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工作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维护高校稳定的重要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对于增强辅导员的归属感和事业感、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拓展辅导员的职业发展空间、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声望、稳定辅导员队伍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职业化 建设
[作者简介]冯益芙(1983- ),男,江苏常州人,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江苏 常州 213164)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14-0055-03
职业对从业者来说是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职业活动具有社会性(职业是适应社会需要而产生的)、稳定性(其活动对象、内容、方式都是相对稳定的)、专门性(有专门的经验或技能要求,需要专人去做)、长期性(人们可以长期甚至终身从事的)、公认性(被社会和舆论所公认)等特征。辅导员到目前为止,还称不上是一种职业。无论是社会还是辅导员自身都没有把它看做是可以长期甚至终身从事的工作。辅导员队伍整体上长期处于“无梯队、无层次、无结构、无积累”的“实习”状态。工作的临时性势必造成临时观念和短期行为。无论这一工作多么光荣和重要,但还不是一个职业。提出辅导员的职业化,正是为了解决这个制约辅导员教育职能实现的根本问题。
一、辅导员职业化的内涵
(一)辅导员工作职业化的概念
在我国,辅导员工作主要包括新生教育,学生在校期间思想、学习、生活管理及服务和毕业教育三个环节。辅导员工作职业化是指从事辅导员工作成为一种专门职业,有自身不可替代的职业要求和职业特点,有相应的职业培养机构和职业标准保障制度,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层含义:第一,从社会分工来看,辅导员工作成为一种具有普遍原理和专业技术要求的专门化职业。第二,从工作队伍的就业条件和途径来看,从事辅导员工作的队伍应具有规范的从业标准。第三,有相应的职业化组织和职业标准等制度保证。作为一种职业,必须有其自身的职业机构、职业标准、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第四,具有相对独立的经济、社会地位。辅导员工作从业者作为教职员工的一部分,在社会上享有该职业所拥有的相应地位,但作为职业化的辅导员工作队伍,还应具有相对独立的经济社会地位。
(二)辅导员工作职业化的主要内涵
从西方发达国家高等学校学生事务职业化管理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机构设置、队伍建设、工作内容以及职业精神等方面的职业化。我国辅导员工作职业化的内容比较广泛,基本包括以下方面:
1.建设职业化队伍。高校政治辅导员工作职业化,首先是要形成一支职业化的管理工作队伍,改变当前辅导员工作队伍不稳定、专业水平不高的局面。辅导员工作职业化工作人员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1)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2)开展学生心理咨询活动的能力。(3)具有对学生学习方法个案分析指导的能力。(4)就业指导能力和职业道德教育能力。
2.设置职业化岗位。进行辅导员工作职业化,还必须成立相应的机构,设置相应的岗位,明确相关职责。职业化的内容之一就是要明确学生工作的具体内容和岗位职责。初步设想职业化的学生工作队伍至少可以设立四种职业化岗位,即思想政治辅导员、心理健康辅导员、就业辅导员、生活辅导员。每个岗位的主要职责为:(1)思想政治辅导员。重在指导学生开展党团活动、社团活动,开展思想观念和品德教育。(2)心理健康辅导员。重在对学生进行成人成才成功教育、心理咨询、人格教育、健康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3)就业辅导员。重在对学生进行以就业和了解、适应社会为目标的教育活动,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人际交往等实用技能教育。(4)生活辅导员。主要以生活服务为主,包括宿舍管理、生活秩序维护及其他生活服务等。
3.培养职业化精神。作为一门职业,应该有其自身的职业精神,当前,辅导员工作职业化精神最主要的应该包括下列内容:(1)终身从业意识。爱岗敬业,改变过去将学生工作作为过渡性工作的观念。(2)责任感。要有强烈的对学生负责、对学校发展负责的精神。(3)热爱学生。爱学生,一切为学生考虑,这是职业辅导员工作者必备的精神。(4)服务精神。辅导员工作直接面对学生,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离校,要为学生创造最好的学习环境,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因此,要培养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精神、从以管学生为主转变到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上来。(5)奉献精神。作为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教师,应从国家人才培养的高度,为国家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出发,在工作中体现出奉献精神。
