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临床死亡教育实行的研究进展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bluewa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052—01
  前言
  死亡教育是指引导人们科学、人道地认识死亡、对待死亡,以及利用医学死亡知识服务于医疗实践和社会的教育。其主旨在于使人正确地认识和对待人人都不可回避的死亡问题,首先是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自己的死亡,同时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他人的死亡。死亡教育不仅让人们懂得如何活得健康、活得有价值、活得无痛苦,而且还要死得有尊严[1]。
  随着文明的推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但重视优生、优活,也追求优死。临终关怀在我国越来越受重视。由于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死亡文化的桎梏,人们对死亡观还存在着很大的误区,医护人员长期以来习惯的道德价值观、医学、护理伦理观与临终关怀也有着一定的冲突。普及死亡教育无疑應是实施优死制度和普及优死的前提。死亡教育是开展整体护理的要求,其实施直接影响临终患者的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及时的展开死亡教育便显得十分迫切和有意义了。我国临床进行死亡教育研究进展的综述如下:
  1国内研究现状
  1.1港台地区死亡教育现状
  1.1.1台湾研究现状
  20世纪末,台湾教育界将死亡教育引入,称为“生命教育”或“生死教育”,在学校广泛开展生命教育课程,并将2001年定为台湾的“生命教育年”[2]。黄天中[3]出版了死亡教育系列丛书;台湾的医学院均开设了死亡心理学等课程。台湾很重视对护理系学生的生死教育,很多学校将其列为必修课。
  1.1.2香港研究现状
  香港最初的死亡教育采用综合的方法,将死亡和濒死的知识整合到其他课程中,主要采用讲授形式,重知识传授,而不是态度和技能的培育,护理学生(护生)也没有机会检测自己对个人经历和临终患者的反应。近年来对护生或注册护士的死亡教育中均尝试PBI。教学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护理人员对死亡和濒死持有积极态度,并能获得相关的知识和心理社会技能[4]。
  1.2大陆地区死亡教育现状
  与港台地区相比,大陆的死亡教育起步晚,发展严重滞后。回顾其发展历史,死亡教育首先在医学教育领域、围绕伦理问题而展开[5]。内地的死亡学研究始于80年代[6],1988年7月,中国内地第一次全国性的安乐死学术研讨会上首次提出努力开展死亡学教育、更新死亡观念的问题。国内护理界死亡教育总体还处于理论水平,大多数护理院校未单独开设死亡教育课程。护生在校期间不能获得系统的死亡教育,在职继续教育也缺乏相应的培训内容,护理人员对死亡教育知之甚少[7]。
  2提高死亡教育实行方法
  2.1 提高护士对死亡教育的认知水平
  死亡教育使人们懂得如何保证健康,有价值、无痛苦,而且还要死得有尊严,既强化了人们的权利意识,也利于促进医学发展。护理人员对死亡教育的态度同时直接影响到临终护理的质量,管理者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提高护理人员对死亡教育重要性的认知。
  2.2 提高公众对死亡教育的认识,树立科学的死亡观
  应该呼吁社会利用媒体宣传、印刷广告等方式开展死亡教育知识的普及,减轻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为护士开展死亡教育提供适宜的伦理环境。
  2.3 重视护士对死亡教育相关知识、能力的培养
  随着整体护理的开展和深入,护士在护理工作中越来越重视对病人的身心护理,但是,在护理临终病人时所缺乏死亡教育的知识以及技巧,对死亡话题探讨也较少。
  2.3.1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死亡观
  不同文化背景,死亡观不同,我国的传统文化接受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影响,多数人对死亡是采取否定、回避的态度的。要对病人及其家属开展死亡教育,首先应该对护理人员自身开展死亡教育,提高其素养,摆脱其对死亡的恐惧,树立科学的死亡观,本着真诚善良的同情心和高度的责任心对病人及其家属开展死亡教育。
  2.3.2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死亡教育知识、技能培训
  临终关怀与死亡教育是现代护理学需要研究的新学科、新课题,鉴于目前死亡教育的现状,应对护理人员强化有关死亡教育知识、技能的培训,通过自学、短期学习班、院内讲课、脱产学习班、脱产进修等,使他们了解患者心理需求,掌握病情告知的原则和技巧,处理好“告知事实”和“避免伤害”的冲突,掌握症状控制、生死问题谈话与教育等相关知识,使死亡教育成为健康教育的一部分。
  2.3.3死亡教育应作为护生的必修课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在人们还未经过良好的死亡教育,不具备科学死亡观的国情下,作为培养护士的医学院校,应将临终关怀学作为护士的必修课,继续探讨“临终关怀”、“死亡教育”的适宜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系,借鉴国外教育形式,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组织编写有特色、前瞻性的系列教材,使我国的死亡教育具有高起点和适用性”[8]。
  参考文献:
  [1] 诸葛毅,在高等护理专业开展死亡教育的社会价值[期刊论文],医学与社会,2006(03)
  [2] 传宏,杨海燕.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生死教育现状的比较.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3):11—12.(3)(4)医学教育必须重视死亡教育,岳亮,《卫生职业教育》
  [3] 黄天中.死亡教育概论I:死亡态度及临终关怀研究.台北:明田出版社,1992:1-532.
