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飞侠彼得·潘是个不会长大的男孩,他和一群男孩生活在梦幻岛上,与海盗胡克打架,与印第安人交朋友,建小木屋,在天上自由自在地飞行,无忧无虑地玩耍,永不长大。(《小飞侠彼得·潘》情节)
老毛今年35岁,明年34岁了,后年33岁了……他的世界越来越年轻。刘慈欣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神奇的世界,有一天,世界的规律突然都变了,所以一切都乱了……
规律不一定总靠谱
有一只鸡,第一天,它听到主人叫唤,然后吃到了大米;第二天,它听到主人叫唤,又吃到了食物……这么多天下来,它总结出了这样一个规律:只要主人叫唤,就能吃到食物。可是有一天,过年了,主人叫它,它跑过去,却被炖了。
我们来看一个数3.124124124124124……1240000000,如果我们只看到前面的124,经过归纳总结,可能会得出124是该小数的循环节这样的结论。但事实并非如此,仅因为我们的技术水平还算不到0,所以我们会想当然地得到那样的结论。
时间是一直向前,永不后退的。如果有一天,时间停止了,甚至是后退了,那就会出现文章开头的情况,童话和科幻故事中的情节就变成真实的了。
嘎!嘎!我不是一只黑乌鸦,只要他们发现了我,他们就会知道他们的定律是错的。
乌鸦悖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乌鸦悖论也叫“亨佩尔的乌鸦”或“亨佩尔悖论”,是20世纪40年代德國逻辑学家卡尔·古斯塔夫·亨佩尔为了说明归纳法违反直觉而提出的一个悖论。
天下乌鸦未必一般黑
几千年以来,无数人观察了许多事物,比如地心引力法则,人们趋于相信其极可能是真理。这种类型的推理可以总结成归纳法原理:如果实例X 被观察到和论断T 相符合,那么论断T 正确的概率增加。
亨佩尔给出了归纳法原理的一个例子——“所有乌鸦都是黑色的”的论断。我们出去观察成千上万只乌鸦,然后发现它们都是黑的。在每一次观察之后,我们对“所有乌鸦都是黑的”的信任度会逐渐提高。归纳法原理在这里看起来是合理的。
但问题出现了。“所有乌鸦都是黑的”的论断在逻辑上和“所有不是黑色的东西都不是乌鸦”等价。如果我们观察到一个红苹果,它不是黑色的,也不是乌鸦,那么这次观察必会增加我们对“所有不是黑色的东西都不是乌鸦”的信任度,因此更加确信“所有的乌鸦都是黑色的”。
一些哲学家会质疑“等价原理”。也许红苹果能够增加我们对论断“所有不是黑色的东西都不是乌鸦”的信任度,而不会增加我们对“所有乌鸦都是黑色的”的信任度。这个提议受到质疑,因为你不能对等价的两个命题有不同的信任度,如果你知道它们都是真的或都是假的。
这样一来,“所有乌鸦都是黑色的”和“所有不是黑色的东西都不是乌鸦”这两个命题所拥有的信任度必须相等,但只有“黑色的乌鸦”才能同时增加两者的信任度,而“非黑色的非乌鸦”并不能增加任何一个命题的信任度。
理论充电完毕,让我们来实践一下。从“2,3,5,8,( )”中,你看出了什么规律,括号里应该填几?
依次加1,加2,加3, 8后面应该加4,括号里填12?有人说,这个数列从第三个数开始,后一个数是前两个数的和,按照这个规律,2 3=5,3 5=8,8 5=13,8后面应该是13。看来,这道题的答案就是12或13吗?其实不然,或许其中还有我们不知道的变化规律呢!怎么样?举出具体实例后,你信了吧!通过已知归纳出来的规律不可全信,它有可能是错误的。乌鸦悖论告诉我们,神秘莫测的规律总爱和人类开玩笑。
致命的一根稻草
乌鸦悖论还出现在寓言故事里。
有这样一句寓言:一根稻草压倒一头骆驼。你不要怀疑,请看故事——
主人有一头老骆驼,它一天到晚任劳任怨地干活。有一次,主人想看看这头老骆驼到底还能装多少货物,于是不断地往骆驼身上加稻草,不断地加……但老骆驼依旧没有被压垮。可最后一次,主人仅轻轻地在它的背上放了一根稻草,没想到老骆驼轰然倒下了。
“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的含义是什么?要告诉我们什么?
