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北大学,陕西 西安 710127)
【摘要】:当代流行音乐歌词与中国诗歌艺术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却没有得到文学界应有的重视。文章摘取当代流行音乐歌词中的“中国风”元素歌词作为研究对象,探究歌词在意象、情感、韵律等方面与诗歌相通的文学特质,并将音乐歌词与《诗经》、唐宋词进行对比,论证其中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得出当代流行音乐歌词是诗歌体裁在当代的特殊表现形式。
【关键词】:流行音乐歌词;中国风;音乐文学
王国维先生在《宋元戏曲考·序》中曾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明清有小说,民国有散文,从流行音乐在当代的接受度和歌词本身具备的文学性考虑,虽不敢说以歌词文学是当代之文学,但至少可以将其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以重视。当代流行音乐歌词中有相当一部分符合文学艺术审美,尤其是“中国风”文化元素的当代流行音乐,其歌词本身就是美妙的艺术作品。
一、“中国风”元素歌词特征
“中国风”歌词是指融合了中国古典意象和现代流行因素的音乐风格。其歌词具有中国文化内涵,使用新派唱法和编曲技巧烘托歌曲氛围,歌曲以怀旧的中国背景与现代节奏相结合,产生含蓄、忧愁、幽雅、轻快等歌曲风格[1]。
流行音乐界的“中国风”始于周杰伦的《叶惠美》专辑,其中的《东风破》也被公认为是“中国风”第一作。之后的“中国风”作品不断发展成熟,《青花瓷》、《千里之外》、《红尘客栈》、《西厢》、《昆明湖》、《蜀绣》等,都巧妙地将中国古典意象、文化符号融入到歌词之中,不仅增添了唱词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效果,同时也为歌词创作开辟了一个清新广阔的新天地。
“中国风”不仅以大量传统古典文化意象为素材,也以古代历史事件、传统民族精神等为背景进行创作,如瓷器、刺绣、中国功夫、中国书法、绘画等。郭敬明作词,李宇春演唱的《蜀绣》:“君可见刺绣又一针/有人为你疼/君可见夏雨秋风有人为你等/翠竹泣墨痕/锦书画不成/情针意线绣不尽鸳鸯枕”古典意象出现频率之高可见一斑。作品将古典元素“刺绣”、“墨痕”、“锦书”、“鸳鸯枕”等融合起来,一位大家闺阁女子的婉媚凄凉跃然纸上。再如方文山的词《乱舞春秋》中“曹魏枭雄在/蜀汉多人才/东吴将士怪/七星连环散/诸葛亮的天命不来”,将历史故事进行了再创作,给严肃历史增添了一下诙谐成分,更增强了词作的可读性。
“中国风”并不仅仅是古典意象的堆积,还有许多创新成分,古意新填,营造出唯美动人的意境。《东风破》“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古人把酒送别,却未曾见将别后的漂泊灌满酒壶的,想象生动贴切。一个“瘦”字仿佛使人看到了相思者的愁苦历程和状态,引发人的想象。委婉、隽永的情意绵绵使歌曲具有了一种古朴典雅的美学意味。
二、流行音乐歌词是当代之诗歌
歌词运用丰富有韵味的意象表达情感。以《青花瓷》为例,“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帘外芭蕉”、“门环铜绿”等意象渲染了江南小镇的静谧悠远。取材生活细节,没有刻意雕琢感,写意感染力却不输“长河落日”、“大漠孤烟”。再如后弦的《西厢》,“我又从西厢过/十二年前的白日梦/写下当年的你的我/水调歌头词一首/我再从西厢过/十二年后的才高八斗/百花还在人去已楼空/那花儿常开人难留”。引用西厢故事,结合自己独特理解,描写了一段穿越时空的青涩爱情,传递出后现代的浪漫感觉,朴素叙事又有《诗经》的遗韵。
在形式方面,歌詞完全符合詩歌简洁凝练、分节分行、节奏韵律鲜明和谐的特点。《千里之外》词“芙蓉水面采/船行影犹在/你却不回来”中“采”、“在”、“来”属于尾字押韵。后弦的《笔墨伺候》“城墙涂鸦的魏碑/人生观有点尖锐/练就一手的国粹/不做敲字的同类”等,歌词内容虽没有严守格律,但尾字押韵、分行分段也是不少的。现代诗歌挣脱了格律枷锁,主张音韵和谐即可,所以说,对歌词也无需太过挑剔。