二、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进入21世纪,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工业化、信息化空前发展,各种思潮纷纷涌入校园,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强烈的冲击,思想日趋多元化、复杂化,思想政治问题增多,加之高校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使得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差,而辅导员队伍建设却发展缓慢,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辅导员专业化程度不高、业务能力不强
专业化,是指某项工作应由专门的人员经过专业培训,进而专门从事某项工作并不断提高的过程。首先,专业化就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辅导员是做学生工作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日常管理工作、党团建设、帮困助学、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而做好这些工作,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具备较强的心理学、教育学、政治学、管理学以及职业咨询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辅导员专业化程度不高。有人曾就福建省辅导员队伍的专业结构进行过调查,发现辅导员队伍中,哲学历史文学类占29.2%,理学工学类占22%,农学医学类占5.4%,经济管理法学类占22%,教育学心理学类占10.6%。杭州地区很多高校也是这种情况,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辅导员理工科出身的竟然占了70.3%。由此可以看出,辅导员队伍结构不尽合理,专业化程度偏低。其次,与辅导员队伍素质要求相适应的业务能力方面,也普遍存在问题,相关的专业技能较缺,不熟悉学生思想工作规律,不胜任工作。特别是我国高校辅导员每人要管理200~300个学生,有些甚至更多,年轻的辅导员往往没有经验,缺乏驾驭大局的能力,有时难免会力不从心。
(二)辅导员工作职责定位不清
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从大的方面讲,就是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与之相关的日常管理工作和服务工作。然而,在现实工作中,辅导员的工作又难以定位,辅导员往往成了学校管理系统中的“万金油”,不管什么事情,都可以找辅导员来做,辅导员变成了多人用、少人管的“另类”,形成一种“用起来重要,用之后次要,总结起来可以不要”的状态。同时很多高校各职能部门管理方面存在事务重复操作的状况,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甚而把辅导员当成后勤服务人员使用,使辅导员没有时间花在业务能力提高上。这就很容易打击从业者的积极性,自然也就很难将辅导员工作作为一项职业去发展。
(三)辅导员队伍整体不稳定
辅导员队伍以年轻人为主,年龄在30岁以下的占了大多数。年轻化本身有其优点,那就是容易与学生沟通,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及心理动态,但是,年轻也意味着缺乏经验,心态上也会相对浮躁,不能安心工作。有一部分人是因为就业的压力或者学校职称评定方面的一些规定不得已而为之,多数学校和个人都把辅导员工作看做是一个短期的职业,或者临时职业,职业归属感不强。大部分辅导员只把工作作为一个跳板,随时准备转行,造成整个辅导员队伍的流动性大。
(四)管理机制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健全
制度建设是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具有根本性、稳定性、长期性的关键问题。然而在现实中,制度建设往往被忽视。例如,在辅导员队伍选聘机制、管理机制、培养机制和发展机制方面还不尽完善,还没有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对辅导员工作的考核还没有统一的标准。这些细则的可操作性不是很强,毕竟,日常管理怎么样才算好,心理咨询怎样才算到位,都没有一个专业的、可衡量的尺度。这就导致了辅导员考核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量化标准,也难以与职务聘任、奖惩、晋级等挂钩,更谈不上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这就严重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对辅导员进行必要的定期培训,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但目前各高校普遍不是很重视,没有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各种形式的辅导员轮训工作,使不少辅导员疲于应付上级布置的任务,而难以有更大的创新和发展空间,很难做到将工作提升到专业化水平,使这支队伍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
三、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思考
辅导员工作水平的高低、工作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素质,加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刻不容缓。
(一)明确辅导员队伍的角色定位和工作职责
