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化长期领先世界,独具魅力,对人类历史文明产生过积极的作用。英国学者李约瑟更是以毕生精力研究中国科技史,发现“人类历史上一些很基本的技术,正是从这块土地上生长起来的”,但也指出了西方近代科学兴起后,东方逐渐落后于西方的问题。
一、中国古代科技取得的辉煌成就
例1 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用现代手法表现了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意在说明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着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下面是某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的影响为题,各命一个小题。你觉得哪些最适宜( )
①造纸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 ②印刷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推动者 ③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武器 ④指南针——西欧海外殖民的助跑器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解析 题目中所表述的是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的影响,①中体现的是造纸术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作用,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点拨 组合选择题往往包含着多个知识点,做题过程中可以采用排除法,先筛选出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再进行分析。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在高考命题中占有一定的位置,特别是四大发明。从2012年的高考试卷中可以发现大多数省份都有所涉及,并大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在复习过程中,同学们要多注意四大发明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同时要注意对其他科技成就体现的时代特征的考查。
二、诗歌艺术中折射的时代特征
例2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杜甫《新安吏》
材料二 寂寞天宝后,园庐成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杜甫《无家别》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由一定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决定的,并具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两首作品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解析 抓住杜甫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材料中诗文的含义进行作答。唐朝是中国诗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杜甫的诗风格雄浑,语言精练,深刻的反映出大动乱中的社会状况,后人称之为“诗史”。除了材料中的两篇作品外,还有《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等(即三吏、三别)。从材料中的“县小更无丁”、“日瘦”、“且穷栖”等语句中可以看出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生活的困苦。
答案 安史之乱,官府征兵,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百姓流离失所。这两首作品反映出唐代由盛而衰的时代特征。
点拨 材料解析题的特点是提供一定的新材料、新意境,让我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思考、作答。而这道题中的材料是两首诗歌。诗歌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上以风化下”,即君主用诗歌来教化老百姓;二是“下以风刺上”,即老百姓用诗歌来讽谏统治者。不论是哪一种,都无法脱离时代烙印。所以在做题过程中,我们在读懂材料含义的基础上可以抓住有效的关键词进行思考,也可以根据作者身处时代的历史背景来揣摩。最后要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再现教材的核心知识,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回归课本。最后别忘记用简练的语言总结诗歌反映的时代特征。
三、近代科技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例3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进行研究后发现,16世纪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远远超过西方。“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文明中成长?”这个疑问后来被称学术界命名为“李约瑟难题”,引起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
材料二 中国之所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因而轻视和忽视了工匠在科技领域上的重要性。
——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
材料三 所有这些(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包括其改进的策略,都完全可以由中国人在14世纪时所具有的科学知识中研发出来。但其时的中国人却没有加以制作或利用,以致后来这些机器由于无人使用而消失了。因此,我们必须推断在纺织业的领域中,中国传统的工业技术未能有进一步的开展,基本的阻力不在于缺少更高的科学知识,而在于那些促进工业技术的发明与进步更新的经济动力与智识思想力量的减弱。
——马克·尔文《中国历史发展的型式》
材料四 当时(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点,此时再想创新创业增加投资,不但无利可图,甚或会本钱无归(经济学上的“边际获利递减率”);因此富裕人家,多不愿其子弟外出“开创”新天地。而设计使其安守家园,娶妻纳妾之余,抽上大烟,胜于外出生事冒险(这也与明代专制政治和清代异族统治下法网严峻和地方势力的改变有密切关系)。在此情境下,“浪费人力的文化”逐渐成形:妇女裹小脚、坐八人大轿、妻妾奴婢成行,都是浪费人力的社会文化行径。与此对应,为节省人力而创设的各种机器,便变为“非当务之急”了。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五 中国的发明创造也是引人注目地随着时间而起伏不定。直到公元1450年左右,中国在技术上比欧洲更富于革新精神,也先进得多,甚至大大超过了中世纪的伊斯兰世界。中国的一系列发明包括运河闸门、铸铁、深钻技术、有效的牲口挽具、火药、风筝、磁罗盘、活字、瓷器、印刷(不算菲斯托斯圆盘)、船尾舵和独轮车。接着,中国就不再富于革新精神。
——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1)上述材料均谈及中国古代的科技问题,其观点所具有的共识之处有哪些?
