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高校钢琴教师,在教钢琴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在演奏中由于缺乏流动性导致音乐缺乏韵律、生命力、内在张力及打动人心的力量,所以本文从旋律、节奏、和声三个方面来论述如何表达音乐的流动性。
【关键词】旋律;节奏;和声;流动性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在高校的钢琴教学过程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学生的演奏缺乏音乐性、生命力,缺少灵魂,究其原因,在演奏中忽视了音乐的流动性,所以本文从旋律、节奏、和声三个方面来谈谈如何表达音乐的流动性。
一、旋律的流动性
在钢琴演奏中,音乐能够打动听众是由于演奏者发自内心深处的歌唱。能够歌唱的线条一般被称作旋律,我们可以把每个音理解成“字”,把音程、音阶、半音阶、琶音、和弦等等理解成“词汇”,由这些“词汇”结构而成,横向流动,就会形成乐曲中的旋律。
由于钢琴是通过槌子击弦的方式发音,与弦乐器或管乐器相比,更接近于打击乐器,所以如果只用高抬指处键,声音听起来就会生硬尖锐,犹如在菜板上剁菜,音乐自然会缺失流动性。能够避开乐器本身的局限性,练好歌唱性触键,才能使音乐听起来具有流动性。
旋律的流动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横向进行,是指手指击键时的力,产生于跟着手臂一起作横向运动的过程中,目的是使音响尽可能地“legato”,连奏要求每个音之间的声音连接在一起,避免被卡断,但是只做到音与音之间不出现断裂是远远不够的,要有内在情感,往往需要气息的支撑才行,并以延绵不断的方式抒发。如果用“颗粒性”较强的触键方式,即使加上踏板也无法真正歌唱。在演奏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弦乐器的演奏方式,手指弹而让手臂“拉”,为了削弱琴槌击弦时的冲击力,需要手指尽可能贴键,为了让声音连贯均匀,手臂可以像拉大提琴运音那样左右运动。这样一来,做渐强时可以靠手臂逐渐地向手指加大“压力”;而做渐弱时,就要将“压力”逐渐地“回收”。由于触键时的力量直接来自于手臂,而非高抬指的击键动作,所以钢琴便会发出如行云流水般的音响效果,当弹奏抒情的旋律时,会显得气息很长非常歌唱。
掌握好这种弹奏方法,需要建立在掌关节的运动能力已经达到相当灵活的基础上。如果手指只会软绵绵地“摸”琴键,声音会没有质量。另外还需要得到手臂上所有关节、甚至上半部分身体的运动配合,让整个手臂显得非常的“柔顺”。心里要有主动引导掌关节运动的意念,尤其是遇到“迂回”进行的旋律,更要提前意识到前面该“拐弯儿”了,当然最终还需要用耳朵监听,以便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动作,使钢琴发出的音响能符合音乐所要表现的内涵,这样才能真正使旋律具有流动性。
二、节奏的流动性
在钢琴教学中,普遍重视基本功训练,在于手指力量、触键状态、跑动速度、动作准确等方面,但对于节奏要素的集中训练往往不够。节奏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是音乐的灵魂,也是音乐能够流动起来的内在韵律。
演奏者在整个演奏的过程中非常像开车的过程,在刚开始弹得时候,就传递给听众一种速度的概念,听众在自己心中就会建立起稳定的节拍律动感,就好像乘上了一辆由演奏者驾驶的汽车。当演奏者因为心虚或者过于冲动,导致演奏失控,就会出现速度不稳的现象;当演奏者按乐谱上的提示,做着不自然的渐快、渐慢或ruba时,导致演奏速度的变化与音乐所要表现的分寸不吻合,那么内心已经建立起稳定的节拍律动感的听众,会因没有得到任何的預示,立刻感受到演奏者的演奏出了问题,就像乘客从身体的摇晃中感觉到车速的突然变化一样。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独奏者对音乐所表现的内涵心中无数,缺少节奏的律动感,因此演奏时就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致使作曲家所赋予乐曲的生命运动的“逻辑性”遭受到无端的破坏。
节奏是一项需要进行单独训练的基础元素。节拍不等于节奏。节奏律动直接决定音乐的性质。比如3/4就不是一句“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三拍”所能概括的。三拍中有文化差异、地域差异、民族差异、时代差异性格差异。同样是三拍子的舞曲,由于舞蹈跳法不同,重拍不同,节奏的内在感觉就大相径庭。例如法兰西宫廷的小步舞曲高贵典雅,富有贵族气质;西班牙宫廷的萨拉班德严肃庄重,大开大合;维也纳宫廷的圆舞曲灵巧华丽,显示沙龙气息;波兰民间的波洛奈兹的强烈有力,充满男性活力;同为波兰民间马祖卡则以其飘忽多变的舞步改变着重音位置。所以三拍子的“重音”不是绝对的,而是舞步感觉的体现。可以说在三拍舞蹈节奏中反映出各国各民族的不同文化特征。
