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2年7月,我大学毕业时,和大多数人一样,怀着迷茫与失落、困惑与无奈、急切与新奇的感觉踏入社会这所大学。由于体制改革不包分配,我只好选择南下深圳打工。当父母送别的身影在站台上越来越远的时候,我不禁泪眼模糊起来;当长途汽车在漆黑的夜中孤独前行的时候,我那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亢奋早被抛到了九霄云外;当一想到自己置身于陌生的人堆当中时,连省界都没出过的我,更是难掩内心深处的惶恐与不安。正如歌中所唱的:“明天的我要到哪里去?哪里又有我的一点立足之地?”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不正是报纸中所说的盲流吗?从今往后的一切必须全靠自己了。于是,一种求生的本能和渴望迅即膨胀了我整个身心,脑海里冷静逐渐取代了伤感,思考逐渐取代了睡意。我把惶恐与不安强压在心底,开始细心打量起车厢内的环境。
由于整车都是老乡,所以唧唧喳喳的声音很多。在我身旁侧卧的“大哥”看来也睡不着,我便友善地把自己的随身听递给他,他感到很惊喜。话匣子便这样打开了。我充分发挥自己做过多年学生记者训练出的察言观色的本领,尽量找准年轻人共有的话题,随后了解到两人母亲竟是要好的朋友,在同一个厂上班;两人有着共同的文学爱好,喜欢舞文弄墨;两人都曾经受过爱情的伤……我们越聊越投机,越聊越起劲,颇有相见恨晚之意,自然而然我们开始称兄道弟了。他得知我此行打工毫无着落,便执意要我在没有找到工作之前在他单位宿舍吃住,而我也不胜感激与欣喜。
吃和住安顿下来后,他还帮我在报纸和网上找到近几天召开的人才交流会信息,并根据我的专业与特长有的放矢地帮我圈定几个他了解的公司。后来,我选定了一家大型私营企业作为重点进攻对象。
在深圳的人才交流会上,应聘这家公司的大学生太多,我根本挤不进去,只得从人缝中递了一份个人简历进去,也迅即淹没在简历的海洋中,不见有人扫一眼,有没有复试的资格更不知道。我想:这样引不起对方的注意是不行的,必须另辟捷径。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我决定径直去找老板谈一谈,不想在厂门口被保安拦住了。听这位保安“大哥”的口音好像是江西老乡,我便以家乡话与之攀谈并动之以情,语气中流露出外出打工的艰辛,远方父母的牵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肯切。保安“大哥”被我打动了,告诉我:“你找错了,老板不在这儿,这是集团公司的一个分厂,由一个姓张的总裁助理在这打理工厂。”由于他的热心牵线搭桥,我得以和张总见面。
交谈中得知,张总原是某知名报社的主任编辑,由于我曾是校报记者团的团长,还是某日报的特约学生记者,甚至参加过两次新闻发布会,对传媒行业有一定的了解,便和他谈起了新闻界的一些行话。也许离开这个行业多年,一下子勾起他的回忆,张总显得很兴奋,和我聊了很多,我也很耐心细致地聆听着。离别之际,张总对我产生了一定的好感。他给了我一张他的名片,并叫我凭此直接去总公司复试。有了这张特殊的“通行证”,我已找到了成功的感觉和信心。
在面试当天300多名复试者中,不乏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和工作经验丰富的“跳槽”熟手。人事经理对我这个年纪又轻、资历又浅的应届生实在没什么印象,交谈不到两分钟便打发我出来了。正当我不抱希望、垂头丧气地回到宿舍时,老乡“大哥”已为我买好庆功酒,原来在我返回的路上,他就接到总公司打来的电话(我的联系方式是留他的电话的),恭贺我脱颖而出,成为三名幸运的被录用者之一。
在我报到上班的那天,恰巧我的顶头上司就是人事经理,他说本来没有录用我的,是张总亲自打电话给他并点名要我的。他问我和张总是什么关系,我当然不会告诉谁我和张总素昧平生,便轻巧地引向其它话题,只不过脸上挂着自信而成熟的微笑。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全身心地投入到角色置换当中去,谦虚谨慎、胆大心细地改善与平衡着同周边所有人的关系。因为我年纪最小,办公室里的同事我都哥呀姐呀叫得挺亲热的,而且平时出差,总不忘给大家捎回一些新鲜的水果和地方特产,以致大家公认我口碑最好;我尽量使自己显得勤快些,那些给经理添茶倒水等大老爷们不愿或不屑干的琐事,包括每天接送经理的儿子上幼儿园,只要我觉得无损于人格和尊严的,我都牢记着准时去做。有付出自然有回报,虽然同事的资格都比我老,但私下经理给我的出差经费和年终奖金却是最多的。还有一次,难得和老板在一起吃饭,老板喝酒喝到兴头上,提议谁愿站起来唱歌助兴,大家其实内心很怕老板,都不敢唱,我抓住机会,大胆表现了一回,为老板清唱了一首《少年壮志不言愁》。老板很是高兴,当场表扬人事经理为公司招到了一位有胆识、有气魄、有才华的青年才俊。这事让经理在众人面前觉得很有面子,本来我就是他这位“伯乐”亲自选招的“骏马”嘛。自此,他不但愈加器重我,而且还把我当成了他的贴心人,与此同时,我也在同事们的心目中完全站稳了脚跟。
