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开有机化学实践课,注重学生职业素养教育

来源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unfeng8904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职业院校的学生要注重职业素养教育。有机物的空间结构十分复杂,学生不能深入认识,给进一步理解有机物的性质带来困难,只能死记硬背,进而失去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我尝试了一次让学生亲自动手搭建一些有机物球棍模型的实践课,事实证明这次实践课非常成功,学生普遍充满热情,兴趣浓厚,轻松地达到了预期效果,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化学实践课 球棍模型 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a)-0110-02
  职业素养教育是职业院校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性专门技术人才的重要内容,也是职业教育体现自身特色的关键环节,更是以就业为导向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显然,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职业素养教育。
  有机化学是医药卫生类中等职业学校药剂专业的一门十分重要的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1]。根据“结构决定性质”这一规律,只有深入认识有机物的结构,才能更好地学习掌握有机物的性质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药剂专业的学生,深入认识有机物的结构,还有助于学生对药物结构和性质的理解。而有机物的结构十分复杂,绝大多数是空间立体结构,只有极少数是平面结构。这对中职学生来说,理解起来相当困难。因此在讲述有机物结构时,为帮助学生想象和认识,教师通常会给学生展示一些有机结构图片或者已经搭建好的有机物结构模型。学生只是看看,印象并不深刻,过目就忘,很难形成抽象思维,更不用说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了。学生不能深入认识有机物的结构,给进一步理解有机物的性质带来了不少的困难,只好死记硬背,进而对有机化学课失去兴趣,甚至放弃这门课程的学习。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决定给学生增开一次实践课,课程的内容就是让学生亲自动手搭建一些有机物的球棍模型。所谓球棍模型[2],又叫凯库勒模型,就是用不同颜色、大小的小球分别代表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用短棍代表化学键,在小球上开有一定数目的孔,可以通过短棍连接起来。通常用黑球代表碳原子,小球上开有4个孔,表示能形成4个化学键;用白球代表氢原子,小球上开有1个孔,表示能形成1个化学键。球棍模型虽不能反映分子的真实形状,但能表示出有机物分子中原子间的连接次序和方式以及在空间的相对位置,制作简单、比较直观、使用方便,对于学生认识有机化合物复杂的空间结构很有帮助。
  我希望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把对有机物的结构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掌握有机物的性质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打好基础,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以下是我在本次课中的几点做法和体会,请同行们参考、批评、指正。
  1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顺利实践的有力保证
  众所周知,备好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备课既包括备教学内容,又包括备教学对象即学生。通过调查我发现,现在的中职学生知识基础比较差、学习热情不高、兴趣不浓厚,遇到困难极易退缩、放弃。而且他们基本上没有受过立体思维方面的训练,空间想象力普遍比较差,根本想象不出有机物的空间结构。为了达到预期效果,我在互联网上找了一些相关有机物的模型图片,又利用flash软件和专业的化学软件制作了几种有机物的三维结构动画,作为教学辅助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播放。这种直观、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为学生顺利地完成实践活动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2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主动参与实践的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相当必要的,同时这也是使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动力。对化学学科而言,化学实验以其生动、直观、鲜明的特征,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作用,学生也乐于实践,这是非常有利于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开设一些相关的、有趣味性的实验,把某些验证性的实验改进为设计型、探索型的实验,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来,对学生的实践成果及时地进行鼓励,使学生在实践中产生成就感,进而产生学习兴趣。教育家第斯多惠民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只有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才有可能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3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其实现有效实践
  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实现有效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我始终在学生中巡视、指导。当发现有学生遇到困难、搭不出时,注重启发,利用课前准备的模型图片和三维动画,通过观察、提示、讨论等形式帮他找到问题之所在,使他能独立、有效地完成实践活动,而不是教师简单地手把手教他如何搭建模型。这样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又使学生真正从被动、消极的接受者变成积极、主动的参与者。
  4 实践和理论相联系,理论是实践的基础
  在实践过程中,我会适时提出一些相关问题,使学生能够把自己的实践和所学的理论知识相联系,避免了二者的脱节。比如当学生拿到搭建球棍模型的材料—— 小球和短棍时,我请他们首先观察并思考:“不同颜色的小球大小不同,小球上的开孔数目也不同,在搭建模型时如何选择?”引导学生联系到学过的“有机物的结构特点”上,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了。又如在学生搭建出两种乳酸对映异构体模型之后,请他们写出相应的费歇尔投影式,引导学生把模型和费歇尔投影式的写法联系起来。这样既促进了学生有效地完成实践活动,又充分发挥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5 让事实说话,用实践验证理论
  国外研究表明,一个人的知识能力有80%是通过亲身体验得到的。我国也有一句古老的格言:我听,我忘记;我看,我记得;我做,我理解。知识的掌握也是这样,如果学生只是听到,很容易忘记;如果能看到,学习的效果就会好很多;如果能亲自做到,那么效果自然会更好。这也是各门学科在讲授理论的同时要开设实践课的原因。当学生搭建出甲烷、乙烯的模型时,碳原子不同的杂化状态、空间形状自然就呈现出来了;当学生搭建出乳酸的两种对映异构体模型时,实物和镜像的关系,一目了然。让事实说话,用自己的实践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胜过教师过多的解释,学生也不必再死记硬背了。
  6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实践为理论服务
  实践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实践为理论服务。因此,在所有的模型都搭建完成时,我把问题引向深入:“为什么同分异构体的性质不同?”“为什么表示有机物时常用结构简式而不是分子式?”这时看着自己亲手搭建的模型,回想着刚才的搭建过程,学生们几乎是异口同声的回答:“因为它们的结构不同!”“因为有机物同一个分子式可以表示不同的分子!”这时的学生对有机物的结构已经有了深入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掌握有机物的性质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事实证明这次实践课非常成功,学生普遍充满热情、兴趣浓厚,实现了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3],轻松地达到了预期效果。不过课堂中我也发现了问题:一是学生的动手能力急需提高,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现象,看起来很简单的事情,做起来就难了,这需要我们在以后的课堂上尽量多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二是有个别学生只浮于表面,把这节课当成了纯粹的手工课,没有把自己搭的模型与有机物的结构联系起来,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这需要我们在课堂上加强指导和引导。
  增开这次化学实践课,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对有机物的结构有了深入认识,为有机化学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药剂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 高坤,李瀛.有机化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其他文献
本文针对物流系统绩效衡量中的成本进行分析,从物流成本的特点及确认方法入手,阐述了服装生产企业在进行物流管理过程中如何衡量物流成本及衡量的要点。
本文在定义同一横列一次与多次移圈概念的基本上,对应地给出了凤尾花的两种编织方法与具体编织步骤,同时还比较了这两种编织方法。
上好物理实验课,结合物理课程与相应专业课程的联系,打好电学基础,起到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的纽带作用,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为目标,根据学生就业岗位群的知识需求入手来培养和
日前,笔者在华芳集团棉纺公司看到,一辆辆满载设备的大卡车驶入厂区,工人们正小心翼翼地将设备一件件卸下来。上前一打听,原来是引进的全自动络筒机。该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自动
目的:观察联用两种结核抗体检测方法对肺结核病人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76例活动性肺结核病人(实验组)和49例非结核患者(对照组),采用两种结核(tuberclebacillus,TB)抗体检测
中日甲午战争过去120多年了,但这场战争所造成的影响仍然没有完全消弭,尤其是对冷战后的东北亚国际关系存在种种影响因素。处理中日关系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为此需要我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