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如养花

来源 :信息教研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k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些养花人总是恨不得花一天就会长大,不断地施肥、浇水。但适得其反,花越长越弱,过了几天花也就死了,而死的原因是花的根已经变烂了。其实,育人也是一个道理。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普天下父母、老师的共同心愿。于是乎,每当放学前,幼儿园、小学甚至于一些初中学校门口总是聚集着密密麻麻的人群,迫不及待地注视着校园,等待着校园的打开,在那样的目光里,似乎全部的希冀都在那一墙之隔的校园里。
  而每年的高考期间,在考场外焦急等待孩子的一幕幕都不断重演。面对这一道道风景线,我们是否思考过?当今的孩子拥有的爱是否太多太多?过多的爱,来自过高的期望值。然而,仅仅有爱,就能实现心中的愿望吗?其实,实践早就有了证明:我们一家人对野生兰花精心照料,导致了它的凋零;动物园里的饲养员对动物呵护有加,并没有赋予它足够的生存能力,去面对适者生存的挑战。因此,仅仅有爱是不够的,溺爱更是适得其反。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过:“父母对子女的爱如果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过分的溺爱,虽然也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溺爱孩子的父母往往是“生了男孩怕学坏,生了女孩怕受害”,“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房间弄乱了,父母来收拾整理;功课不好了,父母去操心弥补;遇到困难时,有父母来帮忙摆平。父母恨不得天天待在孩子身边,陪读、接送、包办、代替,这也不许去,那也不许做。对孩子的干涉过多,越俎代庖,限制孩子的活动,束缚了孩子的思想,影响了孩子的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下,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中,想把孩子培养成才,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法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思想家卢梭,从反面阐述过一句教子格言: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那就是百依百顺。因为在百般呵护下长大的孩子,到了社会上常常表现得十分脆弱、无能。
  我们应该想到,孩子总有一天要离开父母这躲避风雨的安全港湾,飞向蓝天、海洋。我们今天赋予孩子的一切,是否能够应对明天暴风骤雨般的充满竞争的生存环境呢?
  作为教育战线的一员,也许大家都有同感: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领导再到教师,人人都树立“安全第一”、“安全重于泰山”的意识,时时刻刻绷紧安全这根弦,这本无可厚非。然而,一旦某所学校出了一件小小的安全事故,哪怕是很正常的意外事件,大家先是会有“狼来了”的惶恐心理,然后是自上而下的“拉网式”检查,层层签订安全责任状,“唐僧的紧箍咒又念紧了些”,学生的行动又受到了进一步的限制,甚至是禁止。为了“安全”二字,我们不也在围成一道道“篱笆”,编制一个个“笼子”吗?如果因为溺水事件,而禁止下河游泳;因为交通事故,而禁止外出参观;因为雷电伤人,而禁止学生雨天外出,那么,这样的管理,无疑是以牺牲学生某一方面能力的发展为代价的。笼中之鸟的确安全多了,可是,笼中之鸟终究是要回归大自然的。一旦放飞大自然,习惯了笼中生活的鸟又将如何生存呢?
  育子的艰辛,教育的困惑,既为人父又为人师的我感触颇多。我也曾犯下了像养野生兰花那样的错误。一种题型练过一两次后,就觉得学生应该能够掌握,否则,就心中不快。课堂上学生开小差了,课间学生淘气了,课后学生偷懒了,马上来个川剧的变脸……如此的例子真是比比皆是、举不胜举。张文质老师说:“教育是慢的艺术。”我想,教育不仅需要爱心,还需要耐心,既要戒骄,也要戒躁。难怪大家总觉得当教师的太累,每天都有气受,然而这气究竟来自哪里,是学生给的,还是自找的?今天一反思,我不由得暗自发笑。
  有人说,教师的工作像一个个根号,一本本教案、一叠叠作业、一件件琐事为他的青春无数次开平方;而我则要说教师这个职业像一个复杂的单句,爱心是定语,耐心是状语,诚心是补语,童心是插入语。有道是“爱可熔石,诚能感天”,“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将心比心,豁然开朗”嘛!
  育人如养花,不仅仅是爱,而是加了很多个定语的爱!
  这样的管理,无疑是以牺牲学生某一方面能力的发展为代价的。笼中之鸟的确安全多了,可是,笼中之鸟终究是要回归大自然的。一旦放飞大自然,习惯了笼中生活的鸟又将如何生存呢?
其他文献
介绍了某钢厂为提高脱硫铁水液面检测的准确度所研发的一种基于变频器数据自动采集、判断的新检测方法,具有快速、高效、准确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