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加强建筑给排水节水措施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建筑给排水节水措施进行了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建筑;给排水工程;节水节能;设计;施工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节水系统设计
1. 1 景观用水水源不得采用市政自来水和地下水井
随着民用建筑的发展,现在的房地产开发商更注重小区的绿化和景观设计。在小区内经常设置有人造水景的湖、水湾、瀑布及喷泉等。这些设施的建设的确使业主们感觉身心愉悦,但同时面对我国水资源严重匮乏,用水形式严峻的现状,为贯彻“节水”政策及避免不切实际的大量采用自来水补水的人工水景的行为。GB 50555-2010 民用建筑节水设计规范中规定: “景观用水水源不得采用市政自来水和地下水井。”在设计中我们应优先采用中水、雨水收集回用等措施解决人工景观用水水源和补水的问题。
1. 2 生活及消防水池或水箱的节水措施
据调查,有不少水池、水箱出现过溢水事故,不仅浪费水,而且易损害建筑物、设施和財产。所以我们在实际工程设计中,水池、水箱不仅要设溢流管,还应设置溢流信号管和溢流报警装置,要求电气专业进行连动在溢流时报警提示,并将报警装置引至有人正常值班的地方,以便人们及时发现。同时在设计中还应注意,当建筑物内设有中水、雨水回用给水系统时,水池( 箱) 溢水和废水应排至中水、雨水原水调节池,加以利用。
1. 3 合理限定各用水点的水压,防止水资源浪费
根据 GB 50555-2010 民用建筑节水设计规范中的规定,民用建筑设计中给水、中水、热水系统应竖向分区的,分区内各低层部分应设减压设施保证各用水点处供水压力不大于 0. 2 MPa。本规范的目的是有效控制用水点的使用压力,防止超压出流带来的水量浪费。根据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的实测: 节水水嘴半开和全开时最大流量分别为: 0. 29 L/s 和0. 46 L/s,对应的实测动压值为0.17 MPa和0.22 MPa。按照水嘴的额定流量 q =0. 15 L/s 为标准比较。节水水嘴在半开、全开时其流量分别为额定流量的 2 倍和 3 倍。由此可知,控制配水点处的供水压力是给水系统节水设计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按压节流从理论到实践都得到充分的证明。
1. 4 减少热水系统的水量浪费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建筑功能的完善,建筑热水系统已逐渐成为建筑供水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据了解,大多数热水供应系统都存在着严重的水量浪费现象,下面是我在热水系统节水设计中的几点心得。
1. 4. 1 用水点处冷热水压力的平衡
根据 GB 50555-2010 民用建筑节水设计规范中的规定,用水点处冷、热水供水压力不宜大于 0. 02 MPa。在具体工程中可以通过下列措施实现: 控制热水供水管路的阻力损失与冷水供水阻力损失平衡; 选用阻力损失不大于 0. 01 MPa 的水加热设备; 在用水点采用带调压功能的混合器、混合阀,可保证用水点的压力平衡,以此确保出水水温的稳定。
1. 4. 2 热水系统的循环
根据 GB 50555-2010 民用建筑节水设计规范中的规定,集中热水供应系统,应用机械循环,保证干管、立管或干管、立管和支管的热水循环。其实在热水设计中我们真正想做到的是实现支管的循环,这样才能保证用户在打开水龙头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舒适的使用水温,避免了在调节水温的过程中产生水量浪费,以此可以达到很好的节水效果。但在工程设计中要真正实现支管循环,却很困难,目前解决支管中热水保温的有效方式是采用自控电伴热的方式,现在已经在很多工程中采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在建筑物内热水系统设计中不论采用何种循环方式,循环管道均应采用同程布置的方式。
2 节水设备、节水器具、计量仪表
节水设备如下: 加压水泵的特性曲线应为随流量的增大,扬程逐渐下降的曲线,这种水泵工作稳定,并联使用可靠; 市政条件许可的,可采用叠压供水设备,这样不需设置二次供水的低位水箱( 池) ,减少了清洗水箱带来的水量浪费; 水加热设备宜采用换热效率高的导流型容积式水加热器,浮动盘管型、大波节管型半容积式水加热器,并要求水加热设备的被加热水侧阻力损失不宜大于 0. 01 MPa,目的是保证冷热水用水点处的压力平衡。节水器具如下: 坐便器采用设有大、小便分档的冲洗水箱; 居住建筑应使用冲洗水量不大于 6 L 的坐便器; 小便器、蹲式大便器应配套采用延时自闭式冲洗阀、感应式冲洗阀、脚踏冲洗阀。
3 浇洒水源、喷灌及微灌
据推测,到2030 年我国城市绿地灌溉年需水量为 82. 7 亿 m3,占城市总需求的 6%。由此在设计中我们采用非传统水源雨水、中水来代替自来水进行绿地灌溉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节水措施。我们以前大多采用大水漫灌和人工洒水的方式进行绿化浇洒,这样不但浪费水,而且会出现过量浇洒和浇洒不匀的情况。经过试验发现喷灌比漫灌省水约 30% ~50%,微灌比地面漫灌省水 50%~70%。由此,传统的漫灌已不能满足节水要求,在设计中应采用更高效节水的喷灌和微灌技术进行浇洒。
4 非传统水源雨水、中水的利用
节水设计应因地制宜采取措施综合利用雨水、中水等非传统水源。雨水、中水等非传统水源可用于景观用水、绿化用水、汽车冲洗用水、路面地面冲洗用水、冲厕用水、消防用水等非与人身接触的生活用水,雨水还可以用于建筑空调循环冷却系统的补水。
4. 1 雨水利用