主人放第一根稻草时骆驼没有倒,第二根也没有倒,第三根还是没有倒……于是他归纳出一个规律:多放一根稻草是没关系的,压不垮它。
最开始的时候,这个规律是适用的。但如果事情已经发展到了极限的临界点,再增加一点点儿因素,就会使之崩溃。
老毛今年35岁,明年34岁了,后年33岁了……他的世界越来越年轻。刘慈欣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神奇的世界,有一天,世界的规律突然都变了,所以一切都乱了……
规律不一定总靠谱
有一只鸡,第一天,它听到主人叫唤,然后吃到了大米;第二天,它听到主人叫唤,又吃到了食物……这么多天下来,它总结出了这样一个规律:只要主人叫唤,就能吃到食物。可是有一天,过年了,主人叫它,它跑过去,却被炖了。
我们来看一个数3.124124124124124……1240000000,如果我们只看到前面的124,经过归纳总结,可能会得出124是该小数的循环节这样的结论。但事实并非如此,仅因为我们的技术水平还算不到0,所以我们会想当然地得到那样的结论。
时间是一直向前,永不后退的。如果有一天,时间停止了,甚至是后退了,那就会出现文章开头的情况,童话和科幻故事中的情节就变成真实的了。
嘎!嘎!我不是一只黑乌鸦,只要他们发现了我,他们就会知道他们的定律是错的。
乌鸦悖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乌鸦悖论也叫“亨佩尔的乌鸦”或“亨佩尔悖论”,是20世纪40年代德國逻辑学家卡尔·古斯塔夫·亨佩尔为了说明归纳法违反直觉而提出的一个悖论。
天下乌鸦未必一般黑
几千年以来,无数人观察了许多事物,比如地心引力法则,人们趋于相信其极可能是真理。这种类型的推理可以总结成归纳法原理:如果实例X 被观察到和论断T 相符合,那么论断T 正确的概率增加。
亨佩尔给出了归纳法原理的一个例子——“所有乌鸦都是黑色的”的论断。我们出去观察成千上万只乌鸦,然后发现它们都是黑的。在每一次观察之后,我们对“所有乌鸦都是黑的”的信任度会逐渐提高。归纳法原理在这里看起来是合理的。
但问题出现了。“所有乌鸦都是黑的”的论断在逻辑上和“所有不是黑色的东西都不是乌鸦”等价。如果我们观察到一个红苹果,它不是黑色的,也不是乌鸦,那么这次观察必会增加我们对“所有不是黑色的东西都不是乌鸦”的信任度,因此更加确信“所有的乌鸦都是黑色的”。
一些哲学家会质疑“等价原理”。也许红苹果能够增加我们对论断“所有不是黑色的东西都不是乌鸦”的信任度,而不会增加我们对“所有乌鸦都是黑色的”的信任度。这个提议受到质疑,因为你不能对等价的两个命题有不同的信任度,如果你知道它们都是真的或都是假的。
这样一来,“所有乌鸦都是黑色的”和“所有不是黑色的东西都不是乌鸦”这两个命题所拥有的信任度必须相等,但只有“黑色的乌鸦”才能同时增加两者的信任度,而“非黑色的非乌鸦”并不能增加任何一个命题的信任度。
理论充电完毕,让我们来实践一下。从“2,3,5,8,( )”中,你看出了什么规律,括号里应该填几?
依次加1,加2,加3, 8后面应该加4,括号里填12?有人说,这个数列从第三个数开始,后一个数是前两个数的和,按照这个规律,2 3=5,3 5=8,8 5=13,8后面应该是13。看来,这道题的答案就是12或13吗?其实不然,或许其中还有我们不知道的变化规律呢!怎么样?举出具体实例后,你信了吧!通过已知归纳出来的规律不可全信,它有可能是错误的。乌鸦悖论告诉我们,神秘莫测的规律总爱和人类开玩笑。
致命的一根稻草
乌鸦悖论还出现在寓言故事里。
有这样一句寓言:一根稻草压倒一头骆驼。你不要怀疑,请看故事——
主人有一头老骆驼,它一天到晚任劳任怨地干活。有一次,主人想看看这头老骆驼到底还能装多少货物,于是不断地往骆驼身上加稻草,不断地加……但老骆驼依旧没有被压垮。可最后一次,主人仅轻轻地在它的背上放了一根稻草,没想到老骆驼轰然倒下了。
“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的含义是什么?要告诉我们什么?
主人放第一根稻草时骆驼没有倒,第二根也没有倒,第三根还是没有倒……于是他归纳出一个规律:多放一根稻草是没关系的,压不垮它。
最开始的时候,这个规律是适用的。但如果事情已经发展到了极限的临界点,再增加一点点儿因素,就会使之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