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船舶工业是发展航运产业的重大装备制造业,是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密集型现代工业,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外向度高,发展船舶制造业有利于拉动其它行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扩大出口;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带动相关产业和技术研发的扩展,特别是船舶市场和航运市场的发展。
一、铜陵现有船舶生产企业情况
据统计,铜陵现有小型造船企业有十多家,生产时间三年以上的有四家,分别是铜北造船有限责任公司、市大通造船厂、金洋造船厂、盛华造船厂,仅能制造维修5000吨级左右的船舶;占地约200亩,使用岸线约1000米,部分船厂在《铜陵港口总体规划》中属搬迁对象,铜北造船公司位于江北,土地属于枞阳县;由此可见,作为滨江城市,铜陵船舶工业不但落后于全国,即使与周边县、市相比,也存在较大的差距。虽然铜陵区位优势明显、条件优越、配套产业发达,但毕竟船舶行业基础薄弱,企业规模小、分布散、技术低;再加上目前周边城市,如安庆、芜湖、池州等地大力新建大型修造船设施和基地,对我市的船舶工业形成了一定的挤压,加快铜陵船舶工业的发展更是显得极为紧迫;从行业管理来看,由于船舶工业属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许可管理,在铜陵没有专门的行业协会或管理部门,也没有发展规划,对市场动态性、复杂性没有部门来谋划,对船舶工业的战略发展没有思考,特别是铜陵船舶工业在市场经济中竞争优势没有挖掘,风险规避没有对策,主要表现在;一是船舶工业对长江岸线利用不高,各部门、各单位各自为政,致使岸线乱用,船厂布局不合理;二是国内缺乏从可行性研究和不可行性研究两方面对长江岸线船厂进行选址分析的理论,学科发展不充分,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没有科学技术的支撑则难以取得好的效果;三是船厂规划中涉及的相关问题,包括船厂生产模式、布置选型、绿色造船理念应用等,在建设之初没有提出具体方案,没有进行总体设计;四是船厂生产模式,呈现“大而全”、“小而全”的模式,在产品开发、加工、市场营销三个基本环节上出现加工体系大,研发和市场营销体系小的现象。这种模式往往造成企业投资负担重、建设周期长、管理效率低,最终使企业丧失竞争力。铜陵有着丰富的长江岸线,但造船业相对薄弱,若完全以市场经济模式来发展、规划布局铜陵的长江岸线,发展船舶工业,对铜陵的经济转型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铜陵岸线资源基本概况
铜陵位于长江下游右岸,为安徽省五大港口之一,长江岸线从青通河口至复兴圩段,总长59公里,另有洲区70多平方公里,岸线105公里,建港条件优越,具备建设包括万吨级深水泊位的岸线,是长江流域最后一个可建万吨级泊位的港口。根据《铜陵港口总体规划》,可规划建港岸线长52公里,其中大型码头(5000~10000吨)岸线长11.2公里,中型码头(3000~5000吨)岸线长4.5公里(大江2.5公里,右汊2.0公里),中小型码头(1000~3000吨)岸线长8.3公里,汀家洲小江内可规划建设小型码头岸线长19.7公里,复兴圩段可规划建设大型码头岸线长8.4公里。左岸灰河口~土桥段,可规划建港岸线长2.6公里。目前长江干线铜陵~南京航道(皖河口——燕子矶)维护标准尺度(长宽深)306.0公里100米5米,其中,现在的维护水深为洪水期(6~9月)7.5米,中水期(4、5、10、11月)6 米,枯水期(12、1、2、3月)5米,规划航道按6m维护。远期规划结合长江口航道治理工程,逐步使1万吨级海轮通至铜陵。
三、铜陵发展船舶工业的优势