三、歌词形式的诗歌是文学史一脉相承的题材形式
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后世将两者统称为诗歌。不论是先秦《诗经》《离骚》、汉乐府,还是唐诗、宋词、元曲,这些文学体式都是“谱曲可唱,离谱能赏”,与当代流行音乐歌词有极其相似的流传形式。随着歌词创作主体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歌词的文学性渐趋加强,脱离音乐成为可独当一面的文学也为未可知。
当代流行音乐的爱情歌曲一直以占据歌坛的近半壁江山,这一主题早在《诗经·国风》中被广泛描写。当然当代流行音乐歌词还有其他功用,如文化宣传、背景艺术等。郭敬明为家乡巴蜀文化而作的《蜀绣》,依托着音乐歌词的文学性、信息性、内涵性打造特色文化名片就是一例。
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袁行霈先生在《唐宋词精华分卷·序》中说:“唐宋词在当时是配合着流行音乐演唱的,可以说就是当时的流行歌曲。”观照词的发展历程,更能找到当代流行歌曲歌词发展的未来。晚唐五代以来,词的主要功用是在宴乐场合供给伶工歌女歌唱的,因其产生于勾栏瓦肆,多靡靡之作,所以被正统文人视为难登大雅的淫逸之辞。似乎当代流行歌曲歌词与之有同样的遭遇,建国前的歌曲艺人的地位与古时歌妓无甚差别,歌词自然不被重视。然而“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王国维《人间词话》壹伍)”为词的发展开辟的路径。而后苏轼词“自是一家”、“以诗为词”的文学主张,进一步开拓词的创作范围,并提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宋词一跃成为有宋“一代之文学”。宋词这一成绩的取得,有其体裁本身的优势,上层文人的参与创作也是不容忽视的条件。当代流行音乐歌词创作也正是在一些文人参与创作之后慢慢被世人重视和接受,如李叔同的《送别》歌词如诗如画,当代还有方文山、郭敬明等人,将中国风带入歌曲创作,开辟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路径。
词早期的创作方式是倚声填词,至柳永、周邦彦多有自度曲,而后先词后乐也多了起来。词的地位就逐渐冲破音乐而趋向独立。对比当代流行歌曲歌词的发展进程,正是先词后调的阶段。尤其是“中国风”的流行,歌词创作的自觉意识增强,不再完全依附于音乐,而逐渐成为独立的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
不仅先秦《诗经》、宋词如此,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度统治一代文坛的体材形式如楚辞、唐诗、元曲等都和音乐歌词是同源一体的,至明清以来,小说大盛,诗歌没落,甚至有人据此而认为“明清名不副明清,诗歌从此丧精魂”。
四、结语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流行乐曲歌词作为中国现当代社会思想、文化、艺术综合而成的产物,中国流行歌曲与传统歌曲以及诗歌既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又有其发展创新之处,因而“自成一体”。依照当代流行歌曲自身的特点对其进行发展完善,如加大歌词创作团体的文化投入等,是促进歌词成为“一代之文学”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
注释:
[1]参见吴少华《论当代流行音乐创作中的古典因素》 音乐探索.2013年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吴少华,论当代流行音乐创作中的古典因素[J],音乐探索,2003
[4]宋琳琳,方文山音乐文学作品的语言学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12
[5]苟德培,明清名不副明清,诗歌从此丧精魂——从古诗歌作为音乐文学之角度论其兴衰[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07