(2)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科技落伍的原因。
解析 解答(1)时,先通读材料掌握作者的观点,再结合题目从观点中找出共性即可。(2)主要考察我们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在作答时,要充分利用材料信息,然后准确的运用相关知识进行概括,总结近代中国科技落伍的原因。
答案 (1)都认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卓著,而在近代社会到来之前逐渐停滞落后。
(2)缺乏社会需要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制约;专制制度对科技人才的束缚;相对封闭和相对富庶的大陆造成的经济生活方式的影响。
点拨 概括类的问题主要是要抓信问题的本质和共性,材料相对集中,掌握了课本知识和材料核心意思就比较容易作答。原因类题目的设问主要是分析对历史事物的产生起主导性作用的因素。在回答这类问题时,要从已有的材料信息中提取相关内容,简明扼要的进行表达,但要有实际的史实表述,切忌空洞。
1.《说文解字》释读为:“大册也。”今人认为似手捧册置于架上。该释读与下列记录文字信息材料相关的是( )
A. 甲骨 B. 丝帛
C. 竹木简 D. 石碑
2.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这反映了( )
A. 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
B. 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
C. 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
D. 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
3. 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
A. 对僧人爱憎交加的社会心态
B. 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 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D. 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4. 据《与公肃甥书》记载:“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并是写本。”对“活版”理解正确的是( )
A. 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
B. 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
C. 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
D. 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
5. 有一部中国古代科技著作的《序》中说,这部书“起自耕农,终于醯醢(xi hai ,酱醋),资生之业,靡不毕书”。这一著作是( )
A. 董仲舒《春秋繁露》
B. 贾思勰《齐民要术》
C. 《石氏星表》
D. 《九章算术》
1~5 CCDDB
一、中国古代科技取得的辉煌成就
例1 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用现代手法表现了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意在说明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着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下面是某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的影响为题,各命一个小题。你觉得哪些最适宜( )
①造纸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 ②印刷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推动者 ③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武器 ④指南针——西欧海外殖民的助跑器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解析 题目中所表述的是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的影响,①中体现的是造纸术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作用,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点拨 组合选择题往往包含着多个知识点,做题过程中可以采用排除法,先筛选出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再进行分析。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在高考命题中占有一定的位置,特别是四大发明。从2012年的高考试卷中可以发现大多数省份都有所涉及,并大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在复习过程中,同学们要多注意四大发明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同时要注意对其他科技成就体现的时代特征的考查。
二、诗歌艺术中折射的时代特征
例2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杜甫《新安吏》
材料二 寂寞天宝后,园庐成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杜甫《无家别》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由一定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决定的,并具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两首作品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解析 抓住杜甫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材料中诗文的含义进行作答。唐朝是中国诗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杜甫的诗风格雄浑,语言精练,深刻的反映出大动乱中的社会状况,后人称之为“诗史”。除了材料中的两篇作品外,还有《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等(即三吏、三别)。从材料中的“县小更无丁”、“日瘦”、“且穷栖”等语句中可以看出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生活的困苦。
