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93年中央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文件中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到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理顺分配关系,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可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的两条基本原则。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没有再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及“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是强调“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注重社会公平”。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兼顾效率与公平、更加注重公平,这也引起了一些误解,有人认为效率优先不能提了,也有人公开讲改革初期提“效率优先”可以,现在已经不适合了。为了正确把握这其中的精神,首先,我们要与时俱进地理解公平、效率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一、公平与效率的区别
1.各自的内涵不同
公平指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及利益关系的原则、制度、做法、行为等都合乎社会发展的需要。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存在永恒的公平。不同的社会,人们对公平的观念是不同的。我们不能把公平简单地理解为分配公平,它主要指的是社会公平。社会公平比分配公平范围广得多,社会公平是指社会权利平等,由于一些政策的制定而造成社会成员在资源利用上不公平,结果造成收入差距扩大,最主要的是垄断行业收入过高。
效率用在经济学上就是劳动生产率,是指资源投入和生产产出的比率。我国的劳动生产率高还是不高?实际情况是,虽然经济的盘子很大,但是效率低下。有些人没有把效率和经济增长区别开来,把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作为效率优先来看待,认为现在只注重经济增长不注重社会公平。事实上,GDP的增长不等于效率优先,效率优先可以和经济发展同步,也可以不同步。
2.坚持的目的不同
在分配上坚持效率的目的是鼓励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效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而坚持公平的目的是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保持社会稳定,确保市场经济向着共同富裕这个社会主义根本目标发展。
3.实现的手段不同
效率的实现是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坚决打击各种违反市场规则和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而“公平”则是通过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帮助贫困地区和家庭发展经济,增加收入。
二、公平与效率的联系
1.效率是公平的体现和基础
效率是公平的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既是财产分配的公平,更是获得收入机会的公平。效率至上,尊重每个市场主体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承认收入多少与其在经济活动中的贡献相一致,奖勤罚懒,既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又是公平的重要体现,如果付出与收益不成比例,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优不胜劣不汰,推崇平均主义,这才是最大的不公,最终只能是走向共同贫穷,而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提高效率,鼓励公平竞争,允许部分先富。
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只有每个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以最少的投入创造出最多的适合社会需求的财富,才能为公平地分配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如果效率低下,社会财富不足,无论怎样追求公平,都不可能全面实现小康生活水平,更谈不上富裕。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追求效率,只有全社会效率的提高,社会财富的充足,才能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小康、共同富裕。
2.公平是效率的前提和保障
公平是效率的前提。公平是市场交易活动的灵魂和原则,是衡量市场是否有序、是否规范的试金石,是市场有序、高效运作的客观要求。如果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未获得收益,而另一部分人则以搀杂使假、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短斤少两、坑蒙拐骗、偷税漏税、走私、骗汇等违规、违法手段取得收入。这种不公平的竞争,不仅会损害消费者、集体和国家的利益,破坏市场经济秩序,而且必然会挫伤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者的积极性,从而降低整个社会的效率。因此,坚持效率优先,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以公平为前提,以市场规则和法律、法规为准绳。只有大家都在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基础上公平竞争,才能促进效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
公平是效率的保障。“市无公平不立,商无公平不兴”。合理、适度的贫富差距,能够利用普遍的利益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利益落差压力来驱动经济的增长和发展,进而推动社会进步。相反,不合理、超度的贫富差距,必然蜕变为两级分化,从而背离社会主义根本目标,造成社会不平等和紧张关系,危及社会稳定,挫伤人们的积极性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最终必然导致社会效率的普遍下降。因此,社会效率的提高必须以社会公平为保障,富要合理、合法,贫要有帮、有济,先富带后富,国家帮后富。同时,要建立健全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社会保障制度,保证社会成员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基本生活有保障。
公平与效率是一致的、相辅相成的,公平不等于平均主义。公平说的是公平的竞争、公平的机会。没有效率,中国就无法发展。在当前的形势下不搞市场经济是不行的,所以竞争是公平的竞争,国家只有具有竞争力,民族才有生存权。国家只有发展了,社会才有公平,只有有了效率,国家才能发展,我觉得这两点不矛盾。
其次,还要从分配环节角度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国民收入的分配要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环节。初次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直接参与物质资料生产的社会成员或社会集团之间的分配,经过初次分配的收入叫原始收入。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以后,还要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通过再分配,不直接参与物质资料生产的社会成员或社会集团中获得自己的收入,这种收入称为派生收入。初次分配是更为基础性的分配关系,它要解决的主要是货币资本的所有者与人力资本的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不仅数额大,而且涉及面广;而再分配的功能主要是面向全社会的宏观性调节,它要解决的是社会意义上的不公平。
长期以来,我们在国民收入分配方面接受的一套观念是,初次分配关注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再分配注重公平,由政府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相对于计划经济倡导的收入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将市场机制引入初次分配领域,本是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一大突破。然而,初次分配市场中调节机制的缺失,会导致分配秩序混乱,从而造成收入差距扩大,现实情况正是如此。可以说,只有在初次分配中关注公平,才有利于人力资本的积累,有利于货币资本拥有者创造更高价值的利润。所以,把初次分配不公平的问题推到再分配去解决,指望用财政、税收等再分配杠杆来调节初次分配中分配秩序混乱、分配不公的问题,不仅在理论上说不通,在实践中也是行不通的。
