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专业公园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初步实践与思考

来源 :高等建筑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yueer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结合贵州大學城乡规划专业三年级公园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分析该课程教学存在问题,探讨教学改革的方法和过程,通过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手段对教学改革效果进行研究,并就如何深化改革提出建议。实践证明,公园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对构建城乡规划专业风景园林学知识体系,提高设计课教学质量,培养城乡规划专业新型人才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公园设计课程;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TU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7)06-0049-05
  2011年城乡规划学从原建筑学一级学科拆分出来,与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并列为一级学科,作为广义人居环境科学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学科之间的渗透与融和也越发重要。
  传统的规划院校多以物质形态规划为基础,建筑学主体课程偏多,风景园林学课程①[1]相对来说处于弱势地位。《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版)所确定的城乡规划专业10门核心课程中,需要涉及风景园林学原理相关知识的较多,包括城乡生态与环境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设计等[2]。在新型城市化背景下,风景园林学所强调的生态、低碳、可持续等研究方法,在当前城乡规划专业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公园设计课程作为风景园林学的核心课程,对城乡规划专业学生来说,是一个初步认识风景园林学的重要契机,同时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城乡规划学和建筑学的理解。
  一、 公园设计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
  贵州大学城乡规划专业背景为建筑类,大一大二学生的学习主要围绕建筑学展开,大三转入城乡规划学,公园设计课程在其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通过对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进行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59份,收回有效问卷46份),并结合授课经验,对公园设计课程教学问题归纳总结如下。
  (一)教学目的不明晰
  公园设计课程教学主要围绕课程本身展开,缺乏公园设计课程在城乡规划专业,特别是设计课程体系中所起作用的表述,没有解决学生“为什么要开设公园设计课”的疑惑,而是直接切入到“公园设计课学什么”。因此,大部分学生对该课程认识不足,认为公园设计课程对今后的学习帮助不大。
  (二) 课程选题不合理
  该课程选题为城市综合公园规划设计,项目基地位于贵阳市金阳新区,规划面积约130公顷,现已建成观山湖公园。选题不合理主要表现在:第一,场地调研便利程度较差。项目位于贵阳市城北,贵州大学位于城南,两者相距约23公里,加之中心城区交通状况较差,调研来回路上耗时约3~4个小时,即使学生在现状分析中发现调研有所不足,也很难开展二次调研进行弥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调研的深度和效果。第二,地块面积偏大。从功能单一、规模约10公顷的居住区设计转换到功能复合、规模约130公顷的城市综合公园设计,参与调查学生中的61%认为尺度混淆,有不适应感。第三,地块实际状况与地形图不匹配。项目地块现已建成观山湖公园,而设计课所使用的地形图为数年前未建设的原始地形图,学生要分析基地现状、要素和问题,只能进行想象,大大降低了现场调研的实际意义。
  (三)基础知识不完备
  公园设计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城乡规划和风景园林方面的基础知识,然而大一大二学生的学习主要围绕建筑学展开,没有单独开设风景园林方面的理论课,也没有在其他理论课上穿插讲解风景园林方面的基础知识。大三下期才开设景观学概论(必修)和植物造景(选修)课程。授课时间上,景观学概论课程与公园设计课平行开设,植物造景课程在公园设计课之后开设,公园设计课对有关景观方面的内容未提前涉及,调查中65%的学生认为公园设计的相关知识储备不足。