【摘要】:当代流行音乐歌词与中国诗歌艺术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却没有得到文学界应有的重视。文章摘取当代流行音乐歌词中的“中国风”元素歌词作为研究对象,探究歌词在意象、情感、韵律等方面与诗歌相通的文学特质,并将音乐歌词与《诗经》、唐宋词进行对比,论证其中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得出当代流行音乐歌词是诗歌体裁在当代的特殊表现形式。
【关键词】:流行音乐歌词;中国风;音乐文学
王国维先生在《宋元戏曲考·序》中曾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明清有小说,民国有散文,从流行音乐在当代的接受度和歌词本身具备的文学性考虑,虽不敢说以歌词文学是当代之文学,但至少可以将其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以重视。当代流行音乐歌词中有相当一部分符合文学艺术审美,尤其是“中国风”文化元素的当代流行音乐,其歌词本身就是美妙的艺术作品。
一、“中国风”元素歌词特征
“中国风”歌词是指融合了中国古典意象和现代流行因素的音乐风格。其歌词具有中国文化内涵,使用新派唱法和编曲技巧烘托歌曲氛围,歌曲以怀旧的中国背景与现代节奏相结合,产生含蓄、忧愁、幽雅、轻快等歌曲风格[1]。
流行音乐界的“中国风”始于周杰伦的《叶惠美》专辑,其中的《东风破》也被公认为是“中国风”第一作。之后的“中国风”作品不断发展成熟,《青花瓷》、《千里之外》、《红尘客栈》、《西厢》、《昆明湖》、《蜀绣》等,都巧妙地将中国古典意象、文化符号融入到歌词之中,不仅增添了唱词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效果,同时也为歌词创作开辟了一个清新广阔的新天地。
“中国风”不仅以大量传统古典文化意象为素材,也以古代历史事件、传统民族精神等为背景进行创作,如瓷器、刺绣、中国功夫、中国书法、绘画等。郭敬明作词,李宇春演唱的《蜀绣》:“君可见刺绣又一针/有人为你疼/君可见夏雨秋风有人为你等/翠竹泣墨痕/锦书画不成/情针意线绣不尽鸳鸯枕”古典意象出现频率之高可见一斑。作品将古典元素“刺绣”、“墨痕”、“锦书”、“鸳鸯枕”等融合起来,一位大家闺阁女子的婉媚凄凉跃然纸上。再如方文山的词《乱舞春秋》中“曹魏枭雄在/蜀汉多人才/东吴将士怪/七星连环散/诸葛亮的天命不来”,将历史故事进行了再创作,给严肃历史增添了一下诙谐成分,更增强了词作的可读性。
“中国风”并不仅仅是古典意象的堆积,还有许多创新成分,古意新填,营造出唯美动人的意境。《东风破》“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古人把酒送别,却未曾见将别后的漂泊灌满酒壶的,想象生动贴切。一个“瘦”字仿佛使人看到了相思者的愁苦历程和状态,引发人的想象。委婉、隽永的情意绵绵使歌曲具有了一种古朴典雅的美学意味。
二、流行音乐歌词是当代之诗歌
歌词运用丰富有韵味的意象表达情感。以《青花瓷》为例,“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帘外芭蕉”、“门环铜绿”等意象渲染了江南小镇的静谧悠远。取材生活细节,没有刻意雕琢感,写意感染力却不输“长河落日”、“大漠孤烟”。再如后弦的《西厢》,“我又从西厢过/十二年前的白日梦/写下当年的你的我/水调歌头词一首/我再从西厢过/十二年后的才高八斗/百花还在人去已楼空/那花儿常开人难留”。引用西厢故事,结合自己独特理解,描写了一段穿越时空的青涩爱情,传递出后现代的浪漫感觉,朴素叙事又有《诗经》的遗韵。
在形式方面,歌詞完全符合詩歌简洁凝练、分节分行、节奏韵律鲜明和谐的特点。《千里之外》词“芙蓉水面采/船行影犹在/你却不回来”中“采”、“在”、“来”属于尾字押韵。后弦的《笔墨伺候》“城墙涂鸦的魏碑/人生观有点尖锐/练就一手的国粹/不做敲字的同类”等,歌词内容虽没有严守格律,但尾字押韵、分行分段也是不少的。现代诗歌挣脱了格律枷锁,主张音韵和谐即可,所以说,对歌词也无需太过挑剔。
三、歌词形式的诗歌是文学史一脉相承的题材形式
