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部委内部食堂吃些啥

来源 :知音励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stdem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节刚过,国家广电总局对居民开放食堂的消息就被各大媒体疯狂转载。一条新闻之所以引起人们关注,是因为部委长期以来给人们的感觉是高高在上、严肃、有点神秘的,如今它打开大门欢迎居民去自家食堂吃饭,让人们都觉得很新鲜。大家都很好奇,这外界盛传的价格便宜、量又足的机关饭到底有什么特别的?
  在国家广电总局302食堂,我们见到了北京月坛街道的老人卢继红和她的老伴儿。中午风刮得正紧,卷起路边残存的积雪,可二老还是穿戴整齐,照旧要到广电总局302食堂吃饭。“出了门走几步就到,用不了10分钟。”这家位于月坛街道白云观社区的302食堂,原本是国家广电总局机关家属区的内部食堂。百十来平方米的就餐大厅,干净亮堂。进门一眼就能看见“今日菜单”:除了地三鲜、咖喱小丸子,还有孜然肉丁、梅菜扣肉、圆葱爆羊肉等等。加上一份米饭或馒头的主食,菜价都只在十几元左右。餐厅负责人李怀阳介绍说,他们从周一到周五每天都有6种菜品,一周下来基本没有重样,且提供免费汤,夏天有绿豆汤,冬天是棒子面粥。“这里的饭菜口味清淡,适合老年人,便宜,还能用养老助残券,要是去旁边的小餐馆吃,价钱要贵上三四倍呢!”卢继红说。
  现在每天中午,像卢继红这样到302食堂就餐的已达400余人。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食堂还提供送餐入户服务,送餐覆盖周边13个社区,平均每天入户就达100多次。“外卖每份荤素搭配3或4个菜,只要十几元钱,不想出门的老年人打一个电话,就能在家里吃上可口的饭菜。”
  向社区敞开的设施不只有食堂。北京月坛街道与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铁道部、国家海洋局等十余个机关,联合组建了月坛社区建设协会。协会举办活动,会员单位的活动中心、排练大厅、礼堂,也就顺理成章实现了共享。之所以会出现国家机关单位将优质资源与周围的居民共享的新鲜事,得益于2009年11月民政部网站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工作意见》,该意见鼓励社区内或周边单位向社区居民开放内部食堂等公共设施。
  对于此举,在人们一片叫好声中也有网友提出质疑。有网友指出,国家部委食堂指机关内部食堂,服务对象是在编机关干部。而“302食堂”开在机关之外的机关家属区内——此“内”非彼“内”。“302食堂”原专为机关离退休老干部而设,经国家广电总局与所在社区共同出资27万元改建为“302餐厅”,专门拿来为老干部服务,同时也作为社区居家养老示范点向周边社区的老人开放。
  一位名为鲁宁的网友表示,在看了一篇名为《2004年“服务创新增收,卫生长效规范(农业部经验材料)》的文章后,真正见识了不为普通百姓所察的部委食堂。他解释说,在该文章中,农业部食堂分服务、创收、经营三类,后两类系前者之挂靠:真正的该部食堂专指服务型食堂,只为部机关及直属事业机构2000余公务员提供就餐服务。干部过生日,食堂发放蛋糕。食堂开有干洗店,每位公务员一年可免费洗6件衣服。食堂春节给每位公务员发放年货礼包。食堂更在河北廊坊建有专门的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创收型食堂为该部机关工作人员提供可带回家的各种主副食品及点心,尽管须适当收费,但绝对价廉物美,系服务型食堂“免费服务”的“外延”。经营型食堂系部机关对社会营业的经济实体,所赚收入既是机关“外快收入”的一部分,也是公务员免餐午餐费用的主要来源。
  那么真正的部委食堂什么样,什么才是真正的机关饭?
