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问题”导学设计是我国语文教育界发扬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吸收问题教学法的合理内核,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动学生整体性、主动性阅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设计。华东师范大学的倪文锦教授首次在高等师范教材中将“主问题”以教学法的形式予以肯定和确立:“主问题,指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能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
语文“主问题”阅读教学实践是以自主学习为主要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它是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启发讨论式教学,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师生间的良性互动,还语文课堂生动活泼的本来局面的教学改革。
我在语文主问题阅读教学中的教学程序是:预习提问——设计重构——问题研讨——总结归纳。
1.预习提问。我要求学生首先认真阅读文本,然后提出至少三个有价值的问题,并以“预习问题本”的形式上交。这些问题包括文本核心问题、子问题以及一些评价性问题。
2.设计重构。我通过批阅学生的问题大体了解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基础,然后对问题分类整理,挑选出能结构课堂教学进程的核心的问题,对教学设计进行重新调整,设计少而精的关键问题组织阅读教学。这样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推动学生的有效学习。
3.问题研讨。我根据主问题为学生学习探究提供尽可能充分的时间,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能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由于问题从学生中来,教学有了针对性,就会给自主探究增添无限的乐趣和动力,形成了开放又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当然,要引导学生把问题的焦距盯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关键点上,紧扣主问题,对学生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适当启发与点拨。
4.总结归纳。学生讨论主问题完毕后,并不等于学习的结束,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加以整体建构,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
批阅学生的“预习问题本”目的是更好地掌握学情,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当然,这样的工作量毕竟太大。可以收取一部分同学的问题来作为参考,更重要的是教师依据文本进行导学问题的精心预设,以期精彩的课堂生成。这里举几个课堂问题解决实例:
对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阅读中,有同学提出“‘谁主沉浮?’是反问句,还是设问句?”这涉及到对作者写词时的思想倾向的探讨。对徐志摩《再别康桥》的阅读中,有同学提出“作者写柳树,为什么写成‘金柳’,而没有写成‘绿柳’,为什么又写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涉及到诗歌意象及其修饰语的选取以及对作者思想倾向的探讨。
对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阅读中,有同学提出“为什么是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而不是今天?”这涉及到诗歌的主旨理解。
对沈从文《边城》的阅读中,有同学提出“文中描写到翠翠情窦初开,可是翠翠的情窦该不该开?”这个问题反映了学生普遍的思想状况和人物形象思想状况的落差,抓住这个问题因势利导,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落实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在课堂的问题解决中,问题本身来源于学生对已知知识基础上的未知探索,再将问题提交到全班进行分组讨论或者集体讨论,推进生生对话或者师生对话,最终促成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这样的问题解决形式就是“问题来自于学生,又回到学生中去”的形式,这样的教学设计就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设计。
(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后续研究成果,课题鉴定号:GSJK[2011]GD275)
石杰,杨仟林,教师,现居甘肃张掖。
语文“主问题”阅读教学实践是以自主学习为主要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它是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启发讨论式教学,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师生间的良性互动,还语文课堂生动活泼的本来局面的教学改革。
我在语文主问题阅读教学中的教学程序是:预习提问——设计重构——问题研讨——总结归纳。
1.预习提问。我要求学生首先认真阅读文本,然后提出至少三个有价值的问题,并以“预习问题本”的形式上交。这些问题包括文本核心问题、子问题以及一些评价性问题。
2.设计重构。我通过批阅学生的问题大体了解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基础,然后对问题分类整理,挑选出能结构课堂教学进程的核心的问题,对教学设计进行重新调整,设计少而精的关键问题组织阅读教学。这样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推动学生的有效学习。
3.问题研讨。我根据主问题为学生学习探究提供尽可能充分的时间,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能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由于问题从学生中来,教学有了针对性,就会给自主探究增添无限的乐趣和动力,形成了开放又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当然,要引导学生把问题的焦距盯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关键点上,紧扣主问题,对学生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适当启发与点拨。
4.总结归纳。学生讨论主问题完毕后,并不等于学习的结束,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加以整体建构,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
批阅学生的“预习问题本”目的是更好地掌握学情,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当然,这样的工作量毕竟太大。可以收取一部分同学的问题来作为参考,更重要的是教师依据文本进行导学问题的精心预设,以期精彩的课堂生成。这里举几个课堂问题解决实例:
对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阅读中,有同学提出“‘谁主沉浮?’是反问句,还是设问句?”这涉及到对作者写词时的思想倾向的探讨。对徐志摩《再别康桥》的阅读中,有同学提出“作者写柳树,为什么写成‘金柳’,而没有写成‘绿柳’,为什么又写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涉及到诗歌意象及其修饰语的选取以及对作者思想倾向的探讨。
对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阅读中,有同学提出“为什么是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而不是今天?”这涉及到诗歌的主旨理解。
对沈从文《边城》的阅读中,有同学提出“文中描写到翠翠情窦初开,可是翠翠的情窦该不该开?”这个问题反映了学生普遍的思想状况和人物形象思想状况的落差,抓住这个问题因势利导,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落实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在课堂的问题解决中,问题本身来源于学生对已知知识基础上的未知探索,再将问题提交到全班进行分组讨论或者集体讨论,推进生生对话或者师生对话,最终促成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这样的问题解决形式就是“问题来自于学生,又回到学生中去”的形式,这样的教学设计就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设计。
(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后续研究成果,课题鉴定号:GSJK[2011]GD275)
石杰,杨仟林,教师,现居甘肃张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