  (四) 设计课程之间衔接得不紧密
  公园设计课与其他设计课衔接得不紧密。公园设计课为城市规划设计三,先修课程分别为居住组团规划和居住小区规划,后修课程为校园规划,前后课程尺度跳跃性大。虽然考虑了建筑群组织从简单到复杂的递进关系,但作为复杂场地群设计的公园设计在其中显得比较突兀。
  以同为建筑类专业背景的西部院校重庆大学为例,其公园设计课同样安排在大三,先修课程为高校场地规划,后修课程为高校校园规划、居住小区规划,形成了场地尺度由小到大、建筑群体由简单到复杂、功能由单一到复合的递进关系[3]。
  (五) 授课安排不合理
  授课时间方面,公园设计课总课时56课时,教学计划为:理论讲授4学时,现场调研及调研汇报12学时,课程设计40学时。首先,理论讲授课时偏少,且主要内容集中在植物造景知识,缺少公园功能、布局、案例等知识的介绍。虽然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课下自学案例,但有25%的学生表示看不懂公园设计案例,不知如何学习案例的设计手法。其次,现场调研由学生自行组织开展,很难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基地调研往往只调研现状植物而忽视了地形水体,这种放羊式调研导致调研效率低下,收获有限。再次,设计课程中草图构思20课时、正图绘制20课时,时间安排前松后紧,略显不合理等。
  授课方式上,城市规划设计课程以前为大班制,即2名教师指导30名学生。自2016年改为小班制后,1名教师指导15名学生,且授课时间错开。据调查,54%的学生赞成大班制,认为大班制有机会听取不同教师的指导意见,也更有利于学生的交流。46%的学生赞成小班制,认为小班制教师的辅导更有针对性,也更有效率。
  二、公园设计课程改革的初步实践
  (一)明确教学目标
  在现有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增设公园设计课,突出其在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中所起的作用。在设计课理论讲授中,强调公园设计课作为复杂场地设计,所起到的从建筑到城市的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为什么设置公园设计课”的解析,使学生明确公园设计课程教学目的,加深他们对三年级学习任务的理解。   (二) 调整课程选题
  提供兩块场地供学生选择:花溪公园地块和田园路拟建湿地公园地块。两处地块的共同点:一是离学校距离不超过2公里,调查便利程度较高;二是地块地形较为丰富,包含水体、坡地等丰富的景观要素,具有一定的可研究性;三是地块面积约40公顷,规模大小合理。两处地块的不同点:花溪公园建于1940年,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但面临设施老化等问题;田园路拟建湿地公园尚未动工,保留了原始生态湿地。同时为了增加设计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用地范围可由学生在给定的地块内自行划定,规模控制在约20公顷。
  (三) 丰富理论讲授内容
  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的不足,加上设计课程之间的衔接很难在短期内进行调整,因此,现阶段该课程改革主要着眼于课程内容的完善。首先,增加理论讲授学时,讲解公园设计的基础理论和园林设计思维,培养学生对公园环境的认知和尺度感。其次,加入大量案例分析内容,选取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公园设计案例进行详细剖析。小尺度的可以坡地处理和对景为特色的日本萤见桥公园为例,中尺度的可以遗产利用和城市复兴为特色的美国坎伯兰公园为例,大尺度的可以生态修复和水岸保护为特色的秦皇岛海滨景观带生态修复工程为例等。再次,要求学生课后自学园林历史、景观设计等相关知识,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推荐中国林业大学公开课程园林艺术和东南大学公开课程风景园林学前沿,要求学生观看并提交心得。
  (四)强化调研实践
  强调实地调研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形成对公园的直观认识。第一,参观已建成的城市公园。贵阳市公园类型较多,选取近年建设、景观类型较为丰富的小车河湿地公园集中参观,由教师带队讲解公园的道路系统、功能布局、景观结构、艺术特征等;其他公园由学生分组自行前往,用教师讲解的方法进行观察分析。第二,对课程设计基地的调研。要求每组学生初步调研后进行第一次汇报,教师提出改进意见后,分不同时段再进行不少于两次的调研,用拍照、问卷等方式记录公园不同时段的使用人群和功能变化,避免形成对使用者和功能的片面认识。第三,形成最终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应包括四部分:公园认知、设计基地的现状分析、优秀案例借鉴、设计初步构思。
  (五) 加入快题训练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公园基本的尺度感和熟悉各种构成要素,可加入快题训练环节。首先,对优秀的快题进行临摹,分别选取约3公顷和20公顷的案例进行临摹。临摹过程中注意了解各级园路的宽度、乔木的冠幅、广场停车场尺寸等,快速熟悉不同尺度上景观要素的差异性和表达方式。其次,课堂上选取20公顷景观进行快题模拟测试,测试后公开评图,针对每个学生暴露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据调查,学生对临摹作业和快题训练持肯定态度(见图1、图2)。
