费了半年的时间力图通过数据接口来解决集成问题,最后也以失败告终。无奈之下,恒瑞在2001年放弃了这两个总计耗资50多万的系统。
经过1年考察研究,恒瑞医药2002年选定浪潮通软作为ERP软件,从财务、销售、分销、生产等各方面实现企业资源规划管理。
第三类:有一定的信息化基础,存在信息孤岛,在选择ERP时沿袭选择了原财务软件厂商。
代表企业:燕京啤酒
选择理由:软件属同一品牌,整合相对容易。认可原财务软件厂商的服务能力。
信息化历程:“燕京啤酒”在1991年就实现了财会电算化,1994年又在原材料库房应用了计算机管理软件。1995年,一家国外ERP软件供应商找到“燕京啤酒”,希望合作。但信息中心主任谢广军认为,当时企业内部管理环境还没到集成的层次。另外,当时国外ERP软件的本土化工作还不够充分,企业上ERP有很大的风险。此后,“燕京啤酒”开始与冶金部自动化院合作,自主开发销售管理软件,并于1996年在企业内部进行了推广应用。
在之后的几年间,“燕京啤酒”在财务模块、销售管理模块的使用方面日趋成熟。但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划,各应用系统之间没有统一的数据接口,形成了“信息孤岛”。
1999年,“燕京啤酒”控股江西吉安啤酒厂,开始进军全国市场。公司在运营中产生的信息量快速增多,公司内部信息传递、生产过程控制也出现了一定的困难,手工处理方式带来的各种弊端开始显露。为解决问题,“燕京啤酒”决定采用“用友ERP-U8系统”。
第四类:企业信息化从零开始,虽然推进困难,但不会遇到系统整合问题。
代表企业:山西中条山
信息化历程:山西中条山有色金属有限公司信息化相对较晚,在2002年打算实施金蝶财务软件之前在信息化方面一穷二白。
按照中条山最初的规划,项目的一期以财务系统实施为主。然而在具体的实施中,却发现产生财务信息的物流阶段才是最薄弱的环节。因此首先实施了物流信息化。由于企业本身管理体制较为落后,因此信息化之前的管理协调工作花费了较多时间。为慎重起见,中条山将财务与物流系统分期实施,并花费7个月的时间实施物流系统,这在企业信息化领域并不多见。目前,中条山在积极推进集团财务软件。由于信息化基础薄弱,虽然企业实施难度不小,但并没有遇到系统整合的问题。
编后:慧眼何在
尽管中小企业信息化存在诸多困难,但各软件厂商仍乐此不疲。国内软件巨头用友近半年来抓住一切机会在宣扬“ERP普及时代的到来。”金蝶也不甘落后,乘着与IBM合作之机,正抓紧将对各用户的服务做深做透。此外,ASP在江浙、广东一带的应用已初见成效,点击科技等协同软件厂商也开始针对企业级用户展开攻势,希望中小企业在无力实施ERP的时候能先通过协同办公解决一些沟通方面的问题。
这诸多的选择真有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意思。对于很多没有IT人员的中小企业,要想把手里捏出汗的一点钱拿出来选择投资对象,难度可想而知。
在我们能了解到的企业中,没有哪两家信息化的过程是完全相同的。投资之后是否存在浪费,并不在于这些系统后来是否被废除而更换成其他的系统,而在于在上线之后是否真正得到了应用。一家中型企业在实施库存软件之后,1个月节省的资金就能超过软件本身的价值。因此,中小企业除了考虑选择谁,也要对自己的实施能力有所考虑。
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小企业可以随意选择市场上比较有名的任何软件。在选择之前,即使知道自己在短期内只应用其中的某一个模块,但在长期规划方面仍要有一定的考虑。以免在之后整合的过程中出现问题。
无论什么软件,叫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实现什么功能。ERP被翻译成企业资源规划,但是国内真正实现企业内资源合理规划的又有几个?所以,中小企业也不必在概念上斤斤计较,这也不是咱的优势。把握住自己的需求最重要,也最难。而一旦深谙此道,则无论软件市场如何千变万化,企业都不会走冤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