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像无形的绳索紧紧束缚着学生的手脚,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精神。作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如何让学生自学,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培养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
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中,首先必须使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探究来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要达此目的,就必须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例如;在讲述中国古代史两汉的“重农抑商”政策时,课前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 你怎样理解“重农抑商”政策?2 怎样看待“抑商”,这个政策在封建社会曾起了什么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讨论。有学生认为“以农业为天下根本,打击商人囤积居奇,操纵物价,这样有利于社会安定,这个政策应该肯定”,还有学生认为:“这个政策对于经济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应否定”。又有学生认为:“尽管西汉政府奉行了一套重农抑商政策,但是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前提下,商品经济仍然兴盛发展,商业活动活跃,商人财力雄厚,甚至富甲天下”。我肯定了学生的发言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还不够全面,然后,我归纳学生的发言,作了这样的分析:首先说明我国古代一直把农业称为“本业”,而把商业称为“末业”,因此长期以来重视农业,轻视商业。其次,介绍西汉初年各统治者普遍重视农业的情况,最为典型的是汉文帝诏书中“夫农,天下之本也”,同时介绍从汉高祖起实行禁止商贾及其子孙为官,禁穿丝、葛,毛织衣服,禁止乘车骑马,并加倍征收算赋的政策。到汉武帝时推行抑商措施。直至东汉,统治者依然规定商人不能兼营农业,这说明重农抑商是当时的一贯政策。第三,对于这个政策既要肯定它对西汉农业的恢复,发展和政权巩固所起的积极作用,又要指明限制商业发展所起的消极作用,以及它对后世经济发展的不良影响,特别是中国商品经济长期不发展的原因与“重农抑商”政策有关。这样给学生开启了创新思维的门户。
上述问题引起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有效地促使学生进入主动参与的学习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情不自禁地阅读教材,并把自我探究知识视为一种自我提高和取得发展的需要,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学生独立阅读的同时,我巡视课堂,对个别学生的特殊问题做单独辅导。学生独立阅读是自学的核心环节。
“授人鱼,供一餐之用;授人以渔,则享用不尽。”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乃至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所以,有人把学生的“学习”明确解释为“学习如何学习”。显然,掌握学法是现代社会教育科研的新潮流,是当今世界教学改革的新趋势,把教法转化为学法,教师只有让学生学会读书,才能传授打开信息之门的钥匙,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攀登科学的巅峰。
例如:中国古代史中有关农民战争问题,因封建社会各个朝代几乎都爆发过较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于是我着重分析了陈胜、吴广领导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及历史作用和意义,使学生理解秦末农民起义用武力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那么,再以后学习“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时,学生就会以分析秦末农民起义作用和意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借鉴,从而得出这次农民起义同样沉重打击了当时的封建地主阶级。同时辨别出两者的不同,前者是推翻了暴秦,后者是“瓦解”丁东汉政权,打击了东汉豪强地主势力,使其一蹶不振。每当学完同一类问题时,都要总结出这一类问题规律性的东西,找出共性和个性。当学完封建社会的历次农民起义,我引导学生思考,尽管每次农民起义都有其爆发的具体原因,但是撇开具体原因,怎么总结出共同原因呢?有的学生回答是“统治阶级的暴政”,也有的回答是“遇到自然灾害,统治者照样催租交税,农民无法照旧生存下去”。学生回答的众多内容都仅仅从一个角度来谈,不能全面概括,我进一步引导学生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共同原因,一学生回答“天灾人祸”。纵观历次农民起义,其爆发原因尽管不同,但都有相同的因素,这一学生仅用四个字,就将复杂的原因展示出来,回答的很到位。
通过实践我认为,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要教给学生会学知识,学法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感性到理性,由模糊到清晰,由生疏到熟练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教会”到“学会”,再到“会学”的过程。只要让学生自己“会学”,才能使学生终身受益,在人生的征途中源源不断地汲取时代的“活水”。
学习即生活,生活即求知,为适应减负的形势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我布置作业时力求增加其趣味性、实践性,让学生从繁琐的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鼓励学生节假日、星期天到大自然去,去游览祖国的山山水水,见识历代名人古迹。学过两汉、两晋后,为了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齐鲁文化的历史,我布置学生利用星期天到银雀山竹简汉墓,王羲之故居参观,结伴游览,并写出相应的参观报告。要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字数不限,但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以来,学生在身心放松的同时,视野更开阔了,他们学习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懂得了学习并不仅仅局限于课本,课堂。