  (六)优化设计阶段的教学
  设计阶段是课程的核心部分,改革以往一对一修改草图的教学方式,采取小组讨论、逐个辅导、教师总结的方式,优化设计阶段的教学。设计阶段大体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次草图、第二次草图、正图。
  第一次草图要求明确设计立意、一级园路、功能布局和景观结构,小组讨论采取“头脑风暴”方法,鼓励学生创新。这一阶段教师在逐个检查一级园路、功能布局和景观结构合理性的基础上,找出各个小组讨论中的闪光点加以提炼。然后教师在全班进行设计立意补充知识的讲授,介绍大量国内外经典案例的立意,启发学生。第二次草图要求按照正图大小(1∶1000)细化到二级园路、景观轴线和节点、植物配置。小组讨论为学生交叉改图,力求让学生自己发现不足之处,然后教师逐个补充,并在全班进行从概念到形式的知识讲授,可参考格兰特里德一书《园林景观设计从概念到形式》(第二版)相关内容。
  (七) 完善考评体系
  原课程考评主要依据学生最后的正图,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在整个设计课程中的表现。因此,在细化作业、引导自学的基础上改革考评办法,采取课内考核和课外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课内考核包括快题、草图一、草图二、正图、构思过程图、说明书;课外考核包括优秀作品临摹、网络课程学习心得、调研实践报告。通过完善考评体系,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公园设计课程改革建议
  公园设计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同时应该认识到,基础知识的完备、设计课程的衔接等问题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解决的,需要其他相关课程相应的调整和配合,以构建相对完整的风景园林学知识体系。
  (一)风景园林课程的前置
  考虑到贵州大学城乡规划专业现有教学体系,大一大二加入风景园林学课程难度较大,可将大三下期的景观学概论和植物造景两门课程的授课时间调整至公园设计课程前。在理论课授课过程中,有针对地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形成对风景园林学的初步认知;有计划地开展简单场地的课程小设计,发挥基础知识对设计的指导作用;有组织地开展风景园林学各相关课程的教学交流,达到各课程之间有机衔接的目的。
  (二) 其他相关课程的调整
  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以公园设计课程为风景园林学的核心,其他理论课、设计课相互配合。一是在其他相关理论课中插入风景园林学相关知识,如在城乡规划原理课程、中外建筑史课程中,引入场地规划、园林史基础知识,在城市设计、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课程中,介绍景观设计的基本方法。二是调整规划专业设计课程的设置,保持实践场地尺度由小到大、场地特征由简单到复杂的递进关系。
  (三)师资力量的加强
  将小班制和大班制的优点结合起来,继续推行小班制,同时增加师资力量,逐步达到1名教师指导10名学生的比例。对小班制授课时间作一定调整,不同教师的授课时间可以适当重合,以便学生领略不同教师的讲课风格。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学科的发展,风景园林学在当前城乡规划专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公园设计课程作为风景园林学的核心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4]。本文针对贵州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公园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公园设计课程进行初步改革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总之,城乡规划专业公园设计课程教学,需要在构建相对完善的风景园林学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实现培养城乡规划专业新型人才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赵万民,赵民, 毛其智, 等. 关于“城乡规划学”作为一级学科的学术思考[J]. 城市规划, 2010(6): 47.
  [2]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版)[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
  [3] 徐煜辉, 孙国春. 重庆大学城乡规划学科教学体系创新与改革探索[J]. 规划师, 2012(9):11-16.
