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课程本身类型单一,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限制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语文课的类型应该是多样的,课的类型设计必须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关键词】:探究 新课程理念 逻辑思维
教育是一种文化传递的工具,它的内容和形式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和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教育随之发展和变化的具体体现就是课程改革,而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教育思路就是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它能启人心智,开发和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能有效地保护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探究的兴趣,提高的小学生语文素养,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
对于老师的教学,《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而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过程,一般的模式是感知——理解——欣赏——积累——运用,从模仿性的运用到创造性的运用。要以此为依据,设计多种类型的课。如以感知为目的的预习课、观察课、实验课、游戏课;以理解为目的的讲读课;以理解、欣赏和积累为目的的朗读训练课、欣赏课、背诵课;以训练读速为目的的默读课等。除了这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校的软硬件适当实施探究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强求知欲。 什么是探究课?探究课的教学目的是什么?怎样上好探究课?本文就这些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探究课教学的意义
什么是语文探究课?语文探究课就是学生根据一定的题目,围绕一定的题目搜集资料、学习资料、分析资料、综合资料,进行判断,最后得出研究结果,写出探究报告的实践活动。这种探究课和讲读课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有固定教材,学生可以依据已有的教材去学习,学生的思维按教材的逻辑去思考;前者恰恰相反,没有固定教材,要求学生根据一定的问题及一些逻辑系统的材料,进行周密的思考,独立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形成自己的结论,并能说明结论所依据的理由。探究的过程既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其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能力的过程,更是其发挥思维能力的过程,全过程主要发挥学生自己的能力。当然,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
语文探究课的教学目的及训练过程,主要在于形成学生训练有素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投身于有价值的活动,靠自己的努力获得结果,同时也获得了一种能力。因为在搜集资料、阅读资料、分析、综合资料的实践中、练习中有所收获,即包含了能力的获得。在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开放的、活跃的,学生由资料的研究而一步一步获得结果,是学生自身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的体现。
探究课可以促进学生细心思考的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探究课的作用在于它是给学生一些事情去做,不是给他们一些知识去学。而做事要求进行思维或注意某些事物之间的联系,结果是自然地学到一定的知识。通过学生的独立探究才能形成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形成读写能力。
二、探究课的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小学语文课要探究的问题非常广泛,但主要应结合课内学习进行。
1.结合语文课的探究题。一般有几类课题:(1)对某一作家作品的研究。可以研究一篇作品,也可以研究几篇作品。如研究老舍先生的作品:对写景作品的研究;对写物作品的研究;对写人作品的研究;对短篇散文的研究;对长篇小说的研究等。(2)不同作家同一题材作品的比较研究。如老舍写的《猫》、鲁迅写的《兔和猫》(主要是最后写猫的部分)等作品的比较研究等。
2.结合其他课的探究题。语文探究课的题目可以和各科联系,如和历史课联系,可以研究历史人物传记,可以研究历史上的某一事件,还可以研究历史文物等。和地理课联系,研究的课题就更多了,如自然环境的研究(河流的演变、气候的变化、林木的生长、沙尘暴的形成等);经济地理研究(物产、交通等);乡土地理、本国地理、世界地理都可以研究。和音乐联系,可以研究音乐家的传记及作品等;和自然课联系,可以研究科学家的传记,研究某种生物的生长过程等。总之,和各科联系的研究,不仅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他们的知识,最主要的是可以提高语文读写能力和探索精神。
(二)获取资料
获取资料的途径可以通过观察、阅读书报和杂志、访问、回忆等。如对历史文物的研究,就要观察实物,记录出土年代、造型、原料、工艺、用途等,还要阅读一些书面资料,加以对证。经过研究,对其文化价值、历史意义作出判断。从哪一种途径获取资料,要根据学生已掌握的资料来确定平时语文课和各科学习的内容如记忆在大脑中,会成为丰富的资料宝库,生活和实践就是学生最大的资料源泉。
(三)学习资料,分析、综合材料,得到结论
材料到手不能马上使用,必须先进行学习,了解材料内容要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摘录与研究课题有关的部分。如研究某作家的作品,必须认真阅读作品,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语言表达特点等。
学习之后,要对学习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综合要点,得出结论。学生思维的分析、综合能力要在语文课内经常训练,使学生逐步掌握分析、综合能力及比较研究的方法。这种比较,会使学生学会对知识的分类和系统化,其实这就是初步的研究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的是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使其遇到一定的困难。困难是对学生思维的刺激物,但又不是所有困难都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困难程度超过学生已有的经验,就会使其不知所措,影响其信心。困难的程度必须适合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其处理这个困难有一定的控制能力。通过解决困难使学生有系统地进行思维,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探究课的教学目的主要在于如何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如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爱好,使其对文学产生兴趣,并养成学生对待文学时要有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初步的研究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