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后世将两者统称为诗歌。不论是先秦《诗经》《离骚》、汉乐府,还是唐诗、宋词、元曲,这些文学体式都是“谱曲可唱,离谱能赏”,与当代流行音乐歌词有极其相似的流传形式。随着歌词创作主体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歌词的文学性渐趋加强,脱离音乐成为可独当一面的文学也为未可知。
当代流行音乐的爱情歌曲一直以占据歌坛的近半壁江山,这一主题早在《诗经·国风》中被广泛描写。当然当代流行音乐歌词还有其他功用,如文化宣传、背景艺术等。郭敬明为家乡巴蜀文化而作的《蜀绣》,依托着音乐歌词的文学性、信息性、内涵性打造特色文化名片就是一例。
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袁行霈先生在《唐宋词精华分卷·序》中说:“唐宋词在当时是配合着流行音乐演唱的,可以说就是当时的流行歌曲。”观照词的发展历程,更能找到当代流行歌曲歌词发展的未来。晚唐五代以来,词的主要功用是在宴乐场合供给伶工歌女歌唱的,因其产生于勾栏瓦肆,多靡靡之作,所以被正统文人视为难登大雅的淫逸之辞。似乎当代流行歌曲歌词与之有同样的遭遇,建国前的歌曲艺人的地位与古时歌妓无甚差别,歌词自然不被重视。然而“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王国维《人间词话》壹伍)”为词的发展开辟的路径。而后苏轼词“自是一家”、“以诗为词”的文学主张,进一步开拓词的创作范围,并提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宋词一跃成为有宋“一代之文学”。宋词这一成绩的取得,有其体裁本身的优势,上层文人的参与创作也是不容忽视的条件。当代流行音乐歌词创作也正是在一些文人参与创作之后慢慢被世人重视和接受,如李叔同的《送别》歌词如诗如画,当代还有方文山、郭敬明等人,将中国风带入歌曲创作,开辟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路径。
词早期的创作方式是倚声填词,至柳永、周邦彦多有自度曲,而后先词后乐也多了起来。词的地位就逐渐冲破音乐而趋向独立。对比当代流行歌曲歌词的发展进程,正是先词后调的阶段。尤其是“中国风”的流行,歌词创作的自觉意识增强,不再完全依附于音乐,而逐渐成为独立的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
不仅先秦《诗经》、宋词如此,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度统治一代文坛的体材形式如楚辞、唐诗、元曲等都和音乐歌词是同源一体的,至明清以来,小说大盛,诗歌没落,甚至有人据此而认为“明清名不副明清,诗歌从此丧精魂”。
四、结语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流行乐曲歌词作为中国现当代社会思想、文化、艺术综合而成的产物,中国流行歌曲与传统歌曲以及诗歌既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又有其发展创新之处,因而“自成一体”。依照当代流行歌曲自身的特点对其进行发展完善,如加大歌词创作团体的文化投入等,是促进歌词成为“一代之文学”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
注释:
[1]参见吴少华《论当代流行音乐创作中的古典因素》 音乐探索.2013年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吴少华,论当代流行音乐创作中的古典因素[J],音乐探索,2003
[4]宋琳琳,方文山音乐文学作品的语言学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12
[5]苟德培,明清名不副明清,诗歌从此丧精魂——从古诗歌作为音乐文学之角度论其兴衰[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