  2008年有一组数据统计,中央部委机关拥有食堂75家,员工近3000人,为5万多机关干部职工提供就餐服务。走进机关食堂,宽敞明亮的大厅,清洁、光亮的地面,井然有序的桌倚,精美实用的小器皿,渗透着“食文化”的墙饰、灯箱,映衬着环境的清新、优雅。各机关食堂要求炊事人员统一着装、服务热情、态度和蔼、举止文明、动作规范。服务礼仪是每一个员工上岗前的必修课,也是他们个人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目前,机关食堂服务人员能够承担礼仪服务、外事服务高档宴席、大型会议接待等高档次服务。
  在中央及国家部委的机关食堂,自助式是主要的供餐方式,它适合现在高效率的工作节奏,更为机关职工提供了更大的用餐范围,变“众口难调”为“众口可调”。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饭菜,同时也避免了剩菜、剩饭,减少了浪费现象。
  机关食堂供应的饭菜花样品种繁多,色、香、味、形俱全。根据就餐人数多少,食堂每天供餐的花样少的20多种,多的40余种。做到每天一个菜谱,一周不重样,并根据季节变化,调整伙食品种。食堂菜肴风味包括了东南西北、川鲁粤淮等各大菜系。也有各地的风味小吃,像安徽的黄桥烧饼、河南的糊辣汤、山西的刀削面、陕西的羊肉泡馍、延吉的朝鲜冷面等等。
  每个机关食堂都有自己的“看家菜”“特色菜”“创新菜”。铁道部食堂的红烧肉、烧茄子、酸菜粉深受职工欢迎;税务总局食堂的汾西枣糕、荞面等十多种山西面食,也令人难以忘怀;科技部食堂把药膳引进了大灶饭,开设了煲仔系列;新华社食堂自创50多种自成体系的“大锅菜”,他们还编辑出版了《中西餐大锅菜精選》专题片。
  值得一提的是,农业部食堂承担内部接待任务的龙洋餐厅,多年来曾多次接待过有关国家的农业部长和国内外知名人士。目前,“龙洋美食”的招牌已经走向社会,顾客门庭若市,生意兴隆,引起了许多媒体的关注。由于饭菜质量好,就连北京凯宾斯基这样的五星级酒店也成为农业部机关食堂的固定客户。
  除了饭菜质量好,部委机关的饭菜价格的确很吸引人。比如,部长级的叫工作餐,免费;司局级的有午餐补贴,每个人只需要缴纳3元;而普通工作人员则像在大排档里买食物一样,按价付费,即便如此,这个价格也是相当便宜。其实,之所以“价格便宜量又足”,除了得益于政府的财政补贴,还在于机关食堂由于需求量大,容易做到成本控制。另外,有的部委现在还在中午准备比较丰富的水果和酸奶,可谓营养均衡,考虑周到。(摘自《人物画报》)
其他文献
每年立冬,母亲会照例让我打电话给远在乡村的姨父,邀请他来家中做客。  母亲的盛情在我看来,纯属多余。姨在十几年前就去世了,平时两家少有来往,这门亲戚应该断了。但母亲并不这样想,她说姨父家一直没有脱贫,我们理应接济一下他。  姨父会在我打过电话的第二天上午,坐着他儿子开的一辆机动农用三轮车来我家。母亲早早准备好了饭菜,她知道姨父爱喝几口,借酒浇愁,就让我提前买了白酒。  姨父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喝酒
期刊
他们平时是司机、家庭主妇、普通白领……然而,在踏入一家加油站、饭店或服装店时,他们摇身一变,成为拥有另外一个身份的“大人物”。他们的责任是帮助企业清楚地了解服务员实际的服务水平,以及对公司各种制度规则的执行情况。他们被称为“第七十三行”:神秘顾客  江娜整理了一下衣衫,从容地走进了一家肯德基店。她点了汉堡、薯条、冷饮和甜点。拿到食物后,她迅速地从怀里抽出一支体温计,插入可乐和食品中,然后把温度计上
期刊
窗外,月亮渐渐升了起来,明亮而皎洁,就像几年前,何莲向我诉说的那个夜晚。原来,当爱情和友谊擦身而过,何莲付出的不止是失恋的痛……  一  2007年,我正在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念大三。当时,寝室6个女生有5个都在谈恋爱,大家整天描眉画眼,涂脂抹粉,交流恋爱心得,忙得不亦乐乎。唯有何莲总是捧着一本《新概念英语》,口中念念有词。  她长得不算美,但也不至于说没有男生喜欢。然而,她却从不恋爱,从大一到大三