铜陵发展船舶工业具有四大优势:一是岸线资源。铜陵长江岸线从郊区青通河口至铜陵县西联乡复兴圩,总长59公里,岸坡稳定,沿江开发空间大,水陆建港条件优越,具备建设包括万吨级深水泊位的岸线,是长江流域最后一个可建万吨级泊位的港口。二是体制机制。我市将设立保税区,可依托保税区功能和政策优势,在修造船设备展示、展销和国际采购方面加快发展;三是区位优势。铜陵毗邻“长三角”,承东启西,通江达海,是安徽沿江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承接资本和产业转移的前沿,适合沿海及长三角地区船舶工业的梯度转移。四是配套能力。长江沿岸钢铁工业十分发达,分布着宝钢、武钢、马钢等特大型钢铁企业,同时,零部件生产企业众多,如船用柴油机、仪器、仪表等。五是成本优势。铜陵工业基础实力雄厚,其主导产业除有大型企业铜陵有色外,还有化工、电子、电线电缆、电工器材和机械行业,还有工业设计研究院二所,水陆域交通便捷,电力供应充足,劳动力资源丰富。
四、铜陵拟建船舶工业园区的选址方案比较
1、郊区和悦洲选址方案
该选址位于南部城区大通镇和悦洲,四面紧邻长江,有岸线14.5公里,土地面积为9平方公里。目前大通镇已建有大通造船厂,按港口规划远期需要搬迁,可搬迁到和悦洲。该选址地势平坦,岸滩稳定,主航道深泓一侧岸线前水深20米以上,水域开阔,航道顺直,船舶进出便捷,可以造5万吨左右的船舶,宜建设大型船舶工业园区,实行圈区管理。缺点是该地有国家级淡水豚保护区,陆域道路不通。
2、铜陵县老洲选址方案
该选址位于主城区西侧老洲乡,紧邻主城区,四面紧邻长江,有岸线37.3公里,土地面积为31平方公里。该选址地势平坦,岸滩稳定,深泓一侧岸线前水深-10米以上,宜建设大型船舶工业园区。缺点是航道水域狭小,陆域道路不通,离主城区近,噪音干扰大。
3、铜陵县西联乡选址方案
该选址位于主城区的北侧西联乡,一面长江,有岸线19公里,土地面积为90平方公里。可规划建设船舶工业园区。陆域条件好,道路畅通,基础设施条件好。该选址地势平坦,岸滩稳定,缺点是处在汊道内,枯水期航道十分狭窄,可作为小型修造船项目发展预留岸线。
4、铜陵县胥坝乡选址方案
该选址位于我市主城区北侧17公里的江心洲上,土地总面积为111.57平方公里,其中江域面积25.07平方公里,陆地面积86.50平方公里。该选址地势平坦,岸滩稳定,深泓一侧岸线前水深-10米以上,宜建设大型船舶工业园区;选址用地位置相对独立,且距离城市中心区较远,对城市环境影响较小。产业用地较为充足,发展空间较大,但是,工业基础较为薄弱,基础设施条件一般,现状道路、水、电、气等各类基础设施条件较差。
综上所述,笔者推荐在铜陵县胥坝乡选址建设铜陵船舶工业园区。
五、对策与建议
蓝色经济是本世纪的重要标志,开发海洋、维护权益将成为当前我国战略重要内容,能否抓住机遇,为我市船舶工业寻找市场蓝海,是船舶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一是成立市船舶工业发展领导小组,将造船工业列为重点发展产业,并在《铜陵港口总体规划》中规划预留深水岸线,用于发展万吨级以上船舶制造园区;组织编制铜陵市船舶工业发展规划,明确我市船舶工业的发展方向、定位、发展目标、重点产品和配套产品。二是立足于我市船舶工业的发展实际,并与相关规划作好衔接,合理确定船舶工业发展途径,力争经过5至10年的努力,把铜陵打造成为全省重要的现代化船舶工业基地或营销基地,基本建立与船舶工业发展相适应的船舶配套工业、营销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三是借助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将船舶工业列为招商引资的重点产业,加强产业链招商引资力度,探索利用外资新形式,加快引进外资研发机构、高端船舶制造项目;推进部门协同合作,出台政策指导意见,在发展壮大船舶制造及配套产业方面统一认识,形成合力。四是加强配套支撑产业发展,培育涉船服务业,拉长船舶产业链;重点培育造船材料配送中心,建立船舶交易平台,大力发展船舶维修、改装服务,发展绿色拆船业。建设生产经营信息化系统,支持船舶修造企业探索数字化设计、自动化制造和智能化营销。五是加大资金扶持,支持符合转型升级方向的船舶工业基地建设,发挥好财政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强化税收政策清理与创新,支持船舶出口;强化金融支撑,完善融资环境,大力促进融资模式创新。六是强化人才建设,依托现有二所设计研究院加大船舶工业的高端人才引进、人才基地建设、人才队伍培养,以人才引进与培养为重点,大规模开发人才,提高人才素质。七是建立行业管理,实行经济运行情况监测、分析及管理,进一步关注行业发展的前瞻性、趋势性问题,并利用行业内各种信息渠道,及时通报国际航运及船舶市场动态;加强行业管理,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学会作用,推进船舶工业平稳发展。