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就是要加大税收等经济杠杆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促进社会公平。当然,再分配也要注意促进效率。如果把再分配调节力度搞得过大,出现奖懒罚勤效应,就会既损害初次分配的公平性,又损害效率,反过来影响再分配的调节能力和社会公平的功能。所以,只有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促进效率与公平有机结合,才能促进国民收入合理分配,最终既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又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没有再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及“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是强调“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注重社会公平”。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兼顾效率与公平、更加注重公平,这也引起了一些误解,有人认为效率优先不能提了,也有人公开讲改革初期提“效率优先”可以,现在已经不适合了。为了正确把握这其中的精神,首先,我们要与时俱进地理解公平、效率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一、公平与效率的区别
1.各自的内涵不同
公平指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及利益关系的原则、制度、做法、行为等都合乎社会发展的需要。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存在永恒的公平。不同的社会,人们对公平的观念是不同的。我们不能把公平简单地理解为分配公平,它主要指的是社会公平。社会公平比分配公平范围广得多,社会公平是指社会权利平等,由于一些政策的制定而造成社会成员在资源利用上不公平,结果造成收入差距扩大,最主要的是垄断行业收入过高。
效率用在经济学上就是劳动生产率,是指资源投入和生产产出的比率。我国的劳动生产率高还是不高?实际情况是,虽然经济的盘子很大,但是效率低下。有些人没有把效率和经济增长区别开来,把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作为效率优先来看待,认为现在只注重经济增长不注重社会公平。事实上,GDP的增长不等于效率优先,效率优先可以和经济发展同步,也可以不同步。
2.坚持的目的不同
在分配上坚持效率的目的是鼓励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效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而坚持公平的目的是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保持社会稳定,确保市场经济向着共同富裕这个社会主义根本目标发展。
3.实现的手段不同
效率的实现是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坚决打击各种违反市场规则和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而“公平”则是通过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帮助贫困地区和家庭发展经济,增加收入。
二、公平与效率的联系
1.效率是公平的体现和基础
效率是公平的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既是财产分配的公平,更是获得收入机会的公平。效率至上,尊重每个市场主体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承认收入多少与其在经济活动中的贡献相一致,奖勤罚懒,既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又是公平的重要体现,如果付出与收益不成比例,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优不胜劣不汰,推崇平均主义,这才是最大的不公,最终只能是走向共同贫穷,而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提高效率,鼓励公平竞争,允许部分先富。
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只有每个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以最少的投入创造出最多的适合社会需求的财富,才能为公平地分配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如果效率低下,社会财富不足,无论怎样追求公平,都不可能全面实现小康生活水平,更谈不上富裕。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追求效率,只有全社会效率的提高,社会财富的充足,才能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小康、共同富裕。
2.公平是效率的前提和保障
公平是效率的前提。公平是市场交易活动的灵魂和原则,是衡量市场是否有序、是否规范的试金石,是市场有序、高效运作的客观要求。如果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未获得收益,而另一部分人则以搀杂使假、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短斤少两、坑蒙拐骗、偷税漏税、走私、骗汇等违规、违法手段取得收入。这种不公平的竞争,不仅会损害消费者、集体和国家的利益,破坏市场经济秩序,而且必然会挫伤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者的积极性,从而降低整个社会的效率。因此,坚持效率优先,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以公平为前提,以市场规则和法律、法规为准绳。只有大家都在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基础上公平竞争,才能促进效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
公平是效率的保障。“市无公平不立,商无公平不兴”。合理、适度的贫富差距,能够利用普遍的利益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利益落差压力来驱动经济的增长和发展,进而推动社会进步。相反,不合理、超度的贫富差距,必然蜕变为两级分化,从而背离社会主义根本目标,造成社会不平等和紧张关系,危及社会稳定,挫伤人们的积极性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最终必然导致社会效率的普遍下降。因此,社会效率的提高必须以社会公平为保障,富要合理、合法,贫要有帮、有济,先富带后富,国家帮后富。同时,要建立健全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社会保障制度,保证社会成员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基本生活有保障。
公平与效率是一致的、相辅相成的,公平不等于平均主义。公平说的是公平的竞争、公平的机会。没有效率,中国就无法发展。在当前的形势下不搞市场经济是不行的,所以竞争是公平的竞争,国家只有具有竞争力,民族才有生存权。国家只有发展了,社会才有公平,只有有了效率,国家才能发展,我觉得这两点不矛盾。
其次,还要从分配环节角度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国民收入的分配要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环节。初次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直接参与物质资料生产的社会成员或社会集团之间的分配,经过初次分配的收入叫原始收入。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以后,还要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通过再分配,不直接参与物质资料生产的社会成员或社会集团中获得自己的收入,这种收入称为派生收入。初次分配是更为基础性的分配关系,它要解决的主要是货币资本的所有者与人力资本的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不仅数额大,而且涉及面广;而再分配的功能主要是面向全社会的宏观性调节,它要解决的是社会意义上的不公平。
长期以来,我们在国民收入分配方面接受的一套观念是,初次分配关注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再分配注重公平,由政府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相对于计划经济倡导的收入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将市场机制引入初次分配领域,本是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一大突破。然而,初次分配市场中调节机制的缺失,会导致分配秩序混乱,从而造成收入差距扩大,现实情况正是如此。可以说,只有在初次分配中关注公平,才有利于人力资本的积累,有利于货币资本拥有者创造更高价值的利润。所以,把初次分配不公平的问题推到再分配去解决,指望用财政、税收等再分配杠杆来调节初次分配中分配秩序混乱、分配不公的问题,不仅在理论上说不通,在实践中也是行不通的。
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就是要加大税收等经济杠杆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促进社会公平。当然,再分配也要注意促进效率。如果把再分配调节力度搞得过大,出现奖懒罚勤效应,就会既损害初次分配的公平性,又损害效率,反过来影响再分配的调节能力和社会公平的功能。所以,只有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促进效率与公平有机结合,才能促进国民收入合理分配,最终既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又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