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积极倡导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上“自主、合作、探究”。在诗歌教学中怎样“激”活学生这个主体,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激活学生这个“主体”强烈求知的思想,激活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情趣,激起学生“主体”角色的最大能量最大热情最高追求去“积极参与学习”,去享受学习的乐趣。使诗歌欣赏课就像自己“主动”地去欣赏一首最爱的名曲,就像自己“热切”地去捧读一本经典名著,就像自己“忘情”地在互联网上遨游,就像自己“不惜财力”也要去欣赏祖国的壮丽河山。教师这“一石”“激”得好,就会“惊起‘一滩’鸥鹭”,怎样拿捏好这个“激”是很值得我们探讨的。
“一枝一叶总关情” 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丰富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诗歌的“意境”,诗歌的“形象”,诗歌中的“情感”都需通过语言这个载体表达。“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是情的“晶体”,诗语就是情语。要感知诗歌的情,要领受诗歌的意境,要认识诗歌的形象,就必须从“语言”进入,而好的诗歌正如王力先生所言:“是用最优美的语言写成的”,它集中反映在诗歌语言的精炼美和音乐美上,只有“读”,古人叫“吟”,才能享受到诗歌语言和谐的形式美;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性是由句中描写意象,抒发感情,表现感情波澜起伏的重要词语构成,只有诵读“词语”才能感受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激起学生欣赏诗歌的热情,要在吟诵上“做功”:听放录音,教师示范吟诵,个人或集体读,男女生分合读,慢读快速读,按抑扬顿挫的韵律读,“一‘枝’一‘叶’总关情”读才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兴奋,读才能感知《诗经》中表现出的二千多年前先祖们的古朴之情,读才能感知魏晋时期曹氏父子的慷慨悲凉之情陶渊明的平淡自然之情,读才能感知大唐帝国李白的飘逸之情高适的悲壮之情,读才能感知宋代苏轼的豪放之情陆游的爱国之情,读才能感知陈毅元帅的“投身革命”之情毛泽东的“敢叫日月换新天”之情。古往今来.沧海桑田,唯独“情”字一脉贯穿,“情”通古今,让我们满怀激情地去“吟(激)”起学生思想感情的浪花吧!
“来吾道夫先路”善于联系学过的诗词,使认识的“吾”做”先路” 。曹操的《短歌行》学生特别喜欢,诗中那慷慨豪迈的古代英雄的遗风常常激起学生朗读时提高声调,“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中引用诗经的两个典故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有的学生还能在黑板上默写下全诗。这就给欣赏宋?黄庭坚的《清明》“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带来便利,学生齐诵背《短歌行》,我又自己背出“青青子衿......”这八句,再请学生反复读黄的《清明》,有学生就议论:“人乞祭余骄妾妇”一句,好像是语文书上《齐人有一妻一妾》里边的,这跟《短歌行》一样“用了典故”,那估计下一句“士甘焚死不公侯”中的“士”也是用了典故。
“曲径通幽处” 欣赏诗词还需要恰当地想象联想,如他人的故事,自己的生活或情感经历,甚至是某些新闻旧事,只要能切合诗境诗情的就可能引导你在思想上跨越过时代的“曲径” ,直通到诗旨的“幽处”,再“幽”的诗你也会感到“柳暗花明”。欣赏唐?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时,学生争论此诗写的是不是结婚。我提点:大考之前你们的心里?考完后总想快点知道自己的分数,总想从老师那里探知自己写得怎么样,分数多少,那种七上八下的滋味尝过没有,学生叫:“有!还蛮紧张的。”朱庆余这首诗,就是在参加科考前,把自己写的诗文献给朝中官员水部员外郎张籍阅览的,请员外郎看看自己的水平咋样,自己多年苦读这次能否高中 ,朱心里有点紧张又不好意思明问,于是就写了这首诗。你们看看诗中的“舅姑”“夫婿”是指什么?“晓得了”,学生说,“这是用比喻的手法写的”,“这是借事抒情”。