一、铜陵现有船舶生产企业情况
据统计,铜陵现有小型造船企业有十多家,生产时间三年以上的有四家,分别是铜北造船有限责任公司、市大通造船厂、金洋造船厂、盛华造船厂,仅能制造维修5000吨级左右的船舶;占地约200亩,使用岸线约1000米,部分船厂在《铜陵港口总体规划》中属搬迁对象,铜北造船公司位于江北,土地属于枞阳县;由此可见,作为滨江城市,铜陵船舶工业不但落后于全国,即使与周边县、市相比,也存在较大的差距。虽然铜陵区位优势明显、条件优越、配套产业发达,但毕竟船舶行业基础薄弱,企业规模小、分布散、技术低;再加上目前周边城市,如安庆、芜湖、池州等地大力新建大型修造船设施和基地,对我市的船舶工业形成了一定的挤压,加快铜陵船舶工业的发展更是显得极为紧迫;从行业管理来看,由于船舶工业属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许可管理,在铜陵没有专门的行业协会或管理部门,也没有发展规划,对市场动态性、复杂性没有部门来谋划,对船舶工业的战略发展没有思考,特别是铜陵船舶工业在市场经济中竞争优势没有挖掘,风险规避没有对策,主要表现在;一是船舶工业对长江岸线利用不高,各部门、各单位各自为政,致使岸线乱用,船厂布局不合理;二是国内缺乏从可行性研究和不可行性研究两方面对长江岸线船厂进行选址分析的理论,学科发展不充分,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没有科学技术的支撑则难以取得好的效果;三是船厂规划中涉及的相关问题,包括船厂生产模式、布置选型、绿色造船理念应用等,在建设之初没有提出具体方案,没有进行总体设计;四是船厂生产模式,呈现“大而全”、“小而全”的模式,在产品开发、加工、市场营销三个基本环节上出现加工体系大,研发和市场营销体系小的现象。这种模式往往造成企业投资负担重、建设周期长、管理效率低,最终使企业丧失竞争力。铜陵有着丰富的长江岸线,但造船业相对薄弱,若完全以市场经济模式来发展、规划布局铜陵的长江岸线,发展船舶工业,对铜陵的经济转型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铜陵岸线资源基本概况
铜陵位于长江下游右岸,为安徽省五大港口之一,长江岸线从青通河口至复兴圩段,总长59公里,另有洲区70多平方公里,岸线105公里,建港条件优越,具备建设包括万吨级深水泊位的岸线,是长江流域最后一个可建万吨级泊位的港口。根据《铜陵港口总体规划》,可规划建港岸线长52公里,其中大型码头(5000~10000吨)岸线长11.2公里,中型码头(3000~5000吨)岸线长4.5公里(大江2.5公里,右汊2.0公里),中小型码头(1000~3000吨)岸线长8.3公里,汀家洲小江内可规划建设小型码头岸线长19.7公里,复兴圩段可规划建设大型码头岸线长8.4公里。左岸灰河口~土桥段,可规划建港岸线长2.6公里。目前长江干线铜陵~南京航道(皖河口——燕子矶)维护标准尺度(长宽深)306.0公里100米5米,其中,现在的维护水深为洪水期(6~9月)7.5米,中水期(4、5、10、11月)6 米,枯水期(12、1、2、3月)5米,规划航道按6m维护。远期规划结合长江口航道治理工程,逐步使1万吨级海轮通至铜陵。
三、铜陵发展船舶工业的优势
铜陵发展船舶工业具有四大优势:一是岸线资源。铜陵长江岸线从郊区青通河口至铜陵县西联乡复兴圩,总长59公里,岸坡稳定,沿江开发空间大,水陆建港条件优越,具备建设包括万吨级深水泊位的岸线,是长江流域最后一个可建万吨级泊位的港口。二是体制机制。我市将设立保税区,可依托保税区功能和政策优势,在修造船设备展示、展销和国际采购方面加快发展;三是区位优势。铜陵毗邻“长三角”,承东启西,通江达海,是安徽沿江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承接资本和产业转移的前沿,适合沿海及长三角地区船舶工业的梯度转移。四是配套能力。长江沿岸钢铁工业十分发达,分布着宝钢、武钢、马钢等特大型钢铁企业,同时,零部件生产企业众多,如船用柴油机、仪器、仪表等。五是成本优势。铜陵工业基础实力雄厚,其主导产业除有大型企业铜陵有色外,还有化工、电子、电线电缆、电工器材和机械行业,还有工业设计研究院二所,水陆域交通便捷,电力供应充足,劳动力资源丰富。
