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四个注重”的要求,在“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中,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电池材料的选择,设置三个学习任务——探究元素排序依据的选择、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两者发生关系的原因以实现知识的结构化。借助微型实验、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比较的三维模型等手段帮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注重运用提问、点评等方式开展日常学习评价,实现“教、学、评”一体化。上述教学设计和实践实现了元素周期律知识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价值。
关键词: 化学學科核心素养; 元素周期律; 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 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9)10003706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开展相应的教学设计研究及实践是落实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的重要途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17版课标)在“附录2教学与评价案例”中提出的“四个注重”为教师开展教学设计研究指明了方向: 注重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注重基于“学习任务”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注重认识思路的结构化和显性化、注重“教、学、评”一体化[1]。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根据上述要求进行教学设计?下面以必修课程中“元素周期律”课题为例阐述相应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1 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设计思路
如图1所示,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设计可以按照如下的思路展开:
首先,分析17版课标要求和教科书编写意图,挖掘教学内容对学生
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价值;其次,围绕素养发展价值设计多个学习任务并确定教学和评价目标,学习任务的设计本质上是在将知识和认识思路结构化;第三,围绕学习任务和教学、评价目标创设真
实问题情境,设计课堂提问和学习活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运用提问、点评等方式开展日常学习评价,贯穿“教、学、评”一体化。
1.1 挖掘教学内容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价值
挖掘教学内容的素养发展价值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重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其认识发展功能在于揭示不同元素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认识元素和物质性质的新视角和系统思维框架。基于元素周期律学生可以比较、解释和论证不同元素性质的差异,可以由已知元素和物质推知和研究未知元素和物质[2]。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实际上是以元素的核电荷数为自变量,元素的各种属性(原子半径、最外层电子数、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为因变量,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而得出结论。而这些均需要基于物质性质的实验和其他数据、事实证据等进行推理和论证,因此,该部分教学内容着重发展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两方面的核心素养。
1.2 制定教学与评价目标,注重教学评一体化
在目前的化学教学与学习评价中,教师更多的是关注教学,往往把评价与化学知识的建构过程相脱离,而核心素养导向的化学教学设计需要注重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学习任务与评价任务的一致性。本节课设置的教学与评价目标列于表1,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教学与评价思路。
1.3 设计“学习任务”,实现知识结构化
学习任务是连接核心知识与具体知识点的桥梁和纽带,是实现知识结构化的重要环节[3]。基于教学内容素养发展价值分析的研究,本节课设计了解决3个核心问题“为什么选择核电荷数作为自变量”、“元素的性质(因变量)与元素的核电荷数(自变量)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关系(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原因)”的3个主要学习任务(见图2)。3个学习任务的设置不探究自变量的选择(核电荷数)
关键词: 化学學科核心素养; 元素周期律; 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 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9)10003706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开展相应的教学设计研究及实践是落实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的重要途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17版课标)在“附录2教学与评价案例”中提出的“四个注重”为教师开展教学设计研究指明了方向: 注重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注重基于“学习任务”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注重认识思路的结构化和显性化、注重“教、学、评”一体化[1]。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根据上述要求进行教学设计?下面以必修课程中“元素周期律”课题为例阐述相应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1 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设计思路
如图1所示,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设计可以按照如下的思路展开:
首先,分析17版课标要求和教科书编写意图,挖掘教学内容对学生
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价值;其次,围绕素养发展价值设计多个学习任务并确定教学和评价目标,学习任务的设计本质上是在将知识和认识思路结构化;第三,围绕学习任务和教学、评价目标创设真
实问题情境,设计课堂提问和学习活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运用提问、点评等方式开展日常学习评价,贯穿“教、学、评”一体化。
1.1 挖掘教学内容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价值
挖掘教学内容的素养发展价值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重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其认识发展功能在于揭示不同元素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认识元素和物质性质的新视角和系统思维框架。基于元素周期律学生可以比较、解释和论证不同元素性质的差异,可以由已知元素和物质推知和研究未知元素和物质[2]。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实际上是以元素的核电荷数为自变量,元素的各种属性(原子半径、最外层电子数、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为因变量,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而得出结论。而这些均需要基于物质性质的实验和其他数据、事实证据等进行推理和论证,因此,该部分教学内容着重发展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两方面的核心素养。
1.2 制定教学与评价目标,注重教学评一体化
在目前的化学教学与学习评价中,教师更多的是关注教学,往往把评价与化学知识的建构过程相脱离,而核心素养导向的化学教学设计需要注重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学习任务与评价任务的一致性。本节课设置的教学与评价目标列于表1,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教学与评价思路。
1.3 设计“学习任务”,实现知识结构化
学习任务是连接核心知识与具体知识点的桥梁和纽带,是实现知识结构化的重要环节[3]。基于教学内容素养发展价值分析的研究,本节课设计了解决3个核心问题“为什么选择核电荷数作为自变量”、“元素的性质(因变量)与元素的核电荷数(自变量)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关系(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原因)”的3个主要学习任务(见图2)。3个学习任务的设置不探究自变量的选择(核电荷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