“便引诗情到碧霄” 欣赏诗词的时候,学生总感觉有些“云深不知处”。这是因为除了诗歌语言精炼、含蓄、具有跳跃性的特点等外,还有的诗语就是文言。为了激起学生探诗的兴趣,使其能自己“知处”,不妨“激”他们去“比一比”。面对白居易《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是弓”,学生讨论“可怜”一词受阻,我吟起李商隐的《贾生》:“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处理贾岛《剑客》时学生认为是写侠客的,我提议集体背诵于谦的《石灰吟》,学生知道于诗是托物言志,即刻就有说李诗是假托”剑客“抒怀了;欣赏宋人周卿菊的《清明》:“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我举出《古诗十九首》:”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又对照出古乐府《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总之可以类比,正反比,也可纵横比,比法多样,只要能激起学生探讨的雅趣,“便引诗情到碧霄。”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敢“把新桃换旧符” 为什么要用个“敢”字?因为家长学校一提到学生用手机就犯忌,怕学生课堂上玩手机。不妨在课堂上要学生拿出手机看,天塌不了 地也不会陷下去。我在处理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这首词时,就要学生比赛看谁用手机先查到《望江南》,这是题目还是词牌?学生很兴奋,纷纷拿出手机,边查边说,很快有学生站起来说是词牌名,原名《谢秋娘》是唐李德裕谢秋娘所作。白居易作词调根据词末“能不忆江南”改名为《忆江南》,又有补充:“是温庭筠改成《望江南》的”。现代科技手段正是现代人所用,引导得法就不用担心学生出轨。
通过视频,电脑下载图片等多媒体的手段教学现在已经不足为奇了,但怎么有效拿来做“激”的道具,还是有讲究的。我精心选择了“百家讲坛”中南京大学教授莫砺锋讲解的《诗歌唐朝》,中有香菱学王维的《使至塞上》诗时提出的疑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通过看视频后,学生知道了诗中的“炼”字,原来是诗人准确生动的再现当时边塞的具体环境,从而激起了学生去琢磨诗的“炼字”,对“炼字”产生了极大兴趣。又如欣赏唐诗时可以放放古筝名曲《春江花月夜》,欣赏豪放派的诗词听听杨洪基在《三国演义》中的开首曲,欣赏山水田园诗时可组织看些乡村风景视频,名家山水画作等,艺术从美学上来说都是相通的,从视觉从听觉从感觉多方位的去“激”学生的思想“倒海翻江卷巨澜(毛)”,无疑对学生理解把握诗中的情、意、形,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先以宋人周密的“烂醉东风野草花”诗句来说,“东风””草綠花香”是个“氛围”,有了这个氛围,蝴蝶才喜欢,才“烂醉”,“激”的时候,也有个营造氛围的问题,以上种种“激” 都直接涉及到了“氛围”。彼人群彼时彼地彼场景老师要善于掌控,掌控有分寸,“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王勃)”“氛围”自然就出来了。就像办喜事要放鞭炮,“月在浮云浅处明(道潜)”一样。在此不打算单讲“氛围”。刻意而为“氛围”就有“作秀”之嫌。
激活学生这个“主体”强烈求知的思想,激活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情趣,激起学生“主体”角色的最大能量最大热情最高追求去“积极参与学习”,去享受学习的乐趣。使诗歌欣赏课就像自己“主动”地去欣赏一首最爱的名曲,就像自己“热切”地去捧读一本经典名著,就像自己“忘情”地在互联网上遨游,就像自己“不惜财力”也要去欣赏祖国的壮丽河山。教师这“一石”“激”得好,就会“惊起‘一滩’鸥鹭”,怎样拿捏好这个“激”是很值得我们探讨的。
“一枝一叶总关情” 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丰富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诗歌的“意境”,诗歌的“形象”,诗歌中的“情感”都需通过语言这个载体表达。“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是情的“晶体”,诗语就是情语。要感知诗歌的情,要领受诗歌的意境,要认识诗歌的形象,就必须从“语言”进入,而好的诗歌正如王力先生所言:“是用最优美的语言写成的”,它集中反映在诗歌语言的精炼美和音乐美上,只有“读”,古人叫“吟”,才能享受到诗歌语言和谐的形式美;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性是由句中描写意象,抒发感情,表现感情波澜起伏的重要词语构成,只有诵读“词语”才能感受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激起学生欣赏诗歌的热情,要在吟诵上“做功”:听放录音,教师示范吟诵,个人或集体读,男女生分合读,慢读快速读,按抑扬顿挫的韵律读,“一‘枝’一‘叶’总关情”读才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兴奋,读才能感知《诗经》中表现出的二千多年前先祖们的古朴之情,读才能感知魏晋时期曹氏父子的慷慨悲凉之情陶渊明的平淡自然之情,读才能感知大唐帝国李白的飘逸之情高适的悲壮之情,读才能感知宋代苏轼的豪放之情陆游的爱国之情,读才能感知陈毅元帅的“投身革命”之情毛泽东的“敢叫日月换新天”之情。古往今来.沧海桑田,唯独“情”字一脉贯穿,“情”通古今,让我们满怀激情地去“吟(激)”起学生思想感情的浪花吧!