所以不仅仅要把拍子弹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理解乐曲的内涵,真正把握住乐曲的内在节奏感,这样才能使音乐真正流动起来,让听众听到有音乐内涵的音乐。
三、和声的流动性
众所周知,和声能够细腻地表现出人的情感运动中内在的张力的起伏与变化。从下属或属功能的和弦进行到主和弦,就会听到从不稳定进入安定的一种运动过程;从主和弦进行到各种不稳定的和弦就会听到一种从安定进入到各种不同程度的不稳定的一种运动过程;由一些不稳定的和弦或者无直接功能序进的和弦代替了所期待的和弦,会造成一种“发生意外”的和声运动的听觉。由于进行中的和声会有不同的运动过程,所以我们要用心去感受音乐内在的发展变化。各种大和弦、小和弦、增和弦、减和弦、七和弦伴随节奏,时松时紧,就像穿着救生衣在潮水中颠簸起伏、随波追流一样,这个过程中有发展、有意外、也有安定,也就是听到的音乐中的情感的张力的起伏与变化。
在进行曲、圆舞曲、夜曲等曲体中,都有一些固定形式的和声性伴奏织体,例如我们听到进行曲性质的特定音型的和声性伴奏时,就会想到运动会或节日庆典时队列中的人意气风发、情绪激昂的场景;在听到“嘭嚓嚓”的和声性伴奏时,就会联想到灯火辉煌的舞厅中,众人翩翩起舞的场景。这种典型的伴奏音型能够为选了所有表达的情感内涵营造或烘托出相适应的情境与氛围。
和声经常被比喻成建筑中的框架,旋律则是和声的装饰。只有旋律在流动是单薄的,有和声性伴奏织体的烘托与流动,我们才能听到饱满的音乐,继而能够表达深刻的音乐内涵。理解和声的流动性时我们可以想象成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之下的底座有八分之七,可以想象整座冰山在移动的壮观。如果只有露出水面的冰块在流动,也就是只有旋律在流动,那就像是一些浮冰,很难形成真正的整体气势。所以,要重视和声的内在张力,认真聆听和声的流动性。
总之,在钢琴作品演奏中,旋律、节奏、和声缺一不可,相互协调、密不可分。旋律要有内在的歌唱性,节奏要有内在的律动,和声要有内在的张力和推动力,演奏时要从这三方面去构建对音乐流动性的意识,才能使音乐真正流动起来。
参考文献
[1]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7.
[2]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3]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4]张前,王次.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作者简介:高静(1979—),女,内蒙包头人,硕士学位,包头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钢琴表演与教学研究。
【关键词】旋律;节奏;和声;流动性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在高校的钢琴教学过程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学生的演奏缺乏音乐性、生命力,缺少灵魂,究其原因,在演奏中忽视了音乐的流动性,所以本文从旋律、节奏、和声三个方面来谈谈如何表达音乐的流动性。
一、旋律的流动性
在钢琴演奏中,音乐能够打动听众是由于演奏者发自内心深处的歌唱。能够歌唱的线条一般被称作旋律,我们可以把每个音理解成“字”,把音程、音阶、半音阶、琶音、和弦等等理解成“词汇”,由这些“词汇”结构而成,横向流动,就会形成乐曲中的旋律。
由于钢琴是通过槌子击弦的方式发音,与弦乐器或管乐器相比,更接近于打击乐器,所以如果只用高抬指处键,声音听起来就会生硬尖锐,犹如在菜板上剁菜,音乐自然会缺失流动性。能够避开乐器本身的局限性,练好歌唱性触键,才能使音乐听起来具有流动性。
旋律的流动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横向进行,是指手指击键时的力,产生于跟着手臂一起作横向运动的过程中,目的是使音响尽可能地“legato”,连奏要求每个音之间的声音连接在一起,避免被卡断,但是只做到音与音之间不出现断裂是远远不够的,要有内在情感,往往需要气息的支撑才行,并以延绵不断的方式抒发。如果用“颗粒性”较强的触键方式,即使加上踏板也无法真正歌唱。在演奏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弦乐器的演奏方式,手指弹而让手臂“拉”,为了削弱琴槌击弦时的冲击力,需要手指尽可能贴键,为了让声音连贯均匀,手臂可以像拉大提琴运音那样左右运动。这样一来,做渐强时可以靠手臂逐渐地向手指加大“压力”;而做渐弱时,就要将“压力”逐渐地“回收”。由于触键时的力量直接来自于手臂,而非高抬指的击键动作,所以钢琴便会发出如行云流水般的音响效果,当弹奏抒情的旋律时,会显得气息很长非常歌唱。
掌握好这种弹奏方法,需要建立在掌关节的运动能力已经达到相当灵活的基础上。如果手指只会软绵绵地“摸”琴键,声音会没有质量。另外还需要得到手臂上所有关节、甚至上半部分身体的运动配合,让整个手臂显得非常的“柔顺”。心里要有主动引导掌关节运动的意念,尤其是遇到“迂回”进行的旋律,更要提前意识到前面该“拐弯儿”了,当然最终还需要用耳朵监听,以便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动作,使钢琴发出的音响能符合音乐所要表现的内涵,这样才能真正使旋律具有流动性。