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工作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这就明确了辅导员队伍的角色定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辅导员要深入大学生实际,开展各项教育,并组织开展好帮困助学、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与大学生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有关的工作;参与处理好涉及学校和社会安全稳定的事件。应着力解决 “万金油”的现象问题,让辅导员集中精力做好分内工作,并有足够的时间从事本职业的各项研究,使之在辅导员岗位上有很大的建树。辅导员作为教师队伍的一部分,要注意与其他队伍相配合,协同工作;其他队伍也要全力支持辅导员队伍的工作,这样才能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二)完善培训体系,加强培训力度,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邓小平曾经指出:“要教育人民,必须自己先受教育,要给人民以营养,必须自己先吸收营养。”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就要求辅导员本身要对国家政策有准确的理解,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同时要有相关方面的理论知识。加强培训是促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一个必要步骤。因此,通过加强培训来提高辅导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实行岗前培训制度。每位新上岗的辅导员都要参加岗前培训。培训内容除了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以及辅导员工作职责要求、基本规范、注意事项之外,还可以安排老辅导员作工作经验介绍,抓好老辅导员对新辅导员的“传、帮、带”工作。二是通过每周的学生工作例会,进行专题学习交流和外出参观考察等形式,提高辅导员的政治素质和日常管理水平。三是根据工作需要,有计划地安排辅导员参加在职培训,或者到重点学校进修,参加学术会议,攻读学位等,以提高队伍的整体学历层次。四是针对学生工作的特点,对辅导员进行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等方面的培训。改善其知识结构,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不仅加强了辅导员的工作能力,而且也提高了辅导员的个人素质,使得辅导员的职业发展空间随之拓展。
(三)以制度化建设为保证,为队伍长远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职业化”一般需要具备三个要素:专业化人员和专门职责,健全的职业组织体系,良好的职业环境。
1.建立辅导员工作职级制。根据职务和职称,可分为初级辅导员(一般职员、初级职称)、中级辅导员(副科、正科、中级职称)、高级辅导员(副处、正处、高级职称)。按照工作职责要求,初级辅导员工作侧重学生日常管理、社团活动、第二课堂素质教育等,中级辅导员工作侧重学生生涯规划、党团建设、兼任思想品德课等,高级辅导员工作侧重学生政治理论学习指导、心理辅导、就业指导,并兼任“两课”、理论研究等。
2.制定专门的职称政策。考虑到辅导员角色的特殊性,可以设立单独的“辅导员职称系列”,改变他们在与专业课教师的竞争中处于科研劣势的实际情况,减轻他们的思想压力。
3.建立辅导员理论研究和科研资助制度。在高校学生德育领导办公室的领导下,高校可成立德育研究会(理论研究中心)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每位辅导员都要加入研究会。研究会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对政治辅导员实行会员制管理,鼓励辅导员进行科研,为辅导员建立专项基金,资助辅导员工作专业化研究及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课题研究,并为每名辅导员安排导师给予理论研究指导。
(四)建构辅导员管理规范化机制
制定明确的考评制度,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重要保证。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要求,高校应建立相关的辅导员选聘、培养、管理、考核、发展机制,做到“高进、严管、精育、优出”,这样才能不断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为辅导员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严格选拔制度,确保辅导员队伍的高素质。在辅导员选拔工作方面一定要严格要求,引进的辅导员应进行多项考核然后确定人选。以确保引进的辅导员都是政治上过硬、专业素质较高、工作能力较强的毕业生。
2.严格要求的同时,加强人性化管理。辅导员工作要规范化,要设立考核标准,强化监督、管理机制,增强工作的实效性,不能浮于表面。但是同时也要考虑到辅导员的生活、学习和发展问题。必要的时候可以在物质方面给予相应的补贴。
3.对辅导员要实行“优出”。对于在辅导员岗位上工作业绩优秀的老师,可以考虑相应的晋升,考虑将专职辅导员作为党政干部的重要来源,做到“优胜劣汰”。同时,对于工作完成不好的辅导员也要有相应的惩罚措施,在辅导员队伍中创立一种争先的氛围。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辅导员队伍。
[参考文献]
[1]陈美荣,谢建山.关于设置高校学生辅导员专业的思考[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1(2):85-88.
[2]王越忠.辅导员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初探[J].思想工作探索,2005(4).
