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人的环保生活

来源 :家庭百事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an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宫铃中国台湾人。她从2004年起多次跨越两岸从事新闻报道工作,2005年报道中国“两会”,获温家宝总理提问。2008年以“胡同台妹”为网名策划并执行大陆网民对话马英九,引起强烈反响,并获《南方周末》媒体致敬奖。被《南方人物周刊》称为“大陆互联网上走的最远的台湾人”,期望能与网友创造一个重视平凡人价值的“微亮时代”。
  
  第一天晚上,当我们团到达台北时,大家都想到处走走。由于是自由行动,我特别告诉团员,不能随地乱丢垃圾,以免受罚。1个小时后,集合时,几位团员大惑不解地问我:“这里好像不只是不准乱丢垃圾,而且也不能随便乱丢在垃圾桶?”这问得我一头雾水,忙问是什么情况?我才知道我只提醒了其一,忘了提醒其二。
  原来,台北市的垃圾处理费是随着垃圾袋征收,袋子越大,收取的费用越高。因此,如果是在别的商店购买的食品所产生的垃圾,丢在这一家,这一家就会不愿意,而夜市是有公共垃圾桶的。其实,一般而言,台北市民在垃圾减量上大多能自发遵守,所以自备购物袋已经是普遍的行为,真正需要在外丢掷的垃圾并不多。台北市街头很少有垃圾桶,而许多商店也会贩卖有特色的购物袋,让消费者购买。比如诚品书店,就有各种尺寸与材质的购物袋可供选购。结账时,我们可以看到台湾人大多会从包里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折叠整齐的购物袋,将购买的物品自行装袋。这一点于我来说已经习以为常,因此竟然疏忽了提醒团员们。
  几乎每天傍晚7时左右,在台北市的街头巷尾,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男女老少纷纷自动从家里走出来,“好厝边”(台语:好邻居)利用这段时间相互嘘寒问暖。共同点是,他们的手中都拎着一两袋装满东西的塑料袋,更有意思的是这些塑料袋都长得一模一样。
  等到大家聚得差不多了,街的那一头会响起歌曲《少女的祈祷》。答案揭晓,垃圾车出现了,大家纷纷将手中的塑料袋交给车上的工作人员。很快,街头巷尾又恢复了平时的宁静。
  台北市实行“垃圾不落地”政策已经有八九年了,我记得这是在马英九先生担任台北市长第一个任期的最后一年开始推行的。我之所以印象如此深刻,是因为一个民选市长在他即将要面对续任的大选之前推出这样一个“扰民”的政策,胆识不可谓不大。而更让我感到骄傲的是,马英九对于台北市民的素质高度信任。马英九先生通常给人温文儒雅的印象,也就是说,许多人认为他是一个很在意民调而且做事相对保守的人物。我也这么认为,甚至觉得他是优柔寡断之人。因此,他敢于提出这样的政策,当时也令我十分钦佩。
  有趣的是,垃圾处理费随袋征收之后,台北市的垃圾减量不少。同步推出的配套政策还有垃圾分类,每周也有固定几天是收取回收的垃圾。这分类除了大家都熟知的宝特瓶、玻璃外,还有大型家具、废弃物。因为丢垃圾很麻烦,所以干脆减少垃圾“产量”,原本会随手乱扔懒得分类的瓶瓶罐罐也因为会占据垃圾袋而宁愿费点劲分类,而分类之后的垃圾也的确大幅降低垃圾处理的成本与可能产生的有毒物质。
  目前,台湾各县市大多采用垃圾不落地政策,但随袋征收目前只有台北市施行,效果显著。而这样的政策也使得台北市民普遍具备了“使用者付费”的思想。所以,在台北市很少有免费的措施,政府用百姓的纳税钱建设好硬件,但想使用就必须由使用的人付钱作为后续维护与营运之用,这带给我的感受是,垃圾费随袋征收的政策对此有推动与促进的积极作用。
  在此,我提醒赴台的朋友们,垃圾与香烟在台湾都是不能随地抽、随地丢的,毕竟,入乡还得随俗。
  (选自《从台北到北京——胡同台妹眼中的大陆》,出版:中国友谊出版公司,责任编辑:李铮,定价:32.80元)
其他文献
随着课改的深入进行,现代文阅读的水平越来越引起广大语文教师和学生的重视,以我市2014年中考试题为例,卷面满分为120分,其中作文50分,在70分的基础知识考核内容中,现代文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