四、铜陵拟建船舶工业园区的选址方案比较
1、郊区和悦洲选址方案
该选址位于南部城区大通镇和悦洲,四面紧邻长江,有岸线14.5公里,土地面积为9平方公里。目前大通镇已建有大通造船厂,按港口规划远期需要搬迁,可搬迁到和悦洲。该选址地势平坦,岸滩稳定,主航道深泓一侧岸线前水深20米以上,水域开阔,航道顺直,船舶进出便捷,可以造5万吨左右的船舶,宜建设大型船舶工业园区,实行圈区管理。缺点是该地有国家级淡水豚保护区,陆域道路不通。
2、铜陵县老洲选址方案
该选址位于主城区西侧老洲乡,紧邻主城区,四面紧邻长江,有岸线37.3公里,土地面积为31平方公里。该选址地势平坦,岸滩稳定,深泓一侧岸线前水深-10米以上,宜建设大型船舶工业园区。缺点是航道水域狭小,陆域道路不通,离主城区近,噪音干扰大。
3、铜陵县西联乡选址方案
该选址位于主城区的北侧西联乡,一面长江,有岸线19公里,土地面积为90平方公里。可规划建设船舶工业园区。陆域条件好,道路畅通,基础设施条件好。该选址地势平坦,岸滩稳定,缺点是处在汊道内,枯水期航道十分狭窄,可作为小型修造船项目发展预留岸线。
4、铜陵县胥坝乡选址方案
该选址位于我市主城区北侧17公里的江心洲上,土地总面积为111.57平方公里,其中江域面积25.07平方公里,陆地面积86.50平方公里。该选址地势平坦,岸滩稳定,深泓一侧岸线前水深-10米以上,宜建设大型船舶工业园区;选址用地位置相对独立,且距离城市中心区较远,对城市环境影响较小。产业用地较为充足,发展空间较大,但是,工业基础较为薄弱,基础设施条件一般,现状道路、水、电、气等各类基础设施条件较差。
综上所述,笔者推荐在铜陵县胥坝乡选址建设铜陵船舶工业园区。
五、对策与建议
蓝色经济是本世纪的重要标志,开发海洋、维护权益将成为当前我国战略重要内容,能否抓住机遇,为我市船舶工业寻找市场蓝海,是船舶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一是成立市船舶工业发展领导小组,将造船工业列为重点发展产业,并在《铜陵港口总体规划》中规划预留深水岸线,用于发展万吨级以上船舶制造园区;组织编制铜陵市船舶工业发展规划,明确我市船舶工业的发展方向、定位、发展目标、重点产品和配套产品。二是立足于我市船舶工业的发展实际,并与相关规划作好衔接,合理确定船舶工业发展途径,力争经过5至10年的努力,把铜陵打造成为全省重要的现代化船舶工业基地或营销基地,基本建立与船舶工业发展相适应的船舶配套工业、营销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三是借助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将船舶工业列为招商引资的重点产业,加强产业链招商引资力度,探索利用外资新形式,加快引进外资研发机构、高端船舶制造项目;推进部门协同合作,出台政策指导意见,在发展壮大船舶制造及配套产业方面统一认识,形成合力。四是加强配套支撑产业发展,培育涉船服务业,拉长船舶产业链;重点培育造船材料配送中心,建立船舶交易平台,大力发展船舶维修、改装服务,发展绿色拆船业。建设生产经营信息化系统,支持船舶修造企业探索数字化设计、自动化制造和智能化营销。五是加大资金扶持,支持符合转型升级方向的船舶工业基地建设,发挥好财政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强化税收政策清理与创新,支持船舶出口;强化金融支撑,完善融资环境,大力促进融资模式创新。六是强化人才建设,依托现有二所设计研究院加大船舶工业的高端人才引进、人才基地建设、人才队伍培养,以人才引进与培养为重点,大规模开发人才,提高人才素质。七是建立行业管理,实行经济运行情况监测、分析及管理,进一步关注行业发展的前瞻性、趋势性问题,并利用行业内各种信息渠道,及时通报国际航运及船舶市场动态;加强行业管理,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学会作用,推进船舶工业平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