【关键词】:探究 新课程理念 逻辑思维
教育是一种文化传递的工具,它的内容和形式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和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教育随之发展和变化的具体体现就是课程改革,而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教育思路就是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它能启人心智,开发和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能有效地保护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探究的兴趣,提高的小学生语文素养,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
对于老师的教学,《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而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过程,一般的模式是感知——理解——欣赏——积累——运用,从模仿性的运用到创造性的运用。要以此为依据,设计多种类型的课。如以感知为目的的预习课、观察课、实验课、游戏课;以理解为目的的讲读课;以理解、欣赏和积累为目的的朗读训练课、欣赏课、背诵课;以训练读速为目的的默读课等。除了这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校的软硬件适当实施探究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强求知欲。 什么是探究课?探究课的教学目的是什么?怎样上好探究课?本文就这些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探究课教学的意义
什么是语文探究课?语文探究课就是学生根据一定的题目,围绕一定的题目搜集资料、学习资料、分析资料、综合资料,进行判断,最后得出研究结果,写出探究报告的实践活动。这种探究课和讲读课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有固定教材,学生可以依据已有的教材去学习,学生的思维按教材的逻辑去思考;前者恰恰相反,没有固定教材,要求学生根据一定的问题及一些逻辑系统的材料,进行周密的思考,独立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形成自己的结论,并能说明结论所依据的理由。探究的过程既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其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能力的过程,更是其发挥思维能力的过程,全过程主要发挥学生自己的能力。当然,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
语文探究课的教学目的及训练过程,主要在于形成学生训练有素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投身于有价值的活动,靠自己的努力获得结果,同时也获得了一种能力。因为在搜集资料、阅读资料、分析、综合资料的实践中、练习中有所收获,即包含了能力的获得。在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开放的、活跃的,学生由资料的研究而一步一步获得结果,是学生自身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的体现。
探究课可以促进学生细心思考的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探究课的作用在于它是给学生一些事情去做,不是给他们一些知识去学。而做事要求进行思维或注意某些事物之间的联系,结果是自然地学到一定的知识。通过学生的独立探究才能形成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形成读写能力。
二、探究课的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小学语文课要探究的问题非常广泛,但主要应结合课内学习进行。
1.结合语文课的探究题。一般有几类课题:(1)对某一作家作品的研究。可以研究一篇作品,也可以研究几篇作品。如研究老舍先生的作品:对写景作品的研究;对写物作品的研究;对写人作品的研究;对短篇散文的研究;对长篇小说的研究等。(2)不同作家同一题材作品的比较研究。如老舍写的《猫》、鲁迅写的《兔和猫》(主要是最后写猫的部分)等作品的比较研究等。
2.结合其他课的探究题。语文探究课的题目可以和各科联系,如和历史课联系,可以研究历史人物传记,可以研究历史上的某一事件,还可以研究历史文物等。和地理课联系,研究的课题就更多了,如自然环境的研究(河流的演变、气候的变化、林木的生长、沙尘暴的形成等);经济地理研究(物产、交通等);乡土地理、本国地理、世界地理都可以研究。和音乐联系,可以研究音乐家的传记及作品等;和自然课联系,可以研究科学家的传记,研究某种生物的生长过程等。总之,和各科联系的研究,不仅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他们的知识,最主要的是可以提高语文读写能力和探索精神。
(二)获取资料
获取资料的途径可以通过观察、阅读书报和杂志、访问、回忆等。如对历史文物的研究,就要观察实物,记录出土年代、造型、原料、工艺、用途等,还要阅读一些书面资料,加以对证。经过研究,对其文化价值、历史意义作出判断。从哪一种途径获取资料,要根据学生已掌握的资料来确定平时语文课和各科学习的内容如记忆在大脑中,会成为丰富的资料宝库,生活和实践就是学生最大的资料源泉。
(三)学习资料,分析、综合材料,得到结论
材料到手不能马上使用,必须先进行学习,了解材料内容要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摘录与研究课题有关的部分。如研究某作家的作品,必须认真阅读作品,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语言表达特点等。
学习之后,要对学习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综合要点,得出结论。学生思维的分析、综合能力要在语文课内经常训练,使学生逐步掌握分析、综合能力及比较研究的方法。这种比较,会使学生学会对知识的分类和系统化,其实这就是初步的研究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的是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使其遇到一定的困难。困难是对学生思维的刺激物,但又不是所有困难都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困难程度超过学生已有的经验,就会使其不知所措,影响其信心。困难的程度必须适合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其处理这个困难有一定的控制能力。通过解决困难使学生有系统地进行思维,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探究课的教学目的主要在于如何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如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爱好,使其对文学产生兴趣,并养成学生对待文学时要有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初步的研究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