期刊
《知音励志》是以一切渴望改变命运的平民(包括打工族、下岗族和创业族)为对象的新闻纪实性杂志。本刊在原有经典栏目《爱拼才会赢》《谋生手记》《励志先锋》等基础上,特应广大渴望改变命运读者的要求,隆重推出又一精品励志栏目《财富英雄榜》。  《财富英雄榜》由本刊精英财经记者团队负责,现面向全国征集“财富英雄”新闻线索和封面人物报道,旨在发现和弘扬“身边人的成功”,以其精彩的创业经历,启迪读者改变命运的财商
期刊
很早以前,“鲶鱼效应”就与沙丁鱼的生命有着密切关系。沙丁鱼喜密集群栖,且有不爱动的惰性,当它们被渔民捕捞上船后,常常因为挨得太紧而窒息死亡。渔民远海捕捞它们时,曾想了无数办法都失败了。后来,有个渔民在船上的鱼槽里面放了几条鲶鱼,鲶鱼来到陌生环境后立即四处游动,到处挑起摩擦。沙丁鱼受到鲶鱼的冲击,变得紧张起来并四处游动,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沙丁鱼的成活率。这就是“鲶鱼效应”。“鲶鱼效应”往往能激活一些安
期刊
蒋烨在杭州开了十多年出租车,是个挺潮的司机,开车时蓝牙耳机不离耳,两只手机不离身,一个接电话,一个上网。就连他招揽生意的方式也很独特——聊微信,织“围脖”,通过微信和微博做生意。  蒋烨2011年6月份由夜班转开白班,当时白班生意不好做,所以蒋烨想到在网络上找客人的点子。开始蒋烨只是在网上发布一些简单的约车信息。没想到信息发出后没多久,就有生意找上门来。  尝到甜头,蒋烨很快就换了一款新手机,身边
期刊
2012年5月17日上午,湖北省钟祥市莫愁大道旁一处居民小区里响起鞭炮声。人们寻声望去,在一住户门口发现了惊人一幕:3个汉子一字排开双膝跪在地上,拉着一个白发苍苍老妈妈的手哽咽着说:“妈妈,请原谅您儿子的不孝,跟我们回家吧!”但老妈妈却指着另外一个人,态度坚定地说:“他才是我的亲儿子,我不跟你们回去。”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3个儿子上门接亲娘,亲娘为什么不认,却偏偏认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人?  老人
期刊
姚涛是舟山国际水产城声名显赫的千万富翁,旗下不仅拥有商铺、豪宅和名车,而且因为豪爽大方,还被人誉为赫赫有名的“涛哥”。然而,说起来你可能不信,这名富甲一方的风云人物,居然是靠在海边捡小鱼小虾,捡出来的一个千万富翁!你更无法想象,仅仅靠着收集渔民加工后随意抛弃的鱼杂,他竟神奇地改变了命运!  他是如何“咸鱼翻身”,又是怎样从人们最不屑、最不齿和最看不起眼的小行当中,发现了巨大的商机?他的传奇经历又带
期刊
人们都知道,Google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市值超过2000亿美元。但鲜为人知的是,Google公司的食堂同样是“世界上最牛食堂”。该公司有三分之一员工承认,是公司食堂精美的食物和快乐的用餐环境让他们选择留在Google工作。  2008年,在美国打工的中国厨师肖志军有幸进入Google总部当厨师,见识了“世界最牛食堂”的种种魅力。在崇尚创新发明的Google厨房,肖志军整天沉浸在技艺的
期刊
陈宗恒是中国酿酒界的一个奇人。他曾因为酿酒、藏酒倾家荡产,而造出世人震惊的绝世美酒后,竟藏入深山老洞30年一滴酒不卖!穷困潦倒时,尽管他全家挤在几间常年漏雨的破屋里生活,每天吃着野菜度日,他却始终不渝坚守着这座金山,死死地坐等着改变命运的最佳时机。一晃,30多年过去了,陈宗恒如此疯疯癫癫地酿酒、藏酒,究竟命运如何呢?他将这些多达1000吨的窖藏酒卖出了惊天价格,还是守得穷途末路呢?意想不到的是,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