雨水利用是将雨水收集起来,经过一定的设施和药剂处理并得到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水质后,再进行利用的过程。建筑物收集雨水的一般流程是: 由导管把屋顶的雨水引入到设于地下的雨水沉沙池,经沉沙后的雨水流入蓄水池,由水泵送入杂用水蓄水池,经加氯消毒后送入中水管道系统。为解决除尘和酸雨问题,一般将降雨前 2 min 的降雨撇除。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展开了对雨水利用的研究,以节约水资源,减轻当地的用水和污水处理的负担。
4. 2 中水利用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房地产业迅速崛起,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但同时大量污废水的排放严重污染了环境和水源,可怕的是我们国家本就是一个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面对这种局面,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又可以有效的回收淡水资源。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对中水系统的研究。我国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在北京建立了第一个中水试点工程。以后,各地纷纷展开了对中水系统的研究和试验。就以运行的中水系统来看,中水长期用于冲厕、冲洗汽车、绿化、浇洒道路均达到了良好的使用效果。故中水系统的开发和研究不仅节水,同时还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 结语
本文针对民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节水措施进行了研究,分别从节水系统的设计、节水设备及器具的选用及雨水、中水的收集利用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以期实现对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并进入良性的水质、水量再生循环。建筑节水技术和措施是工程设计阶段节水的关键,在工程设计中我们通过给水系统的节水设计,选用节水型洁具和设备,及充分利用非传统水源雨水和中水给水系统,相信一定可以使宝贵的水资源得以良性循环,满足社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GB 50015-2003,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2009 年版) [S].
[2] GB 50336-2002,建筑中水设计规范[S].
[3] GB 50555-2010,民用建筑节水设计规范[S].
[4] GB/T 50596-2010,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S].
[5] GB 50400-2006,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S].,2008
关键词:建筑;给排水工程;节水节能;设计;施工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节水系统设计
1. 1 景观用水水源不得采用市政自来水和地下水井
随着民用建筑的发展,现在的房地产开发商更注重小区的绿化和景观设计。在小区内经常设置有人造水景的湖、水湾、瀑布及喷泉等。这些设施的建设的确使业主们感觉身心愉悦,但同时面对我国水资源严重匮乏,用水形式严峻的现状,为贯彻“节水”政策及避免不切实际的大量采用自来水补水的人工水景的行为。GB 50555-2010 民用建筑节水设计规范中规定: “景观用水水源不得采用市政自来水和地下水井。”在设计中我们应优先采用中水、雨水收集回用等措施解决人工景观用水水源和补水的问题。
1. 2 生活及消防水池或水箱的节水措施
据调查,有不少水池、水箱出现过溢水事故,不仅浪费水,而且易损害建筑物、设施和財产。所以我们在实际工程设计中,水池、水箱不仅要设溢流管,还应设置溢流信号管和溢流报警装置,要求电气专业进行连动在溢流时报警提示,并将报警装置引至有人正常值班的地方,以便人们及时发现。同时在设计中还应注意,当建筑物内设有中水、雨水回用给水系统时,水池( 箱) 溢水和废水应排至中水、雨水原水调节池,加以利用。
1. 3 合理限定各用水点的水压,防止水资源浪费
根据 GB 50555-2010 民用建筑节水设计规范中的规定,民用建筑设计中给水、中水、热水系统应竖向分区的,分区内各低层部分应设减压设施保证各用水点处供水压力不大于 0. 2 MPa。本规范的目的是有效控制用水点的使用压力,防止超压出流带来的水量浪费。根据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的实测: 节水水嘴半开和全开时最大流量分别为: 0. 29 L/s 和0. 46 L/s,对应的实测动压值为0.17 MPa和0.22 MPa。按照水嘴的额定流量 q =0. 15 L/s 为标准比较。节水水嘴在半开、全开时其流量分别为额定流量的 2 倍和 3 倍。由此可知,控制配水点处的供水压力是给水系统节水设计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按压节流从理论到实践都得到充分的证明。
1. 4 减少热水系统的水量浪费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建筑功能的完善,建筑热水系统已逐渐成为建筑供水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据了解,大多数热水供应系统都存在着严重的水量浪费现象,下面是我在热水系统节水设计中的几点心得。
1. 4. 1 用水点处冷热水压力的平衡
根据 GB 50555-2010 民用建筑节水设计规范中的规定,用水点处冷、热水供水压力不宜大于 0. 02 MPa。在具体工程中可以通过下列措施实现: 控制热水供水管路的阻力损失与冷水供水阻力损失平衡; 选用阻力损失不大于 0. 01 MPa 的水加热设备; 在用水点采用带调压功能的混合器、混合阀,可保证用水点的压力平衡,以此确保出水水温的稳定。