  [4] Wong F K,Lee W M,Mok E.Educating nurses to care for the dying in Hong Kong:a problem-based learning approach.Cancer Nurs,2001,24(2):112—121
  [5] 刘辉,张希晨,李燕.灾难托起的生命伦理命题:死亡教育.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5):97—99.
  [6] 传宏,杨海燕.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生死教育现状的比较.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3):11—12.
  [7] 峰平,崔静,赵继军.护士对死亡教育培训内容需求的调查分析.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3):340—342.
  [8] 翟晓萍,戴新娟,肿瘤科护士对死亡教育的认知及实施现状调查,调查研究,2006(11):9-10。
其他文献
【摘 要】目的:探求妇科超声见盆腔积液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1月100例女性在妇科超声中查出盆腔积液的声像图资料,观察资料特征,结合妇科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本次研究100例盆腔积液患者中,正常排卵6例,盆腔脓肿15例,黄体破裂8例,巧克力囊肿2例,炎性渗出35例,宫外孕破裂34例。结论:用B超对盆腔积液进行检查具有方便快捷、高准确率、无创伤、无痛苦、可
【摘 要】目的:观察采用自制牙胶尖在25例29个粗大根管的根管治疗效果并总结治疗经验。方法:对29个根管未完全发育成形的残根、残冠进行根管治疗,随访2年观察治疗效果。结果:29个粗大根管在根管治疗过程中,25个牙经化学根管预备后即产生良好的根充效果,3个牙仅作机械根管预备而未作化学预备的患牙首次根管治疗失败,采用化学预备重新根充效果良好,1个牙反复出现瘘管而拔除。自制牙胶尖未发生超充情况。结论:利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521-01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广泛流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1]。全世界有 3.5 亿慢性携带者,最高可达 25%的人将死于乙肝或其相关并发症,大概每年约有一百万人死于 HBv 感染,是全球范围内第 9 位死因[2]。我国人口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人感染过乙肝病毒。大约20%感染者成为慢性携带者或乙型肝炎病人,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528-01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我国女性对婚前性行为也随即逐步开放起来。本文通过对6982例初婚女性中婚前性行为状况的调查,探讨婚前性行为所造成的不良后果,为制定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13年1月~12月在我所接受婚前医学检查的6982例初婚女性。  1.2 方法 按照卫生部“婚前保健规范”制定统一印发的“
【摘 要】目的:基于“苦酸制甜”理论选取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药材:苦丁茶、芦荟、酸枣仁、山楂、知母、西洋参组方,考察中药组方保健品的辅助降血糖作用。方法:采用四氧嘧啶尾静脉注射,建立高血糖小鼠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不同剂量用药组。连续灌胃30d后,测定各组小鼠空腹血糖、糖耐量及小鼠体重。结果:与正常组对比,特高剂量中药组方保健品组小鼠空腹血糖和体重无显著差异;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药组方
【关键词】预防接种:人性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B 【文献标识码】R18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529-02  预防接种工作是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一项基本国策,只有家长充分配合按时完成孩子的免疫接种程序,才能有效地预防传染病的流行。为了正确贯彻以“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更好地满足家长对疫苗接种的心理需求和服务需求,因此计免工作者应根据家长在预防接种中的心理需求和和服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018-02  为全面而准确的了解不同地区居民慢性病危险因素的发展趋势和规律,为糖尿病提供科学的干预策略,按照国家《慢性病危险因素调查方案》,我们于2010和2013年抽取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18-60岁农村人群1221人进行血糖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0年随机抽
【摘 要】目的:探讨冠心病心律失常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2年6月我院共收治109例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所有患者随机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所有患者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扩血管、降脂以及抗血小板凝集等基础性细聊,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取西医治疗,观察组则在治疗组实施治疗的前提下加入自拟方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8.2%