二、节奏的流动性
在钢琴教学中,普遍重视基本功训练,在于手指力量、触键状态、跑动速度、动作准确等方面,但对于节奏要素的集中训练往往不够。节奏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是音乐的灵魂,也是音乐能够流动起来的内在韵律。
演奏者在整个演奏的过程中非常像开车的过程,在刚开始弹得时候,就传递给听众一种速度的概念,听众在自己心中就会建立起稳定的节拍律动感,就好像乘上了一辆由演奏者驾驶的汽车。当演奏者因为心虚或者过于冲动,导致演奏失控,就会出现速度不稳的现象;当演奏者按乐谱上的提示,做着不自然的渐快、渐慢或ruba时,导致演奏速度的变化与音乐所要表现的分寸不吻合,那么内心已经建立起稳定的节拍律动感的听众,会因没有得到任何的預示,立刻感受到演奏者的演奏出了问题,就像乘客从身体的摇晃中感觉到车速的突然变化一样。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独奏者对音乐所表现的内涵心中无数,缺少节奏的律动感,因此演奏时就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致使作曲家所赋予乐曲的生命运动的“逻辑性”遭受到无端的破坏。
节奏是一项需要进行单独训练的基础元素。节拍不等于节奏。节奏律动直接决定音乐的性质。比如3/4就不是一句“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三拍”所能概括的。三拍中有文化差异、地域差异、民族差异、时代差异性格差异。同样是三拍子的舞曲,由于舞蹈跳法不同,重拍不同,节奏的内在感觉就大相径庭。例如法兰西宫廷的小步舞曲高贵典雅,富有贵族气质;西班牙宫廷的萨拉班德严肃庄重,大开大合;维也纳宫廷的圆舞曲灵巧华丽,显示沙龙气息;波兰民间的波洛奈兹的强烈有力,充满男性活力;同为波兰民间马祖卡则以其飘忽多变的舞步改变着重音位置。所以三拍子的“重音”不是绝对的,而是舞步感觉的体现。可以说在三拍舞蹈节奏中反映出各国各民族的不同文化特征。
所以不仅仅要把拍子弹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理解乐曲的内涵,真正把握住乐曲的内在节奏感,这样才能使音乐真正流动起来,让听众听到有音乐内涵的音乐。
三、和声的流动性
众所周知,和声能够细腻地表现出人的情感运动中内在的张力的起伏与变化。从下属或属功能的和弦进行到主和弦,就会听到从不稳定进入安定的一种运动过程;从主和弦进行到各种不稳定的和弦就会听到一种从安定进入到各种不同程度的不稳定的一种运动过程;由一些不稳定的和弦或者无直接功能序进的和弦代替了所期待的和弦,会造成一种“发生意外”的和声运动的听觉。由于进行中的和声会有不同的运动过程,所以我们要用心去感受音乐内在的发展变化。各种大和弦、小和弦、增和弦、减和弦、七和弦伴随节奏,时松时紧,就像穿着救生衣在潮水中颠簸起伏、随波追流一样,这个过程中有发展、有意外、也有安定,也就是听到的音乐中的情感的张力的起伏与变化。
在进行曲、圆舞曲、夜曲等曲体中,都有一些固定形式的和声性伴奏织体,例如我们听到进行曲性质的特定音型的和声性伴奏时,就会想到运动会或节日庆典时队列中的人意气风发、情绪激昂的场景;在听到“嘭嚓嚓”的和声性伴奏时,就会联想到灯火辉煌的舞厅中,众人翩翩起舞的场景。这种典型的伴奏音型能够为选了所有表达的情感内涵营造或烘托出相适应的情境与氛围。
和声经常被比喻成建筑中的框架,旋律则是和声的装饰。只有旋律在流动是单薄的,有和声性伴奏织体的烘托与流动,我们才能听到饱满的音乐,继而能够表达深刻的音乐内涵。理解和声的流动性时我们可以想象成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之下的底座有八分之七,可以想象整座冰山在移动的壮观。如果只有露出水面的冰块在流动,也就是只有旋律在流动,那就像是一些浮冰,很难形成真正的整体气势。所以,要重视和声的内在张力,认真聆听和声的流动性。
总之,在钢琴作品演奏中,旋律、节奏、和声缺一不可,相互协调、密不可分。旋律要有内在的歌唱性,节奏要有内在的律动,和声要有内在的张力和推动力,演奏时要从这三方面去构建对音乐流动性的意识,才能使音乐真正流动起来。
参考文献
[1]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7.
[2]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3]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4]张前,王次.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作者简介:高静(1979—),女,内蒙包头人,硕士学位,包头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钢琴表演与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