答案 安史之乱,官府征兵,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百姓流离失所。这两首作品反映出唐代由盛而衰的时代特征。
点拨 材料解析题的特点是提供一定的新材料、新意境,让我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思考、作答。而这道题中的材料是两首诗歌。诗歌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上以风化下”,即君主用诗歌来教化老百姓;二是“下以风刺上”,即老百姓用诗歌来讽谏统治者。不论是哪一种,都无法脱离时代烙印。所以在做题过程中,我们在读懂材料含义的基础上可以抓住有效的关键词进行思考,也可以根据作者身处时代的历史背景来揣摩。最后要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再现教材的核心知识,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回归课本。最后别忘记用简练的语言总结诗歌反映的时代特征。
三、近代科技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例3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进行研究后发现,16世纪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远远超过西方。“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文明中成长?”这个疑问后来被称学术界命名为“李约瑟难题”,引起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
材料二 中国之所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因而轻视和忽视了工匠在科技领域上的重要性。
——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
材料三 所有这些(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包括其改进的策略,都完全可以由中国人在14世纪时所具有的科学知识中研发出来。但其时的中国人却没有加以制作或利用,以致后来这些机器由于无人使用而消失了。因此,我们必须推断在纺织业的领域中,中国传统的工业技术未能有进一步的开展,基本的阻力不在于缺少更高的科学知识,而在于那些促进工业技术的发明与进步更新的经济动力与智识思想力量的减弱。
——马克·尔文《中国历史发展的型式》
材料四 当时(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点,此时再想创新创业增加投资,不但无利可图,甚或会本钱无归(经济学上的“边际获利递减率”);因此富裕人家,多不愿其子弟外出“开创”新天地。而设计使其安守家园,娶妻纳妾之余,抽上大烟,胜于外出生事冒险(这也与明代专制政治和清代异族统治下法网严峻和地方势力的改变有密切关系)。在此情境下,“浪费人力的文化”逐渐成形:妇女裹小脚、坐八人大轿、妻妾奴婢成行,都是浪费人力的社会文化行径。与此对应,为节省人力而创设的各种机器,便变为“非当务之急”了。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五 中国的发明创造也是引人注目地随着时间而起伏不定。直到公元1450年左右,中国在技术上比欧洲更富于革新精神,也先进得多,甚至大大超过了中世纪的伊斯兰世界。中国的一系列发明包括运河闸门、铸铁、深钻技术、有效的牲口挽具、火药、风筝、磁罗盘、活字、瓷器、印刷(不算菲斯托斯圆盘)、船尾舵和独轮车。接着,中国就不再富于革新精神。
——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1)上述材料均谈及中国古代的科技问题,其观点所具有的共识之处有哪些?
(2)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科技落伍的原因。
解析 解答(1)时,先通读材料掌握作者的观点,再结合题目从观点中找出共性即可。(2)主要考察我们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在作答时,要充分利用材料信息,然后准确的运用相关知识进行概括,总结近代中国科技落伍的原因。
答案 (1)都认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卓著,而在近代社会到来之前逐渐停滞落后。
(2)缺乏社会需要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制约;专制制度对科技人才的束缚;相对封闭和相对富庶的大陆造成的经济生活方式的影响。
点拨 概括类的问题主要是要抓信问题的本质和共性,材料相对集中,掌握了课本知识和材料核心意思就比较容易作答。原因类题目的设问主要是分析对历史事物的产生起主导性作用的因素。在回答这类问题时,要从已有的材料信息中提取相关内容,简明扼要的进行表达,但要有实际的史实表述,切忌空洞。
1.
A. 甲骨 B. 丝帛
C. 竹木简 D. 石碑
2.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这反映了( )
A. 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
B. 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
C. 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
D. 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
3. 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
A. 对僧人爱憎交加的社会心态
B. 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 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D. 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4. 据《与公肃甥书》记载:“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并是写本。”对“活版”理解正确的是( )
A. 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
B. 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
C. 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
D. 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
5. 有一部中国古代科技著作的《序》中说,这部书“起自耕农,终于醯醢(xi hai ,酱醋),资生之业,靡不毕书”。这一著作是( )
A. 董仲舒《春秋繁露》
B. 贾思勰《齐民要术》
C. 《石氏星表》
D. 《九章算术》
1~5 CCD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