后来,为了有更远大的发展前途,我请假回家乡考取了公务员(由于有着打工经历历练出的良好口才和谦逊成熟的风度,我征服了主考官,并获得了十八个县市考生中面试的最高分,这是后话)。在我自动辞职离开公司的时候,经理极力挽留了我很久,最后还指示财务部给我结清所有的工资。当我领钱时,出纳告诉我:“自动辞职离开本公司能拿到最后一个月工资的,我是绝无仅有的先例。”我朝她充满感激地笑笑,心想:“这就是人际交往的魅力所在,这就是与人为善的快乐所在,这就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真谛所在吧!”
回顾那段艰辛曲折的求职打工生涯,我领悟出这样一个道理:交际——在摸索中前进;经验——在摸索中丰富;能力——在摸索中增长。从一出校门对交际内涵的一无所知,到走向社会对交际能力的驾轻就熟,我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心路,也曾为此付出过挫折和痛苦的代价,幸好我终于挺过来了,正学着慢慢成熟和长大。
在我小时候,迷信的妈妈给我算过命,说我此生必定会有很多“贵人”相助,而事实上,我也很善于让素昧平生的人变成我生命中的“贵人”,因为我已找到了打开“交际”这座宝藏的钥匙。
不过以我的实践和经验来看,有两点可以确定的是:人际交往不能简单视同于察言观色、溜须拍马,而应建立在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人际交往中也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更没有深不可测的奥秘;好运气要靠自己去开发,好机会要靠自己去把握,好前途要靠自己去创造。即便是机遇之神也偏爱那些有所准备的头脑,即便是幸运之花也只为那些有心之人而绽放。
对于年轻的我们来说,在生存竞争日益激烈而残酷的这所社会大学里,人生成长的路依然很长很长,人际交往的模式依然没有现成的或同样的公式可以照搬照套。固守心中自我勉励的还是那句古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责编/高祥业)
由于整车都是老乡,所以唧唧喳喳的声音很多。在我身旁侧卧的“大哥”看来也睡不着,我便友善地把自己的随身听递给他,他感到很惊喜。话匣子便这样打开了。我充分发挥自己做过多年学生记者训练出的察言观色的本领,尽量找准年轻人共有的话题,随后了解到两人母亲竟是要好的朋友,在同一个厂上班;两人有着共同的文学爱好,喜欢舞文弄墨;两人都曾经受过爱情的伤……我们越聊越投机,越聊越起劲,颇有相见恨晚之意,自然而然我们开始称兄道弟了。他得知我此行打工毫无着落,便执意要我在没有找到工作之前在他单位宿舍吃住,而我也不胜感激与欣喜。
吃和住安顿下来后,他还帮我在报纸和网上找到近几天召开的人才交流会信息,并根据我的专业与特长有的放矢地帮我圈定几个他了解的公司。后来,我选定了一家大型私营企业作为重点进攻对象。
在深圳的人才交流会上,应聘这家公司的大学生太多,我根本挤不进去,只得从人缝中递了一份个人简历进去,也迅即淹没在简历的海洋中,不见有人扫一眼,有没有复试的资格更不知道。我想:这样引不起对方的注意是不行的,必须另辟捷径。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我决定径直去找老板谈一谈,不想在厂门口被保安拦住了。听这位保安“大哥”的口音好像是江西老乡,我便以家乡话与之攀谈并动之以情,语气中流露出外出打工的艰辛,远方父母的牵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肯切。保安“大哥”被我打动了,告诉我:“你找错了,老板不在这儿,这是集团公司的一个分厂,由一个姓张的总裁助理在这打理工厂。”由于他的热心牵线搭桥,我得以和张总见面。