[3]罗美华.高校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4]刘长春.加强和改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4).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王洪才.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6).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职业化 建设
[作者简介]冯益芙(1983- ),男,江苏常州人,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江苏 常州 213164)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14-0055-03
职业对从业者来说是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职业活动具有社会性(职业是适应社会需要而产生的)、稳定性(其活动对象、内容、方式都是相对稳定的)、专门性(有专门的经验或技能要求,需要专人去做)、长期性(人们可以长期甚至终身从事的)、公认性(被社会和舆论所公认)等特征。辅导员到目前为止,还称不上是一种职业。无论是社会还是辅导员自身都没有把它看做是可以长期甚至终身从事的工作。辅导员队伍整体上长期处于“无梯队、无层次、无结构、无积累”的“实习”状态。工作的临时性势必造成临时观念和短期行为。无论这一工作多么光荣和重要,但还不是一个职业。提出辅导员的职业化,正是为了解决这个制约辅导员教育职能实现的根本问题。
一、辅导员职业化的内涵
(一)辅导员工作职业化的概念
在我国,辅导员工作主要包括新生教育,学生在校期间思想、学习、生活管理及服务和毕业教育三个环节。辅导员工作职业化是指从事辅导员工作成为一种专门职业,有自身不可替代的职业要求和职业特点,有相应的职业培养机构和职业标准保障制度,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层含义:第一,从社会分工来看,辅导员工作成为一种具有普遍原理和专业技术要求的专门化职业。第二,从工作队伍的就业条件和途径来看,从事辅导员工作的队伍应具有规范的从业标准。第三,有相应的职业化组织和职业标准等制度保证。作为一种职业,必须有其自身的职业机构、职业标准、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第四,具有相对独立的经济、社会地位。辅导员工作从业者作为教职员工的一部分,在社会上享有该职业所拥有的相应地位,但作为职业化的辅导员工作队伍,还应具有相对独立的经济社会地位。
(二)辅导员工作职业化的主要内涵
从西方发达国家高等学校学生事务职业化管理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机构设置、队伍建设、工作内容以及职业精神等方面的职业化。我国辅导员工作职业化的内容比较广泛,基本包括以下方面:
1.建设职业化队伍。高校政治辅导员工作职业化,首先是要形成一支职业化的管理工作队伍,改变当前辅导员工作队伍不稳定、专业水平不高的局面。辅导员工作职业化工作人员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1)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2)开展学生心理咨询活动的能力。(3)具有对学生学习方法个案分析指导的能力。(4)就业指导能力和职业道德教育能力。
2.设置职业化岗位。进行辅导员工作职业化,还必须成立相应的机构,设置相应的岗位,明确相关职责。职业化的内容之一就是要明确学生工作的具体内容和岗位职责。初步设想职业化的学生工作队伍至少可以设立四种职业化岗位,即思想政治辅导员、心理健康辅导员、就业辅导员、生活辅导员。每个岗位的主要职责为:(1)思想政治辅导员。重在指导学生开展党团活动、社团活动,开展思想观念和品德教育。(2)心理健康辅导员。重在对学生进行成人成才成功教育、心理咨询、人格教育、健康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3)就业辅导员。重在对学生进行以就业和了解、适应社会为目标的教育活动,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人际交往等实用技能教育。(4)生活辅导员。主要以生活服务为主,包括宿舍管理、生活秩序维护及其他生活服务等。
3.培养职业化精神。作为一门职业,应该有其自身的职业精神,当前,辅导员工作职业化精神最主要的应该包括下列内容:(1)终身从业意识。爱岗敬业,改变过去将学生工作作为过渡性工作的观念。(2)责任感。要有强烈的对学生负责、对学校发展负责的精神。(3)热爱学生。爱学生,一切为学生考虑,这是职业辅导员工作者必备的精神。(4)服务精神。辅导员工作直接面对学生,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离校,要为学生创造最好的学习环境,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因此,要培养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精神、从以管学生为主转变到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上来。(5)奉献精神。作为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教师,应从国家人才培养的高度,为国家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出发,在工作中体现出奉献精神。
二、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进入21世纪,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工业化、信息化空前发展,各种思潮纷纷涌入校园,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强烈的冲击,思想日趋多元化、复杂化,思想政治问题增多,加之高校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使得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差,而辅导员队伍建设却发展缓慢,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辅导员专业化程度不高、业务能力不强