  [4] 张笑龙, 王心怡. 浅谈公园设计课程在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中的实践与改革[C]. 全国高等学校风景园林学科专业委员会指导委员会. 第六届城市与景观“U+L新思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4: 71-76.
其他文献
摘要: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和国家首批一流本科线下课程,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混凝土梁板结构、单层工业厂房结构、多高层建筑结构。在专业教育的同时,为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工匠精神、法治精神、担当精神、人文素养,以更好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课程教学团队充分依托“名师、名课、名专业”三方面优势,提出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双核心”课程建设理念,重点开展课程思政教
期刊
摘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立德树人”为课程思政之本,在改革方向、体系构建和队伍建设三个层面,凝练工程学科专业课程群课程思政改革的基本理念。基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立足工程学科专业课程内涵构建课程思政体系,将工程背景、工程实例、工程历史、工程哲学、治学传统、学科历史等作为层级式课程思政载体,通过阐析  各层级课程思政的主要元素,引导学生胸怀大局、立鸿鹄
期刊
摘要:了解在智慧社区建设和社区科普信息化双重背景下城市社区居民的智慧科普现状,掌握城市社区居民在科普渠道、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需求,探寻实现城市社区智慧科普、精准科普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通过对全国849份问卷调查的统计显示,居民科普需求集中在生存和生活层面、使用智慧平台(程序)频繁、居民从社区中获取科普知识有限、社区科普的满意度有待提高。为此,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提供智慧化的精准服务,创新社区科普形式
期刊
摘要:结合同济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对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评价、持续改进等进行系统分析与探讨。其核心思想如下:以国家及社会需求为导向确定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内容,包括本科生毕业约5年后的社会成就;以培养目标具体内容为基础确定学生应达到的毕业要求,从而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同时,结合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毕业生问卷调查、社会及用人单位反馈意见,对现有培养目标进行持续改进,继而完善毕业要求和
期刊
摘要:以广州大学—香港专业人才服务机构共建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例,对广州大学与境外机构合作教学由简单向纵深拓展、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等经验进行了总结分析,期望能对其他高校类似的境外合作模式有所示范。  关键词: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境外机构;教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7)04-0045-03  与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有着25年合
期刊
摘要:十八大以来,各大高校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但如何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切实推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共进,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挖掘土木工程专业所蕴含的德育元素,以同济大学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课程建设工程法规为例,研究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为进一步探索土木工程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改
期刊
摘要:通过对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实践,探索适应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的“B+CDIO”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围绕“构想—设计—实施—运作”的工程教育思路,开展“B+CDIO”人才培养的实践,切实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综合创新能力和灵活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工业设计专业; 创新创业; 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工程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TB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要:应用型课程建设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成果导向教育OBE围绕着定义预期学习目标、实现预期学习目标、评价学习产出展开,有利于实现教育范式由内容为本向学生为本的根本转变。首先,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三方面,指出了基础工程课程中亟待改革的问题。其次,基于OBE理念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构,并提出了以工程应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改革措施,以及具备知识考核和能力考核双重功效的课程评价体系。进一步,
期刊
摘要:针对当前工程管理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不足,提出通过系统构建具有稳定性和长效性特点的工程管理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提升工程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建立了工程管理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框架,分析了联合培养模式的实施要点,并通过具体案例介绍了该模式的实施效果,以期为提升工程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供借鉴。  关键词:工程管理硕士;实践创新能力;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框架;
期刊
摘要:当今国际国内社会的巨大变化,带来东西方文化观念的再一次碰撞,新时期的中国正孕育着中华文明的再次崛起,中国古典建筑史教学迎来新一轮的发展契机。中国古典建筑史作为史学知识的重要课程,对学生建立中国建筑史学观念、价值观念有着重要作用。从传统建筑教学到营造传统的传承,文章以思维观念的转变为起点,结合国际工程教育的先进手段和方法,在原有模型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探讨新时期中国古典建筑史教学优化的途径与方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