交谈中得知,张总原是某知名报社的主任编辑,由于我曾是校报记者团的团长,还是某日报的特约学生记者,甚至参加过两次新闻发布会,对传媒行业有一定的了解,便和他谈起了新闻界的一些行话。也许离开这个行业多年,一下子勾起他的回忆,张总显得很兴奋,和我聊了很多,我也很耐心细致地聆听着。离别之际,张总对我产生了一定的好感。他给了我一张他的名片,并叫我凭此直接去总公司复试。有了这张特殊的“通行证”,我已找到了成功的感觉和信心。
在面试当天300多名复试者中,不乏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和工作经验丰富的“跳槽”熟手。人事经理对我这个年纪又轻、资历又浅的应届生实在没什么印象,交谈不到两分钟便打发我出来了。正当我不抱希望、垂头丧气地回到宿舍时,老乡“大哥”已为我买好庆功酒,原来在我返回的路上,他就接到总公司打来的电话(我的联系方式是留他的电话的),恭贺我脱颖而出,成为三名幸运的被录用者之一。
在我报到上班的那天,恰巧我的顶头上司就是人事经理,他说本来没有录用我的,是张总亲自打电话给他并点名要我的。他问我和张总是什么关系,我当然不会告诉谁我和张总素昧平生,便轻巧地引向其它话题,只不过脸上挂着自信而成熟的微笑。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全身心地投入到角色置换当中去,谦虚谨慎、胆大心细地改善与平衡着同周边所有人的关系。因为我年纪最小,办公室里的同事我都哥呀姐呀叫得挺亲热的,而且平时出差,总不忘给大家捎回一些新鲜的水果和地方特产,以致大家公认我口碑最好;我尽量使自己显得勤快些,那些给经理添茶倒水等大老爷们不愿或不屑干的琐事,包括每天接送经理的儿子上幼儿园,只要我觉得无损于人格和尊严的,我都牢记着准时去做。有付出自然有回报,虽然同事的资格都比我老,但私下经理给我的出差经费和年终奖金却是最多的。还有一次,难得和老板在一起吃饭,老板喝酒喝到兴头上,提议谁愿站起来唱歌助兴,大家其实内心很怕老板,都不敢唱,我抓住机会,大胆表现了一回,为老板清唱了一首《少年壮志不言愁》。老板很是高兴,当场表扬人事经理为公司招到了一位有胆识、有气魄、有才华的青年才俊。这事让经理在众人面前觉得很有面子,本来我就是他这位“伯乐”亲自选招的“骏马”嘛。自此,他不但愈加器重我,而且还把我当成了他的贴心人,与此同时,我也在同事们的心目中完全站稳了脚跟。
后来,为了有更远大的发展前途,我请假回家乡考取了公务员(由于有着打工经历历练出的良好口才和谦逊成熟的风度,我征服了主考官,并获得了十八个县市考生中面试的最高分,这是后话)。在我自动辞职离开公司的时候,经理极力挽留了我很久,最后还指示财务部给我结清所有的工资。当我领钱时,出纳告诉我:“自动辞职离开本公司能拿到最后一个月工资的,我是绝无仅有的先例。”我朝她充满感激地笑笑,心想:“这就是人际交往的魅力所在,这就是与人为善的快乐所在,这就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真谛所在吧!”
回顾那段艰辛曲折的求职打工生涯,我领悟出这样一个道理:交际——在摸索中前进;经验——在摸索中丰富;能力——在摸索中增长。从一出校门对交际内涵的一无所知,到走向社会对交际能力的驾轻就熟,我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心路,也曾为此付出过挫折和痛苦的代价,幸好我终于挺过来了,正学着慢慢成熟和长大。
在我小时候,迷信的妈妈给我算过命,说我此生必定会有很多“贵人”相助,而事实上,我也很善于让素昧平生的人变成我生命中的“贵人”,因为我已找到了打开“交际”这座宝藏的钥匙。
不过以我的实践和经验来看,有两点可以确定的是:人际交往不能简单视同于察言观色、溜须拍马,而应建立在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人际交往中也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更没有深不可测的奥秘;好运气要靠自己去开发,好机会要靠自己去把握,好前途要靠自己去创造。即便是机遇之神也偏爱那些有所准备的头脑,即便是幸运之花也只为那些有心之人而绽放。
对于年轻的我们来说,在生存竞争日益激烈而残酷的这所社会大学里,人生成长的路依然很长很长,人际交往的模式依然没有现成的或同样的公式可以照搬照套。固守心中自我勉励的还是那句古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责编/高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