专业化,是指某项工作应由专门的人员经过专业培训,进而专门从事某项工作并不断提高的过程。首先,专业化就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辅导员是做学生工作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日常管理工作、党团建设、帮困助学、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而做好这些工作,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具备较强的心理学、教育学、政治学、管理学以及职业咨询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辅导员专业化程度不高。有人曾就福建省辅导员队伍的专业结构进行过调查,发现辅导员队伍中,哲学历史文学类占29.2%,理学工学类占22%,农学医学类占5.4%,经济管理法学类占22%,教育学心理学类占10.6%。杭州地区很多高校也是这种情况,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辅导员理工科出身的竟然占了70.3%。由此可以看出,辅导员队伍结构不尽合理,专业化程度偏低。其次,与辅导员队伍素质要求相适应的业务能力方面,也普遍存在问题,相关的专业技能较缺,不熟悉学生思想工作规律,不胜任工作。特别是我国高校辅导员每人要管理200~300个学生,有些甚至更多,年轻的辅导员往往没有经验,缺乏驾驭大局的能力,有时难免会力不从心。
(二)辅导员工作职责定位不清
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从大的方面讲,就是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与之相关的日常管理工作和服务工作。然而,在现实工作中,辅导员的工作又难以定位,辅导员往往成了学校管理系统中的“万金油”,不管什么事情,都可以找辅导员来做,辅导员变成了多人用、少人管的“另类”,形成一种“用起来重要,用之后次要,总结起来可以不要”的状态。同时很多高校各职能部门管理方面存在事务重复操作的状况,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甚而把辅导员当成后勤服务人员使用,使辅导员没有时间花在业务能力提高上。这就很容易打击从业者的积极性,自然也就很难将辅导员工作作为一项职业去发展。
(三)辅导员队伍整体不稳定
辅导员队伍以年轻人为主,年龄在30岁以下的占了大多数。年轻化本身有其优点,那就是容易与学生沟通,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及心理动态,但是,年轻也意味着缺乏经验,心态上也会相对浮躁,不能安心工作。有一部分人是因为就业的压力或者学校职称评定方面的一些规定不得已而为之,多数学校和个人都把辅导员工作看做是一个短期的职业,或者临时职业,职业归属感不强。大部分辅导员只把工作作为一个跳板,随时准备转行,造成整个辅导员队伍的流动性大。
(四)管理机制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健全
制度建设是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具有根本性、稳定性、长期性的关键问题。然而在现实中,制度建设往往被忽视。例如,在辅导员队伍选聘机制、管理机制、培养机制和发展机制方面还不尽完善,还没有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对辅导员工作的考核还没有统一的标准。这些细则的可操作性不是很强,毕竟,日常管理怎么样才算好,心理咨询怎样才算到位,都没有一个专业的、可衡量的尺度。这就导致了辅导员考核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量化标准,也难以与职务聘任、奖惩、晋级等挂钩,更谈不上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这就严重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对辅导员进行必要的定期培训,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但目前各高校普遍不是很重视,没有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各种形式的辅导员轮训工作,使不少辅导员疲于应付上级布置的任务,而难以有更大的创新和发展空间,很难做到将工作提升到专业化水平,使这支队伍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
三、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思考
辅导员工作水平的高低、工作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素质,加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刻不容缓。
(一)明确辅导员队伍的角色定位和工作职责