1. 4. 2 热水系统的循环
根据 GB 50555-2010 民用建筑节水设计规范中的规定,集中热水供应系统,应用机械循环,保证干管、立管或干管、立管和支管的热水循环。其实在热水设计中我们真正想做到的是实现支管的循环,这样才能保证用户在打开水龙头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舒适的使用水温,避免了在调节水温的过程中产生水量浪费,以此可以达到很好的节水效果。但在工程设计中要真正实现支管循环,却很困难,目前解决支管中热水保温的有效方式是采用自控电伴热的方式,现在已经在很多工程中采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在建筑物内热水系统设计中不论采用何种循环方式,循环管道均应采用同程布置的方式。
2 节水设备、节水器具、计量仪表
节水设备如下: 加压水泵的特性曲线应为随流量的增大,扬程逐渐下降的曲线,这种水泵工作稳定,并联使用可靠; 市政条件许可的,可采用叠压供水设备,这样不需设置二次供水的低位水箱( 池) ,减少了清洗水箱带来的水量浪费; 水加热设备宜采用换热效率高的导流型容积式水加热器,浮动盘管型、大波节管型半容积式水加热器,并要求水加热设备的被加热水侧阻力损失不宜大于 0. 01 MPa,目的是保证冷热水用水点处的压力平衡。节水器具如下: 坐便器采用设有大、小便分档的冲洗水箱; 居住建筑应使用冲洗水量不大于 6 L 的坐便器; 小便器、蹲式大便器应配套采用延时自闭式冲洗阀、感应式冲洗阀、脚踏冲洗阀。
3 浇洒水源、喷灌及微灌
据推测,到2030 年我国城市绿地灌溉年需水量为 82. 7 亿 m3,占城市总需求的 6%。由此在设计中我们采用非传统水源雨水、中水来代替自来水进行绿地灌溉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节水措施。我们以前大多采用大水漫灌和人工洒水的方式进行绿化浇洒,这样不但浪费水,而且会出现过量浇洒和浇洒不匀的情况。经过试验发现喷灌比漫灌省水约 30% ~50%,微灌比地面漫灌省水 50%~70%。由此,传统的漫灌已不能满足节水要求,在设计中应采用更高效节水的喷灌和微灌技术进行浇洒。
4 非传统水源雨水、中水的利用
节水设计应因地制宜采取措施综合利用雨水、中水等非传统水源。雨水、中水等非传统水源可用于景观用水、绿化用水、汽车冲洗用水、路面地面冲洗用水、冲厕用水、消防用水等非与人身接触的生活用水,雨水还可以用于建筑空调循环冷却系统的补水。
4. 1 雨水利用
雨水利用是将雨水收集起来,经过一定的设施和药剂处理并得到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水质后,再进行利用的过程。建筑物收集雨水的一般流程是: 由导管把屋顶的雨水引入到设于地下的雨水沉沙池,经沉沙后的雨水流入蓄水池,由水泵送入杂用水蓄水池,经加氯消毒后送入中水管道系统。为解决除尘和酸雨问题,一般将降雨前 2 min 的降雨撇除。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展开了对雨水利用的研究,以节约水资源,减轻当地的用水和污水处理的负担。
4. 2 中水利用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房地产业迅速崛起,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但同时大量污废水的排放严重污染了环境和水源,可怕的是我们国家本就是一个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面对这种局面,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又可以有效的回收淡水资源。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对中水系统的研究。我国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在北京建立了第一个中水试点工程。以后,各地纷纷展开了对中水系统的研究和试验。就以运行的中水系统来看,中水长期用于冲厕、冲洗汽车、绿化、浇洒道路均达到了良好的使用效果。故中水系统的开发和研究不仅节水,同时还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 结语
本文针对民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节水措施进行了研究,分别从节水系统的设计、节水设备及器具的选用及雨水、中水的收集利用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以期实现对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并进入良性的水质、水量再生循环。建筑节水技术和措施是工程设计阶段节水的关键,在工程设计中我们通过给水系统的节水设计,选用节水型洁具和设备,及充分利用非传统水源雨水和中水给水系统,相信一定可以使宝贵的水资源得以良性循环,满足社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GB 50015-2003,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2009 年版) [S].
[2] GB 50336-2002,建筑中水设计规范[S].
[3] GB 50555-2010,民用建筑节水设计规范[S].
[4] GB/T 50596-2010,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S].
[5] GB 50400-2006,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S].,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