自学能力的培养,“学会到会学”的飞跃等创新教育的尝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利于培养创新型的人才。
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中,首先必须使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探究来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要达此目的,就必须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例如;在讲述中国古代史两汉的“重农抑商”政策时,课前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 你怎样理解“重农抑商”政策?2 怎样看待“抑商”,这个政策在封建社会曾起了什么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讨论。有学生认为“以农业为天下根本,打击商人囤积居奇,操纵物价,这样有利于社会安定,这个政策应该肯定”,还有学生认为:“这个政策对于经济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应否定”。又有学生认为:“尽管西汉政府奉行了一套重农抑商政策,但是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前提下,商品经济仍然兴盛发展,商业活动活跃,商人财力雄厚,甚至富甲天下”。我肯定了学生的发言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还不够全面,然后,我归纳学生的发言,作了这样的分析:首先说明我国古代一直把农业称为“本业”,而把商业称为“末业”,因此长期以来重视农业,轻视商业。其次,介绍西汉初年各统治者普遍重视农业的情况,最为典型的是汉文帝诏书中“夫农,天下之本也”,同时介绍从汉高祖起实行禁止商贾及其子孙为官,禁穿丝、葛,毛织衣服,禁止乘车骑马,并加倍征收算赋的政策。到汉武帝时推行抑商措施。直至东汉,统治者依然规定商人不能兼营农业,这说明重农抑商是当时的一贯政策。第三,对于这个政策既要肯定它对西汉农业的恢复,发展和政权巩固所起的积极作用,又要指明限制商业发展所起的消极作用,以及它对后世经济发展的不良影响,特别是中国商品经济长期不发展的原因与“重农抑商”政策有关。这样给学生开启了创新思维的门户。
上述问题引起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有效地促使学生进入主动参与的学习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情不自禁地阅读教材,并把自我探究知识视为一种自我提高和取得发展的需要,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学生独立阅读的同时,我巡视课堂,对个别学生的特殊问题做单独辅导。学生独立阅读是自学的核心环节。
“授人鱼,供一餐之用;授人以渔,则享用不尽。”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乃至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所以,有人把学生的“学习”明确解释为“学习如何学习”。显然,掌握学法是现代社会教育科研的新潮流,是当今世界教学改革的新趋势,把教法转化为学法,教师只有让学生学会读书,才能传授打开信息之门的钥匙,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攀登科学的巅峰。
例如:中国古代史中有关农民战争问题,因封建社会各个朝代几乎都爆发过较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于是我着重分析了陈胜、吴广领导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及历史作用和意义,使学生理解秦末农民起义用武力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那么,再以后学习“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时,学生就会以分析秦末农民起义作用和意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借鉴,从而得出这次农民起义同样沉重打击了当时的封建地主阶级。同时辨别出两者的不同,前者是推翻了暴秦,后者是“瓦解”丁东汉政权,打击了东汉豪强地主势力,使其一蹶不振。每当学完同一类问题时,都要总结出这一类问题规律性的东西,找出共性和个性。当学完封建社会的历次农民起义,我引导学生思考,尽管每次农民起义都有其爆发的具体原因,但是撇开具体原因,怎么总结出共同原因呢?有的学生回答是“统治阶级的暴政”,也有的回答是“遇到自然灾害,统治者照样催租交税,农民无法照旧生存下去”。学生回答的众多内容都仅仅从一个角度来谈,不能全面概括,我进一步引导学生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共同原因,一学生回答“天灾人祸”。纵观历次农民起义,其爆发原因尽管不同,但都有相同的因素,这一学生仅用四个字,就将复杂的原因展示出来,回答的很到位。
通过实践我认为,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要教给学生会学知识,学法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感性到理性,由模糊到清晰,由生疏到熟练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教会”到“学会”,再到“会学”的过程。只要让学生自己“会学”,才能使学生终身受益,在人生的征途中源源不断地汲取时代的“活水”。
学习即生活,生活即求知,为适应减负的形势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我布置作业时力求增加其趣味性、实践性,让学生从繁琐的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鼓励学生节假日、星期天到大自然去,去游览祖国的山山水水,见识历代名人古迹。学过两汉、两晋后,为了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齐鲁文化的历史,我布置学生利用星期天到银雀山竹简汉墓,王羲之故居参观,结伴游览,并写出相应的参观报告。要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字数不限,但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以来,学生在身心放松的同时,视野更开阔了,他们学习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懂得了学习并不仅仅局限于课本,课堂。
自学能力的培养,“学会到会学”的飞跃等创新教育的尝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利于培养创新型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