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工作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这就明确了辅导员队伍的角色定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辅导员要深入大学生实际,开展各项教育,并组织开展好帮困助学、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与大学生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有关的工作;参与处理好涉及学校和社会安全稳定的事件。应着力解决 “万金油”的现象问题,让辅导员集中精力做好分内工作,并有足够的时间从事本职业的各项研究,使之在辅导员岗位上有很大的建树。辅导员作为教师队伍的一部分,要注意与其他队伍相配合,协同工作;其他队伍也要全力支持辅导员队伍的工作,这样才能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二)完善培训体系,加强培训力度,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邓小平曾经指出:“要教育人民,必须自己先受教育,要给人民以营养,必须自己先吸收营养。”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就要求辅导员本身要对国家政策有准确的理解,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同时要有相关方面的理论知识。加强培训是促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一个必要步骤。因此,通过加强培训来提高辅导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实行岗前培训制度。每位新上岗的辅导员都要参加岗前培训。培训内容除了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以及辅导员工作职责要求、基本规范、注意事项之外,还可以安排老辅导员作工作经验介绍,抓好老辅导员对新辅导员的“传、帮、带”工作。二是通过每周的学生工作例会,进行专题学习交流和外出参观考察等形式,提高辅导员的政治素质和日常管理水平。三是根据工作需要,有计划地安排辅导员参加在职培训,或者到重点学校进修,参加学术会议,攻读学位等,以提高队伍的整体学历层次。四是针对学生工作的特点,对辅导员进行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等方面的培训。改善其知识结构,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不仅加强了辅导员的工作能力,而且也提高了辅导员的个人素质,使得辅导员的职业发展空间随之拓展。
(三)以制度化建设为保证,为队伍长远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职业化”一般需要具备三个要素:专业化人员和专门职责,健全的职业组织体系,良好的职业环境。
1.建立辅导员工作职级制。根据职务和职称,可分为初级辅导员(一般职员、初级职称)、中级辅导员(副科、正科、中级职称)、高级辅导员(副处、正处、高级职称)。按照工作职责要求,初级辅导员工作侧重学生日常管理、社团活动、第二课堂素质教育等,中级辅导员工作侧重学生生涯规划、党团建设、兼任思想品德课等,高级辅导员工作侧重学生政治理论学习指导、心理辅导、就业指导,并兼任“两课”、理论研究等。
2.制定专门的职称政策。考虑到辅导员角色的特殊性,可以设立单独的“辅导员职称系列”,改变他们在与专业课教师的竞争中处于科研劣势的实际情况,减轻他们的思想压力。
3.建立辅导员理论研究和科研资助制度。在高校学生德育领导办公室的领导下,高校可成立德育研究会(理论研究中心)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每位辅导员都要加入研究会。研究会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对政治辅导员实行会员制管理,鼓励辅导员进行科研,为辅导员建立专项基金,资助辅导员工作专业化研究及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课题研究,并为每名辅导员安排导师给予理论研究指导。
(四)建构辅导员管理规范化机制
制定明确的考评制度,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重要保证。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要求,高校应建立相关的辅导员选聘、培养、管理、考核、发展机制,做到“高进、严管、精育、优出”,这样才能不断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为辅导员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严格选拔制度,确保辅导员队伍的高素质。在辅导员选拔工作方面一定要严格要求,引进的辅导员应进行多项考核然后确定人选。以确保引进的辅导员都是政治上过硬、专业素质较高、工作能力较强的毕业生。
2.严格要求的同时,加强人性化管理。辅导员工作要规范化,要设立考核标准,强化监督、管理机制,增强工作的实效性,不能浮于表面。但是同时也要考虑到辅导员的生活、学习和发展问题。必要的时候可以在物质方面给予相应的补贴。
3.对辅导员要实行“优出”。对于在辅导员岗位上工作业绩优秀的老师,可以考虑相应的晋升,考虑将专职辅导员作为党政干部的重要来源,做到“优胜劣汰”。同时,对于工作完成不好的辅导员也要有相应的惩罚措施,在辅导员队伍中创立一种争先的氛围。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辅导员队伍。
[参考文献]
[1]陈美荣,谢建山.关于设置高校学生辅导员专业的思考[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1(2):85-88.
[2]王越忠.辅导员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初探[J].思想工作探索,2005(4).
[3]罗美华.高校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4]刘长春.加强和改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4).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王洪才.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