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强调: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也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体验性学习。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用心灵去感悟。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课标》精神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呢?
一、转变学习方式,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
1、教学与课程的关系
现在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的知识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它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完成自己教案中设定的内容,更是课程的创造和开发。教学过程应成为课程内容的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的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在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习新知识,习得学习的基本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教学既重结论,又重过程
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学科的探究方法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既重结论又重过程的教学方法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积极倡导的,因为这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
4、教学既要关注学科,更要关注人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科,更要关注人。在新课程实施中,要求我们去关注具有独特个性的、活生生的人,要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要关注他们的情感,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人格养成。关注人的结果,会使教学过程成为道德表现和人格的体验,会使知识学习过程成为道德的提升和人格养成的过程。
二、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深刻的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习惯是一种学习动力定型,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小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要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预习、阅读、习作等习惯的养成,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严格要求,逐步培养。
1、预习习惯
要讲清各年级的预习要求,指导预习方法。预习要求明确后,就要建立检查机制,确保预习质量。生字词的检查主要通过抽读、听写的形式完成字词句的理解。问题的提出,可通过质疑问题环节表现出来。这样,每节课都要检查预习效果,严格要求,持之以恒,学生的预习习惯就可以得到培养。
2、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包括喜欢阅读、经常读书、会默读、喜爱图书、爱护图书等。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要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使他们喜欢读书读报,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书边做记号,养成读书做笔记的习惯。也可以摘抄好词佳句,精彩段落和有关知识,也可以写读后感。
3、良好的习作习惯
习作习惯是指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勤于动笔,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鼓励他们自己去观察,并要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使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把握事物的特征,比较事物的异同,发现事物的联系。
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平等中的首席,而不是一锤定音的绝对权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或学习中出现的某种情况,给予示范,或予以点拨,或组织讨论、辩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也可以采用表演等方式帮助学生感悟语文内容,突破学习上的难点。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感受。因为语文学习是一种个体化行为,由于每个人生活经验的不同,认识水平的差异,即使是阅读同一个文本,也会有不同的看法。
四、切实开展好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语文实践活动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还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语文实践活动的形式各种各样,活动的开展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社区资源、校园文化等紧密结合。
面对新课改,我们要牢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使其能更好的适应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课标》精神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呢?
一、转变学习方式,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
1、教学与课程的关系
现在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的知识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它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完成自己教案中设定的内容,更是课程的创造和开发。教学过程应成为课程内容的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的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在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习新知识,习得学习的基本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教学既重结论,又重过程
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学科的探究方法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既重结论又重过程的教学方法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积极倡导的,因为这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
4、教学既要关注学科,更要关注人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科,更要关注人。在新课程实施中,要求我们去关注具有独特个性的、活生生的人,要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要关注他们的情感,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人格养成。关注人的结果,会使教学过程成为道德表现和人格的体验,会使知识学习过程成为道德的提升和人格养成的过程。
二、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深刻的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习惯是一种学习动力定型,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小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要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预习、阅读、习作等习惯的养成,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严格要求,逐步培养。
1、预习习惯
要讲清各年级的预习要求,指导预习方法。预习要求明确后,就要建立检查机制,确保预习质量。生字词的检查主要通过抽读、听写的形式完成字词句的理解。问题的提出,可通过质疑问题环节表现出来。这样,每节课都要检查预习效果,严格要求,持之以恒,学生的预习习惯就可以得到培养。
2、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包括喜欢阅读、经常读书、会默读、喜爱图书、爱护图书等。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要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使他们喜欢读书读报,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书边做记号,养成读书做笔记的习惯。也可以摘抄好词佳句,精彩段落和有关知识,也可以写读后感。
3、良好的习作习惯
习作习惯是指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勤于动笔,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鼓励他们自己去观察,并要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使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把握事物的特征,比较事物的异同,发现事物的联系。
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平等中的首席,而不是一锤定音的绝对权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或学习中出现的某种情况,给予示范,或予以点拨,或组织讨论、辩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也可以采用表演等方式帮助学生感悟语文内容,突破学习上的难点。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感受。因为语文学习是一种个体化行为,由于每个人生活经验的不同,认识水平的差异,即使是阅读同一个文本,也会有不同的看法。
四、切实开展好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语文实践活动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还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语文实践活动的形式各种各样,活动的开展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社区资源、校园文化等紧密结合。
面对新课改,我们要牢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使其能更好的适应未来的学习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