“来吾道夫先路”善于联系学过的诗词,使认识的“吾”做”先路” 。曹操的《短歌行》学生特别喜欢,诗中那慷慨豪迈的古代英雄的遗风常常激起学生朗读时提高声调,“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中引用诗经的两个典故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有的学生还能在黑板上默写下全诗。这就给欣赏宋?黄庭坚的《清明》“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带来便利,学生齐诵背《短歌行》,我又自己背出“青青子衿......”这八句,再请学生反复读黄的《清明》,有学生就议论:“人乞祭余骄妾妇”一句,好像是语文书上《齐人有一妻一妾》里边的,这跟《短歌行》一样“用了典故”,那估计下一句“士甘焚死不公侯”中的“士”也是用了典故。
“曲径通幽处” 欣赏诗词还需要恰当地想象联想,如他人的故事,自己的生活或情感经历,甚至是某些新闻旧事,只要能切合诗境诗情的就可能引导你在思想上跨越过时代的“曲径” ,直通到诗旨的“幽处”,再“幽”的诗你也会感到“柳暗花明”。欣赏唐?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时,学生争论此诗写的是不是结婚。我提点:大考之前你们的心里?考完后总想快点知道自己的分数,总想从老师那里探知自己写得怎么样,分数多少,那种七上八下的滋味尝过没有,学生叫:“有!还蛮紧张的。”朱庆余这首诗,就是在参加科考前,把自己写的诗文献给朝中官员水部员外郎张籍阅览的,请员外郎看看自己的水平咋样,自己多年苦读这次能否高中 ,朱心里有点紧张又不好意思明问,于是就写了这首诗。你们看看诗中的“舅姑”“夫婿”是指什么?“晓得了”,学生说,“这是用比喻的手法写的”,“这是借事抒情”。
“便引诗情到碧霄” 欣赏诗词的时候,学生总感觉有些“云深不知处”。这是因为除了诗歌语言精炼、含蓄、具有跳跃性的特点等外,还有的诗语就是文言。为了激起学生探诗的兴趣,使其能自己“知处”,不妨“激”他们去“比一比”。面对白居易《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是弓”,学生讨论“可怜”一词受阻,我吟起李商隐的《贾生》:“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处理贾岛《剑客》时学生认为是写侠客的,我提议集体背诵于谦的《石灰吟》,学生知道于诗是托物言志,即刻就有说李诗是假托”剑客“抒怀了;欣赏宋人周卿菊的《清明》:“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我举出《古诗十九首》:”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又对照出古乐府《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总之可以类比,正反比,也可纵横比,比法多样,只要能激起学生探讨的雅趣,“便引诗情到碧霄。”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敢“把新桃换旧符” 为什么要用个“敢”字?因为家长学校一提到学生用手机就犯忌,怕学生课堂上玩手机。不妨在课堂上要学生拿出手机看,天塌不了 地也不会陷下去。我在处理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这首词时,就要学生比赛看谁用手机先查到《望江南》,这是题目还是词牌?学生很兴奋,纷纷拿出手机,边查边说,很快有学生站起来说是词牌名,原名《谢秋娘》是唐李德裕谢秋娘所作。白居易作词调根据词末“能不忆江南”改名为《忆江南》,又有补充:“是温庭筠改成《望江南》的”。现代科技手段正是现代人所用,引导得法就不用担心学生出轨。
通过视频,电脑下载图片等多媒体的手段教学现在已经不足为奇了,但怎么有效拿来做“激”的道具,还是有讲究的。我精心选择了“百家讲坛”中南京大学教授莫砺锋讲解的《诗歌唐朝》,中有香菱学王维的《使至塞上》诗时提出的疑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通过看视频后,学生知道了诗中的“炼”字,原来是诗人准确生动的再现当时边塞的具体环境,从而激起了学生去琢磨诗的“炼字”,对“炼字”产生了极大兴趣。又如欣赏唐诗时可以放放古筝名曲《春江花月夜》,欣赏豪放派的诗词听听杨洪基在《三国演义》中的开首曲,欣赏山水田园诗时可组织看些乡村风景视频,名家山水画作等,艺术从美学上来说都是相通的,从视觉从听觉从感觉多方位的去“激”学生的思想“倒海翻江卷巨澜(毛)”,无疑对学生理解把握诗中的情、意、形,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先以宋人周密的“烂醉东风野草花”诗句来说,“东风””草綠花香”是个“氛围”,有了这个氛围,蝴蝶才喜欢,才“烂醉”,“激”的时候,也有个营造氛围的问题,以上种种“激” 都直接涉及到了“氛围”。彼人群彼时彼地彼场景老师要善于掌控,掌控有分寸,“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王勃)”“氛围”自然就出来了。就像办喜事要放鞭炮,“月在浮云浅处明(道潜)”一样。在此不打算单讲“氛围”。刻意而为“氛围”就有“作秀”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